经络研究的展望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传播,艾灸疗法也逐渐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艾灸的研究与发展,介绍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艾灸的研究历程和现状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其研究历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最早的艾灸研究可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代中医医家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基础上,艾灸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然而,在传统医学疗法的研究范畴中,艾灸的研究进展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其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尚未形成。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艾灸疗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疏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作用,可以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和免疫功能,对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艾灸还具有无创、经济、易于推广等优势,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二、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一)电子艾灸的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艾灸逐渐成为当代艾灸疗法的一项重要创新。
电子艾灸利用微电流和磁场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艾灸,电子艾灸无烟无火,操作安全方便,且可以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治疗,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需求。
(二)艾灸贴膏的研究艾灸贴膏是一种将艾绒与中药精华相结合的新型贴剂,通过肌肤渗透,发挥药物的疗效。
艾灸贴膏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艾绒艾条,在方便性和实用性上更具优势,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定制,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艾灸贴膏已经成为艾灸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三、艾灸疗法的未来展望(一)发掘多功能效应随着对艾灸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现艾灸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艾灸的原理和功能,以及临床研究方法、结果和展望。
在讨论了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总结与展望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艾灸在临床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究艾灸的效应机制,丰富其临床应用领域,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促进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艾灸效应、原理、功能、临床研究、现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功能、临床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展望、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艾灸的基本原理。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药效,作用于人体的特定穴位或经络,以达到调节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治疗目的。
艾灸的功能主要包括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节气血等多方面的作用。
深入了解艾灸的原理和功能,有助于指导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对于艾灸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需要通过系统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格的实验设计,才能更好地揭示艾灸效应的机制和功效,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艾灸的原理及功能,以及了解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艾灸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艾灸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方面的潜力,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机制,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指导。
1.3 研究意义通过对艾灸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在中医药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手太阴肺经经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手太阴肺经作为十二经脉之一,起始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手太阴肺经在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径、穴位分布及其临床应用。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径,了解其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2. 探究手太阴肺经穴位的作用及临床应用;3. 分析手太阴肺经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在20-40岁之间;2. 实验材料:经络模型、穴位模型、经络图、手太阴肺经穴位手册;3. 实验步骤:(1)观察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径,了解其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2)观察手太阴肺经穴位的位置、分布及穴位模型;(3)结合经络图和穴位手册,分析手太阴肺经穴位的作用及临床应用;(4)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手太阴肺经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径: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
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
手太阴肺经与人体各部位密切相关,如肺部、咽喉、肩背、上肢等。
2. 手太阴肺经穴位的作用及临床应用:(1)中府穴:位于胸部,可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肺系疾病;(2)天府穴:位于腋下,可治疗过敏性鼻炎、咳嗽、气喘等;(3)尺泽穴:位于肘横纹外侧边,可治疗高血压、哮喘、咳血等;(4)孔最穴:位于腕横纹上7寸,可治疗鼻出血、痔疮、感冒不出汗等。
3. 手太阴肺经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1)治疗肺系疾病:如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2)治疗上肢疾病:如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3)治疗五官疾病:如鼻塞、鼻衄、咽喉肿痛等;(4)治疗皮肤病:如过敏性皮肤病、色斑、皮肤无光泽等。
中医养生行业前景展望未来的发展机会与挑战

中医养生行业前景展望未来的发展机会与挑战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追求的不断增加,中医养生行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机会。
中医养生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和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养生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选择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行业的前景展望,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机会与挑战。
一、中医养生行业的前景展望1.健康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人们逐渐认识到,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保持身体的内外平衡。
中医养生正是以此为基础,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因此,中医养生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2.中医养生理论的独特性:中医学理论独特而独到,与西方医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人体经络和脏腑,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学习中医养生知识,进而推动了中医养生行业的发展。
3.产业链的完善:随着对中医养生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医养生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
现在的中医养生行业已经形成了从中药种植、加工,到中医医院、中医养生馆,再到中医养生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
这不仅丰富了市场的供给,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中医养生行业的发展机会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医养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养生在市场上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同时,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中医养生行业需要创新,结合现代科技与方式,开发出更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养生方法。
2.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医养生行业在国家层面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关注。
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发展的政策,包括中医药立法、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养生行业的发展。
3.科技的应用与融合: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养生行业也应积极融合现代科技的成果。
例如,中医诊疗中的医学影像技术、中医药研发中的物联网技术等,都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养生行业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中医养生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人体经络时辰表(配图)十二经络

气通降下行,经气所过和所主的部位疾病都可治。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 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 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辰时-巳时:胃经与脾经
胃经
辰时(7:00-9:00)胃经当令,此时胃气充盈,应该吃早餐。胃经不畅可表现 为胃痛、胃胀、呕吐等。
脾经
巳时(9:00-11:00)脾经当令,此时脾气健运,运化水谷。脾经不畅可表现为 腹胀、便溏、水肿等。
午时-未时:心经与小肠经
心经
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应 该午睡养心。心经不畅可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等。
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 器相连系的部位),向下穿过膈肌络小
肠。
其分支从心系分出向上挟着食道连于目 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其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再 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 下行过肘内侧经尺神经沟入掌中桡侧直 到小指桡侧末端源自少冲穴)交于手太阳跨学科合作
人体经络时辰表研究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 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经 络研究的深入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腰椎间盘突出
腰部经络不畅可引发腰椎病变, 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
关节炎
关节部位经络瘀滞可导致关节炎, 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十方经络导养法读书笔记

《十方经络导养法》读书笔记目录一、基本概念 (2)1.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定义 (3)2.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历史渊源 (3)3.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理论基础 (4)二、十方经络导养法的核心内容 (6)1.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体系结构 (7)2.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操作方法 (8)3.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实用技巧 (9)三、十方经络导养法的实践应用 (10)1. 十方经络导养法在健康保健中的应用 (11)2. 十方经络导养法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13)3. 十方经络导养法在人体经络调理中的应用 (13)四、十方经络导养法的传承与发展 (14)1.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传承现状 (15)2.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创新发展 (16)3.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17)五、总结与展望 (18)1.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重要性和价值 (19)2. 十方经络导养法的局限性与挑战 (20)3. 对十方经络导养法未来发展的展望 (21)一、基本概念在阅读《十方经络导养法》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其中的基本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书中所提到的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
是一种沟通表里、连接脏腑与体表之间的通路。
它们不仅仅是气血运行的路径,也是感知外在环境与内在脏腑之间的桥梁。
在《十方经络导养法》中,这些经络的生理特性、分布规律和疾病对应关系等核心概念被详细地阐述出来。
书中还介绍了经络与脏腑、经络与穴位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身体内部的器官,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
这些穴位与身体的各种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即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法、技巧和理论,来引导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这些都是我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学习到的一些基本概念。
《十方经络导养法》强调了整体观念。
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导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身体的内部状况,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

2023《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经筋理论概述•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前景展望•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总结与展望目录0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理论是傣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进行分类、归纳和定位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筋理论主要涉及人体骨骼肌、支持带、经络等组织的形态、功能及其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以及其病变时的诊断和治疗。
经筋理论定义经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筋理论是傣医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傣族社会,当时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人体形态、功能的观察和探索,逐渐形成了经筋理论。
傣医经筋理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成为傣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傣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筋理论的重要性经筋理论对于傣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指导傣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也是傣医药学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依据。
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对于傣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傣医药学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02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筋理论在傣医诊断中的应用疾病定性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对疾病进行定性,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阴阳等属性,为治疗提供指导。
疾病发展趋势判断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预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为治疗提供参考。
疾病定位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对疾病进行定位,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为治疗提供参考。
1经筋理论在傣医治疗中的应用23经筋理论能够为傣医确定治疗方法提供参考,针对不同的疾病和证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确定经筋理论在针灸疗法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够指导针灸取穴和针刺方法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应用经筋理论能够指导药物疗法的应用,针对不同的经筋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研究的展望
目的通过研究对经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方法从经络现象的研究过程、注意的问题、努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结果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结论经络研究,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方可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标签:经络学说;经络实质;展望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开经络实质之谜,可以使人们对人体的功能调节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经络实质的探讨直接关系到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针麻作用机理的研究,对发展中医学术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对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1 研究过程
1.1 循经传感现象研究
20世纪70至80年代主要以“经络敏感人”和循经传感现象为研究目标。
1986年,国家科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七五”攻关计划经络研究项目——“十四经的循经传感、循行路线的检测及经络实质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运用电、声、光、热、磁、核等技术手段寻求体表经脉循行线的检测指标或方法开展[1-2]。
1.2 “八五”攀登计划
1990年,“经络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八五”攀登计划,旨在对经络现象、十四经脉和人体机能调节中的各种循经规律的机理及其相应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辨别经络系统与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关系与区别,及其在人体机能调节中的地位。
1.3 “九五”攀登计划
1998年,“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主要围绕“经络是什么”的问题,从已经确定的经络现象入手进行机理性研究,初步阐明循经传感的循经性、效应性的实质和结构基础[3],对经脉与脏腑相互联系的通路和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在经脉理化特性方面采取了多学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4 “973”计划
2005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开始在“973”计划中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分别在络病理论、经穴效应特异性、经脉一脏腑相关、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等方面,针对经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近年的重点又集中在从已经发现并被肯定的
经络穴位临床效应人手,开展经络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5 多领域研究时期
近几十年来,在国家对经络研究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外学者在各个领域采用了最新的技术设备和方法,力图在本学科领域里寻求客观证据和事实来回答经络实质问题,提出了各种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4-5],但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和思想方法的差异,以及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对中医和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的差异,致使经络研究中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2 研究经络实质必须注意的问题
2.1 对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要调整
必须明确研究的目标是中医学中的经络系统,而不是这个系统以外的其他线状结构。
经络概念是中医特有的,中医的类比、比拟、思辨和注重经验与表象联系的方法论和思维特点在经络系统中体现非常明显。
只有全面把握中医学有关经络的主要论述,明确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循行流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规律和临床应用[6],从中抓住经络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属性才能防止误入歧途。
2.2 注意研究方法的正确
在现代化高科技的优势下,人类在认识自身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生命的研究已经从解剖学、组织学深入到细胞学或细胞亚微结构和超亚微结构层次,有些已进入分子或量子水平,但至今未发现古人在当时只靠感官和思辨就已阐述得相当清楚经络的客观实体,这就有必要反思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3 注意区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它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方法和认识以及揭示其生命本质的著重点不同,所以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模型。
如果研究者完全不考虑中医学术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只用自己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有限的观察事实为依据去捕捉经络的痕迹,忽略了这些事实同中医概念和事实之间的本质差别,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结论同中医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冲突,以致假说刚提出就有与之相矛盾的学术理论问题或其他事实来否定它。
3 经络研究的努力方向
3.1 从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着手
按照中医理论的描述,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分布非常广泛。
同时由于古人创建经络学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同时代对经络的循行路线都不完全
统一,但对经络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记载却非常相近。
因此,在进行经络研究时,可以考虑把重点放在对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研究中,首先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再来解决其他的问题。
3.2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与思维方式
经络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单凭某一指标,或某一学科是不可能解决经络实质的问题。
因此采取多学科联合,运用现代科技对经络实质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经络研究也只有通过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的研究才可能真正揭示经络实质[7]。
但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突出中医理论特色。
3.3 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经络学说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络是机体反映疾病,抗御外邪的系统。
因此,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就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采用以理论为先导,实验作支持,结合临床并验证于临床的方法,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4 建立客观的评判标准体系
研究结果的统一首先要正确理解研究对象真正的内涵及外延。
由于缺乏客观、统一的实验检验标准,新的假说只能根据各自的理解来评价,没有足够的理由取代旧假说,因此假说越来越多,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论。
所以评判标准的客观和统一性是获得研究结果具有的前提。
3.5 形成完整的研究团队,构建完整的研究思路
在全国大范围内凝练出整体的战略思路,构建合理的框架,合理部署各独立的研究力量,形成主攻方向和若干分支方向,方法互相切磋,研究中互相协同,研究资源共享,成果共用。
4 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新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从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着手,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从各个方面共同对经络的结构实体、功能活动与生理病理现象的发生原理以及物质基础做出全面系统而圆满的
解释。
参考文献
[1] 华萍,吕虎,原林,唐雷.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中国针灸,2006,06:407-413.
[2] 张维波,郭义,林玉英,魏瑚,费伦,丁光宏,贾谦,武夷山.经络研究近50年回顾与今后研究方向[J].世界科学技术,2005,05:99-104.
[3] 陈麓,金蕾,陈槐卿.经络研究的进展与动向[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06:1470-1473+1478.
[4] 杨威生.低阻经络研究Ⅳ.对经络生理学功能的推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281-288.
[5] 祝总骧,徐瑞民.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0,05:23-26+67.
[6] 刘俊岭,陈振荣,胡翔龙,荣培晶.2000年度经络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1,01:72-76.
[7] 胡翔龙.中国经络研究十年[J].中国针灸,1999,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