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变质岩及其结构、构造

合集下载

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变质岩是在地壳中由于高温、高压或流体的作用下,原岩发生了物质组成和结构性能方面的根本变化的岩石。

变质岩可以分为变质沉积岩、变质火山岩和变质岩浆岩。

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是指变质岩独特的结晶构造、织构和变质岩体的整体构造特征。

变质岩的结晶构造是指变质岩中晶体的排列方式和晶粒的大小、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变质岩的结晶构造主要有等轴构造和片麻纹构造。

等轴构造是指晶粒之间相对形状和尺寸差异不大,沿任意平面切剖面均等时,其晶体外部形态倾向于球状或半球状的构造特征。

片麻纹构造是指晶粒形态和尺寸差异明显,沿岩石切剖面折射出丰富的晶粒或片状麻状构造。

变质岩的织构是指岩石中组成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晶粒之间的排列方式。

变质岩的织构主要有片状织构、层状织构和胶质织构。

片状织构是指晶粒或韧带状矿物沿特定方向排列和伸展,构成一系列平行或井井相连的小片状的织构特征。

层状织构是指岩石中轮状排列的小层理形成的织构,其中轮状小层的厚度通常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

胶质织构是指岩石中不同颜色或成分的矿物相互交错混杂,形成一种颜色和成分分别特殊的织构。

变质岩体的整体构造特征是指变质岩在地壳中的形态、分布以及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变质岩体的整体构造特征主要有岩体形态、层状构造和褶皱构造等。

岩体形态是指变质岩在地壳中的分布形状和规模大小的总称,常见的岩体形态有侵入体、伪层和脉状体。

层状构造是指变质岩沉积或沉积岩在地质构造运动中产生逆冲造山或折皱运动后,变质岩体局部裂隙被石英脉填充形成的特殊构造。

褶皱构造是指变质岩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褶皱运动,使变质岩体局部发生褶皱变形的构造特征。

总之,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是变质岩独特的结晶构造、织构和整体构造特征。

了解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有助于揭示地质历史和地壳演化过程,对于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奇石中的地质现象——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奇石中的地质现象——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奇⽯中的地质现象——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前⾯给⼤家介绍了沉积岩和⽕成岩的结构和构造形成的奇⽯现象,本篇给⼤家介绍有关变质岩结构和构造对于奇⽯形成的影响。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浆岩、变质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当其处在⾼温、⾼压及其他化学因素作⽤下,使原来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系列变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称为变质岩。

这种改变岩⽯性质的作⽤,称为变质作⽤。

⼀、引起变质作⽤的因素引起变质作⽤的因素有温度、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温度的基本来源包括地壳深处的⾼温、岩浆及地壳岩⽯断裂错动产⽣的⾼温等。

引起岩⽯变质的压⼒包括上覆岩⽯重量引起的静压⼒、侵⼊于岩体空隙中的流体所形成的压⼒,以及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产⽣的定向压⼒。

化学活动性流体则是以岩浆、H2O、CO2为主,并含有其它⼀些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

变质作⽤与温度及压⼒的相关关系⼆、变质作⽤的类型根据变质作⽤的地质成因和变质作⽤因素,将变质作⽤分为下列⼏种类型。

1、接触变质作⽤指发⽣在侵⼊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

可分为热接触变质作⽤和接触交代变质作⽤两类。

(1)接触热变质作⽤:引起变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岩⽯受热后发⽣矿物的重结晶、脱⽔、脱炭以及物质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矿物与变晶结构。

(2)接触交代变质作⽤:引起变质的因素除温度以外,从岩浆中分异出来的挥发性物质所产⽣的交代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故岩⽯的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产⽣⼤量新矿物。

形成的岩⽯有⼤理岩、矽卡岩等。

2、区域变质作⽤这是在⼴⼤范围内发⽣、并由温度、压⼒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

例如,粘⼟质岩⽯可变为⽚岩和⽚⿇岩,区域变质岩的岩性,在很⼤范围内是⽐较均匀⼀致的。

3、混合岩化作⽤是指原有的区域变质岩体与岩浆状的流体互相混合交代⽽形成新岩⽯(混合岩)的作⽤。

流体的来源可能是原来的变质岩体局部熔融产⽣的酸性岩浆,也可能是地壳深部富含K、Na、Si的热液引起的再⽣岩浆。

地质大矿物学实习课件05变质岩实习

地质大矿物学实习课件05变质岩实习
从初糜棱岩到糜棱岩再到超糜棱岩,反映随着变形增 强,粒度减小的趋势
糜棱岩
动力变质岩
千糜岩
是糜棱岩、超糜棱岩具千枚状构造的变 种。重结晶作用明显,基质中富含水的片 状或纤维状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透 闪石等,使岩石呈现丝绢光泽,外貌似千 枚岩。岩石中仅残留少量碎斑,其中可见 各种晶内和晶界塑性变形结构。这些特征, 再加上产于韧性剪切带中的产状,可与普 通的千枚岩相区分
条带状混合岩
混合片麻岩
变质岩的分类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常见具定向组构的岩石: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斜长角闪岩、糜棱岩、条带状混合岩
常见不具定向组构的岩石: 大理岩 石英岩 角岩
区域变质岩
456
469
471
483
494
513
515
523
555
区域变质岩
471 板岩
469 千枚岩
456 石榴石白云母片岩
(4)片状构造:岩石以片、柱状矿物为主, 且明显定向排列。肉眼可分辨出颗粒。
(5)片麻状构造:岩石以粒状矿物为主, 较少的片状或粒状矿物在其间断续分布和 定向排列。
(6)条带状构造:岩石中成分、颜色或粒 度不同的矿物分别集中成带。
(7)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分布均匀、结 构均一,无定向性。
A. 板状构造;B. 千枚状构造;C. 片状构造;D. 片麻状构造
混合岩
混合岩化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 地壳内部热流升高而产生的深部热流和局 部重熔岩浆(新成体,脉体)渗透、交代、 贯入变质岩(古成体,基体)中并形成混 合岩的变质作用,常与区域变质作用伴生
混合岩由基体和脉体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组 成
在化学成分上, 脉体为长英质的, 基体可包括泥质、 长英质、钙质、 基性、镁质等各 种化学类型变质 岩。但以长英质 片麻岩最常见

变质岩实验报告

变质岩实验报告

变质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并了解其组成和特点。

实验材料:
1块沉积岩(石灰岩或沙岩)
实验器材:化学瓶、瓶塞、烧杯、试管、巴氏硝酸银溶液、盐酸。

实验步骤:
1. 取一块沉积岩放入烧杯里。

2. 用盐酸溶液渗透岩石。

3. 用滤纸将腐蚀后的沉积物过滤,然后进行干燥。

4. 筛选干燥后的石屑。

5. 用巴氏硝酸银溶液滴一滴在筛选后的石屑上,并观察表面出现的反应。

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盐酸溶液渗透沉积岩,在分离出的沉积物中找到了含有铜和其他金属的矿物质。

这是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同时,在使用巴氏硝酸银溶液滴在变质岩石屑上时,我们观察到了铜离子的存在,证明了变质岩中含有铜元素。

实验总结:
这次实验让我们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其组成成分,也让我们学会了使用盐酸、巴氏硝酸银等实验器材和材料。

变质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很多成矿岩类型都属于变质岩,因此对于理解地质学和地质勘探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表五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表5.变质岩石大类的主要鉴别特征。

表六主要变质岩类型的鉴定特征表6.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命名方案和方法。

接触变质岩是在岩浆活动(包括侵入和喷出)过程中所散发的热或挥发分作用于围岩发生变质作用所生成的岩石。

按接触变质作用因素和方式可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烘烤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相应的变质岩。

① 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对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可以冠以“热接触”字样,如:热接触大理岩;或以“角岩”这一基本名称结合主要成分(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命名,如:长英质角岩、辉石斜长角岩。

对热接触变质作用较弱、保留原岩组构者,则以原岩类型为基本名称,冠以“角岩化”进行命名。

如:角岩化泥(页)岩、角岩化钙硅质板岩。

② 接触交代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最利于接触交代作用进行、具有重要成矿物意义的是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岩类接触交代生成的“矽卡岩”。

随碳酸盐围岩成分的不同,抽生成的矽卡岩分为钙质矽卡岩和镁质矽卡岩两类。

矽卡岩的命名是以组合矿物种属及其量比,遵循“少前多后”的原则命名。

若岩石具有斑杂状、角砾状或条带状构造,则冠以构造名称,如:角砾状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等镁质矽卡岩的命名也是以组合矿物其量比结合特殊构造命名,如:橄榄透辉石矽卡岩、条带状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

③ 蚀变岩的分类与命名对于保留部分原岩组构的蚀变称为“×××化”;对于原岩组构彻底改变者,则以蚀变产物为依据命名。

不彻底的各类蚀变,通常是以蚀变形成的新生矿物结合原岩命名,如蛇纹石化××岩、绿泥石化××岩等。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金属矿物在围岩中聚集,当未达到工业品位时也用“化”,这与前面“蛇纹石化”等的意义是不同的。

④碎裂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碎裂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受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岩石类型取决于原岩类型和应力强度,其分类和命名见下表。

常见变质岩标本及构成矿物详细说明

常见变质岩标本及构成矿物详细说明

常见变质岩标本及构成矿物详细说明变质岩标本及矿物组成1变质岩组成矿物简介变质岩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特别的矿物,如红柱石、蓝晶石、十字石、堇青石等。

变质岩中的矿物成分除含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主要造岩矿物和上面提到的那些矿物外,与火成岩和沉积岩相比,变质岩中还常出现夕线石、石榴子石、硅灰石、文石等。

这是变质岩矿物成分的主要特点。

红柱石▼是一种硅酸盐矿物,有粉红色、玫瑰红色、红褐色或灰白色,具有玻璃样的光泽。

它们常呈四方形的柱状晶体。

这些晶体集合在一起,有时会呈放射状,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称它为菊花石。

也有呈粒状的。

有些红柱石在形成过程中会掺进一些其他物质,如碳和粘土等,这些物质会在晶体内规规矩矩地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十字状,被称为空晶石。

蓝晶石▼硅酸盐矿物,与红柱石有很多相似之处。

颜色为蓝、蓝白、青色。

加热后可用作耐火材料的陶瓷制品,如火花塞等。

漂亮透明度好的可当作宝石。

蓝晶石在结晶片岩和片麻岩中出现。

十字石▼也是一种晶体,云母片岩、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等岩石变质时可以产生这种晶体。

这种晶体一般不透明,常为暗褐、红褐、黄褐或黑色且具暗淡的光泽。

它是一种又硬又脆的矿物,一般呈十字形。

也有极少数为透明的,可作为宝石。

堇青石▼是蓝色的硅酸盐矿物,它或是晶体或是颗粒状。

堇青石有一个奇特的性质,它具有多色性,即在不同的方向会射出不同颜色的光线,所以有人叫它二色石。

堇青石常为短柱状,存在于片麻岩和片岩中。

它在工业上没有什么用途,如果漂亮的话,倒是可以被当作宝石。

夕线石▼也叫矽线石、硅线石。

它呈褐、浅绿或白色,是一种像玻璃样子的硅酸盐矿物。

一般为长而细的针状晶体,一块夕线石看上去像是由无数纤维集合在一起。

它是一种典型的因高温而变质的矿物,由富含铝的泥质岩变质形成,一般产于片岩和片麻岩中。

把它加热到1300摄氏度后可做高级耐火材料。

石榴子石▼不是一种矿物的名称,而是指一类具有相似结构和化学成分的硅酸盐矿物。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是识别变质作用条件和过程的重要标志,利用结构和构造特征可以鉴别变质岩的类型,为变质岩命名提供依据,因此,一直受到地质学家们的重视。

常见的变质岩结构有以下四种类型:变余结构顾名思义,是变质作用不彻底,留下了原来岩石的一些面貌而得名。

比如沉积形成的砂砾岩,变质后还保留着砾石和砂粒的外形。

有时甚至砾石成分发生了变化,其轮廓仍然很清楚。

变晶结构是一种因变质作用使矿物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

根据变质岩中矿物晶形的完整程度和形状,分出鳞片变晶结构、纤维变晶结构和粒状变晶结构。

说起鳞片,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鱼鳞,这只是一个类似的比喻。

变晶矿物呈片状,沿一定方向排列形成鳞片变晶结构。

只有少数情况矿物的排列不定向,互相碰接形成交叉结构;纤维变晶结构是纤维状、柱状变晶呈定向排列,形成片理;粒状变晶结构是由粒状矿物组成的结构,这些矿物颗粒自形程度和形态不同。

比如显微粒状变晶结构,也称角岩结构,是由显微颗粒组成的。

而石英岩、大理岩的变晶颗粒比较大,呈多边形,是典型的粒状变晶结构。

交代结构是指矿物或矿物集合体被另外一种矿物或矿物集合体所取代形成的一种结构。

矿物之间的取代常常引起物质成分的变化,矿物集合体的取代过程不仅会造成物质成分的改变,还会引起结构的重新组合。

如果交代作用进行得不完全,就会留下原生矿物的残余;如果交代彻底,被交代的原生矿物只能留有假象,矿物本身已经完全变成另一种成分了。

变形结构与变形作用有关,分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两类。

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弹性极限的概念,这可以帮助加深对这两类变形的理解,当所施压力大于矿物或岩石的弹性极限时,矿物或岩石会破碎或裂开,这是产生脆性变形的结果;如果岩石所受压力超过塑性弯曲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褶皱、扭曲等变化,但不会被折断,这种变形被称为塑性变形。

变质岩的构造,主要有两大类型:块状构造和定向性构造。

所谓块状构造,是指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岩石中排列无顺序,呈均匀地分布。

变质岩 第5讲-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变质岩 第5讲-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成分特征
1. 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变质岩中常见结构 变余结构的类型
变余结构构造是恢复原岩性质最可靠的证据之一 主要见于浅变质岩中,但在深变质区,仍可找到。
岩浆结晶型原岩:经变质后常见变余辉长结构、变余 辉绿结构、变余斑状结构等变余结构,变质结构可部 分保留至中级变质(角闪岩相),变余斑状结构甚至 可保留至麻粒岩相。
成分特征
1. 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变质岩中常见结构 变质标型结构的类型-变晶结构
五)变晶结构的图片
成分特征
1. 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变质岩中常见结构 变质标型结构的类型-变晶结构
五)变晶结构的图片
成分特征
1. 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变质岩中常见结构 变质标型结构的类型-变晶结构
五)变晶结构的图片
成分特征
变质岩中常见结构 变余结构的类型
1. 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成分特征
变质岩中常见结构 变余结构的特点
1. 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1.外貌上具原岩(沉积岩或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成分上由变质矿物组成。
2.浅变质条件下,可有原岩矿物残留。
注意:强烈变形可以产生类似层理的成分层-假层理,还可以产 生类似砾石的石香肠和透镜体。通过与变形的关系分析和岩相学 研究,可以将这些假层理、假砾石与真正的层理和砾石区分开来。 所以应该到弱变形地段找寻变余的结构构造和其它变余特征。
成分特征
1. 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变质岩中常见结构 变质标型结构的类型-交代结构
二)交代结构的类型
核心交代结构:这是交代作用从矿物核心开始 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其典型的代表是交代穿孔结构 及穿心交代环状结构
成分特征
1. 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变质岩中常见结构 变质标型结构的类型-交代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普通地质学 指导老师: 汪海珍 成绩:________________ __ 实验名称: 变质岩及其结构、构造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盛烨 吴伊鑫 金宇尊 於家鸣 王稳策 鲍其琛 马瑞拉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实验材料与试剂(必填)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必填)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讨论、心得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1. 通过对变质岩标本的观察,学习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的特征2. 掌握常见变质岩的鉴定特征,学会用肉眼鉴定方法。

3. 通过对变质岩特征的认识加深对变质作用的了解。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1. 概念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原来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发生变化,转化再造形成的岩石。

一般是在温度和压力升高条件下进行的,岩石基本上仍保持固态。

产生原因:构造运动、岩石被深埋或岩浆侵入等。

变质矿物:只能由变质作用生成,不可能在沉积作用及岩浆作用中生成的矿物。

是变质岩的主要标志。

红柱石、兰晶石、十字石、矽线石、硅(矽)灰石、石榴子石、录帘石、透闪石、阳起石、蓝闪石、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石墨等。

2.变质作用因素(1)温度150-180℃(或180-230℃)直到800-900℃。

低于这个温度,属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高于这个温度岩石熔融,属岩浆作用。

温度来源:1)地热:地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地热增温率为30℃/km。

原处于地表的沉积物或岩石,随地壳下沉,被埋深到5000米以上,就会发生变质作用。

2)岩浆热:高温的岩浆熔融体侵入地壳中,可使周围岩石变质。

3)断层摩擦热:当作用力大于岩层的抗剪强度时,岩层产生断裂,断块互相错动、挤压产生高温,可使断裂面两侧的岩石变质。

(2)压力引起变质作用的压力有静压力、流体压力及定向压力。

压力来源:1)静压力: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静压力对岩石的作用力各向相等,其数值等于上覆岩石的重量。

2)流体压力:静压力在岩层中不仅仅是通过岩石的固体质点来传递,并且通过在岩石孔隙中循环的流体来传递压力,这种压力称为流体压力。

岩层中的流体成份及其流体压力可促使许多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使岩石变质。

(3)化学活动性流体以水和二氧化碳为主,含有易挥发、易流动、化学性较活泼的物质。

例如:碱金属离子、稀有分散元素、卤素元素、各种酸根离子等。

来源:1)岩石孔隙与裂隙中的水溶液2)矿物中含有的水、二氧化碳和挥发性物质,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作用下从矿物中分离出来3)从岩浆中分泌出来的物质4)地壳身处的物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分泌出来的含钾、钠、二氧化硅等化学成分的热液。

3.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1)结构:无论火成岩还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后,原来的岩石结构可部分或全部改变。

1)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原岩发生重结晶形成变质矿物,原岩的结构全部消失。

变质形成的矿物的晶粒称为变晶,由变晶组成的结构称变晶结构。

按变晶的大小可分:粗粒变晶结构、d > 3 mm;中粒变晶结构、d = 1- 3 mm;细粒变晶结构、d = 0.1- 1 mm;显微变晶结构、d < 0.1 mm。

2)变余结构:变质程度不深的时,原岩只是部分形成变晶,还保留了原岩的结构,称为变余结构。

变余结构按残留的原岩结构分类命名:变余砾状结构(保留原岩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保留原岩砂状结构)、变余粉砂状结构(保留原岩粉砂状结构)、变余泥状结构(保留原岩泥状结构)、变余斑状结构(保留原岩斑状结构)。

(2)构造:1)变成构造:经变质作用,原岩的构造全部消失后,所形成的新构造,称为变成构造。

主要的变成构造有:A.斑点状构造:在较低的变质温度作用下,岩石中的部分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斑点(尚未形成矿物结晶,若温度进一步升高,会形成变斑晶),岩石中除斑点外为隐晶质的基质的构造,成斑点构造。

斑点的成分有炭质、硅质、云母质或红柱石质。

B.板状构造:泥岩在低温低压下浅变质的产物C.片理构造: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岩石重结晶形成定向排列的片状或长条状矿物,造成平行、密集、不平坦的纹理,称为片理。

片状或长条状矿物的排列垂直压力方向,沿片理易裂开。

D.片麻状构造:定向排列的片状矿物和以长条状矿物与尝试为主的粒状矿物相间组成的变质岩构造。

E.块状构造:在温度和静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矿物均匀分布的,无定向排列的构造,称块状构造2)变余构造:变质程度较浅,还残留原岩的构造时,称变余构造。

变余构造以残留的原岩构造分类命名: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流纹构造;变余层状构造,变余泥裂构造,变余结核构造。

4.变质作用类型及代表性变质岩变质作用的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作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称接触变质作用。

A.接触热变质作用:在接触变质作用中,主要由岩浆侵入带来的高温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是:①原岩为泥岩变成:斑点板岩(spotted slate),角岩(hornstone)②原岩为石灰岩变成:大理岩(marble)③原岩为石英砂岩变成:石英岩(quartzite)B.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接触变质作用中,除岩浆侵入带来的高温外,还有岩浆物质及从岩浆中分泌出来的挥发性物质参与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典型岩石是矽卡岩。

2)区域变质作用是在数千-数万平方公里的很大的区域范围内,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变质作用。

A.区域变质环境:①低压高温环境:红柱石②正常地温梯度环境:随着埋深的增加,温度和压力增高,从而形成不同的变质岩。

③高压低温环境:蓝闪石。

B.典型岩石:①浅变质矿物:呈显微鳞片-鳞片状、纤维状、细粒。

绢云母、绿泥石、滑石、蛇纹石、长石、石英、石榴子石②中等变质矿物:呈鳞片-片状、针状-柱状、中-粗粒状。

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透闪石、阳起石、夕线石、红柱石、兰晶石、十字石、长石、石英、石榴子石③深变质矿物:呈粒状。

辉石、长石、石英、石榴子石3)混合岩化作用:又称超变质作用,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混合岩的特征:A.由脉体和基体组成:脉体是熔体与热液注入交代形成的新生部分,主要是花岗岩、长石英或石英质的脉状体;基体是残留的原变质岩。

B.随混合岩化作用进行:变质作用强度:弱——强;基体含量:多——少;脉体含量:少——多;构造:条带状——脉状——肠状——角砾状——阴影状——块状;基体脉体界限:清楚——模糊——消除。

4)动力变质作用:又称破裂变质作用,是地壳发生断裂,岩层错动,使断裂带两侧岩石破碎,并及因摩擦产生高温、高压,而改变原岩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称动力变质作用。

随动力变质作用的强度由弱→强,形成:构造(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千糜岩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化学及生物化学岩、接触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气成热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岩、混合岩化作用及混合岩等75件标本;2.火成岩结构及构造标本(光片)50件;3.各阶段风化长石。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小刀、放大镜、显微镜等五、 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 参照本书和教材中对有关常见变质岩的描述,对照标本,进行观察学习;2. 观察描述要根据结构特点区分主要矿物及其百分含量,按照含量多少分别描述其特征。

对于斑状变晶结构的变质岩,分斑晶和基质两部分分别描述,并估计斑晶和基质的相对含量。

描述矿物时尤其要注意变质矿物的特点,如颜色、形态、光泽、透明度、硬度、颗粒大小等。

3. 观察各种片麻岩,加深对变质岩中定向排列构造的认识;4. 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具不同构造的各类变质岩的鉴定特征。

5.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玻片。

六、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1. 结构的观察:变晶结构的观察和描述,根据粒度大小、颗粒形态、颗粒相互排列方式等2. 矿物成分:一般指借助于放大镜可以分辨的矿物成分。

3.观察风化各阶段长石4.观察岩石,判断岩浆侵入先后次序5.观察火成岩结构及构造玻片七、讨论、心得1.沉积岩页岩—板岩—片岩—千糜岩(越来越致密)2.怎样判断长石风化程度及辨别不同风化阶段长石?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长石水分越来越少,颜色越来越白,越来越脆。

3.怎么判断同一岩石中不同侵入岩浆的新旧?同一块岩石中,被截断且截断两侧发生位移的最老,侵入者无发生断裂或者偏移的最新。

经过五次的地质学实验,我们对岩石有了更深的了解。

拿到一块岩石,我们不再只是看它的颜色,看完就丢。

现在我们似乎在渐渐地养成一种习惯,走在路上看看自己脚下的岩石,拿到一块石头摸摸它的纹理,对着光看看透明度,翻转着看看解理面,用指甲或者小刀看看其硬度……很多的习惯,包括一种好奇心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这次的实验,主要是观察变质岩,我们发现,变质岩中常常伴随着一些美丽的小东西,比如说红柱石等。

我们也区分了页岩、片岩等,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和实习连接在一起的地质学实验,能让我们的思路从理论转化到实践,相当于一个从线到面再到空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知识点都变得立体起来,让我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

在这里再次谢谢老师,在我们迷茫和懒惰时给我们的鼓励和指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