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 笔记(中枢神经)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

基底核
下丘脑
基底核是大脑深处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 负责运动控制和习惯形成。
下丘脑是大脑下方的一个小区域,控制着 内分泌、水分和盐分平衡、体温等基本生 理功能。
脑的神经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上肢、锥体系下肢 和锥体系躯干。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自主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 基底核等。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应尽早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 以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估
对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等功 能进行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和治
疗方案。
物理治疗
包括理疗、按摩、针灸等,可以 改善肌肉力量、减轻疼痛、促进
血液循环等。
职业治疗
针对患者的工作能力进行训练, 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CHAPTER 06
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前景与发展趋 势
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前沿与挑战
神经退行性疾病
01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研究重点在于早期诊断、延
功能
接受、处理和储存来自身体各部 位的感觉信息,并控制和协调身 体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 ,控制着思维、行为、感觉和运动等 功能。
脊髓
连接脑和身体其他部位,传递神经信 号,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包括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 等过程。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脊髓起源于神经管尾部,与31对脊神经相连一、位置和外形: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约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

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有31对脊神经与其相连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表面6条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后正中隔、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是薄束和楔束之间的分界标志)脊髓节段: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共31个节段,包括:C1-8(颈节)、T1-12(胸节)、L1-5(腰节)、S1-5(骶节)、Co1(尾节)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C1-4节段:C1-4椎体;C5-8、T1-4节段:-1椎体;T5-8节段:-2椎体;T9-12节段:-3椎体;L1-5节段:10-12胸椎体;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临床腰椎穿刺部位: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2、内部结构㈠灰质前角:横断面上伸向前外侧的部分;后角:横断面上伸向后外侧的部分;中间带:前、后角之间是中间带;侧角:第8颈节到第3腰节,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

网状结构:前、后角之间的外侧,由部分灰质、白质混杂交织而成。

中央灰质: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中央管前方和后方的灰质1. 后角:尖部、基底部(感觉)后角边缘核(边缘层):细胞分散,功能存在争议胶状质:与痛觉有关后角固有核:接受脊神经后根纤维,传导浅感觉的重要核团背核(clarke柱或胸核):(C8-L3)非意识性本体感觉2. 中间带(侧角):前、后角之间(内脏感觉与运动)中间外侧核:T1-L2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为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

(内脏运动)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内脏感觉)3. 前角(运动):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内侧群(前角内侧核):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外侧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知识点)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知识点)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学科经验总结——系统解剖学SUm UPfOrSySt e m a tic A n atom y目录总论 (22)神经系统概述 (22)中枢神经系统 (44)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 (44)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IOlO周围神经系统 (1717)一、脊神经 (1818)二、脑神经核心知识点 (2424)三、内脏神经系统 (3232)传导通路 (3535)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3636)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3636)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瞄孔对光反射通路 (3838)四、听觉传导通路 (4040)脑脊液被膜及血管 (4343)一、脊髓的被膜 (4343)二、脑的被膜 (4444)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4545)四、脑屏障 (4646)五、脑和脊髓的血管 (4646)总论说在前面的话:神经解剖学内容很多,因此条理二字格外重要,我们的建议是在学习各个部分之前先要有一个初步的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在学习各个部分时弄懂各部分功能;学习后归纳总结各部分之间的从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废话到此为止。

神经系统概述眼醴½Ufi 观觉组织侧脑屯脉络丛大脑导水符第四脑宅脉络从r脑桥,小脑(后脑)由一条管道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器官联系在一起•在脊髓里称为中央管, 上到位于脑桥和延髓后面的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至第三脑室,通过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

是不是感觉很有规律性,下面就是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学习顺序, 由低级到高级.背侧丘脑J f[上丘脑 M f r- 后丘脑-冋脑 下丘脑 11底丘脑√小脑U 脳王⅜⅛然后我们将从中枢讲到外周。

之后我们通过传导通路将各个部分整合 起来,完成相应生理功能。

最后我们学习他们的营养和保护设施,脑室, 脑脊液和血液循环.我们先以缩手反射为例,简单形象的了解一下神经系统作用的方式。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笔记大全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笔记大全

与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该部感觉
敏感程度(手、唇、面、眼)。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笔记大全
3、视区: 枕叶内侧面,(17区)
距状沟上下(两侧)皮质。
特点: 一侧视区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
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视区。
损伤: 双眼同向性偏盲;
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4、听区: 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
豆状核: 壳
(爬行类)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鱼类)
属锥体外系重要组成部分。
哺乳类以下
控制运动的的最高中枢。
人类
大脑解发剖学展中枢神经系统纹笔记状大全体退居从属地位。
临床:
损伤(脑溢血) 肌张力增高、
旧纹状体: 运动减少、表情呆板、静止性
震颤、
称震颤麻痹。
新纹状体: 损伤肌张力下降、上肢、头部
类皮质存在特有的语言中枢。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笔记大全
“优势半球” 右利人 左半球 左利人 右半球(左半球)
1)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44、45区)。 “Broca”氏区。
损伤: 运动性失语症,虽能发音,但丧失 说话能力。“不会说” “ 失说症”。
2)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 (22区)。 损伤: 感觉性失语症,虽听觉正常,但 听不懂意思、含解剖义学中枢。神经“系听统笔不记大懂全 ” “失听症” 。
(3)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不同皮质区具有不同功能,将这些具有一 定功能的 “ 脑区 ” 称为 “ 中枢 ” 。这些中枢只是管理某 种功能的核心部分 ,皮质的相邻或其它部分也具类似 功能。当某一中枢损伤后,其它相关脑区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代偿该功能。大脑皮质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各种感觉信息传向大脑皮质后,经皮质的整合,或产 生特定的意识性感觉;或贮存记忆;或产生运动冲动 下行,调控机体的活动。这就需要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参加。但是,不同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皮质区, 从事对一定机能的分析综合

06、【解剖学彩色笔记】第14~16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06、【解剖学彩色笔记】第14~16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06、【解剖学彩色笔记】第14~16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第14章神经系统总论知识梳理神经系统的组成由中枢部及周围部组成,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区分按所在位置: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根据分布对象,周围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又根据功能分为:①躯体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②内脏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即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活动时,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做出适宜的反应。

反射弧:感受器一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一传出(运动)神经一效应器。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皮质,白质、髓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网状结构。

第15章中枢神经系统知识梳理第一节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置:成人下端约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第3腰椎下缘。

形态:前后略扁圆柱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

脊储圆锥、终丝、马尾。

6条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一前根、后外侧沟—一后根一脊神经节。

脊髓节段31个,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1个尾节。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横切面:中央管、“H”形灰质、白质。

(一)灰质1.前角(柱):①内侧群一躯干肌。

②外侧群一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一骨骼肌随意运动。

r运动神经元一调节肌张力等)2.后角(柱):①缘层、②胶状质、③后角固有核、④胸核。

3.侧角(柱):①T1~L3: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②52~S4: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二)白质分前索、后索、外侧索(主要纤维束及功能1.上行纤维(传导)束(1)薄束、楔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脑束:侧束一传导痛、温觉:前束一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3)脊髓小脑前、后束:向小脑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2.下行纤维(传导)束(1)皮质脊髓束(侧束、前束):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

(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的运动神经元。

中枢神经知识总结

中枢神经知识总结

中枢神经知识总结1.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大脑和脊髓。

它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外界环境和内部体内器官的信息,并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进行信息处理和相应行为的产生。

2.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2.1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两个半球组成,分别控制人体的不同功能。

大脑的外层称为大脑皮层,它是神经元的集聚区域,负责执行高级认知功能,如思维、记忆、语言和决策等。

2.2 脊髓脊髓是一个长而细的神经结构,位于脊柱内。

它作为信息传输通道,将来自周围感觉器官的信号传递到大脑,并将来自大脑的指令传递给身体的各个部位。

脊髓还负责一些自主反射活动,如肌肉的收缩和保护反射。

3.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3.1 感觉和知觉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接收来自各种感觉器官(如皮肤、眼、耳和鼻)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和解释。

这些感觉信息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如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等。

3.2 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递信号来控制身体的运动。

大脑通过与肌肉的连接,使得我们能够完成各种运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复杂的动作。

脊髓也参与了运动控制,它负责传递大脑发送的指令到各个身体部位的肌肉。

3.3 认知和情感中枢神经系统与认知和情感密切相关。

大脑皮层是认知功能的主要执行区域,负责思维、学习、记忆和语言等高级认知能力。

它还参与了情感的产生和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些结构,如边缘系统和扁桃体,被认为与情感的产生和调节有关。

3.4 内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还负责内脏器官的调节。

它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这些调节活动在不需要我们的主观意识和控制下进行。

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受到各种疾病和损伤的影响,导致功能障碍和症状发生。

4.1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非常常见的疾病类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

《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和脊髓的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中文名中枢神经系统外文名Central Nervous System组成成分脑和脊髓性质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

组成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

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

脑在开始时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和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

相反,神经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和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

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

在脑和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

中枢神经系统学习笔记

中枢神经系统学习笔记

中枢神经系统学习笔记一、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平第3腰椎。

故临床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针,不至于损伤脊髓。

脊髓全长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对应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

脊髓由中间的“H”形灰质和周围的白质构成。

灰质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的。

灰质前部扩大称前角,内含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发出的纤维组成前根(运动根);灰质后部狭细称后角,内含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感觉根)的纤维;侧角,内含交感神经元(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骶髓相当于侧角的部位,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称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白质由许多纤维束聚集组成。

主要分为上行(感觉)纤维束: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脑束;下行(运动)纤维束:皮质脊髓束。

二、脑脑位于颅腔内,分为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四部分。

(一)脑干脑干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构成。

脑干的腹侧面有舌下神经根、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副神经根、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前庭蜗神经根、三叉神经根、动眼神经根共9对脑神经根出脑。

脑干背侧面有滑车神经出脑,是唯一自脑干背面出脑的脑神经。

脑干内部有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灰质分散成团块,称神经核。

其中,脑神经核与3-12对脑神经(即从脑干出脑的10对)相连。

白质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上行纤维束包括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下行纤维束主要有锥体束。

(二)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内,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

小脑半球下面靠近枕骨大孔的部分较膨隆,称小脑扁桃体。

颅外伤导致颅内压过高时(如颅脑外伤),小脑扁桃体常被挤而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脊髓:位于椎管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 外形两个膨大: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 C1—8 T1—12 L1—5 S1—5 C0 脊髓平对椎骨的相应位置脊髓节段椎骨序数C1-4 C1-4C5-T4 上1个椎体T5-8 上2个椎体T9-12 上3个椎体L1-5 T10-T12S1-C0 T12-L1颈节一至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二;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名词解释: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

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后角中央灰质: 灰质前、后连合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层前角(柱) (板层、)含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 支配骨骼肌收缩,γ神经元, 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骶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中间带(板层)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 / 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骶副交感核。

其中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

后角(板层— )自背侧向腹侧依次有: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C8—L3)。

中央灰质(板层)灰质前、后连合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第I层---后角边缘核第层---胶状质第、层---后角固有核第层---网状核第层---后角基部第层---中间内、外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第层---前角底部第层---前角运动细胞第层---中央灰质2、白质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白质的传导束上行传导束 (感觉传导束)薄束与楔束位置:脊髓后索形成: 薄束位于后索内侧,楔束位于后索外侧 (T4以上有薄束和楔束,T5以下仅有薄束)定位: S、L、T、C(内外)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位置:外侧索的边缘形成: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脊髓丘脑束(前、侧束)位置:外侧索前半和前索形成:定位: S、L、T、C(外内)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侧束)和粗略触压觉(前束)。

下行传导束 (运动传导束)皮质脊髓束位置:位于脊髓外侧索、前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定位:皮质脊髓侧束:S、L、T、C(外内)功能: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起于中脑红核,在脊髓内位于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和调节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位于前索;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维持体位等网状脊髓束:位于前索及外侧索深部;主要来源于同侧脑干的网状结构,调节张力,协调骨骼肌的运动。

顶盖脊髓束:位于前索;来源于中脑上丘,参与完成视觉和听觉防御反射。

内侧纵束:位于前索;主要来源于两侧的前庭神经核,协同眼球、头、颈部的运动。

固有束是紧贴灰质周围的白质,由起于脊髓又止于脊髓各节段的联络纤维组成,是脊髓节内和节间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四、脊髓的功能四、脊髓的功能四、脊髓的功能传导机能传导机能大脑的运动信号躯干、四肢的感觉信下行传导束脊神经的传入纤维脊髓脊髓上行传导束脊神经的传出纤维脑躯干、四肢的骨骼肌反射机能和低级中枢脊髓的固有反射,其反射弧不经过脑,但在脑的控制下进行。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和屈曲反射脊髓反射内脏反射五、脊髓损伤表现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伤侧平面以下深感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对侧肢体浅感觉丧失。

脊髓前角受损脊髓灰质炎:伤侧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骨骼肌瘫痪,但感觉存在。

脊髓全横断脊髓休克:离断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丧失中央灰质周围病变脊髓空洞症:感觉分离脑干一、组成:延髓、桥脑、中脑二、位置三、外形1、腹面观与9对脑N相连:延髓:---,脑桥:---,中脑:名词解释:桥脑小脑三角(CP角):延髓、桥脑和小脑的交角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此处.2、背面观与1对脑N相连:中脑:3、菱形窝(第四脑室底)位置及境界: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结构特点4、第四脑室位置: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交通: 下通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并借助于三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5、中脑水管位置和交通四、内部结构内部结构的变化:延髓上部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菱形窝.纤维束在脑干内交叉传导,打乱了原有的灰、白质界限;灰质不再连续成柱,而成断续的核团,主要包括脑N核团和非脑N核团.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网状结构.灰质: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结构核团白质:上、下行纤维束网状结构1、灰质脑神经核:由于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菱形窝,中央管周围灰质则形成第四脑室底,脊髓灰质原有前角(运动性核团)、后角(感觉性核团)的腹背关系,变成了内、外侧关系,以界沟为界.位置:靠近第四脑室底,运动性核团位于界沟以内,感觉性核团位于界沟以外;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相关的远离界沟.组成:7类核团排列成6个断续的纵行功能柱.一般躯体运动核躯体运动柱特殊内脏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柱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柱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核内脏感觉柱一般躯体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柱特殊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柱大多脑N根进出脑的部位相当于该脑N的起核、终核在脑干内存在的主要部位.一般躯体运动柱动眼N核:5块眼外肌滑车N核:上斜肌展N核:外直肌舌下N核:舌肌特殊内脏运动柱三叉N运动核:咀嚼肌面N核:表情肌疑核:咽喉肌副N核: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一般内脏运动柱动眼N副核: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泌涎核: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下泌涎核:腮腺迷走N背核:颈、胸、腹腔的大部分脏器和心脏内脏感觉柱孤束核:一般、特殊(味觉)内脏感觉一般躯体感觉柱三叉N感觉核(中脑核、脑桥核、脊束核):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黏膜特殊躯体感觉柱前庭N核平衡觉蜗N核(包括背、腹侧核)听觉几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孤束核:VII、IX、疑核:IX、X、I三叉N脊束核:、、非脑神经核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接受同名纤维束,发出的纤维为内侧丘系下橄榄核:接受多种纤维,发出的纤维形成小脑下脚,脑桥:脑桥核:接受大脑的纤维,发出的纤维形成小脑中脚,是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至小脑的中继站上橄榄核:接受蜗腹侧核的纤维,发出纤维加入双侧外侧丘系中脑:下丘:与听觉有关上丘:主要与视觉有关红核:参与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黑质:运动调节中枢顶盖前区(顶盖前核):参与瞳孔对光反射有关2、白质长的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起止及作用:来自对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终于背侧丘脑;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位置:在延髓,位于中线与下橄榄核之间,锥体后方;在脑桥和中脑,位于腹外侧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起止及作用:来自于脊髓的脊髓丘脑前、侧束,上行止于背侧丘脑;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

位置:在延髓,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三叉丘脑束 (三叉丘系):起止及作用:来源于对侧的三叉神经感觉核(脑桥核、脊束核),上行至背侧丘脑;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感觉。

位置:紧随内侧丘系的背外侧外侧丘系:起止及作用:来自同侧和对侧的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主要上行至下丘;传导两侧的听觉。

位置: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名词解释:斜方体: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横行越过上行的内侧丘系,在脑桥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形成斜方体。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递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内侧纵束长的下行纤维束锥体束组成: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皮质核束:支配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位置:中脑(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3、脑干的网状结构定义:除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团和长纤维束外,还有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其间散布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的区域。

特征: 进化古老联系广泛功能复杂功能:通过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参与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调节调节内脏活动调节肌张力对感觉信号中枢传导的控制参与内分泌活动及生物节律的调控五、各部代表性水平切面顶部室腔被盖基底部顶部室腔被盖基底部脑脑延髓中央管锥体延髓中央管锥体干干脑桥上、下髓帆第四脑室基底部脑桥上、下髓帆第四脑室基底部的的主主中脑顶盖中脑水管大脑脚底中脑顶盖中脑水管大脑脚底体体(上、下丘)(上、下丘) 1、延髓代表性水平切面锥体交叉平面:锥体束的纤维越边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

后正中沟两侧的深面出现薄束核、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中央管移向背侧;薄束核、楔束核增大,向对侧发出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上行纤维为内侧丘系。

腹侧的锥体束聚为锥体。

橄榄中部平面:锥体束的背外侧出现下橄榄核。

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室底内有脑神经核。

橄榄上部平面:2、脑桥代表性水平切面脑桥下部(面神经丘)平面:腹侧部出现膨大的基底部,其横行的纤维组成小脑中脚,基底部与被盖部间以斜方体为界。

面神经丘深面有展神经核及面神经膝。

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根)平面:3、中脑代表性水平切面下丘平面:中脑水管周围为导水管周围灰质,其背侧为下丘,腹侧为1对大脑脚 (以黑质为界分为大脑脚底和被盖)。

上丘平面:背侧为上丘被盖部出现红核,其腹侧有从下丘延伸而来的黑质。

六、代表性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1、延髓内侧综合征:对侧上下肢瘫痪,对侧躯体和四肢的深感觉障碍,同侧舌肌瘫痪。

2、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对侧上下肢瘫痪,同侧外直肌麻痹。

3、脑脚底综合征: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外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上下肢瘫痪。

小脑一、位置:颅后窝,隔小脑幕与端脑的枕叶相邻;在脑桥与延髓背侧,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二、外形:小脑半球和小脑蚓名词解释:小脑扁桃体:小脑下面、蚓垂两侧较膨出的部分,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易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可危及生命。

三、分叶:借原裂、后外侧裂,分为:绒球小结叶小脑蚓前叶中间带小脑体后叶外侧部四、机能分部:原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旧小脑(脊髓小脑):小脑蚓(除小结)+中间带新小脑(大脑小脑):外侧部五、内部结构小脑表面的薄层灰质,称小脑皮质;深层是神经纤维组成的白质,称小脑髓质,其中有小脑核.小脑皮质小脑核顶核,小脑内侧核,球状核中间核栓状核齿状核,小脑外侧核,小脑髓质小脑脚小脑下脚(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之间,主要由传入纤维组成,如脊髓小脑后束、橄榄小脑纤维等小脑中脚(脑桥臂):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主要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传入纤维(脑桥小脑纤维)组成小脑上脚(结合臂):连于小脑和中脑之间,主要由小脑核发出的传出纤维组成六、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前庭小脑:功能:答应同侧平衡刺激,维持平衡,协调眼球运动.受损后症状:平衡失调脊髓小脑:功能:控制同侧肌张力和肌的协调.受损后症状: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大脑小脑:功能:协调肢体的精确运动(保证同侧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受损后症状:共济失调七、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1、特点:随意运动不丧失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2、原小脑综合征3、新小脑综合征间脑一、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除下丘脑腹侧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皆被端脑所包绕.二、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三、各部位置及结构特征背侧丘脑(丘脑)外形位置内部结构:Y形内髓板将其分为前、内、外侧三群核团.外侧核群背侧组:外侧背核外侧后核腹侧组:腹前核腹外侧核 (腹中间核)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丘脑枕核核团分类•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前核和腹外侧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传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为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腹后内侧核的传入纤维是三叉丘系及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纤维,传出纤维至皮质下结构(下丘脑、纹状体),参与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构成.•联络性核团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与大脑皮质的联络区有往返纤维联系. 功能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损伤可致感觉障碍. 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的联系枢纽(腹前核和腹外侧核),调节躯体运动后丘脑位置组成: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通路的最后中继站.外侧膝状体:视觉传导通路的最后中继站. 上丘脑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丘脑髓纹底丘脑下丘脑位置及境界上界:下丘脑沟下界: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前界:终板向后:续中脑被盖下丘脑分区及核团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头体核下丘脑的纤维联系传入纤维:前脑内侧束、穹隆传出纤维: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下丘脑—脑干、脊髓纤维、背侧纵束下丘脑垂体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结节垂体束与垂体的联系视上垂体束(加压素)、室旁垂体束(催产素)、结节漏斗束(促释放/抑制激素) 下丘脑的功能•神经内分泌中心•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心•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视交叉上核参与人体昼夜节律的调节四、第三脑室位置:两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境界顶: 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底: 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前界:终板后界:松果体和后连合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交通两侧:经室间孔通侧脑室下方: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端脑一、位置端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左右大脑半球借腁胝体连接而成;由于它的高度发展,遮盖了间脑、中脑和小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