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回采率标准研究

合集下载

矿井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管理制度

矿井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管理制度

矿井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矿井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煤矿矿井采区及工作面的煤炭资源回采率管理工作。

第三条矿井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管理应遵循科学合理、严格规范、高效利用的原则,确保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章矿井采区回采率管理第四条矿井采区回采率是指矿井采区内所有工作面实际采出煤量与动用储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采区回采率 = (采区采出煤量 / 采区动用储量)× 100%第五条矿井采区回采率应按照煤层厚度分为薄煤层、中厚煤层和厚煤层。

各类煤层的回采率标准如下:(一)薄煤层:不低于85%;(二)中厚煤层:不低于80%;(三)厚煤层:不低于75%。

第六条矿井应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采区设计方案,确保采区回采率符合国家标准。

第七条矿井应加强采区回采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回采率指标的实现。

第八条矿井应定期对采区回采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回采率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第三章工作面回采率管理第九条工作面回采率是指工作面实际采出煤量与工作面动用储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工作面回采率 = (工作面采出煤量 / 工作面动用储量)× 100%第十条工作面回采率应按照煤层厚度分为薄煤层、中厚煤层和厚煤层。

各类煤层的回采率标准如下:(一)薄煤层:不低于97%;(二)中厚煤层:不低于95%;(三)厚煤层:不低于93%。

第十一条矿井应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面设计方案,确保工作面回采率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二条矿井应加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回采率指标的实现。

第十三条矿井应定期对工作面回采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回采率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第四章奖惩措施第十四条对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矿井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矿井可给予相应的奖励。

煤炭资源回采率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煤炭资源回采率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煤炭资源回采率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煤炭资源回采率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一、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概念煤炭资源回采率是指在开采过程中能够回收利用的煤炭资源数量与总煤炭资源数量之比。

该指标是评价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的判断煤炭资源回采率对于制定科学的煤炭开采和利用政策至关重要。

二、影响煤炭资源回采率的因素1.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影响煤炭资源回采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煤体状况、煤层埋深、煤层倾角、煤层结构、地下水位等。

对于煤体状况而言,煤的硬度、韧性、脆性以及煤岩的强度等是影响回采率的重要因素。

煤层埋深及的地下水位的高低也是影响煤炭资源回采率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地下水位都会对回采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采煤方法采煤方法是影响煤炭资源回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采煤方法会对回采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传统的采煤方法多用于煤柱开采,存在浪费煤炭资源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采煤方法的应用逐渐被广泛采用,保障了煤炭资源的安全,增加了利用率。

3.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煤炭资源回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采煤技术的不断更新,不同的科技水平在不同的煤炭采矿企业之间产生差异,如何有效使用高科技水平的技术达到最高的采煤资源回采率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4.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影响煤炭资源回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场管理的质量、环保政策、安全措施等对煤炭资源回采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现场管理不良将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降低回采率。

三、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对策1.优化煤炭开采设计通过全面调研有关地形地貌、地质地貌、煤炭性质等资料,建立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采用现代化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采煤技术,如机械化采煤等技术,提高采煤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管理和技术培训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环保等政策法规,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采煤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资源的回采率。

煤层最低开采厚度及回采率的规定

煤层最低开采厚度及回采率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7号为合理开发和保护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及有关规定,我委对《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行管理办法》(煤炭工业部令〔1998〕第5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现予发布,自2013年1月9日起施行。

主任张平2012年12月9日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合理开发和保护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煤炭生产的煤矿企业。

第三条煤矿企业应当执行煤炭开采相关规定,遵循合理开采程序,加强煤炭资源管理,达到本规定要求的煤炭资源回采率。

第四条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生产煤矿回采率负第一责任人责任,总工程师负技术责任。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负责全国生产煤矿回采率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煤矿回采率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煤矿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采区设计回采率不得低于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回采率标准第七条生产煤矿回采率的确定应当坚持安全效益、分类指导的原则,煤矿企业必须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第八条煤矿企业必须开采井田范围内的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的标准如下表:区实际情况制定。

第九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采煤层,经具有相关资质单位论证并报请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可以不采或者暂时不采:(一)具有重大灾害威胁的(水、火、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二)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岩浆侵蚀破坏严重、不稳定煤层局部达到可采厚度的孤立块段,开采其他煤层又不会造成破坏的;(三)受其他煤矿、煤层开采影响,无法安全开采或者开采极为困难的。

第十条生产煤矿回采率主要考核采区回采率。

采区回采率按如下公式计算:采区回采率=采区采出煤量(t)————————采区动用储量(t)×100%采区采出煤量是指采区内所有工作面采出煤量与掘进煤量之和。

采煤工作面回采率

采煤工作面回采率

采煤工作面回采率采煤工作面的回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采煤工作面实际回采的煤炭量与理论可回采煤炭量之比,它是评价采煤工作面开采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回采率,对于提高煤炭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采煤工作面实际情况,探讨了提高采煤工作面回采率的措施和方法。

一、回采率计算方法采煤工作面回采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和综合计算法三种方法。

直接计算法是在采煤工作面直接测量煤炭的回采量,再与设计回采量进行比较,计算回采率;间接计算法是根据上下标的煤柱高度变化和采掘时间变化,通过控制测量的方式计算回采率;综合计算法综合了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的特点,继而建立了模型方程综合计算回采率。

在实际应用中,三种计算方法可以相互结合,选用适合自身情况的最优方法。

二、影响回采率的因素1. 采煤工作面的机械设备状况:机械设备是采煤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机械设备是否完好直接关系到采煤效率和回采率。

保持良好的机械设备状态对提高回采率至关重要。

2. 采煤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制约采煤工作面回采率的重要因素,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回采率水平会存在很大差异。

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回采率。

3. 采煤工作面的工作制度:采煤工作面的工作制度包括工作面排煤、钻孔爆破、刮板输送等工艺环节,这些工作制度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回采率的高低。

需要优化和改进工作面的工作制度,提高回采效率。

4. 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良好的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提高回采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提高采煤工作面回采率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提高回采率的措施和方法1. 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选用高效、节能的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 合理布置工作面的工程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采煤设备,调整生产系统,提高设备利用率。

3. 优化管理制度和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并实施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和执行力。

朝矿字[2017]29号煤炭资源回采率考核管理办法

朝矿字[2017]29号煤炭资源回采率考核管理办法

朝矿字[2017]29号煤炭资源回采率考核管理办法为加强我矿煤炭资源回采率考核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回采率,依据《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1.进一步规范我矿的资源开发秩序,真正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2. 健全和完善煤炭资源管理工作,最大限度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提高经济效益。

3.更好地落实《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要求。

二、考核标准及要求工作面回采率:依据《山东省生产煤矿回采率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要求,3下煤属厚煤层,本矿井采用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工作面回采率不低于85%。

采区回采率:依据《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3下煤不低于78%。

不丢顶、底煤。

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工作面严格跟底板回采,如因构造影响,确需破顶底板或丢顶底煤时,须经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会研究,总工程师同意后方可执行。

不任意留煤柱。

留设煤柱必须有设计方案,特殊情况下需要增设煤柱时,须经专门研究。

放顶煤工作面放顶煤时应放至顶板岩石,在确保煤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顶煤回收,必要时有生产技术科批准,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

三、组织领导为加强回采率的考核管理,矿成立回采率考核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王超副组长:范三阳、宋照海、曹勇成员:董文俊、孟祥辉、宋士成、董运伟、邵辉、钟加厚、杨运章、李桂林、高敬勇、吕高振、领导小组对回采率考核工作负监督管理责任,负责落实回采率考核日常工作。

四、储量管理办公室为了具体落实回采率考核工作,矿成立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范三阳副主任:董文俊、杨运章成员:高敬勇、吕高振、齐佩、陈双、张哲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回采率计算、原煤产量核算、执行奖罚等具体工作,企管科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考评。

五、具体工作及职责(一)生产技术科1.优化设计方案,从源头为提高资源回采率创造条件。

我国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 哲
( 北京 理 工 大 学 法 学 院 , 北京 1 0 0 0 8 6 )

要: 通过研 究我 国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现状 , 针对回采率 管理立法方面的不足、 回采率管理机制设置方面
的 不足 、 行 业 准 入 管 理 方 面的 不 足 、 回 采 率 管 理 制 度 方 面 的 不足 , 提 出 了健 全 生 产煤 矿 回 采 率 管 理 立 法 、 完 善 生 产 煤 矿 回采 率监 管 体 制 、 强化 煤 炭 行 业 准入 管理 , 推进 煤 炭 企业 兼 并 重 纽 、 健 全 回采 率 管理 制 度 的 建议 。
况, 制定 回采 率 管 理实 施 细 则 , 特别 是 围绕 回采 率 管 理 图标 、 台账 的 编制 , 煤 矿 回采率 月 报 、 季报 、 年
委、 国家 能源局 、 国土 资源 部等 负责 , 地 方层 面 上 由
经济快速发展和我国“ 多煤 、 贫油 、 少气 ” 的能源现 实条件下 ,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煤炭资源仍将在我 国能 源结构 中保 持主体 地位 。
重, 成为影响我 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点问题 , 直接威胁到我 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供 给
安全 。
2 我 国生产 煤 矿 回采 率 管理存 在 的
第3 5 卷 第 4期 2 0 1 5 年 8月
文 章编 号: 1 6 7 2 - 5 0 5 0 ( 2 0 1 5 ) 0 4 - 0 0 9 0 — 0 3L
Vo 】 . 3 5 No . 4 Aug . 201 5
DO I : 1 0 . 3 9 6 9  ̄ . c n k i . i s s n 1 6 7 2 — 5 0 5 0 s x m t . 2 0 1 5 . 0 40 28

综采工作面回采率管理办法回采率指标管理

综采工作面回采率管理办法回采率指标管理

综采工作面回采率管理办法回采率指标管理第八条根据煤层厚度将合为煤层分为以下几种:(一)薄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米以下的煤层;根据国家要求,薄煤层采区回采率不低于85%,竖井回采率不低于97%。

(二)中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3.5米的煤层;根据国家要求,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不低于80%,工作面回采率不够低于95%。

(三)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3.5米~8.0米以上的煤层;按国家要求,厚煤层采区回采率不得低于75%,高炉回采率不得低于93%;第九条资源回采率必须符合行业政策。

矿区、矿井和采区及工作面规划、设计要坚持高产、高效模式和建立节约型企业并重原则。

开发利用必须依据省里部门批准的矿产资源矿井方案或矿井设计进行开采。

规划、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在新矿井、新水平、新采区、工作面设计中,要首先做好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斑晶赋存条件、“三下”压煤状况等前期工作,结合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煤层结构和操纵性、开采技术条件和经济指标,具体提出矿井、采区、工作面设计回采率指标,实际回采率不得低于设计回采率。

第十条生产矿井改(扩)建工程、采煤方法改变、即新水平延深及新区开拓设计和施工,必须满足相应回采率指标要求,经上级集团批准后,按照行业管理经济政策报批,并报**公司备案。

第十一条公司要加大投入经费,深化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对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开采不经济等原因致使回采率升高,应根据实际开采难易程度脆弱性进行回采率指标修正。

矿井由采区回采率修正必须和有资质的技术咨询部门进行评估,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手续后报**公司备案。

第十二条矿井必须按照由上而下顺序开采矿权范围内的设计可采煤层。

不得因开采下部煤层而侵蚀上部煤层,违反开采程序。

近距离煤层矿产统筹规划要统筹规划。

对现时经济技术下达和市场条件下达不到回采率要求的开采区域、实际开采既定中发现由于开采市场条件复杂、安全隐患较大、经济效益不好的煤层,经有资质的技术咨询部门瓦朗赛县评审,尽早界定储量类别,并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认备案,方可不采、暂时不采或有条件地开采。

煤炭回采率低下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分析

煤炭回采率低下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分析

煤炭回采率低下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分析近年来,煤炭回采率低下已成为我国煤炭行业的一个严重问题。

煤炭回采率是指煤矿井下采掘后遗留在矿体中的煤炭,其回采率是衡量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当前我国的煤炭回采率普遍偏低,严重影响着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本文将从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因素及其策略来分析煤炭回采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一、煤炭回采率低下的原因1、技术水平落后煤炭回采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矿井运营和采煤技术水平太低。

矿井开采技术不够先进,导致煤炭采集效率低下,难以对底板进行有效的采掘和回采,导致回采率下降。

此外,井下煤炭运输设备不完善,容易造成煤炭的浪费或其他损失。

2、管理不规范一些地方的矿山管理者对煤炭回采率认识不足,重视短期的收益而不关注长远的发展,不注重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

因此,在采煤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浪费,回采率下降。

3、市场需求不足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许多煤矿停产或疏采,无法有效回采井下的遗留煤炭。

煤炭的库存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煤炭的质量下降和附加成本的增加。

二、策略分析1、加强技术水平我国煤炭生产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推广适用于我国矿山的现代采煤技术。

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效率与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企业应该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并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采掘设备,以提高回采率。

2、强化煤矿管理煤炭生产企业应遵守煤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煤矿管理,除了加强技术方面之外,还需要实施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生产安全管控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回采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拓展市场需求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开拓销售渠道,提高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研和销售推广,增加煤炭产品的竞争力,促进煤炭生产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总结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稀缺,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和回采率低下,已成为制约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没有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予以分析,不能根据具体的地质赋存条件准确确定回采率标准。这会导致核算开 采回采率 8 产生偏差,也无法准确解释实际开采回采率 8 偏高或偏低的现象。
回采率标准不合理,就不能准确测算数据,并会给监管过程留下漏洞。以此为据进行奖惩,不能实 现有效约束和激励,其激励效果往往是:或者挫伤煤炭企业提高回采率的积极性,或者导致大量煤炭资 源无谓浪费。
上述各种煤炭损失中,凡因地质因素所引发的损失,基本属于正常损失。凡因技术、设备、人为因 素产生的损失,均属于非正常损失。
3.2 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因素
基于上述煤炭损失分析,本文将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因素分为三类:煤层赋存及地质条件因素、采煤 方法因素、管理因素。
(1)煤层赋存及地质条件因素。煤层赋存是煤炭资源的自然存在状态。煤层赋存条件是决定煤炭
采煤 方法 因素
长壁采煤法 放顶煤采煤法 房柱式采煤法 露天开采
专业组织建设情况
制度因素 回采率核算制度
3 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分析
若要确定准确的回采率标准,就必须要分析影响回采率水平的因素。而要准确界定煤炭回采率的影 响因素,必须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煤炭损失,以及导致这些损失的原因。
3.1 不同阶段的煤炭损失
总体上看,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炭损失可分为三类,即:面积损失量、厚度损失量和落煤炭损 失 7。而在不同的阶段,产生煤炭损失的原因也不同。本文归纳如下:
Keyword: Coal Extraction Rat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Geological Factors; Extraction Process; Managerial System
1 引言 自 2004 年来,我国煤炭原煤产量持续增长 1。但是,我国煤炭资源回采率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煤炭
另外,由于地质勘探报告和设计方案是矿井建设的基础,所以设计损失 7 一旦发生就难以补救,而 且难以追究相应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勘探和矿井设计的管理工作,准确勘探煤层及地质情况,科学设 计建井方案和采区布置方案,从源头上减少煤炭损失。
(2)采区准备阶段产生的煤炭损失。采区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采区巷道的掘进及维护。在这些 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煤炭损失有:①采区巷道的永久性保护煤柱。②由于开掘采区巷道而实际发生的煤 炭损失。如在掘进煤层上山或煤层下山时,由于煤层厚度等因素而产生厚度损失。③由于不正确的掘进 而实际产生的煤炭损失。如错误操作导致冒顶、透水等事故所产生的煤炭损失。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政府制订了不同的煤炭回采率标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1)1998 年 03 月,由煤炭部颁布的《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①设计 能力 9 万吨/年以上煤矿矿井的采区回采率,执行以下标准:薄煤层不低于 85%;中厚煤层不低于 80%; 厚煤层不低于 75%;水力采煤不低于 70%。②设计能力 9 万吨/年以下、3 万吨/年以上煤矿矿井的采 区回采率,不低于 65%;设计能力小于 3 万吨/年的煤矿矿井,采区回采率不低于 50%。 (2)2006 年 1 月 1 日开始执行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中规定的矿井采区回采率为:①厚煤 层不应小于 75%;中厚煤层不应小于 80%;薄煤层不应小于 85%;②水力采煤的采区回采率,厚煤层、 中厚煤层、薄煤层分别不应小于 70%、75%和 80%。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家颁布的煤炭回采率标准,主要是依据“煤层厚度”制订的。而实际上,“煤 炭回采率”既是衡量其采掘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煤矿采煤工作的综合性指标,许多因素都能影响 煤炭回采率。例如,煤炭回采率会受到煤层倾角、顶底板状况等地质因素的影响,而现行的回采率标准
(1)地质勘探和矿井设计阶段发生的煤炭损失。矿井设计阶段包括煤层地质勘探、划分井田边界、 设计建井方案、进行采区设计等工作。此阶段发生的煤炭损失主要有:①正常的设计损失量。如维护巷 道所必需设置的永久性保护煤柱;“三下一上”压煤;由于地质构造而产生的永久性保护煤柱;等等。 ②设计方案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如建井方案不合理导致的面积损失;工业广场布局分散,致使压煤量 增加;采区设计不合理,导致边角煤增多;等等。③地质勘探报告存在偏差而产生面积损失。如对煤层 赋存情况勘探不充分,致使将可采储量错误地确定为不可采储量;等等。
表 1 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汇总表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具体指标
断层
地质 褶皱
水文 岩浆侵入
地质
构造 冲刷带
赋存
水文
因素
顶底板 顶板条件
条件 底板条件
煤层赋存 煤层厚度
条件 煤层倾角
3
一级分类
回采 方法 因素
管理 因素
二级分类
具体指标
煤层稳定性
煤质含矸率
采深
煤炭块度
采煤 工艺 因素
炮采 普采(高档普采) 综采 水力采煤
关键词: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地质条件;回采工艺;管理制度
Comput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Low Coal Extraction Rate
Ren Chuanpeng1,2, Ding Rijia1, Li Shang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2.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 250017)
这三类损失中,第一类是受限于地质、开采技术因素而产生的正常损失。第二、三类是由于人为因 素而造成的非正常损失。正常损失难以避免,而非正常损失则可通过加强管理、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 备等方法来加以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保护煤柱产生的损失量非常巨大。但是,考虑到安全、技术等因素,又必须留置一 定的保护煤柱。因此,必须,尽量减少保护煤柱损失量。
2
回采率高低的首要因素,它直接决定了开采的难易程度,并会影响回采工艺、市场需求、煤炭消费等各 种因素。
本文将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地质因素归纳如下:①煤层厚度。受限于采煤技术和设备,煤层越厚,回 采率越低。②煤层的稳定性。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经常出现煤层变薄、尖灭的现象,就会降低回采率。 ③煤层倾角。煤层倾角不仅会工作面布置方式,还会对顶底板的支护产生影响。一般,煤层倾角越大, 回采率越低。产生影响。④顶底板稳定程度。顶底板越不稳定,就越需要留置护顶煤或护底煤,产生的 损失越大,回采率越低。⑤煤层深度。煤层埋藏越深,产生的矿压越大,开采难度越大,回采率越低。 ⑥煤质结构。块状结构的煤炭资源损失较少,而粉末状的煤炭损失量增大 3。⑦地质构造。煤田的地质 构造越复杂、越不稳定,开采的难度越大,回采率越低。
在上述三类损失中,第一类属于正常损失;第二类损失中有的属于正常损失,有的属于非正常损失; 第三类则是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非正常损失。
(3)煤炭开采阶段产生的煤炭损失。从工作面切眼至停采线的回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煤炭损失 包括:①地质因素造成的损失。如因煤厚、顶底板稳定性差等原因造成的厚度损失;采用跳采方法处理 采煤过程中遇到的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时,产生的面积损失;等等。②采煤过程中发生的落煤炭损失。 ③与采煤技术和采煤设备相关的煤炭损失。如采用放顶煤技术进行开采时产生的煤炭损失。④由于采煤 设备选用不当产生的煤炭损失。如因受采煤设备限制,无法一次采全高而丢掉的顶底煤。⑤不正确开采 造成的损失。如因违规操作引起冒顶事故产生的面积损失;因采煤机司机操作不熟练而产生的厚度损失; 未到停采线就终止回采而造成的面积损失;等等。
资源浪费严重。以 2007 年为例:我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 30%,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 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 70-80%2。
我国煤炭回采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现行的煤炭回采率标准分类简单,指导性较差。针 对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影响回采率的因素,并根据地质因素建立了新的煤炭回采率标准。 2 我国现行煤炭回采率标准分析
我国煤炭回采率标准研究
任传鹏 1,2,丁日佳 1,李上 1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7)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2006BAK04A03)
摘要:我国煤炭回采率现行标准,仅规定了采区回采率要求,而且其分类比较简单,缺乏指导性。本文分析了影响 回采率的因素,并依据地质因素建立了更为详细的煤炭回采率标准。此标准已送审国家标准委员会审议。
Abstract: The current standard of Chinese coal extraction rate is only about the working section extraction, and the standard is too simple to guide the 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al extraction rate,and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factors establishes more detailed standard of coal extraction rate. The new standard has been submitted to NSC National Standards Commission.
(2)采煤方法因素。本文中采煤方法包括开采方法、回采工艺、工作面布置方式等因素。 1)开采方法对回采率的影响。①井工开采。这是我国普遍使用的采煤方法。按照回采工艺和开采 设备的不同,井工开采又分为炮采、普采、高档普采、综采、水力采煤等。总体上看,开采方法越先进, 回采率越高。如比较落后的炮采,其落煤损失很大,回采率非常低。由于水力采煤技术还不成熟,其回 采率较低 3。②露天开采。煤层的赋存条件决定了露天开采具有高回采率,一般能达到 90%以上 3。 2)回采工艺对回采率影响。总体上看,回采工艺越成熟,回采率越高。①长壁采煤方法。在我国, 这是应用范围较广、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采煤方法。其中又分为单一长壁采煤法(一次采全高)、倾斜 分层采煤法等。我国倾斜分层采煤工艺尤为成熟,其回采率比放顶煤工艺要高 10%左右 3。②放顶煤开 采。采用这种方法采煤产生的回采率差别较大,但整体上低于倾斜分层采煤工艺。③房柱式采煤。因为 要预留大量的支撑煤柱,这种采煤方法产生的回采率相当低,最高可达 50%~60%,回收煤柱时可以提 高到 70%~75%3。 (3)管理因素。这类因素既包括煤炭企业内部开展的煤炭回采率管理工作,也包括上级管理部门 对煤炭企业回采率的监管工作。主要包括: 1)员工素质对煤炭回采率的影响。采煤工作是一项具有危险性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有员工都 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要端正工作态度,从地质勘探、采区设计、布置巷道,到工作面现场开 采,每一个职工都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专业人员要熟练掌握专业技 能。只有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工人,才能灵活处理采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避免危险,减少浪费。 煤矿企业应从两个方面提高员工素质:①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工作。企业应形成科学的培训体系, 持续培训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减少误操作带来的煤炭损失。②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以考核促进培训。 2)监管工作对煤炭回采率的影响。现实中,提高回采率往往会增加生产成本,因而会阻碍煤炭企 业选择高回采率的开采方案。这就需要加强煤炭回采率的监管工作,通过权力干涉提高回采率。首先, 无论是煤炭企业内部,还是上级主管部门,都要形成科学的煤炭回采率核算方法和核算制度。其次,煤 炭企业内部要成立专项管理部门,并要明确各部门任务和责任。第三,要形成公正的奖惩制度。通过奖 优惩劣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浪费。 上述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可归纳为表 1 所示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