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报恩》教学设计
小班语言故事老鼠报恩教案2

小班语言故事老鼠报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语言故事》教材第三单元“可爱的动物”,具体章节为第七章《老鼠报恩》。
故事讲述了一只老鼠在危难时刻得到小燕子的帮助,老鼠用实际行动报答小燕子的救命之恩。
详细内容包括:故事情节理解、角色分析、道德观念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角色特点。
2.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道德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故事中角色特点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引导。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头饰、小黑板。
2. 学具:画笔、画纸、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猜测故事角色,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故事(10分钟):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角色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分组扮演故事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故事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分析。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故事《老鼠报恩》2. 主要角色:老鼠、小燕子3. 道德观念:乐于助人、知恩图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故事情节,画一幅《老鼠报恩》的画。
答案要求:画面中包含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表现出角色特点。
2. 作业题目: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情节。
答案要求:描述准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动物故事,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故事中角色特点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引导。
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扮演故事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小老鼠报恩教案(8篇)

小老鼠报恩教案(8篇)一只狮子正在森林里睡觉...一只老鼠爬了出来,爬到了狮子的尾巴上。
它说:“哇,这是什么草?为什么这样软?”老鼠把狮子吵醒了,狮子甩开尾巴,把老鼠扔到了狮子面前。
狮子说:“连你这个小东西都敢欺负我。
”老鼠说:“对不起,对不起。
请让我走,我以后会报答你的。
”狮子放开了老鼠。
后来,狮子被猎人的陷阱抓住了。
狮子大声呼救。
老鼠听到这话,立刻跑过去说:“我来救你。
”狮子说:“你这么小就能救我吗?”老鼠说:“我有个主意。
”说完老鼠药爬上树咬掉绳子,狮子得救了。
他们俩一起愉快地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现代教育充满了人性的美。
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果教育中没有“人”,那就是毁灭的教育。
小学不一定遵循写全作文的模式。
适当给学生增加一些分段练习。
形式上,不必拘泥于叙事,学生可以尝试写诗填宋词。
随着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于是设计了一个作文教学班,过程看似简单,但学生们奇妙而简单的气场在这个班里形成了一系列的美景。
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排比句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给作文添加亮点。
教学步骤:感受头韵的美老师:(大屏幕显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这个排比句修改的陈述句,学生对比。
还有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第一句: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说的一句“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后的一顿美餐;母爱是早晨穿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第二句:每天早上,妈妈都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说“好好学习”。
除了上班,她还得做家务。
妈妈真的很累,我爱妈妈!健康1:排比句更流畅,更流畅。
健康2:看排比句好像更能表达对妈妈的爱。
而且有了排比,我的感情更强烈了。
老师:好,你可以对比一下头韵的优点,为什么不在我们的作文里用呢?第二,模仿句型,学会写排比句1.老师:模仿下面这句话,能不能多说两句?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我希望如此...健康1: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
幼儿园中班《老鼠报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鼠报恩》的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故事,教育幼儿懂得感恩和回报他人的道理。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老鼠报恩》的主要情节和角色。
2. 故事中的感恩和回报的主题。
3. 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三、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描述和理解。
2. 感恩和回报的概念。
3. 动物的特点和习性的观察。
四、教学难点:1. 故事情节的细节描述。
2. 感恩和回报的实践应用。
3. 动物的特点和习性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老鼠报恩》的图片或插图。
2. 动物的特点和习性的图片或实物。
3. 感恩和回报的相关教具或活动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老鼠和恩报的图片,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2. 故事讲述: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老鼠报恩》的故事,注意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特点。
3. 故事回顾:讲述故事后,引导幼儿回顾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4. 感恩和回报讨论:通过故事中的感恩和回报情节,引导幼儿讨论感恩和回报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经历。
5. 活动延伸:通过相关的手工、游戏等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感恩和回报的情感。
七、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活动法:通过手工、游戏等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和参与。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述中的注意力程度和参与情况。
2. 评估幼儿在故事回顾和讨论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观察幼儿在活动延伸中的参与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让幼儿自己创作类似的感恩和回报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组织幼儿参观动物馆或进行动物观察活动,增加对动物的了解和兴趣。
大班《老鼠报恩》故事教案

大班《老鼠报恩》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鼠报恩》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中的善恶报应观念。
2. 能够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老鼠报恩》的阅读与理解。
2. 故事情节的讨论与分析。
3. 感恩、友谊等主题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老鼠报恩》。
2. 彩色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3. 音乐CD《感恩的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知道的老鼠故事,引导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
2. 故事阅读:教师讲述或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图片,理解故事情节。
3. 故事讨论:提问幼儿关于故事的问题,如“老鼠为什么要报恩?”“老鼠是如何报恩的?”等,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4. 绘画活动:邀请幼儿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动物,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5. 音乐欣赏:播放音乐CD《感恩的心》,引导幼儿感受感恩的情感。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估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意和绘画技巧。
3. 观察幼儿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表现,了解幼儿对感恩的认知。
六、教学延伸活动1. 角色扮演:教师准备故事中的角色头饰,邀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故事情境的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体验。
七、家园共育建议1.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复习故事情节,引导孩子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家长可以询问孩子对故事中的感恩、友谊等主题的理解,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进行绘画活动,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作自己的画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思考幼儿在故事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中的思考和表达。
2. 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作能力。
3. 教师需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和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幼儿园中班优秀社会故事教案详案《老鼠报恩》

幼儿园中班优秀社会故事教案详案《老鼠报恩》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能够关注故事细节。
4.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分享。
二、活动重难点1.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2.难点:引导幼儿关注故事细节,学会与人分享。
三、活动准备1.故事课件:《老鼠报恩》2.白板、粉笔3.玩具老鼠、大象、猴子等4.糖果、饼干等零食四、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玩具老鼠,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老鼠的特点。
教师讲述故事《老鼠报恩》的背景,引发幼儿兴趣。
2.故事讲述教师讲述故事《老鼠报恩》,注意语言生动、形象,引导幼儿关注故事细节。
讲述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故事内容。
3.故事讨论1.小老鼠为什么帮助小猴子?2.大象为什么帮助小老鼠?3.故事中谁最有爱心?4.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别人?你是怎么做的?4.情景体验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角色(老鼠、大象、猴子等)。
教师设置情景,引导幼儿模拟故事中的情节,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
5.分享感悟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情景体验中的感悟,引导幼儿认识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7.结束教师发放糖果、饼干等零食,让幼儿品尝,共同庆祝活动的圆满结束。
五、活动延伸1.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故事《老鼠报恩》,并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悟。
2.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主题展板,展示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和感悟。
六、活动反思1.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情景体验。
3.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思活动效果,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1.重点:"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老鼠为什么要冒险去救小猴子呢?""哦,对了,因为小老鼠记得小猴子曾经帮助过它。
大班语言老鼠报恩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老鼠报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通过阅读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3.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恩之情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教学准备1.PPT2.节选版《老鼠报恩》故事书3.一幅老鼠和猫的图片4.扮演老鼠和猫的道具(可使用简单的面具和尾巴道具)5.感恩行动的小礼物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举起老鼠和猫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内容和故事主题。
在学生们的猜测中,老师引入故事《老鼠报恩》。
2. 学生自读学生根据教师分发的节选版《老鼠报恩》故事书自行阅读。
3. 故事情节复述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介绍主要角色。
教师在讲解时需要对话比较多,尽量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涵。
4. 再现故事场景教师和学生一同再现故事中的场景,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
老师扮演老鼠,学生可以扮演猫、乌鸦、新的老鼠等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尽量让学生在扮演中理解故事情节和表情。
5. 感恩小礼物赠送在故事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同讨论故事中老鼠对猫的“报恩”,让学生明白感恩是一种美德。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小礼物,通过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表现出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感恩之情。
6.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在扮演和表演中学习了《老鼠报恩》的故事情节,并理解了感恩之情的意义。
但是教师也发现,故事中出发点有些瑕疵,虽然它让我们学会了感恩之情,但仔细想想,这种以身相报的做法是否是最佳选择,这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这次教学具有针对性很强,因为大班语言老师发现,孩子表达感恩之情的机会较少,需要从主题方面统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为孩子们营造表达感恩情感的学习氛围。
有关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让学生们介绍他们是怎样认识故事的,怎么体验扮演,以及在学习中对感恩的态度、方法、约束的看法和建议。
此外,老师还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更能够深入体验到阅读中的快乐,并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高和完善,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幼儿园中班优秀社会故事教案详案《老鼠报恩》2篇

幼儿园中班优秀社会故事教案详案《老鼠报恩》 (2)幼儿园中班优秀社会故事教案详案《老鼠报恩》 (2)精选2篇(一)幼儿园中班优秀社会故事教案详案《老鼠报恩》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学习与他人分享和帮助他人。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与教育意义。
二、教学准备:1. 《老鼠报恩》故事图片或绘本。
2. 角色扮演服装:老鼠、猫、食物的服装。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用简单的问答方式引入课堂,提出类似以下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与感受:-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你们喜欢和小动物玩耍吗?- 如果有一天,你需要帮助,有小动物愿意帮助你,你会怎么做呢?2. 教学内容:a. 展示故事图片或绘本,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故事情节。
b. 通过讲述故事,或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让幼儿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故事。
c. 引导幼儿回答以下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教育意义:- 老鼠为什么要帮助猫?- 猫后来为什么也帮助了老鼠?- 故事中的老鼠和猫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们觉得老鼠和猫之间的相互帮助有什么好处?3. 拓展活动:a.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故事的情节,或者画出故事中的场景。
可以在绘画纸上让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老鼠和猫。
b. 让幼儿讲述一件自己帮助他人的事情,或者自己得到他人帮助的故事。
四、教学评价:通过幼儿的参与与表现,可以评价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情况、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可以提供一些与故事相关的游戏和玩具,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例如,提供一些小动物的玩具让幼儿模拟故事中角色的行为。
幼儿园中班优秀社会故事教案详案《老鼠报恩》 (2)精选2篇(二)教案详案教学目标:1.\t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2.\t通过故事介绍,让幼儿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能够带给大家快乐和幸福。
3.\t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合作意识。
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老鼠报恩》

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老鼠报恩》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老鼠报恩》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讲解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学会关爱他人。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能够自主创新故事情节。
四、教学准备1.故事课件:《老鼠报恩》2.画纸、画笔3.玩具老鼠、大象、狮子等动物模型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玩具老鼠,引发幼儿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二)讲解故事1.教师讲述故事《老鼠报恩》,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
2.提问: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你们觉得小老鼠为什么要报恩?(三)讨论故事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老鼠要报恩?它和大象、狮子之间发生了什么?2.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创意改编1.教师提出:如果小老鼠遇到其他动物,它会怎么报恩呢?2.鼓励幼儿自主创新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五)实践活动1.教师分发画纸、画笔,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老鼠报恩故事。
2.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2.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故事《老鼠报恩》,让幼儿了解了关爱他人、懂得感恩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参与讨论、创意改编等环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优点:1.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幼儿兴趣浓厚。
2.教学活动设计丰富,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
3.教师引导得当,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足:1.部分幼儿在讨论环节中,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
2.教学过程中,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实践活动时间较短。
改进措施:1.在讨论环节,多给幼儿一些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