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秀13篇)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秀13篇)《认识人民币》案例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十元以内人民币,并能说出他们的单位名称。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学会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幼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10、5、2、1元的人民币若干,10元以内人民币人手一份。
3、音乐、录音机、小篮子。
活动过程:一。
导入活动。
(一)游戏:《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加法。
(二)以变魔术形式分别出示1元、2元、5元、10元的钱币,让幼儿认识,并说出钱币的名称。
教师:魔术、魔术、魔术变变变,这些是什么?你们知道它们各自代表多少钱吗?(10元、5元、2元、1元)这些钱是哪个国家?(中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人民币)人民币有什么用途?(三)引导幼儿分别观察钱币正面和反面的图案,并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教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和人民币做朋友,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四)幼儿学习用10元兑换5元、2元、1元。
教师:小朋友,我考考你们,10元的人民币可以兑换几张1元?又可以兑换几张5元?还可以兑换几张2元?引导个别幼儿进行操作,并请幼儿出自己是如何兑换的。
二、组织幼儿观看软件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人民币的兑换过程。
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商店里的顾客是怎样购物的。
三、组织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物品图片及价钱进行尝试购物。
今天,我的商店要开张了,我的店里有很多物品买,我们来看看哪些东西,它们卖多少钱?教师当售货员,小朋友当顾客,进行游戏3—4次游戏。
四、幼儿进行角色游戏1、请几名幼儿当售货员,部分幼儿是顾客。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冬游活动,为冬游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就用自己蓝子的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用自己以有的钱范围内购物。
教师:现在我们出去购物了3、来到超市,自主购物。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元素,如面额、图案等。
2.掌握人民币的基本概念,如用途、价值等。
3.培养幼儿对钱财的认识和价值观念。
4.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教学准备
1.人民币纸币和硬币
2.一些用于分类的小物件,如糖果、玩具等。
3.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如彩笔、彩纸等。
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
教师在幼儿前展示人民币,引导幼儿认识人民币。
学习环节
1.认识纸币
–教师将不同面额的纸币展示给幼儿,引导幼儿观察和辨认。
–教师向幼儿介绍不同纸币的面额和图案,引导幼儿认识。
–让幼儿自由粘贴、画出不同面额的纸币,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2.认识硬币
–教师将不同面额的硬币展示给幼儿,引导幼儿观察和辨认。
–教师向幼儿介绍不同硬币的面额和图案,引导幼儿认识。
–让幼儿自由摆放、分类不同面额的硬币,提高观察与分类能力。
3.认识人民币的价值
–让幼儿模仿购物的场景,了解在生活中人们用人民币买东西。
–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购买技巧,如用纸币或硬币买东西,找零等。
总结环节
结合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让幼儿分享学习所得,教师给予适当收尾。
教学反思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在认识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时比较容易混淆,这时我们便通过再次展示和反复辨识的策略来强化其认识。
同时还发现,幼儿对于钱财的概念理解还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更注重幼儿的实践操作,采用真实的购买场景让其体验和掌握购物的过程,提高幼儿对钱财的认识和价值观念。
幼儿园中班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面额、图案等;2.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人民币,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3.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明白金钱与劳动之间的关系;4.增强幼儿对自己家庭的认知,了解生活的来源。
二、教学重难点1.让幼儿正确地识别不同面额的人民币;2.让幼儿理解金钱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人民币红包;2.玩具、图书等与人民币相关的教具;3.PPT或黑板白板和笔。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播放与人民币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幼儿对人民币有个基本印象;2.通过展示人民币红包,让幼儿对人民币产生兴趣;3.提问:“你们见过人民币吗?人民币用来做什么?”2. 认识环节1.通过PPT或教具等展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并让幼儿进行识别和比较;2.通过教具等实地演示,让幼儿领悟不同面额人民币的大小有差别;3.让幼儿通过展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图案及特征,识别出人民币的不同之处。
3. 操作环节1.让幼儿通过发放人民币红包,在实践中辨别人民币;2.让幼儿通过游戏形式,操作人民币等相关物品,从而加深对人民币的了解。
4. 反思环节1.回顾本次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2.让幼儿描述在识别人民币的过程中有哪些难点和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幼儿对人民币的基本概念有了认识,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理解。
但有一些孩子在识别不同面额的人民币时还是有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面额的介绍和强化对面额的辨认能力。
此外,在反思中发现孩子们对人民币与劳动的关系还不是很明确,需要在课堂上加强相关教育,让幼儿明白金钱与劳动之间的联系。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曾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1在本次幼儿园开展的三优课数学赛教活动中,我与其他两位同一年级组的同事上的是同课异构的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
在组织这一活动前,我就和搭班老师商量事老师自己准备钱呢?还是让幼儿自己在家里准备了带来?如果老师自己准备的话就省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大家的钱都是统一的,要是让孩子带吧,那些硬币肯定会背孩子们不小心弄丢的,但汇过来想想,让孩子带钱来园,硬币会让孩子不小心弄丢,但幼儿“带”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幼儿发现并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就方便多了。
在活动开始前我给每个幼儿分发总额均为1元,但面值不同的硬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幼儿已经能探索出这些硬币的关系,活动开始我以参观《纸币展览会》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认识从古至今的纸币,感知钱的不同,和它们的共同名字“人民币”,让幼儿找出现在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接下来出示人民币中的硬币,让幼儿了解1角、5角、1元硬币,从硬币的大小来知道它们钱的面值不一样,让幼儿了解后带着分发的钱去购物,并用钱来收银员这来付钱,进一步让幼儿感知1元=10个1角,1元=2个5角,5角=5个1角。
我在这个环节只是说一下有两个小朋友买了5角东西,其中一个小朋友给我一个5角,另外一个小朋友给我5个1角,有的小朋友买1元的东西,一个小朋友给我1个1元,一个小朋友给我2个5角,还有一个小朋友给我10个1角,其实我在这里应该立即把这个等价兑换的公式列举在黑板上,让幼儿一目了然,也可以避免幼儿在做练习时不知道从何下手,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买东西的环节,幼儿“买好东西”到下一个环节,幼儿一直都把东西抓在手里,觉得这样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我也没有明确买好后东西应该放在哪里,如果当时要是买好了,把钱付好了,再添加一个把买来的东西捐赠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这样东西就不会在孩子们手中碍手碍脚。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2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见过人民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把认识的重点定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中人民币的兑换是用文字题方式出现的,而我则把它容入学生的购物活动中,其实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方法付钱,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先学会小面额的,由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
中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

中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认识人民币的基本特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培养幼儿独立购物、辨别真假人民币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基本特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独立购物、辨别真假人民币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人民币图片、购物场景图片。
2.实物:真假人民币、购物道具。
3.教学场地: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购物场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
2.邀请幼儿分享购物经验,引出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1.教师出示人民币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人民币的特征。
2.教师讲解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让幼儿了解人民币的用途。
3.邀请幼儿上台展示人民币,并说出人民币的名称。
(三)辨别真假人民币1.教师出示真假人民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真假人民币的区别。
2.教师讲解辨别真假人民币的方法,如:观察颜色、图案、水印等。
3.邀请幼儿分组进行真假人民币的辨别游戏。
(四)购物游戏1.教师设置购物场景,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定金额的人民币。
2.教师出示购物道具,让幼儿根据购物清单购买相应物品。
3.教师引导幼儿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培养幼儿独立购物能力。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购物过程中的趣事和收获。
3.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五、教学反思1.情境导入环节,幼儿对购物场景图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2.在认识人民币环节,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使幼儿对人民币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幼儿对人民币的名称和单位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3.辨别真假人民币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掌握了真假人民币的区别。
但部分幼儿对辨别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后多加练习。
4.购物游戏环节,幼儿独立购物能力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幼儿在交易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中班数学《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附反思

中班数学《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人民币的基本特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知道人民币的用途。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识别和计算人民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人民币的兴趣,培养幼儿节约用钱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人民币的基本特征,学会识别和计算人民币。
2.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人民币的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人民币模型、购物小道具等。
2.环境准备:布置一个简单的小商店,放置各种商品和人民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吗?(引导幼儿说出人民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民币,你们准备好了吗?2.认识人民币(1)观察人民币师:请你们拿出一张人民币,观察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图案?(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师:我们平时说人民币的时候,会用到一些单位,比如元、角、分。
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师: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现在请你们拿出一张1元的人民币,再找出10张1角的人民币,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的?(3)人民币的用途师:我们用人民币可以买很多的东西,比如玩具、衣服、零食等。
现在请你们拿出一张人民币,想想你们想用它买什么?3.识别和计算人民币(1)人民币的识别师:请你们拿出一张人民币,看看它的面额是多少?然后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2)人民币的计算师:现在请你们用你们手中的人民币,算一算你们可以买到哪些商品?4.购物游戏(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购物游戏,你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人民币,你们可以用这些钱去商店购买你们喜欢的商品。
不过,你们要注意,购买商品的钱不能超过你们手中的钱哦!(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师:好,现在请你们开始购物吧!记得要算好钱哦!师: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你们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师: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识别和计算人民币,还进行了一个购物游戏。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通用10篇)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篇1活动目标:1、感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
2、了解人民币的作用,知道购买物品时要付钱。
3、知道人民币上有我国的国徽,要爱护人民币。
活动准备:各种大小不同的夹子若干,布置成夹子商店,每个夹子分别标有1~10不同的价格;面值分别为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和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1、夹子商店。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布置成夹子商店的教室,引导幼儿观察室内有什么?每种夹子多少钱?引导幼儿认识汉字“元”。
2、认识人民币。
——教师(出示面值分别为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和硬币):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上有什么?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钱吗?——引导幼儿观察人民币,了解人民币上有图案和数字,以及我们国家的国徽,它是我们国家的勤,叫人民币。
让幼儿知道人民币上有国徽,就代表了我们国家,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教师: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同?——让幼儿知道人民币时用来购买物品的,引导幼儿了解每种人民币的面额。
3、兑换人民币。
——教师指一个标价为4元的夹子:如果我想买这个夹子,可以怎样付钱呢?——请幼儿思考并用人民币示范,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他是怎么付钱的?为什么要这样付钱?——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其他的付钱方法。
如:可以付四个1元的钱,也可以付两个2元,还可以付1个2元、2个1元。
——请个别幼儿说说想买几元钱的夹子,可以怎么付钱?4、幼儿操作活动。
——请幼儿选一个夹子,想一想可以怎样付钱,然后在纸上记录下来。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篇2一、教学目的1、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能进行换算。
2、会用大面额人民币付钱,体会付钱方式的多样化。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一、教学背景孩子们处于幼儿园中班阶段,此时正处于认知和学习的关键期。
金钱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和使用的。
因此,通过对人民币的认识和学习,可以有效地促使孩子们认识到货币的基本性质,为日后的经济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让孩子们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认知货币的基本属性,掌握货币金额的认知和简单的计算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人民币的基本图案和面额•掌握人民币金额的顺序及简单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识别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能够用简单的计算方法组合出不同的金额情感目标:•培养孩子对人民币的兴趣,激发对人民币的热爱之情•学会如何储存钱,并提高自我管理和计划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们能看到在教室的前面等着他们的老师,会有好奇心和期待;•老师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将其张贴在班级公告栏上,并简单介绍人民币的基本属性。
•引导孩子们展开对人民币的理解和问答互动。
2. 认知人民币•老师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逐一呈现给孩子们,并要求学生观察,分辨和猜测。
•老师会让学生费力地直接背出每一种券面额,同时也会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
•针对学习者实际情况,非常值得强调的是,需要注重讲解与引导。
避免唯一的生硬机械的摆写在课堂上面。
在进行讲解操作的时候,其他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体验。
3. 简单计算•老师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通过简单的计算,组合出指定的金额。
•老师给予指导,检查和纠正。
•将班级里面具备计算能力的孩子们分别分成不同的小组,并让他们自由地用所掌握知识完成数量的预测。
4. 总结•回顾今日所学,集中答疑。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练习题,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课程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评估知识目标:测试孩子对基本人民币图像和金额的识别情况;•评估能力目标:通过给予孩子组成指定金额的任务,考察他们是否掌握了做账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认识面值10元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他们的单位名称,初步了解人民币的用途和使用人民币,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人民币》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元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他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
3.初步了解人民币的用途和使用人民币。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重点在于认识和使用人民币和单位名称。
2.难点在于每个环节的衔接。
活动准备
1.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及1元的硬币若干。
2.装有纸币的信封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1.出示纸币和硬币,教师介绍我国的钱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概括:我们今天以认识纸币为主)
2. 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是一个样的吗?”(引导幼儿观察)
师:“它们是多少钱呢?你们怎么知道是1元、5元、10元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
师:“仔细这些钱上面都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的共同名称吗?”{人民币}
3. 介绍认识人民币单位“元”。
4. 将装有纸币的信封发给每一位小朋友。
师:“小朋友打开信封看看里边信封看看里边有什么东西呀?(钱)那你们说说你们手中拿的是多少钱哪?”(引导小朋友正确运用单位“元”。
)
5. 让幼儿了解钱的用途。
(钱可以用来买衣服,买菜,买水果,交学费读书,等等,还可以用来捐助有困难的人。
)
6. 教幼儿合理的使用钱。
课堂延伸:老师激发幼儿的爱心,鼓励幼儿向右困难的人捐助,带上手中的钱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也很清晰,环节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实物来演示,因此整堂课下来气氛都很好。
但是,在介绍单位的时候,小朋友还是没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慢慢的去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单位的。
小百科: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
1元等于10角,1
角等于10分。
人民币符号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写Y加上两横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