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

原发 病 、 手术 与麻 醉方 式 、 身体 一般 状 况等 方 面差 异
均无 显 著意 义 ( P >O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护 理
术后 意外 事 件l L 2 ] , 对 患 者 的术 后 恢 复 极 其 不 利 。 同
时, 由于腹 部 外科 手术 创伤 较 大 , 对 患者 腹 腔脏器 扰 动较 大 , 因此 , 腹 部手 术患 者全 麻 苏醒期 躁 动 的发生 率较 高 ] 。为 探讨 手术 室麻 醉苏 醒 护理 对减 少 此类 患者 全麻 苏 醒期 躁 动 的 临 床效 果 , 提 高 全麻 患 者 护
1 . 2 . 1 对 照组 采 取常 规护 理措 施 , 完成 常 规术 前 访视 、 麻 醉前 导 尿及 术后 等待 麻醉 苏 醒 。 1 . 2 . 2 观察 组 针对 全 麻 术 后 苏 醒 期 躁 动 的发 生 原 因给 予预 防性 和 针对性 的护理 措施 。 1 . 2 . 2 . 1 术 前 宣教 与 心 理 防 御 机 制 的 建 立 术 前
伦次 、 妄想 思 维 、 哭喊或呻吟 、 肢 体 的无 意 识 动 作 等
表 现口 J 。这 类行 为 可 造 成 患 者循 环 系 统 波 动 , 导 致
并 精 神心 理性 疾 病及 神 经 系统 疾 病 患 者 , 患 者术 中 均未 出 现呼 吸循 环 障碍 。将上 述患 者 随机 分 为观察
± 修鍪志 2 0 1 3 年1 o 月第 2 8 卷第 2 o 期
手术室麻醉苏 醒护理对减少 腹部手术患者 全麻苏 醒期躁动 的疗效评价
陈志 峰
( 湖 北 民族 学 院 附 属 民 大 医 院 急 救 中心 , 湖北 恩施 4 4 5 0 0 0 ) 摘 要 目的 探 讨 手 术 室 麻 醉 苏 醒 护 理 对 减 少腹 部 手 术 患 者 全 麻 苏 醒 期 躁 动 的 临 床 效 果 , 为 提 高 全 麻 患 者 护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方法总结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方法总结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 309例患者发生躁动61例,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后,症状缓解。
结论护理人员要知晓躁动的原因,从而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躁动全麻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82-01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可能会有躁动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躁动、兴奋、不按指示行动、定向障碍和不自主运动等[1],严重者可能造成自身的意外伤害,后果严重[2]。
我们对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因躁动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行全麻患者309例,年龄10-71岁,平均42.57±7.21岁。
手术科室:骨科51例,普通外科207例,妇产科42例,心胸外科8例。
全部患者行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
2.护理2.1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其产生陈述性记忆,消除其心理顾虑,提高其心理承受值。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讲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疼痛感,特别对于男性需要留置导尿的患者,需强调术后会有导尿管的刺激感和尿意,使患者心理有一定准备,当术后发生尿道不适时心理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需提前告知全麻患者,他们可能需要口腔防止口罩等,以消除术后可能出现的顾虑,减少躁动的发生。
2.2外源性刺激所致躁动的护理苏醒期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敏感度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或疼痛即可引起躁动的发生,例如吸痰、切口疼痛、导尿管和引流管等引起的刺激,患者表现为呻吟或狂躁,甚至是自行拔除插管。
对此,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拔除相应的导管,消除刺激。
对于不符合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可噂医嘱给予少剂量异丙酚或咪唑安定给予镇静,继续给予呼吸机通气,防止因气管脱出而造成的窒息;符合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应协助医师将其拔除,清理好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的影响研究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全麻苏醒期患者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2.1-2022.12接收到的合适的患者66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对比[1]。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的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
观察组护理后两项评分明显均比对照组低。
观察组躁动的为2例,占比6.06%,明显比对照组的30.30%低(P<0.5)。
结论:全麻苏醒期患者护理中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避免出现躁动,值得借鉴。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全麻苏醒期;心理状况;躁动很多外科疾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在此过程中麻醉干预非常必要,在手术前进行全身麻醉,保持患者的镇静状态,促使手术顺利完成[2-3]。
但是对于进行全麻的患者来说,在手术后身体内存在一定的麻醉药物,这些药物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容易出现嗜睡、躁动等问题,身体心理也会有一定的应激反应,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控制,患者将无法平稳度过全麻苏醒期,严重时会直接丧命。
因而需要进行麻醉护理,在患者苏醒期间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尽可能减少患者的躁动反应,维持生命稳定状态,增加安全性。
手术室护理是现代化发展中的专业护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了解患者的麻醉情况,采给予患者帮助,使患者的身心达到更佳状态。
下面根据我院护理实践进行报告总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2.1-2022.12这一时间段合适的全麻苏醒期患者进行研究,纳入66例,按照护理差异分组[4]。
对照组33例患者,组中男、女性比例为18比15,年龄为20-67岁,平均年龄为(43.58±3.45)岁,按照常规程序护理,剩余33例为观察组,此组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17和16,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42.88±3.41)岁,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
分析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期的应用效果

分析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期的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2-07-27T03:07:42.25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毛青[导读]分析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期的应用效果毛青(武胜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638400)摘要:目的: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期应用优质护理,观察其效果。
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全麻患者,在其复苏期实施优质护理。
结果:相应护理落实后,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
结论:在麻醉复苏室全麻复苏期,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明显,可为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保障。
关键词:优质护理;麻醉复苏室;全麻;复苏期;应用在手术期间,麻醉苏醒室具备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有效监测患者的各生命体征变化,可为麻醉期安全性提供保障。
针对全麻手术患者而言,受麻醉、手术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其术后苏醒期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降低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故重视全麻恢复期护理干预的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就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全麻患者(60例),以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形式展开对比研究,每组患者各30例。
对照组、观察组男女占比依次为17:13、19:11,前者年龄最大、最小分别为63岁、25岁,后者年龄最大、最小分别为64岁、22岁。
研究开始前,患者及其家属已知晓有关内容,征得了他们的同意。
通过对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
(2)方法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开展各项护理,落实对患者各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等;观察组则应用优质护理,具体内容:1)培训:在护理前,相关护理人员均接受了相关培训,内容包括全麻护理知识、苏醒期护理要点、优质护理技巧等,增强人员的护理水平,促使其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且极具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麻醉恢复室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麻醉恢复室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发表时间:2018-09-11T11:36:43.52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作者:李文栋[导读] 全麻苏醒期躁动被定义为发生在全麻苏醒期的一种急性的精神障碍,是全麻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的行为。
百色市中医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533000摘要:全麻苏醒期躁动被定义为发生在全麻苏醒期的一种急性的精神障碍,是全麻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的行为。
目前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18岁)。
380个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百分之17.89,躁动组和非躁动组在全身麻醉方式和术后镇痛以及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经过多方因素分析,ASA分级、静脉复合麻醉和术中输液以及术后疼痛是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0.05。
影响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躁动的因素有很多,临床工作者应该对高危人群加强护理,从而降低麻醉苏醒躁动的发生。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前言:苏醒期躁动的患者此时内环境和意识以及肌力都处于恢复的阶段,缺乏保护性反射以及自知的能力,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如自行拔出输液通道和出气管导管等,严重地威胁了患者术后的生命健康问题。
目前关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指出,不同的年龄、麻醉的方式以及手术类型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都存在差异[1]。
因此本研究将应用Logistic多种因素回归分析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在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6 ~2017年6月在本院行全麻择期手术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年龄> 18 岁;②性别不限,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患者均为全麻气管插管;③分别行普外科、妇科手术、胸外科、骨科手术等手术;④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原因及对策

非药物治疗
调节手术室温度
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避免病人受凉或过热。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病人呼吸通畅。
吸氧
给病人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病人的缺氧 症状。
心理干预
术前访视
在术前对病人进行访视,介绍手术室环境和手术过程,减轻病人 的焦虑和恐惧。
术中陪伴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语言和肢体接触来安慰和鼓励病人, 增强病人的信心和安全感。
炎。
维持循环稳定
根据病人情况,适当补 充血容量,调整输液速
度,保持血压稳定。
疼痛管理
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 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镇痛 药,缓解疼痛引起的躁
动。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01
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支持,缓解紧
张和焦虑情绪。
创造舒适环境
02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温馨,减少外界刺激,让病人感到舒适
的并发症。
告知与沟通
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麻醉过程、 苏醒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提高病人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术前准备
确保病人术前禁食、禁水,处理可 能影响麻醉效果的药物,以及完成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术中管理
合理选择麻醉药物
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适当 的麻醉药物和剂量,以减少苏醒期躁 动的发生。
术后回访
在术后对病人进行回访,了解病人的恢复情况,及时处理病人的问 题和不适,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05
CHAPTER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护理 对策
基础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病人的心率、 血压、呼吸等指标,及 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
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全麻患者复苏期间躁动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通过对3856例全麻术后进入ICU的观察,分析躁动的主要原因是:切口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尿管刺激、呼吸、循环功能不全、麻醉药物作用等。
结果243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躁动,发生率13.7%。
结论全麻复苏期间病人情况多变,应严密观察,综合分析躁动原因并对症处理,确保病人安全渡过苏醒期。
【关键词】全麻复苏躁动原因分析护理对策全麻是手术病人常采用的麻醉方式之一,躁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剧烈躁动常引起伤口裂开出血,心率加快,高血压,各种导管及引流管脱出,坠床等风险,必须通过严密观察与综合分析,确定其躁动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
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全麻后复苏的患者3856例,男2506例,女1350例。
年龄2天-88岁,其中34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手术范围包括胃肠、肝胆小儿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和五官科手术,麻醉术前用药: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全麻用药:恩氟醚、七氟醚、氯胺酮、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患者均为静吸复合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术毕均送入ICU。
2原因分析及处理2.1切口疼痛切口疼痛是全麻术后引起躁动的常见原因,在347例中有163例(占47%),尤其是切口比较大的胃肠、肝胆外科手术,多数病人因疼痛刺激烦燥不安,大汗淋漓,不断要求更换体位,自觉任何体位均不舒适。
结合术后病人的表现,排除其他原因,给予适当止痛如肌注杜冷丁或静注芬太尼,效果多数良好,但用药后须观察呼吸情况。
2.2气管导管刺激在347例躁动病人中,101例(占29%),气管导管及尿管作为强烈的刺激源,气管导管造成对口腔、咽喉的刺激,表现为胀痛、发痒不适状态,病人往往表现躁动,而躁动以容易导致各种引流管移位,甚至脱出,因此,当病人呼吸平稳,有吞咽动作时,应尽早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予鼻导管供氧,鼓励患者自行咳嗽排痰,观察呼吸情况。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
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随机的方法,将120例手术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及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
对照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中,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中,应用麻醉苏醒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稳定患者58例(96.7%),不稳定2例(3.3%);对照组患者血压、心率稳定患者43例(71.7%),不稳定17例(28.3%)。
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0%,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68.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腹部手术患者于全麻苏醒期,会逐步的感受到疼痛,通过对患者予以麻醉苏醒护理,可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以及不适感,降低躁动的表现,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心理负面情绪。
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可将麻醉苏醒护理推广应用。
【关键词】麻醉;护理;苏醒;躁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271-02
从临床上来分析,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当中,出现的一种不恰当的行为表现。
一般而言,患者会在该期间,出现兴奋、躁动或者是定向能力的障碍,比较突出的包括莫名兴奋、无法控制的妄想思维、哭喊、呻吟等等,这些都会对患者的手术效果造成不利影响[1]。
为此,我们应该针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来应对,减少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主要对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随机的方法,将120例手术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及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
患者情况如下,观察组:男性患者共计41例,女性患者共计19例;患者年龄在25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岁±1.2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共计42例,女性患者共计18例;患者年龄在24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4岁±1.3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中,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中,应用麻醉苏醒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对照组:本组患者主要给予患者常规护理,积极完成术前访视工作、麻醉前的导尿工作、术后等待患者麻醉苏醒[2]。
观察组:本组患者主要给予麻醉苏醒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术前宣传教育,促使患者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3]。
利用相关医疗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帮助患者尽量的舒缓情绪,能够正常应对麻醉苏醒期,减少各种负面情绪[4]。
其次,对患者实施术后的舒适护理。
腹部手术结束后,应积极对患者保持平卧状态,注意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从多方面的干预,减少患者的
躁动[5]。
第三,由于全麻苏醒期的躁动是人体的正常表现,针对一些躁动表现突出或者是无法自己控制的患者,适当的给予镇静及镇痛药物,减少患者躁动和不适的同时,逐步减少药量,促使患者适应这个阶段。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了血压及心率的不稳定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计量资料方面,通过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稳定患者58例(96.7%),不稳定2例(3.3%);对照组患者血压、心率稳定患者43例(71.7%),不稳定17例(28.3%)。
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0%,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68.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腹部手术患者于全麻苏醒期,会逐步的感受到疼痛,通过对患者予以麻醉苏醒护理,可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以及不适感,降低躁动的表现,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心理负面情绪。
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可将麻醉苏醒护理推广应用。
3.讨论
从临床上来分析,腹部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期躁动,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麻醉并发症,多数患者在临床上,突出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症状,同时会表现出血压的明显升高、心率的明显加快,甚至是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肢体动作等等。
当患者表现出上述情况后,应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否则将会对患者的身体康复及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实施麻醉苏醒护理后,其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另一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稳定人数较多,证明麻醉苏醒护理,比较适合全麻苏醒期的躁动,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和激动的行为。
在实施麻醉苏醒护理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临床表现、创伤程度等因素来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应对患者的临床表现、面部表情等积极观察,避免患者做出冲动的行为。
要与患者积极聊天、沟通,解除患者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突出,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南宁,郗春梅,张大志.细节护理在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海南医学,2015,13(12):2019-2021.
[2]张海珠,崔雪,赵媛.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现状[J].天津护
理,2015,01(10):92-93.
[3]赵艳平,叶福才,周锦辉等.临床路径用于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1(11):101-103.
[4]简丽晴.对进行全麻的腹部手术患者实施麻醉苏醒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06(08):82-83.
[5]肖巧华,谢美清,张爱珍等.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对全麻插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1(10):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