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中咏史怀古诗的命题规律,讲解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首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历年高考真题中咏史怀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命题规律。

3. 讲解:详细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表现手法及鉴赏方法。

4. 例题讲解:以一首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为例,进行详细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首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教师巡回指导。

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背景意境表现手法鉴赏方法2. 历年高考真题分析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历年高考真题中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包括诗歌背景、意境、表现手法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命题规律分析。

2. 教学目标的鉴赏能力提升。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表现手法理解。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要求。

一、教学内容命题规律分析1. 咏史怀古诗的作者多为唐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

2. 诗歌背景多涉及历史事件、名胜古迹或历史人物。

3. 题目设置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4.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

二、教学目标鉴赏能力提升1. 识别并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执教者时间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时数2教时一.导入: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单元。

主要章节包括《赤壁怀古》、《乌江渔者》、《咏煤炭》等,详细内容涵盖对古人事迹、历史事件的缅怀、感慨以及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发展脉络,掌握鉴赏方法。

2. 通过学习咏史怀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写作技巧,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代文化氛围,引入咏史怀古诗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此类诗歌的特点。

3. 精讲课文:详细讲解《赤壁怀古》、《乌江渔者》、《咏煤炭》等诗篇,分析其意境、情感及写作技巧。

4.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故事,尝试创作咏史怀古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咏史怀古诗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2. 咏史怀古诗的发展脉络3. 《赤壁怀古》、《乌江渔者》、《咏煤炭》解析4. 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咏史怀古”为题,创作一首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作品,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2.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的创作尝试。

3. 例题讲解中历年高考咏史怀古诗试题的分析。

4. 作业设计中咏史怀古诗的创作要求。

一、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咏史怀古诗是古代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古迹的描写和感慨,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齐背优美句段。

《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屈原-----不朽的行者》二.解读咏史怀古诗由辛弃疾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总括咏史怀古诗特点。

学生先回答,教师作适当补充。

1. 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等。

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2. 常见地名:金陵、姑苏、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等。

3. 常见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4. 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三.立足文本温故而知新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感慨壮志难酬对比2.《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抒发爱国情怀,用典3.《越中览古》李白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4.《蜀相》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四.技巧点拨鉴赏咏史诗四步曲:1.懂:即写什么?弄清史实:何地、何人、何事。

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

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

3.书:即书写答案。

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4.查:即检查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五.怀古名诗典例调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台城:旧址南京,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结绮、临春:楼阁名前人认为刘诗中“竞”用的较好,认为韦诗中“无情”用的较好,请你说说他们分别好在何处?“竞”是“竞赛”、“竞相”之意,“竞”使豪华形象丰满,涵盖广泛,(1分)表现诗人对六朝败亡引起无限感慨之情;“无情”是没有情义,台城柳本就无情,诗人指责柳无情,是人情思的体现,恰恰是诗人无限伤痛的表露。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四单元《咏史怀古诗》。

该单元收录了多首咏史怀古诗,包括《滕王阁序》、《乌江亭》、《过零丁洋》等。

这些诗作均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气概、忠诚节义等方面的感慨和思考。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作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从诗作中汲取历史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难点:分析诗作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PPT。

学具:学生教材、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一段生动的历史情景引入,例如播放《乌江亭》历史背景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解释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如历史背景的运用、英雄人物的赞颂等。

2. 分析教材中《滕王阁序》等诗作,讲解诗作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作。

三、例题讲解(10分钟)以《过零丁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作中的历史背景、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的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随堂练习(10分钟)提供一些类似的咏史怀古诗作品,让学生自主鉴赏,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材中其他咏史怀古诗作品,从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记忆诗作内容。

作业设计:1. 阅读教材中其他咏史怀古诗作品,分析诗作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进行鉴赏。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单元。

主要针对教材的第三章“咏史怀古诗”,详细内容包括《赤壁怀古》、《乌江项籍墓》、《荆轲刺秦王》等名篇的深入解读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历史感悟和家国情怀。

2.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意象、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态度。

3.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赤壁怀古》、《乌江项籍墓》、《荆轲刺秦王》等名篇,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 例题讲解:针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题,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完成一首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2. 《赤壁怀古》、《乌江项籍墓》、《荆轲刺秦王》的意象、表现手法3.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分析其意象、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答案示例:诗歌:《乌江项籍墓》意象:乌江、古墓、荒草、夕阳等。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抒情等。

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事业的感慨,展现了咏史怀古诗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咏史怀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诗歌的选择与解读。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学案-通用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学案-通用

咏史怀古诗复习学案祖因举学习目标: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掌握怀古咏史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学习重点:掌握此类诗歌鉴赏的步骤及常用方法学习难点:体会古代诗歌的意蕴美,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教学过程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一.典型例题.(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分)()“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分)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赏析]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分)()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分)二.课堂训练.(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咏史怀古诗”,详细内容包括《赤壁怀古》、《乌江怀古》、《汴京怀古》等三首诗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表达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三首诗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手法及其内涵的把握。

教学重点:三首诗的对比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咏史怀古诗鉴赏》辅助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概念、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鉴赏:(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赤壁怀古》,讲解诗中的用典、意象等。

(2)学生自主鉴赏《乌江怀古》,教师点评并指导。

(3)小组合作鉴赏《汴京怀古》,分享鉴赏心得。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鉴赏咏史怀古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2. 三首诗的对比分析3. 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

答案示例:《登鹳雀楼》(1)背景分析: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感慨国家兴衰,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2)情感分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表达手法分析: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突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课后拓展:阅读一首咏史怀古诗,结合所学,分析其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对诗歌表达手法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导读:【教学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品读、自读、探究、归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齐背优美句段。

《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屈原-----不朽的行者》二.解读咏史怀古诗由辛弃疾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总括咏史怀古诗特点。

学生先回答,教师作适当补充。

1.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等。

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2.常见地名:金陵、姑苏(吴宫)、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等。

3.常见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4.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三.立足文本温故而知新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感慨壮志难酬对比2.《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抒发爱国情怀(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用典(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廉颇)3.《越中览古》李白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4.《蜀相》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四.技巧点拨鉴赏咏史诗四步曲:1.懂:即写什么?弄清史实:何地、何人、何事。

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

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

(体悟感情、分析技巧)3.书:即书写答案。

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4.查:即检查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五.怀古名诗典例调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台城:旧址南京,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结绮、临春:楼阁名(1)前人认为刘诗中“竞”用的较好,认为韦诗中“无情”用的较好,请你说说他们分别好在何处?(4分)(解析)“竞”是“竞赛”、“竞相”之意,“竞”使豪华形象丰满,涵盖广泛,(1分)表现诗人对六朝败亡引起无限感慨之情;(1分)“无情”是没有情义,台城柳本就无情,(1分)诗人指责柳无情,是人情思的体现,恰恰是诗人无限伤痛的表露。

(1分)(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刘禹锡的《台城》和韦庄的《台城》,有哪些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对比,借景抒情;(2分)刘诗“万户千们成野草”与当年六代的帝王们竞相比奢,建筑供享乐的高楼万巍阁相对比,韦诗通过点缀台城繁华和体现今日荒凉破败的六朝遗迹的台城柳今昔对比,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历史变迁和王朝盛衰兴亡的感慨和思考。

(2分)六.直击高考真题演练【真题1】(09年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解析)借代、反问。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解析)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真题2】(08年江苏卷)古诗鉴赏(8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出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着怎样的感慨?(4分)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押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经炀帝行宫刘沧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1)首联中的“此地”指什么?诗人写“浮云流水”的目的是什么?(解析)首联“此地”,即指炀帝行宫。

“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却赶不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嘲弄了这个昏君的亡国速度之快(2)《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请对本诗的尾联加以赏析。

(解析)本诗的尾联就是“以景结情”。

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

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

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亦不明言。

本诗的尾联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八.课堂小结解题注意事项:1、解读诗歌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2、解读诗歌要善于运用试题中的有效信息。

(作者、朝代、注释)九.布置作业1.“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整理课内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巩固背诵18篇古诗文。

附【高考标杆范本】我能辽宁一考生面对狂风巨浪,海燕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山路崎岖,旅人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强者如林的高考,我也要说:“我能!”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年轻的生命需要“我能”来增光添彩。

为了理想我们需要这份自信、勇敢。

让“我能”的声音回荡在岁月谷中,用汗水而不是泪水充实我们的生命。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这样一种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成就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中国革命。

试想,如果毛泽东没有这种“我能”的自信,怎能成就他的伟业?也许,现在人们不会记住他的名字,中国也不会解放。

“我能”让年轻的生命绽放出花朵,在金色的季节里盛开。

丛飞,一个年轻的生命可以担得起这重量吗?以一己之力能改变社会吗?眼前的这个坚毅而善良的年轻人说:我能!一句话,两个字,是一个年轻的灵魂所具有的自信,单纯的信念,正义终会战胜邪恶,他相信这个社会因他的信念而变得更美好、更公平,他做到了,自信让他变成天使,将爱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每当从电视上看到杨利伟那张坚毅的面孔和自信的笑容,刘翔玩命的奔跑,中国印上舞动的北京,我都会感觉到中国的气质--自信,中国就像一个强壮的青年,拍着自己坚实的胸膛,对着世界,大喊一声“我能”。

而我们所有人就是他的血,沸腾地充满激情地流淌。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属于我们的世界,没有人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因为自信,我们克服困难;因为自信,我们充满希望;因为自信,我们无所畏惧。

中国在我能的回声中,踏上了征程。

我能如此简单的两个字,它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与希望,在这人生的道路上,喊一声我能,给自己加油,你会走的更远!2007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我能雄鹰在划破长空一刹那,相信了自己,我能;小草在破土而出的一瞬间,相信了自己,我能;骏马在驰骋草原的那一刻,相信了自己,我能。

人生如登山,相信自己,我能。

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忍性,相信自己,我能。

茫茫大漠,是射雕英雄的故土。

在这片大漠上驰骋出一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成吉思汗。

他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忍性,建立了强大的蒙古。

在茫茫的大漠中,他始终相信自己,我能。

是他的毅力和忍性震撼了这片土地。

邰丽华从生命谷底攀上艺术的巅峰,是她的毅力和忍性,使她战胜生理上的缺陷,她始终相信自己,我能,造就了她辉煌的一生。

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有了坚强的毅力和忍性,相信自己,我能,就能攀上人生这座高山,我们不能畏惧山顶的高度,向上攀,相信自己,我能。

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相信自己,我能。

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唐时的风宋时的雨,吹打着这样一位位诗人、词人,造就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在仕途上受挫,不能压倒他们,他们始终相信自己,我能,也就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要在艰难的山路上攀登,就要为自己树立信心和勇气,风吹雨打都压不倒我们,山路上的勇者属于我们,信心和勇气是我们心中永远凝重的砝码,有了它们,我们不再失衡,再大的困难,都能被战胜。

要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相信自己,我能。

刘翔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人的骄傲,这个110米栏的冠军,在任何时候都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在记者采访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我相信,我能。

这一句话震撼了我,望着人生的新高度,我们是上攀还是后退?成功的人士都选择前者,站在山顶上饱览全景,那是何等的广阔与雄伟。

正是我们的远大目标和理想造就了我们辉煌的人生,相信自己,我能!毅力是帆,信心是舵,理想是指路明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