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文明观演礼仪常识》内容

国家大剧院《文明观演礼仪常识》内容
国家大剧院《文明观演礼仪常识》内容

《文明观演礼仪常识》内容

国家大剧院邀您――共同打造文明观演艺术殿堂

尊敬的观众朋友:

欢迎您来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场所是为广大观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进行各种精彩文艺表演的艺术殿堂。为了营造安静、优雅的欣赏环境,使您和他人得到最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剧场规范化服务,还需要您的支持和配合。

1、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儿童专场除外)

对于年幼的儿童,光线暗淡的剧场环境,长时间的安静观看,他们可能并不喜欢。为了适应孩子的天性,我们将有儿童专场欢迎他们。请您遵守剧场规定,1.2 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内(儿童专场除外)。观演过程中如果您的孩子不能继续正常观看演出,请您配合场务人员在不影响其他观众的情况下适时将孩子带离剧场。

2、请您在演出开始前进入剧场,以免迟到

观众进入大剧院需要安检,请您预留出时间以免迟到。通常情况下演出前60分钟可以进入大剧院,演出前45分钟可以进入剧场,这样您可以提前感受到剧场的艺术氛围,也可以从容做好观演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迟到观众请在等候区等候,待曲间(幕间)入场,就近入座

对于迟到观众来说,不仅使您因看不到精彩的开场或得不到完美的艺术享受而遗憾。而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剧场更加影响了多数按时入场观众的欣赏效果。所以如果您偶然迟到,请您遵守剧场的有关规定,等待曲间(幕间),按照场务人员的指引,轻声入场就近入座。待中场休息时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

4、请您在观看演出时着装整洁、不酗酒、不吃有异味的食品

剧场是欣赏文艺表演的艺术殿堂,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请您在观看演出时着装整洁大方,不酗酒、不吃有异味的食品,特别不宜穿背心、短裤、拖鞋入场。对于观看交响乐、芭蕾舞等高雅艺术的观众,仪表着装更为讲究,为表示对艺术家的尊重,一般应着比较正式的服装。

5、进入剧场后请您对号入座,请勿将食品、饮料、塑料袋等带入场内

进入剧场后请您凭票入场,对号入座。频繁的调整座位会影响您和他人的观演,也会对剧场的观演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此外,请勿将食品、饮料、塑料袋等带入剧场。塑料袋发出的声音会影响其他观众的观演。大剧院内设有多处咖啡厅,观众可在开演前或中场休息时在咖啡厅食用食品、饮料。

6、请将摄影器材寄存在衣帽间,未经允许,演出过程中谢绝拍照、录像

离开剧场,总有些东西令您记忆深刻,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音乐旋律和舞蹈语言,对生活的艺术再现和超越。请安静享受这一艺术瞬间,闪光灯和快门留不住永恒,只会影响表演者和您的完整感受。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保护演员和大多数观众的利益,在演出期间未经许可谢绝私自录音、录像、拍照和使用闪光灯。

7、乐章之间请勿鼓掌

如果您欣赏的是音乐会,为了艺术家保持饱满情绪以及其他观众的完美体验,请您不要在乐章之间鼓掌,待演奏完毕指挥明确示意后,请您对艺术家报以热烈掌声。

8、演出期间请您保持安静,请勿私下交谈,接打手机

进入剧场后请您将手机调至震动或关闭,这是您对艺术家的尊敬,也是您对其他观众的体贴。请不要在演出中随意走动和私下交谈,如有任何问题,请示意场务人员。

9、谢幕时,请不要提前离场

演出剧目结束后,演员谢幕是整个演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演员表达对观众谢意的一种高雅艺术化礼仪。作为观众也应以礼相待,向艺术家表示敬意和感谢。在谢幕过程中,观众应在最后一个节目谢幕时热烈鼓掌,待演员退场后或大幕关闭时再顺序退场。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人民大会堂以西 “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 总述 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著椭圆型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在大剧院巨大的外壳下,覆盖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商店、停车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3个主要演出场所设有大约6000个观众座席和非常现代化的舞台设施,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剧院的“街道”和公共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使得整个剧院就像一座生机四溢的都市。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设计师 这一浪漫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我国的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招标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总体概况国家大剧院项目位于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动脉长安街上,位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西侧。用地南北长约450m,东西宽约220m(北端)、250m(南端),总占地118900m2,总建筑面积约219400m2。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底开工,2007年9月底开始调试并试营业,2007年底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是一幢由曲线构成的巨大超椭球壳体。高45.9m,东西长轴212m,南北短轴144m,壳体四周为35500m2的景观水池。水池周围是39600m2的绿化种植了各种树木、灌木。 国家大剧院观众主入口位于其北侧长安街上观众次入口及演员入口位于其南侧人大南侧路。大剧院在地下与地铁天安门西站连通,人们可乘坐地铁经由地下通道直接进入大剧院。观众车辆由基地东北、西北侧进入地下车库,基地东南、西南为贵宾、货运及消防车辆入口。 为了给大剧院周围创造良好的环境,货运卡车、后勤服务车辆及布景道具运输车等出入口均设置在隐蔽处。基地北侧的地下设有近1000辆小汽车及约14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库及附属用房。基地中部壳体除三个剧场外,地下设有贵宾休息室、演员附属用房、录音及演播室、舞台设备机房、机电设备用房等。其中包括五个排练厅(一个大排练厅约600m2,两个中排练厅各约300m2,两个小排练厅各约200m2)、80个化妆间(主要演员和普通演员化妆间)、32间琴房及录音演播室等设施。艺术家们可在大剧院享受一流的服务设施。基地的南侧地下设有小剧场、餐厅及附属用房。 在公共区域及三个剧场的外廊中设置了展厅、新闻发布厅、图书资料室、休息厅、咖啡厅商店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根据使用要求,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结合在一起。这样灵活的设计除满足演出功能外,还可满足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要求。

国家大剧院声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声学设计分析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心脏地带,西长安街沿线,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相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75万平方米(包括地下车库近4.66万平方米)。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音质设计和噪声控制两大部分。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室内音质设计 ·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大剧院的厅堂平面设计 ·室内音质的评价标准: 1、主观评价指标——合适的响,较高的清晰度和明晰度,足够的丰满度,良好的空间感,没有声缺陷和噪声干扰。 2、客观物理量——声压级,混响时间,反射声的时间分布,反射声的空间分布。 ·其基本原则有: 1、充分利用直达声 2、合理分布前次反射声 3、正确地控制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 4、注意避免和消除声音缺陷和噪声影响 ·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混响时间分析 在厅堂(室内)声学设计中,混响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指标。声音在室内衰减的过程称之为混响过程。声音在室内将从稳态开始衰减,直至衰减到其声能为原有声能的百万分之一时,这段时间被称为“混响时间”,也即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记作(RT或T60)。 在厅堂内,适度的混响时间,可使音乐丰满,语言宏亮、饱满。过短的混响时间使声音干涩无力;混响过长将使语言清晰度降低,音乐缺乏节奏感和力度,唱词模糊还清。 因此,在厅堂音质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性质和要求,必须选择一个“最佳”的混响时间。但混响时间并非决定厅堂音质的唯一指标。噪声控制也非常重要,也是室内音质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声学材料分析

国家大剧院排水系统

!建筑给排水! 中国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的控制 刘文镔徐雷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摘要介绍了国家大剧院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湿式自动喷水、干式自动喷水、预作用自动喷水泡沫联用、雨淋、水幕及水炮等各消防灭火系统的控制方式,并绘制了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控制 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复杂,共设有室内、外消火栓系统、消防水炮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湿式、干式、预作用自动喷水泡沫联用)、雨淋系统和水幕系统,现将各系统的控制应用分述如下。 !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 剧场区消防环道上水泵接合器使用时,由消防队员电话通知消防控制中心远控或手动开启室外消火栓泵。 !%&室内消火栓系统 系统工作原理见图!。 图!室内消火栓系统工作原理 在消火栓箱内配置有消防按钮。当火警时,打碎或开启消火栓箱的玻璃门就可按消防按钮直接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启动消火栓水泵系统。一般在消火栓箱边放有火灾报警器。当火灾时,也可打碎玻璃按动按钮直接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 消防泵房和消防控制中心均设手动及远控开启和关闭水泵的装置。 在歌剧院的屋顶设有供火灾初期灭火用的消防水箱和增压稳压水泵及气压罐,由气压罐定压。平时消防管网处于高压状态(属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并保持罐内储存一定水量。由于管网泄漏等原因,系统压力下降到第一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启动;水压上升至第二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停泵。下次压力又下降到第一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启动。如此交替运行。一旦有火情发生,当系统水压下降到第三设定压力(!’"%$")*+)时,输出启动消火栓主泵的信号和声光报警。当消火栓主泵启动后,返回信号切断稳压泵的控制电源,之后由手动恢复控制功能。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系统工作原理见图&。 当火灾发生后,火源周围温度上升,喷头的热敏元件首先受热,脱离喷头,喷头自动开启喷水。同时火灾探测器(烟感、温感)也向消防控制中心输出信号报警。喷头开启驱动水流指示器动作,水流过信号蝶阀和湿式报警阀。火灾初期的水源是屋顶水箱。水流动使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或屋顶稳压泵的压力信号均传至消防控制中心的控制设备上报警。同时湿式报警阀的压力开关输出信号可以直接启动自动喷水灭火泵,也可以通过消防控制中心远控启泵。此时湿式报警阀组的水力警铃由经过延迟器的机械水力推动发出声响报警。有压水流经过管网到达着火地点,向开放的喷头供水喷水灭火。! - 给水排水!"#$%&’"$(()&&* +%万方数据

国家大剧院吊顶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案改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依据 --------------------------------------------2 三、施工部署 --------------------------------------------3 1.施工组织结构-------------------------------------------3 2.劳动力组织及协作---------------------------------------4 四、施工准备工作 ----------------------------------------5 1.设备配置-----------------------------------------------5 五、钢构件制作 ------------------------------------------6 1.焊接材料及主要设备-------------------------------------6 2.作业条件-----------------------------------------------6 3.工艺流程-----------------------------------------------6 4.钢结构电弧焊接工艺-------------------------------------8 5.钢构件制作的质量检查项目------------------------------10 6.钢构件制作的注意事项----------------------------------11

国家大剧院考察报告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考察报告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察时间:2015.11.05 考察地点:国家大剧院 指导老师: 填写时间:2015年11月14日

(一)北京以及国家大剧院的简单介绍 2015年11月1日上午,我们坐上了去北京的大巴,为期七天的艺术考察拉开了序幕。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同时也是中国陆海空交通的总枢纽。北京已经成功举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 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我们学校一共安排了6个地方进行考察,有颐 和园、故宫、居庸关长城、十三陵、国家大剧院和 国家博物馆。我选择国家大剧院进行介绍和分析。 有人描述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 为鸡蛋、汽泡或是帝王的巨大陵墓。而那卵型、半 透明的造型,的确是个奇观。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

(二)国家大剧院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从北入口走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剧院入口并不高,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与故宫外墙一致的暗红色调,不求一鸣惊人,自然平和又不乏热情。 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钢结构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2 二、编制依据--------------------------------------------2 三、主要工程量------------------------------------------2 四、施工部署--------------------------------------------2 1.施工组织结构------------------------------------------- 2 2.劳动力组织及协作--------------------------------------- 3 3.施工进度计划------------------------------------------ 4 五、施工准备工作----------------------------------------4 1.设备配置------------------------------------------------4 2.主要材料计划--------------------------------------------5 六、钢构件制作------------------------------------------5 1.GL-1制作技术要求----------------------------------------5 2.GL-1制作工艺流程----------------------------------------6 3.其他构件GL-2、GL-3、GL-4等制作要求-------------------8 4.钢结构电弧焊接工艺 ----------------------------------- 8 5.钢构件制作的质量检查项目------------------------------ 9 6.钢构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9 七、钢结构安装-----------------------------------------10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0 2.钢结构现场安装的方案---------------------------------- 10 3.钢构件的连接------------------------------------------ 11 八、质量保证措施及质量保证体系-------------------------12 九、施工安全措施---------------------------------------12 十、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保证措施-------------------------13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无论从它的建筑功能分区、体形设计以及建筑技术结构特点来说,都是相当完美与值得我们借鉴的。 国家大剧院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该建筑主要是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整体是壳体结构,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的材质是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国家大剧院内部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内部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彰显国家大剧院的恢宏与奢华。歌剧院的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 国家大剧院的内部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众所周知,歌剧院最重要的是音乐厅里面的声学效果,音乐厅内部无论从天花板、墙面还是座位都是经过特殊的声学处理,使得国家大剧院里面的声音效果达到了极致。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为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 国家大剧院在声学技术上又很多创新方面,外部蛋壳底层喷涂纤维素防止雨噪声,戏剧院的MLS声扩散墙面,音乐厅GRG声扩散装饰板,金属透声装饰网,还有音乐厅的单侧透明隔声玻璃等许多声学技术,将国家大剧院声学效果设计达到了极致。成为了北京市的一处地标性建筑。

国家大剧院钢结构报告

国家大剧院

建筑名称: 中国国家大剧院 结构简介: 1.结构形式 钢结构中的壳体结构,钢壳体结构由顶环梁、梁架(分长轴梁架与短轴梁架) 、斜撑和环向连系杆件组成。 2.受力途径 能以较小的构件厚度形成承载能力高,刚度大的承重结构, 能覆盖或围护大跨度的空间而不需能覆盖或围护大跨度的空间而不需中间支柱,能兼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双重作用,从而节约结构材料. 3.关键构造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有10层楼那么高。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钢壳体结构由顶环梁、梁架(分长轴梁架与短轴梁架) 、斜撑和环向连系杆件组成。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4.设计过程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它完全由曲线组成,银光闪闪,映照着粼粼波光,宛如湖中明珠。“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堪称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国家大剧院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

国家大剧院 案例分析

共建调研报告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成为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首都新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安德鲁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可见,让建筑外部宁静而内部充满活力,让人们在从外到内的过程中感受气氛的变化,就是它在设计时最主要的想法。 那么围绕着这个最初的想法,建筑师是如何用建筑语汇表现的呢?为此,我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近距离感受这座建筑,并根据我个人理解,从以下三点阐述:第一在场地设计上,为了强调这座建筑外部宁静的气氛,好像与世隔绝,设计师让建筑向后退了70m,周围全部用来种植绿化,让其远离喧嚣的大街(如图1)。不仅如此,为建筑精心设计了“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的水池,让“巨蛋”坐落在水上,如此既利用水这一安静的元素烘托建筑,又使建筑和倒影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夜晚加入灯光,更加美丽。(如图2) 图1总平面图

第二在入口的处理方式上,设计师选择采用地下入口的方式(如图3),让主体建筑更加独立的存在。门厅功能十分清楚,两边是附属空间,正对入口的是通往建筑主体功能大厅的水下通道,屋顶用玻璃材料,水池正好在头顶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波光粼粼的晕,让这个走道光线丰富而充足,与门厅的黑暗形成对比,具有极好的引导性(如图4,5)。安德鲁曾说“大剧院的水下入口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因为这个水下走道正是大剧院从室外过度到室内的过渡空间,此处正好形成空间序列上的一个小高潮,是“宁静”转向“活力”前奏,是最能表达作者设计意图的空间。 图2 图3图4 图5

国家大剧院幕墙、金属屋面及钢结构系统介绍

国家大剧院幕墙、金属屋面及钢结构系统介绍 1 总体概况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北边紧靠西长安街,国家大剧院工程总占地面积11.893公顷,总建筑面积149520m2,总投资26.883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由建设部、文化部、北京市共同组成,施工总承包单位是由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三家组成的承包联合体,其中北京城建负责土建部分,香港建设负责幕墙结构,屋面系统采用德国KALZIP系统,由Corus Building Systems广州子公司提供Kalzip连续侧面焊缝板。幕墙系统设计和屋面及玻璃幕墙的安装由精艺KGE公司完成,而广受关注的壳体钢结构吊装由上海 屋面可视部分由1126块大小不等的超白玻璃组成一个渐开式玻璃幕墙屋面,形状就像一个逐渐垂下来的水滴,长约105m。夜晚来往于长安街的行人,可以通过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观赏到国家大剧院金碧辉煌的观众休息大厅。

玻璃屋面的设计难点主要 要考虑以下因素:玻璃分格为 W×H 4000mm×2290mm若 完全采用铝龙骨会导致较大 的截面尺寸,而且横竖龙骨尺 寸不统一,即使把竖向龙骨设 计与横向龙骨相同的截面尺 寸,内视效果也较差,满足不 了建筑师的要求,由于屋面的 形状较为特殊,钢结构会有一 定的变型量,若使用通常的幕墙结构,会导致杆件的加工异常复杂,变形和伸缩问题难以解决。另外还有玻璃的清洗问题等。精艺的设计巧妙的克服了以上问题,

2.1国家大剧院玻璃幕墙系统特点 2.1.1玻璃屋面系统采用球铰连接方式与主体钢结构连接,满足玻璃幕墙表面的三维调整,使用专用钢制铸造转接件实现连接球头与钢结构的可靠连接和三维调

国家大剧院工程施工总体规划

国家大剧院工程施工总体规划 北京城建一香港建设一上海建工国家大剧院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联合体 1.1工程概况及特点分析 1.1.1工程简介 本工程位于天安门地区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南侧,石碑胡同以东,占地面积11.893ha。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194198 m2 (其中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为44678 m2),由北侧建筑(201区)、中心建筑(202区)、南侧建筑(203区)三部分构成;南北侧建筑201区、203区分别为地下三层、二层,包括票务大厅、消防通道、人员出人口、员工餐厅、停车场等。202区建筑外观是一个超级椭球形壳体,位于水池中央,其尺寸为:东西向长22m,南北向长143.64m,高度为46.285m。内部设有歌剧院(2416座)、音乐厅(2017座)、戏剧场(1040座)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三者的地下部分结构相连,不设变形缝,由通道分区;地上部分结构相对独立。建筑物最大埋深为32.5m,地下最底层位于一21.89m,歌剧院舞台下最深处标高层为一27.5m,混凝土结构顶标高为33.65m, ±0.000绝对标高为44.75m。见图1.12-1及图1.12-2。 图1.12-1 202区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组成效果图本工程建筑分类为一类,耐火等级为一级;剧场建筑等级为特级,结构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部分主要的结构柱采用H型钢一混凝土劲型柱,舞台口及局部大跨度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按近震考虑。工程防水等级为一级,采用防排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基础的外墙、底板为刚性防水混凝土。

国家大剧院工程椭球形屋顶采用钢结构壳体,内部无支点。椭球形壳体结构由设置在地面下的钢筋混凝土环梁支撑,环梁结构的外围是纯地下环形消防通道。钢结构壳体外饰大部分为。.4mm厚的钛板,中部安装玻璃,椭球体外四周水池环绕,人工湖面积达耐,分22个区域设置并组成一体,构成一水上明珠的建筑艺术造型。它的建造是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与发展、中国文化事业走向世界的体现,是北京市又一座标志性建筑。见图l-12-3。 国家大剧院工程为国家重点工程,该项目由北京市建委、建设部、文化部等部门组成业主委员会,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负责设计工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巴黎机场公司所委托的国内配合设计单位。国家大剧院工程由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联合总承包施工,北京双圆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监理。 1.1.2工程水文地质概况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浅谈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内容提要]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东南几处萧”和具有雅俗弹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特点设计理念 一、关于国家大剧院 (一)国家大剧院介绍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长安街以南、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占地面积11.893万平方米,分为国家大剧院工程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环境改造及地下停车场工程两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国家大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中心建筑为独特的椭球体,四面水池环绕,建筑主体与绿化广场、道路水池有机构成一个水上明珠建筑造型,大剧院是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北京最新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二)背景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二、设计来源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巨大的半球一颗生命的种子 09城甲周嘉礼(Jiali) 200930101451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引言: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 记得06年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听一个音乐家聊到:在世人看来,似乎总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而文化产业经营却是三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场所,打造一个最高艺术表演中心破在眉睫。 某日,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正坐在他竞标前最后一次从法兰西飞向中国的航班上。航程中,安德鲁的手里一直攥着一枚私人把玩的非洲种子,椭圆形、仅在非洲大陆生长的“SEED”。在飞机上,他手绘下一张草图,国家大剧院最原始的种子神衹就这样在空中破土诞生。 灵感来源 国家大剧院此刻应运而生,这个有着标志性意义,象征着我国文化艺术的重量级建筑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怦然出世。半粒闪耀的银蛋,一座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撇去一切其他的附加含义,这件作品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外形简洁,有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在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是成功的。我们不能就作品本身去指责什么,作为一个大二的学子,我们唯有尽其所能地去剖析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场地设计——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其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从空中看北京,故宫是被一个护城河围住的,不远处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围绕大剧院的小湖正是这片水域的恰当延伸,北京城整体的环境没有改变。轴线上,国家大剧院位于南北中轴线西侧,东西中轴线上,这也就决定了大剧院的建筑高度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此,

国家大剧院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章第一章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 保障措施 第一节第一节工程概况 国家大剧院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石碑胡同4号,总建筑面积约为155,000m2,由中心建筑(202区)、北侧建筑(201区)和南侧建筑(203区)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心建筑为长轴216.57m, 短轴145.57m的椭球体建筑, 内设公众大厅、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小剧场, 球体四周水池环绕;北侧建筑为地下两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和-11.50m,包括主票务大厅、停车场、入口通道等; 南侧建筑为地下三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11.50m和-18.00m,包括南侧票务大厅、消防车辆入口、装卸货物区和其它配套用房等。 设计标高±0.00初定为绝对标高46.00m,椭球壳体顶部标高为+46.28m。建筑物最深处为歌剧院台仓,其室内地坪标高为-41.00m,中心建筑物室内地坪最底标高分别为-28.60m和-22.00m。 该工程结构分为两个单元体系,建筑外立面为椭球钢结构壳体,径向为弧形、变截面、无翼缘、6cm厚钢板焊接形成的钢结构主构架;环向横构件采用直径194mm、厚度5mm的钢管,通过特殊球节点与径向钢结构主构架连接。钢结构总重量约5,000吨,每榀钢构架平均重达40吨左右。椭球表面采用钛合金板装饰,南北侧中部安装玻璃幕墙。椭球内部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分别在±0.00m和-7.00m设结构缝,从-7.00m以下是一个结构单元,-7.00m以上是三个结构单元。部分主要梁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椭球壳体底座环梁、舞台口及局部大跨度构件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南北建筑结构、水池结构与中心建筑主体结构是分开的,沿着主体结构的外皮设一道沉降缝。 第二节工程施工重点 国家大剧院工程量巨大,工期紧迫。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该工程计划2000年4月1日开工,2002年8月31日外立面亮相,室外水池蓄水,全部绿化工程完工,室内外主要通道畅通,音乐厅基本具备使用条件,此阶段目标工期为29个月;2003年2月28日全部招标工程基本竣工并交付使用,总的目标工期为35个月。在上述时间内必须完成以下庞大的工程量: 土方工程:约127万m3; 护坡工程:约3.2万m2;

国家大剧院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第一章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第一节工程概况 国家大剧院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石碑胡同4号,总建筑面积约为155,000m2,由中心建筑(202区)、北侧建筑(201区)和南侧建筑(203区)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心建筑为长轴216.57m, 短轴145.57m的椭球体建筑, 内设公众大厅、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小剧场, 球体四周水池环绕;北侧建筑为地下两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和-11.50m,包括主票务大厅、停车场、入口通道等; 南侧建筑为地下三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11.50m和-18.00m,包括南侧票务大厅、消防车辆入口、装卸货物区和其它配套用房等。 设计标高±0.00初定为绝对标高46.00m,椭球壳体顶部标高为+46.28m。建筑物最深处为歌剧院台仓,其室内地坪标高为-41.00m,中心建筑物室内地坪最底标高分别为-28.60m和-22.00m。 该工程结构分为两个单元体系,建筑外立面为椭球钢结构壳体,径向为弧形、变截面、无翼缘、6cm厚钢板焊接形成的钢结构主构架;环向横构件采用直径 194mm、厚度5mm的钢管,通过特殊球节点与径向钢结构主构架连接。钢结构总 重量约5,000吨,每榀钢构架平均重达40吨左右。椭球表面采用钛合金板装饰,南北侧中部安装玻璃幕墙。椭球内部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分别在±0.00m和-7.00m设结构缝,从-7.00m以下是一个结构单元,-7.00m 以上是三个结构单元。部分主要梁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椭球壳体底座环梁、舞台口及局部大跨度构件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南北建筑结构、 水池结构与中心建筑主体结构是分开的,沿着主体结构的外皮设一道沉降缝。 第二节工程施工重点 国家大剧院工程量巨大,工期紧迫。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该工程计划2000年4月1日开工,2002年8月31日外立面亮相,室外水池蓄水,全部绿化工程 完工,室内外主要通道畅通,音乐厅基本具备使用条件,此阶段目标工期为29个月;2003年2月28日全部招标工程基本竣工并交付使用,总的目标工期为35个月。在上述时间内必须完成以下庞大的工程量: 土方工程:约127万m3; 护坡工程:约 3.2万m2;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10211022 王彪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 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 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 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 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 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 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 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 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 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 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 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 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 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 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从整体的室内装饰效果来看,大剧院真的是彰显出我国的特色。首先,在室内布置的颜色上,光红色就使用了20多种,分别取自不同的地方。剧院入口取自于故宫外墙的暗红色涂在简单朴实的材料上,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亚光的红色天花板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8691629.html,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 作者:吴韵霖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就是反映城市精神 文化特质。每个城市建筑都在时代上留下痕迹,是一个民族赓续延绵的记忆载体。文化造就建筑,建筑展现文化,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国家大剧院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目,也是一个艺术文化的舞台,可见此项目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非线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50-01 一、概况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 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跨度为212m的穹顶无疑是大剧院再显著的特点。复杂的钢,结构主体上,富有太空气息的钛金属屋面简洁流畅,晶莹通透的玻璃幕墙熠熠生辉,两种非常质朴的材料刚柔相济,浑然天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 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 二、结构 国家大剧院的结构受到各界的争议,它的实用性与外形的矛盾无异是辩题之一。“巨蛋”的外形属于非线性建筑。非线性建筑所最求的是与自然融合,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流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为一体,非线性建筑是打破传统建筑的线性思维和审美的。之所以带来争议,是因为大家的认识论相同,但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结果导致方法论的不同。与此同时,从尚曲到非线性的观念并不意味对现有的建筑方盒子现实价值的颠覆,而是对其消极方面构成一种互补、互动的调节机制,从而促进人类的动态平衡发展,“非线性”不是消解,而是构建! 三、外表 建筑史上,建筑表皮是个不断转换的概念。对建筑表皮的认识是在不断转换的概念中得以形成,而建筑表皮的定义、作用及功能就是在这些转换过程中所显现的差异和相似中得以明

(完整版)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

经典建筑分析 ------悉尼歌剧院看过很多的建筑,有名的,没名的,但是觉得最吸引人,最富有艺术感的实用经典建筑,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的白色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 在做这个作业的之前我对于这个建筑,只是如上图看到那样的表面了解,经过图片和资料的搜集与学习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进

一步的了解。 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和能容 纳500人左右的戏剧厅。最终,约 恩·乌松从233位建筑师中脱颖而 出。 首先从其草图设计方面分析, 约恩乌松提出的方案在功能和造型上都格外的吸引人。他的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这样的设计符合滨水建筑的区位作用。另外,整座建筑物的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的,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 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 的滋润,也希望这个建筑的 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永远 保持活力,它的各扇形外壳 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筑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这点将在后面提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