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

合集下载

甘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甘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甘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作者:王月利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甘薯新品种的推广,甘薯在我县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是,甘薯的常见病虫害仍然制约着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重点介绍了甘薯常见病虫草害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甘薯病虫草害防治河南省甘薯主要病害有茎线虫病、黑斑病、根腐病、病毒病;主要虫害有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甘薯麦蛾、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甘薯田常见的杂草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旱稗、苘麻、苍耳、藜、马齿苋等。

1、甘薯茎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又叫甘薯糠心病、甘薯空心病。

主要为害薯块,其次是茎蔓基部。

薯块因感染来源不同,可分为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3种;茎蔓发病,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后渐成褐色,髓部呈白色干腐,严重的基蔓短,叶变黄或主蔓枯死。

防治方法:严禁病种薯、病苗调运;选用抗病品种:豫薯12号、苏薯8号。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薯种或高剪苗;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菌源;提倡与烟草、水稻、棉花、高梁等作物轮作;种薯可用51-54℃温汤浸种。

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浸薯苗10分钟。

2、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在甘薯在幼苗期、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病,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侵染地上的茎蔓。

育苗期染病,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枯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

病苗移栽大田后,生长弱,叶色淡,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病斑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茎基部叶片变黄脱落,地下部分变黑腐烂,严重时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块根以收获前后发病为多,病斑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病薯变苦,不能食用。

防治甘薯黑斑病主要以农业措施为主,实行轮作倒茬,坚持与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轮作,力避连作或与番茄,辣椒、马铃薯等作物连作。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和综合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甘薯黑斑病、软腐病、根腐病及蛴螬、金针虫、甘薯麦蛾、烦夜蛾、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7413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防治原则从农业生产全局和甘薯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改善薯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协调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将甘薯主要病虫害的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综合防治技术4.1检疫防治严禁调运病薯病苗。

检疫发现种薯或种苗携带茎线虫病、根腐病、黑斑病及蚁象等检疫对象,应立即就地销毁。

外地引进种薯检疫符合GB7413相关要求。

4.2农业防治4.2.1因地制宜种植高产、优质、抗(耐)病虫品种(组合)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条件和市场供需状况,因地制宜选种高产、优质、抗(耐)病虫甘薯品种。

4.2.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因地制宜适时开穴栽插。

最佳栽插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最迟不晚于7月下旬。

根据土壤肥力合理密植。

栽种密度一般为3500-5500株/亩。

肥地宜稀,旱薄地宜密,早栽宜稀,晚栽宜密,长蔓品种宜稀,短蔓品种宜密。

4.2.3科学施肥控水采用配方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基肥,巧施追肥”为原则。

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萌发侵染的环境条件。

4.2.4合理轮作换茬合理轮作换茬,有效消灭土壤中的黑斑病、软腐病、根腐病、线虫病等越冬病原菌。

前茬作物可为水稻、玉米、葱、蒜或瓜类等,避免与茄科、块根或块茎作物连作。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作者:来源:《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7年第04期山东甘薯病虫害主要是甘薯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和病毒病、软腐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病、白粉虱和烟粉虱、甘薯天蛾、甘薯麦蛾、甜菜夜蛾等。

发生较重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病害:甘薯黑斑病生育期或贮藏期均可发生,带病种薯育苗或病土引起薯苗发病。

黑斑病对鲜食甘薯生产及贮存危害较重,尤其山东省当前种植的一些优质鲜食品种多数抗黑斑病能力较差。

甘薯病毒病降低甘薯的品质和产量。

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卷叶病毒(SPLCV);甘薯病毒病害(SPVD)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协生共侵染甘薯引起的病毒病害。

甘薯茎线虫病该病主要依靠种苗、种薯、土壤、肥料等途径传播。

1.甘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议(1)优先选择性状优良的抗耐病品种,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时更换品种。

高抗根腐病的品种,如农大6-2、章薯7号、冀薯332、泰中6号、烟薯25、烟薯24、烟紫薯1号等;高抗茎线虫的品种,如浙薯81、徐紫薯32、济徐23,苏薯20、烟紫薯1号、烟紫薯2号、冀薯23等;高抗黑斑病的品种,如浙薯81、徐紫薯3号、泰中6号、烟紫薯2号、烟薯25等。

(2)大力发展脱毒甘薯,建立规范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加强种薯质量检测,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使用无病种薯,繁育无病薯苗。

甘薯主要病害(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和病毒病)都可以通过种薯、薯苗传播。

选择无病害的新区繁殖种苗,或统一采用无病基质繁育,选三年未种植过甘薯、隔离条件好、远离生产田的地块作为无病留种地,从源头抓起,实施健康种薯繁育。

发现病苗,连同薯块一起挖除;消灭传播病毒的昆虫。

(3)合理轮作。

甘薯黑斑病、茎线虫病等病害除通过薯苗传播,也能通过土壤传播。

实行轮作,可减少土传病害的菌源,进而减轻上述病害的发生。

(4)冬春季节耕耙甘薯田,破坏害虫的越冬环境,杀死越冬蛹,减少虫源,早期结合田间管理,捕杀幼虫;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用灯光诱杀。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摘要】甘薯病害是甘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通过对甘薯病害的主要病原体、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甘薯病害主要由真菌和细菌引起,发病规律受环境因素和病原体特性的影响。

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是当前常用的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利用杀菌剂和杀虫剂,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进行控制。

甘薯病害的防治对于甘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重点关注病害防治技术的创新和提高防治效果。

通过掌握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保障甘薯产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甘薯病害、发病规律、防治技术、病原体、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产量影响、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甘薯病害的重要性甘薯病害是甘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甘薯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各地。

甘薯病害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甘薯产量大幅下降,还会降低甘薯的品质,增加生产成本,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甘薯病害会导致甘薯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变黄、干枯、死亡,根系腐烂,严重影响了植株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部分病害还会在甘薯地下块茎内部形成病斑,影响储藏和食用价值,严重影响甘薯的市场竞争力。

甘薯病害的防治对于提高甘薯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对甘薯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才能保障甘薯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甘薯产量和质量,促进甘薯产业的稳定发展。

1.2 甘薯病害对产量的影响甘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甘薯病害对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甘薯病害包括晚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它们在甘薯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

这些病害会导致甘薯植株叶片枯黄、蔫软、果实发育不良,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甘薯病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甘薯的生产和供应。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Sweet Potato Root Rot甘薯根腐病俗称“烂根病”。

1970年以来,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发生为害,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绝收。

近年来,由于抗病品种的推广,根腐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症状主要发生在大田生长期,苗床期虽也发病,症状一般较轻。

苗床期病薯较健薯出苗晚,出苗率低。

幼苗发病,叶色较淡,生长缓慢,须根上有褐色病斑,拔秧时易自病部折断。

大田期秧苗受害,先在须根中部或根尖出现赤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中部病斑横向扩展环绕一周后,病部以下的根段很快变黑腐烂,拔苗时易从病部拉断。

地下茎受侵染,产生黑色病斑,重病株地下茎大部腐烂。

轻病株近地面处的地下茎能长出新根,多为柴根。

病株不结薯或结畸形薯,而且薯块小,毛根多。

块根受侵染产生凹陷的黑色病斑,表皮有轻度开裂。

病株地上部节间短,植株矮小,分枝少,直立生长不倒秧。

秋季气温下降,茎蔓仍能继续生长,但每节叶腋处都能现蕾开花。

叶片自下而上变黄,增厚,反卷,干枯脱落,主茎自上而下逐渐干枯死亡。

病原有性态为血红丛赤壳Nectria sanguinea (Bolt.)Fr.,属子囊菌亚门丛赤壳属。

在自然界尚未发现,在病害的侵染循环中起的作用尚不清楚。

人工培养可产生子囊壳。

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不规则球形,初期浅橙色,成熟后红色至棕色,表面产生疣状突起。

子囊棍棒形,大小为62.4~72.0μm×7.2~8.4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12.0~14.4μm×4.8~6.0μm,中央有一分隔,在隔膜处稍缢缩。

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腐皮镰刀甘薯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Mart.)Sacc.f.sp.batatas MeClure。

产生大、小型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略弯,两端钝圆,足胞不明显,4~7个分隔,多数有5个隔膜,大小为42.9~54.0µm×4.4~5.7μm。

甘薯根腐病的防治试验

甘薯根腐病的防治试验
维普资讯
广
文章编 号 :10 .7 9(o 7 4o 2 .2 0 38 7 2 0 )0 .0 20
西


20 .0() 0 72 4
甘薯 根 腐 病 的 防 治 试 验
马 学芹
( 山东省邹平县农业局 ,邹平县,2 60 ) 5 20
中图分类号 :¥ 8 . 4 19
药剂 品种 及剂 型 为 : ( )恩 益 碧 ( -B) 1 NE ,美 国 进 2 结 果 与分 析 2 1 对 根腐病 防治效果 的影 响 .
物菌肥 ,主要成分为丛枝菌根菌 ( l s e @ Go mu  ̄r s
由表中可以看出 , 在不同年度,不 同地点,不
同品种的各个试验中,每小区用 3 l m 恩益碧对甘薯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 )7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 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发病薯率最低,病情指数 3 0 粉剂 ;()5 %复 方多 菌灵悬 乳剂 。 4 0 般 在 32 ~49 .3 .5之 间 ,其 次 为每 小 区用 2 恩 ml
试验 分别 于 20 04年 、20 0 5年 在 邹 平 县 西 董镇 级 :薯皮表面有 5 O个病斑 ,占薯皮表面积的 1 ~1 /
3 / ;4 :严重感病 ,薯皮表面病斑超过薯皮 ~12 级 试验地 均 为 山 前 坡 地 、沙 壤 土 ,肥 力 条 件 中 表面 积 的 12 /。 等 ,水 利条 件 较差 ,除定植 用 水外 ,基 本 靠 自然 降 12. 病 害发 生情 况统计 方法 . 3 水 。种植甘薯均已连续 la O 以上,根腐病 、茎线虫 病发生严重 ,试验安排前 ,以上地块 由于根腐病发 生严重 ,产 量损失在 5 %以上 ,特殊年份有 些地 0 块甚至绝收 。试验采用 的甘薯品种分别为曹杂 ( 地

甘薯根腐病简介及其防治措施2020

甘薯根腐病简介及其防治措施2020

甘薯根腐病简介及其防治措施甘薯根腐病又叫烂根病,是甘薯生长期间常见的三大病害之一,一般发病地块能够造成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绝收,对甘薯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下面就带领大家认识下这种病害,即甘薯根腐病。

1.病原图1:甘薯根腐病病原物病原物为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菌丝稀,呈茸毛或密绒状至絮状,具环状轮统,灰白色;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分隔3-8个,大小48.4-59.4×4.4-5.6(μm),分生孢子梗短,具侧生瓶状小便;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短杆状,梗较长,单细胞者多,大小5.5-9.9×1.7-2.8(μ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侧生菌丝上,单生或两个联生,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1-11.0u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

2.发病特点图2:带病薯块本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但病残体和带菌有机肥也是重要初侵染源,带菌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该病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茬口、土质、气象密切相关,一般夏薯比春薯发病重,温度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易诱发此病,连作地、砂土地发病重。

3.发病症状图3:甘薯根腐病为害症状及分级苗床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病。

苗期染病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的不断腐烂,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慢,叶色逐渐变黄。

根系是病菌的主要传染部位,染病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发病轻的地下茎近地际处能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块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败,分枝少,节间短,直立生长,叶片小且硬化增厚,逐渐变黄反卷,由下向上干枯脱落,最后仅剩生长点2-3片嫩叶,甚至全株枯死。

表1 甘薯根腐病分级标准病情指数=∑(各级感病株数×相应级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数)×100 相对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表2 甘薯种质根腐病抗性标准4.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甘薯品种或脱毒甘薯种苗,严格检疫不从病区调运种薯。

甘薯病虫害

甘薯病虫害

甘薯叶甲
成虫和幼虫都会咬食甘薯的叶 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

仓储害虫
01
02
03
粉斑螟
是一种仓储害虫,会蛀食 甘薯的块根和仓储期间的 甘薯,导致损失严重。
甘薯象鼻虫
成虫会蛀食甘薯的块根和 仓储期间的甘薯,导致损 失严重。
印度谷蛾
幼虫会蛀食仓储期间的甘 薯,导致损失严重。
04
甘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人工捕捉
对于个体较大的病虫害,如金龟子等,可以进行人工捕捉,减少其危害。
05
甘薯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案例一:甘薯黑斑病的综合防治
总结词
甘薯黑斑病是一种常见 的真菌性病害,通过选 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 管理和及时化学防治等 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详细描述
甘薯黑斑病是由甘薯长 喙壳菌引起的真菌性病 害,主要危害甘薯的叶 片、茎蔓和块根。在综 合防治方面,可以采取 以下措施
甘薯病虫害的危害性
1 2
降低产量
甘薯病虫害会导致甘薯植株生长缓慢、萎缩、 甚至死亡,从而降低产量。
影响品质
甘薯病虫害会导致甘薯块根、茎叶等部位出现 病斑、虫咬痕迹等,影响甘薯的品质和口感。
3
增加种植成本
为了防治甘薯病虫害,需要增加农药、人工等 投入,从而增加种植成本。
甘薯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昆虫传播
甘薯病虫害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甘薯病虫害概述 • 甘薯病害类型 • 甘薯虫害类型 • 甘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 甘薯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01
甘薯病虫害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甘薯病虫害是指对甘薯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的病原生物和 害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薯根腐病
一、病原
真菌,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

菌丝稀,呈茸毛或密绒状至絮状,具环状轮纹,灰白色;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2、3细胞宽,分隔3~8个,明显。

隔者多,占89%,大小48.4~59.4×4.4~5.6(um),分生孢子梗短,具侧生瓶状小梗;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短杆状,梗较长,单细胞者多,大小5.5~9.9×1.7~2.8(u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侧生菌丝上,单生或两个联生,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1~11.0u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

N.sanguinea子囊壳散生或聚生,形状不规则,浅橙色至棕色或浅褐色,大小289~349×276~303(um);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大小12~14.4×4.8~6(um)。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典型土传病害,但病残体和带菌有机肥也是重要初侵染源,带菌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三、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茬口、土质、气象密切相关,温度范围21~
36℃,最适温度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易诱发此病,连作地、砂土地发病重,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重,夏甘薯发病重于春甘薯,晚栽发病重于早栽。

在pH5-9范围内均可生长。

以pH6.5-7.5最为适宜。

湿热致死温度,分生孢子为52℃,10分钟;厚垣孢子为54℃,10分钟;干热72℃下,分生孢子经历12h死尽,厚垣孢子18h死尽。

重病地区病菌多存在于0-20cm的耕作层内,100-110cm的土层内仍有少量存在,连栽4茬后100-110cm土层菌量接近0-20cm土层。

四、病害特征
○1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的不断腐烂,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慢,叶色逐渐变黄。

○2大田期染病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发病轻的地下茎近地际处能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块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败,分枝少,节间短,直立生长,叶片小且硬化增厚,逐渐变黄反卷,由下向上千枯脱落,最后仅剩生长点2~3片嫩叶,全株枯死。

○3薯块,病薯块表皮粗糙,布满很多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

病斑初期表皮不破裂,至中后期纵横龟裂,皮下组织变黑色,但无苦味,煮食后无硬心和异味。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南薯88号,济薯2号、10号,烟薯3号,徐薯2号、18号,烟薯3号、泰薯2号,鄂薯2号,海发5号,丰薯1号,南京92,郑州红4号,8148,济薯10号(78066)、济薯11号,鲁薯3号、鲁薯4号、鲁薯7号,短蔓红心王甘薯,皖84—559,商薯19、豫薯13等抗病品种。

(2)适时早栽,栽无病壮苗,深翻改土、增施净肥、适时浇水。

(3)建立三无留种地,培育无病种薯。

(4)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高粱、谷子、绿肥等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三年轮作、温水52-54℃下10分钟浸种薯和深翻改土。

(5)种薯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 倍药液浸种薯3~5 min ,lkg药液浸种薯10t,晾干后入窖。

药剂浸苗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灵250~300倍药液,浸蘸薯苗基部深6~10cm,时间为2~3min。

灌根处理:用96%恶霉灵3000倍药液灌根、处理土
壤,同时也对甘薯黑斑病防治效果较好。

五、田间试验病害分级
地上部分级标准:0级,看不到病症;1级,叶色稍发黄,其他正常;2级,分枝少而短,叶色显著发黄,有的品种现蕾或开花;3级,植株生长停滞,显著矮化,不分枝,老叶自下向上脱落;4级,全株死亡。

薯块病级按以下标准确定:0级,薯块正常无病症;1级,个别根变黑(病根数占总根数的10%以下),地下茎无病斑,对结薯无明显影响;2级,少数根变黑(病根数占总根数的10%一25%),地下茎及薯块有个别病斑,对结薯有轻度影响;3级,近半数根变黑(病根数占总根数的25.1%~50.0%),地下茎和薯块病斑较多,对结薯有显著影响,有柴根;4级,多数根变黑(病根数占总根数的50%以上),地下茎病斑多而大,不结薯,甚至死亡。

病情指数=∑(各级感病株数x相应级数)/(调查总株数x最高病级4)*100% 六、取样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