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病.ppt
2020年第四章+甘薯病虫害精品版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一、甘薯病害1、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俗称黑膏药、黑疮。
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
此病不仅在大田为害严重,还导致烂苗床,烂窖,减产严重,而且病薯含有毒素,人食用后引起头晕,牲畜食后会引起中毒,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症状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主要为害薯苗和薯块。
用带病种薯育苗,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上育苗,都能引起种薯及幼苗发病。
薯苗受害多在苗的基部和其白色部分开始发病,初形成黑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病斑逐渐扩展,以致包围整个薯苗基部形成黑根,湿度大时,根腐烂表面生有黑色刺毛状物。
地上部病苗衰弱,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薯苗枯死。
病苗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基部变黑腐烂,枯死,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病轻的在与表土层交接处长出少数侧根继续生长,但植株衰弱,结薯少而小。
薯块受害,多在伤口(虫口或自然伤口等)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凹陷,病健交界处轮廓清楚。
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墨绿色,味苦,变色组织可深入薯皮下2~5mm,有时深达20~30mm。
贮藏期间,病斑大,扩展快,常成大片包围整个薯块,使薯块腐烂,甚至造成烂窖。
潮湿时,病斑表面常产生灰色霉层和黑色刺毛状物,湿度大时,在刺毛状物顶端附有黄色腊状小点。
薯拐受害,常变褐色或黑褐色,中空或表皮龟裂,但薯拐上绿色秧蔓一般不发病。
发生特点甘薯黑斑病菌是真菌,为子囊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et Halsted)侵染所致。
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贮藏病薯和大田及苗床土壤、粪肥中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离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
病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此外,病原菌也可从芽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伤等处侵入。
育苗时,病薯或苗床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浇水而向四周扩展,使秧苗发病越来越重,甚至因种薯种苗腐烂造成烂苗床,严重影响育苗数量和质量。
甘薯黑斑病的症状与防治

甘薯黑斑病在甘薯苗期、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一般不会危害绿色部分,黑斑病又名黑疤病。
这种病会随着种薯、种苗的引进而产生传播,黑斑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发病部位一般在幼苗茎基部产生长椭圆形略微凹陷的黑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幼苗和种薯会变黑腐烂,造成薯苗死苗。
如果把带病薯苗栽到大田后很难成活。
甘薯在贮藏期感病较多,病斑一般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呈黑褐色,椭圆形,分界明显,中间部分稍凹陷。
把病薯切开后,病斑部位的薯肉呈青褐色或深绿色,有明显苦味。
如果发现病薯立即清理出窖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免造成大面积传播。
1发病症状甘薯整个生育期和储藏期间都可发生黑斑病,主要危害薯块和薯苗茎基部,自然条件下,绿色部分很少发病。
大田生长期栽插后7~14d ,病苗基部叶片脱落,蔓不伸长,受感染的薯苗根部会产生椭圆形凹陷的黑斑,根部腐烂,仅剩下纤维状物,逐渐死亡。
阴雨天时,发病部位出现灰色霉状物。
如果把带病薯苗移栽到大田后,严重的会很快死亡,病轻的叶片发黄脱落,生长较慢,地表处有少数侧根长出,结薯较少影响产量。
薯蔓上的病斑可蔓延到新结的薯块上,多在伤口处产生黑褐色斑块,圆形或菱形,中间部位稍凹陷,长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病斑内部深绿色,有明显苦味。
贮藏期薯块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开始为黑色圆点,逐渐变大呈圆形、椭圆形或菱形状病斑,界线清晰。
病部薯肉较硬,颜色呈深绿色。
甘薯黑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死苗、烂床和烂窖的主要原因。
病薯体内含有有毒物质,动物吃后可引起气喘病,严重的可导致中毒死亡。
甘薯黑斑病发病温度在10℃~33℃之间。
土壤湿度大,利于发病。
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的地块容易发病,地势较高、沙性土质的地块发病甘薯黑斑病的症状与防治张金辉(灵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北灵寿050500)植物保护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第9期最近,草地贪夜蛾(又叫秋黏虫)快速入侵我国,河北省、市、县各级植保部门抓紧落实、安排部署、积极行动防治草地贪夜蛾。
任务3黑斑病甘薯中毒

• • • • • • 概述 病因 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
概述
• 黑斑病甘薯中毒俗称喘病,是由于吃了一定量的黑斑病甘 薯引起的。其特征为急性肺水肿与肺泡气肿,严重呼吸困 难以及后期皮下气肿。 • 本病多发生于黄牛、水牛及乳牛,羊次之。
病因
•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是一种霉菌,当这种霉菌侵入甘薯的虫 害部分或表皮裂口,则甘薯表皮干枯、凹陷、坚实,出现 圆形或不规则的暗黑色斑点,表面长有刚毛,甘臭、味苦。 有毒物质为翁家酮、甘薯酮和翁家醇。若牛食入一定量的 病薯或病薯酿酒后的酒糟即可发生中毒。
症状
• 牛发生中毒时,一般多突然发病。发病后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呈轻 度前胃弛缓症状,继而,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蠕动减弱,内容 物黏硬,肠音减弱,粪便硬固色暗,并附有黏液乃至血液,亦有不少 发生腹泻的。整个病程中体温始终不高。 • 本病特别明显的症状是呼吸困难。病初,病牛呼吸浅表而疾速,每分 钟可达80~100次,以后呼吸次数逐渐减少,但呼吸运动加深,鼻翼 煽动,胸腹起伏,头颈伸张,呻吟,长时间呆立,不愿卧下,甚至张 口大喘,此时在较远处即可听到如同拉风箱样的呼吸音,故俗称“牛 喷气病”或“牛喘病”。仔细听诊还可听到干啰音、湿罗音乃至爆裂 性啰音。由于呼吸困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量泡沫状鼻液及唾液不断流出,眼球突 出、瞳孔散大,呈现窒息状态。有些病牛,后期发生皮下气肿,由肩 胛部开始,逐渐扩延到颈部、肘部、背部乃至全身。
• 急性病例发病突然,迅速出现极度的呼吸困难,并于病后 24h内外,因窒息而死。 • 本病除少数急性病例外,病程可延续数日乃至1~2周。死 亡率往往超过50%。 • 羊发生中毒时,精神沉郁,黏膜充血,食欲及反刍减退至 停止,心机能减弱,节律不齐,脉搏增数可达90~150次 ∕min以上。呼吸困难,病情重剧者多因窒息而死。
甘薯黑斑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甘薯黑斑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甘薯黑斑病又叫黑疔、黑疤病、黑膏药病等。
在育苗期、大田生长期、贮藏期都能发病,而且蔓延快,对甘薯生产威胁很大。
甘薯黑斑病症状与传播途径
薯苗发病一般多在入土白色部位,为椭圆形黑褐色内凹病斑。
薯块发病最初为黑褐色凹陷圆形病斑,以后病斑扩展,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病斑,界限显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斑中央生成黑色刺毛,病斑下薯肉为青绿色,可嗅到苦味,人畜均不能食用。
黑斑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3-27℃,低于10℃或高于35℃发病受到抑制,病菌孢子和菌丝在51-54℃热水中10-20分钟死亡。
黑斑病传播途径广,薯苗、薯块、土壤、肥料等均可传播。
甘薯黑斑病防治方法
该病防治的关键是培育无病薯苗。
温水浸种,51-54℃浸种10-12分钟,注意严格掌握温度,贮藏期受冷害的薯块不能用温水浸种。
药剂浸种,50%代森铵,200-300倍液;25%多菌灵300倍液;50%托布津200倍液浸种10分钟,入窖前排种前均可浸种。
药剂浸苗,栽插前用25%多菌灵1000-1500倍液、50%托布津1000-2000倍液浸基部3分钟。
三高一圃一留制,亦是防治黑斑病的有效方法,即入窖高温
愈合,排种时高温催芽,栽插时高剪苗,种好无病采苗圃,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需选择三年以上没种过甘薯的地。
薯类作物病害ppt课件.ppt

通过本次实验,能识别常见薯 类作物病害的症状特点,了解薯类 病害的病原形态,学习薯类病害的 诊断方法,为在生产上正确诊断病 害和进行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一、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薯黑斑病
症状:
为害时期:薯块,幼苗;
薯块:病斑多发生于虫伤、 裂口处,黑褐色,圆形或不 规则形,中央稍凹陷,轮廓 清楚,病斑上常产生灰色霉 层,后期可见黑色刺状物。 切开病薯,病组织呈黑色或 墨绿色,薯内有苦味。
PVY引起的马铃薯病毒病
PVY病毒粒子负染电镜照片
PVY病毒粒子超薄切片电镜照 片
十四、马铃薯线虫病(Globodera rostochiensis,G.pallida)
马铃薯茎线虫病
十、马铃薯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
典型症状: 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植株茎基
部维管束为黄色或黄褐色,发病块茎芽眼变浅 褐色,可溢出菌脓,病块茎剖面维管束呈黄色 或褐色,重者呈环状腐烂。
布克氏菌属示意图
病原物:
分类地位:薄壁
菌门劳尔氏属。 菌体特征:杆状, 无芽孢,无荚膜, 极生鞭毛1-4根或 无鞭毛,G-。
糠皮型:线虫从病 薯表面侵入,病薯 表面呈龟裂状,病 部由外向内扩展, 呈糠皮型症状。
四、甘薯根腐病(Fusarium solani f.sp. batatas)
症状: 为害部位:根部; 病根变褐腐烂,地 上部节间缩短,直 立,秋季易开花。
病原物: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镰 刀菌属;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 形;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厚垣孢子:淡褐色近球形。
十一、马铃薯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甘薯病虫害

甘薯病虫害一、甘薯病害1、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俗称黑膏药、黑疮。
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
此病不仅在大田为害严重,还导致烂苗床,烂窖,减产严重,而且病薯含有毒素,人食用后引起头晕,牲畜食后会引起中毒,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症状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主要为害薯苗和薯块。
用带病种薯育苗,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上育苗,都能引起种薯及幼苗发病。
薯苗受害多在苗的基部和其白色部分开始发病,初形成黑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病斑逐渐扩展,以致包围整个薯苗基部形成黑根,湿度大时,根腐烂表面生有黑色刺毛状物。
地上部病苗衰弱,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薯苗枯死。
病苗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基部变黑腐烂,枯死,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病轻的在与表土层交接处长出少数侧根继续生长,但植株衰弱,结薯少而小。
薯块受害,多在伤口(虫口或自然伤口等)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凹陷,病健交界处轮廓清楚。
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墨绿色,味苦,变色组织可深入薯皮下2~5mm,有时深达20~30mm。
贮藏期间,病斑大,扩展快,常成大片包围整个薯块,使薯块腐烂,甚至造成烂窖。
潮湿时,病斑表面常产生灰色霉层和黑色刺毛状物,湿度大时,在刺毛状物顶端附有黄色腊状小点。
薯拐受害,常变褐色或黑褐色,中空或表皮龟裂,但薯拐上绿色秧蔓一般不发病。
发生特点甘薯黑斑病菌是真菌,为子囊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et Halsted)侵染所致。
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贮藏病薯和大田及苗床土壤、粪肥中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离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
病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此外,病原菌也可从芽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伤等处侵入。
育苗时,病薯或苗床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浇水而向四周扩展,使秧苗发病越来越重,甚至因种薯种苗腐烂造成烂苗床,严重影响育苗数量和质量。
甘薯黑斑病.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 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 一季作区。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 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 菌病等。 四季作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 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冬作区。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 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多种种植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 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 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 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 病害蔓延较快。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 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2.选用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 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 薯。 ②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带菌。
一、症状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茎基白色部分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 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地上部苗衰 弱,重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 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生长期症状:多在薯块上的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病斑下层组织 墨绿色,病薯变苦,病部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贮藏期症状: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 ,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 凹陷。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 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
甘薯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结论与展望
01
02
03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 中的重要病害,对其发 生和防治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应注重致 病机制的研究、抗病性 基因的挖掘和利用以及 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新的防治技术,有望为 甘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有力的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 ,在适宜条件下繁殖 并扩散,引起再次侵 染。
甘薯在收获、运输和 贮藏过程中,由于造 成伤口,有利于病菌 的侵入。
发病条件
温度
甘薯黑斑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5~ 30℃,在15℃以下或35℃以上不发 病。
湿度
湿度对甘薯黑斑病的发病也有很大影 响,湿度高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繁 殖。
土壤
土壤质地和pH值对甘薯黑斑病的发 病也有影响。沙质土壤或酸性土壤有 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
伤口
甘薯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 的伤口,为病原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 条件。
02
甘薯黑斑病的防治
农业防治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黑斑病有较强抗性 的甘薯品种,提高抗病能 力。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保持田 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对其他植物的影响
病害传播
甘薯黑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可以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等传播途径传播到其他 植物上,对其他植物造成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
如果甘薯黑斑病得不到及时防治,会破坏生态平衡,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 不利影响。
04
甘薯黑斑病的预防措施 与建议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
选用对甘薯黑斑病有抗性的品种是预防该病发生 的重要措施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生物学特性:病菌生长适温为25~30℃。分生孢子在 较低的温度下(10℃,30天)形成,厚垣孢子在较高的温 度下(15℃;8天)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求更高的温度 (15℃,15天;20℃,4.5天)。致死温度为51~53℃。 生长最适pH6.6。
➢ 寄生范围:薯黑斑病菌为同宗结合,易产生有性态。 种内包括很多株系,形态相似但有高度寄生专化性。在 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 牵牛花、绿豆、红豆、四季豆、大豆、橡胶树、椰子、 可可、菠萝、李子、扁桃等植物。
三、侵染循环
➢越冬: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 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带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其次是带有病残组织的土壤和肥料。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 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
一季作区。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 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 菌病等。
四季作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 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冬作区。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 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贮藏期症状: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 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 陷。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端 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
二、病原
➢ 分类地位: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属子囊菌门长喙壳属真菌。
➢病原形态: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颈部极 长,称壳喙。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 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状物。子囊孢子无色, 单胞,钢盔形。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 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 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 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 病害蔓延较快。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 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四、发病条件
1.品种的抗病性: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 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愈合速度较慢 的品种发病较重。
2.温度和湿度:土温在15~30℃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 25℃。甘薯贮藏期间,15℃以上利于发病,最适发病温度 为23~27℃,10~14℃较轻,35℃抑制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土壤含水量 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又 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
一、症状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茎基白色部分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 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地上部苗衰 弱,重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 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生长期症状:多在薯块上的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病斑下层组织 墨绿色,病薯变苦,病部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② 药 剂 浸 种 : 可 采 用 4 5 % 代 森 铵 水 剂 、 5 0 % 多 菌 灵 WP、 70%甲基硫菌灵WP、88%乙蒜素EC(402抗菌剂)等对种薯 进行药剂处理。
3.培育无病壮苗
尽量用新苗床育苗。用旧苗床时应将旧土全部清除,并 喷药消毒。施用无菌肥料。
育苗初期,可用高温处理种薯,促进愈伤组织木栓化的 形成,阻止病菌从伤口侵入。高温处理是在种薯上床育苗 后,保持温床34~38℃,以后降至30℃左右,出芽后降至 25~28℃。
薯 类病 害
薯类作物包括甘薯和马铃薯。 全世界已报道甘薯病害50多种,我国已发现近30种。
发生普遍而危害较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 甘薯瘟、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软腐病等。
甘薯黑斑病于1937年从日本传入我国东北后,逐渐自 北向南蔓延,在甘薯生产上造成巨大损失。某些甘薯产 区,甘薯线虫病猖獗危害,多数地区濒临绝产。
多种种植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甘薯黑斑病 Sweet Black Rot
甘薯黑斑病又称甘薯黑疤病,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 生。189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1905年传入日本,1937年 由日本鹿儿岛传入我国辽宁省盖县。随后,该病逐渐由北 向南蔓延危害,已成为我国甘薯产区危害普遍而严重的病 害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 5%~10%。此外,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物质,家 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用病薯块作发酵原 料时,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酶菌,延缓发酵过程,降低酒 精产量和质量。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2.选用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 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 。 ②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 及贮藏窖物应不带菌,必要时可用药剂消毒。 ④注意粪肥不要带菌。
➢侵入途径: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 薯收刨、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 侵染的重要途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它自 然裂口侵入。
➢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种苗、土 壤、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昆 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
(2)精选种薯:种薯出窖后,育苗前要严格剔除有病、有 伤口、受冻害的薯块。 (3)种薯消毒:
①温汤浸种:薯块在40~50℃温水中预浸1~2min后,移入 50~54℃温水中浸种10min,水温和处理时间要严格掌握, 注意上下水温应一致,对新品种处理后应进行发芽试验。浸 种后要立即上床排种,且苗床温度不能低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