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疾病用药,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治疗真菌感染的西药及用法指导

抗真菌药治疗真菌感染的西药及用法指导

抗真菌药治疗真菌感染的西药及用法指导真菌感染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它可以影响人体的多个部位,如皮肤、指甲、呼吸道等。

真菌感染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以及其用法指导。

一、氟康唑(Fluconazole)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和皮肤真菌感染等。

用法指导如下:1. 口腔念珠菌病:成人一般建议起始剂量为200-400毫克,每日一次,用时1-2周。

儿童剂量根据年龄和体重来确定。

2. 阴道念珠菌病:单剂量150毫克口服,一般一次性使用。

3. 皮肤真菌感染:一般每日50-200毫克,用时2-4周。

使用氟康唑时需注意的事项:- 服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处方指导,按时按量服用。

- 药物可随餐或空腹服用,但应与抗酸药物分开服用。

- 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头痛、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反应,应立即咨询医生。

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伊曲康唑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皮肤和黏膜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等。

用法指导如下:1. 皮肤和黏膜念珠菌病:一般建议成人每日200-400毫克,用时1-2周。

儿童剂量需根据体重和年龄确定。

2. 阴道念珠菌病:一般建议成人每日200毫克,用时3天。

使用伊曲康唑时需注意的事项:- 忌酒,避免与酒精同时使用。

- 在服药期间应避免暴露于强阳光下,以免引起光敏感。

- 伊曲康唑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请遵循医生的嘱托。

三、酮康唑(Ketoconazole)酮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多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和头部皮肤念珠菌感染。

用法指导如下:1. 皮肤真菌感染:一般建议每日200-400毫克,根据病情需持续用药2-4周。

2. 头部皮肤念珠菌感染(例如头癣):一般建议每日200毫克,用时至症状完全缓解,通常需要数周。

使用酮康唑时需注意的事项:- 药物应与餐同时服用,以提高吸收率。

抗真菌胶囊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选择

抗真菌胶囊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选择

抗真菌胶囊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选择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影响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皮肤、指甲、口腔、消化道等。

针对真菌感染的治疗,抗真菌胶囊被广泛使用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药物选择。

本文将针对不同部位的真菌感染,介绍常用的抗真菌胶囊药物,并分析其治疗效果。

一、皮肤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胶囊药物选择皮肤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类型之一,它可以引起瘙痒、红肿、脱屑等症状。

对于该类型真菌感染的治疗,口服抗真菌胶囊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真菌胶囊药物选择:1. 克霉唑胶囊:克霉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克霉唑胶囊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减轻症状,治愈感染。

2. 伊曲康唑胶囊:伊曲康唑是一种强效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该胶囊可以快速抑制真菌的生长,并能够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3. 氟康唑胶囊:氟康唑是一种高效的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该药物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皮肤真菌感染的症状。

二、指甲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胶囊药物选择指甲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类型,它会导致指甲变厚、变黄、脱落等症状。

针对指甲真菌感染的治疗,抗真菌胶囊也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抗真菌胶囊药物:1. 牙齿脂溶胶囊:牙齿脂溶胶囊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它可以渗透指甲,直接作用于真菌感染的指甲区域,并迅速抑制真菌的生长。

该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指甲真菌感染的症状,促进指甲恢复正常。

2. 留克肟胶囊:留克肟是一种抑制真菌生长的药物,它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抑制指甲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经过临床实验证明,留克肟胶囊可以有效地改善指甲真菌感染的症状,实现治愈。

三、口腔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胶囊药物选择口腔真菌感染主要是指口腔黏膜受到真菌侵袭,引起口腔溃疡、舌苔等症状。

抗真菌胶囊在治疗口腔真菌感染中也具有良好的效果,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抗真菌胶囊药物:1. 酮康唑胶囊:酮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它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皮肤感染的药物治疗分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综述

皮肤感染的药物治疗分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综述

皮肤感染的药物治疗目录皮肤感染的药物治疗 (1)皮肤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2)莫匹罗星Mupirocin (2)西地酸Fusidic Acid (2)红霉素Erythromycin (3)新霉素Neomycin (3)杆菌肽Bacitracin (4)多黏菌素Colistin;Polymyxin (4)复方多黏菌素B Compound Polymyxin B (4)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5)磺胺嘧啶银Sulfadiazine Silver (5)甲硝唑Metronidazole (6)鱼石脂Ichthammol (6)脓疱疮、毛囊炎及丹毒的治疗 (7)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8)克霉唑Clotrimazole (11)益康唑Econazole (11)咪康唑Miconazole (12)酮康唑Ketoconazole (12)噻康唑Tioconazole (13)联苯苄唑Bifonazole (14)布替萘芬Butenafine (15)利拉萘酯Liranaftate (15)阿莫罗芬Amorolfine (16)环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 (17)制霉菌素Nystatin (17)水杨酸Salicylic Acid (18)苯甲酸Benzoic Acid (18)十一烯酸Unecylenic Acid (19)复方土槿皮酊Compound Pseudolaricix Tincture (19)皮肤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19)喷昔洛韦Penciclovir (21)重组人干扰素α-2b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2b (21)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22)皮肤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治疗 (22)升华硫Sublimed Sulfur (23)林旦Lindane (24)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 (24)克罗米通Crotamiton (25)丁香罗勒油Ocimum Oii (25)皮肤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莫匹罗星Mupirocin【适应证】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例如:脓疱病、疖肿、毛囊炎等原发性皮肤感染及湿疹合并感染、溃疡合并感染、创伤合并感染等继发性皮肤感染。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

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 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

皮肤科用药及其药理

皮肤科用药及其药理

皮肤科用药及其药理皮肤科用药皮肤病概论皮肤病主要有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病等,性传播疾病属于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包括皮炎、湿疹、特异性皮炎、银屑病、扁平苔癣、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天胞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获得性大疱性皮肤病及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

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外用局部治疗及内服药物系统治疗。

系统用药如抗真菌药、抗细菌药、抗组胺药、免疫抑制、糖皮质激素类等。

外用药物治疗如皮肤科常用的抗炎药、免疫调节药、清洁剂、抗真菌药、抗病毒药、角质剥脱药等。

第一篇系统用药第一章抗真菌药物真菌系真核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壁含甲壳质、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和深部感染两类。

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有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氟胞嘧啶、碘化钾、大蒜素分类代表药作用机制多烯类两性霉素B 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细胞表面形成许多小孔,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成分外漏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烯丙胺类特比萘芬高度特异性地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积聚、麦角甾醇的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真菌死亡氮唑类氟康唑、伊曲抑制真菌P450酶,抑制真菌细胞麦角甾醇合成,使通透性增康唑、咪康唑加嘧啶类氟胞嘧啶转变成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合成抗生素类灰黄霉素渗入皮肤角质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有丝分裂与核酸合成,阻止真菌继续侵入。

第二章抗病毒药物病毒为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其直径为20,30 nm,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

导致人类疾病的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阿糖腺苷、利巴韦林、聚肌胞、齐多夫定、拉米夫定、膦甲酸钠第三章抗真菌类药物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苯唑西林钠、氨苄西林、羟氨苄西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琥乙红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第四章抗痤疮类药物多西环素、甲氧苄啶、米诺环素、甲硝唑、林可霉素、替硝唑、克林霉素、丹参酮替硝唑【药理】本药为甲硝噢的衍生物,作用机制与甲硝吐相似,特点是:体外抗菌和抗寄生虫的活性较甲硝挫高,起效时间快,且毒副作用低于甲硝哩o已有一些医院、厂家将本药制成外用药治疗座疮、酒渣鼻。

皮肤用药知识点总结

皮肤用药知识点总结

皮肤用药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皮肤疾病及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皮肤疾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它们包括皮肤感染、湿疹、疱疹、疣、疮疖、湿疹及皮肤瘙痒、痤疮、皮肤过敏等。

这些疾病的出现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因此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1. 皮肤感染常见的皮肤感染包括疹疮、脓疱疮、丹毒、疖痈、脓疤疮等,引起这些感染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对于皮肤感染,常用的药物包括:⑴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类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⑵克霉唑、盐酸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⑶艾滋病病毒抑制剂、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2.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常见于婴幼儿和成人。

患者的皮肤会出现发红、发痒、起泡、干燥等症状。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丙酸氟轻松等,用于控制炎症和瘙痒;⑵白三烯拮抗剂,如霉酚酮等,用于控制局部炎症过程;⑶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用于控制痒感。

3. 疱疹疱疹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分为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两种类型。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⑴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抗病毒眼药水等;⑵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⑶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

4. 疣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⑴冷冻疗法,通过冷冻剂冷冻病变组织,使其坏死脱落;⑵外用抗病毒药物,如曲马多、阿昔洛韦等;⑶免疫治疗法,如自身免疫疗法、维甲酸软膏等。

5. 痤疮痤疮是一种青春痘,常见于青少年,也有发生在成年人的情况。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⑴外用抗菌药物,如过氧苯甲酰凝胺、克林霉素等;⑵内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药物、红霉素等;⑶维生素A类药物,如异维A酸、维A酸软膏等。

6. 痒症皮肤痒是指皮肤表面有明显的痒感。

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⑴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去氧乳糖等;⑵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丙酸氟轻松等;⑶静息镇静药物,如苯海拉明、氢溴酸右美沙芬等。

皮肤科用药及其他外用药处方药资料

皮肤科用药及其他外用药处方药资料

皮肤科用药及其他外用药一、抗感染药红霉素软膏【制剂规格】软膏剂:10g【药动学】本品局部用药后很少吸收入血。

【适应症】寻常痤疮。

【用法用量】涂于患处,一日2次。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局部烧灼感,也可有干燥、发痒、红斑,偶见荨麻疹样反应。

【禁忌症】对红霉素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请勿接触眼、鼻、口。

莫匹罗星[基](百多邦)【制剂规格】软膏剂:5g【适应证】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的感染,如脓疱疮、疖、毛囊炎等原发性感染以及湿疹、皮炎、溃疡、外伤等皮肤病的继发感染。

【不良反应】偶见局部烧灼感、刺痛感及搔痒等,一般不需停药。

【用法用量】外用涂于患处,每日2~3次。

阿米卡星洗剂【制剂规格】洗剂:25ml:62.5mg【药理毒理】本品为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用水溶液,对耐药菌株所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稳定。

用于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它能切断耐药菌的氨基酰化酶对药物的破坏作用,对临床耐药菌的有效率高,当喷涂于伤口局部时,可防止细菌感染,对于伤口无刺激。

在已感染的伤口,当细菌接触药物时,迅速被杀死,使伤口加速愈合。

本品对各种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有效。

【适应症】用于敏感菌引起严重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外用。

喷涂于患处,一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品,禁止内服。

2.请将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之处。

3.本品不应往耳内喷涂。

4.深部感染应注意清除创面脓块后使用。

阿昔洛韦软膏【制剂规格】软膏:10g【药理作用】本品为嘌呤核苷类抗病毒药。

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病毒DNA多聚酶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适应症】用于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感染。

【用法用量】涂患处。

成人与小儿均为白天每2小时1次,一日6次,共7日。

【注意事项】1、本品仅用于皮肤黏膜,不能用于眼部。

2、涂药时应戴指套或手套。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4、涂布部位如有灼烧感、瘙痒、红肿等,应停止用药,洗净。

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皮肤真菌感染按医生指导使用

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皮肤真菌感染按医生指导使用

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皮肤真菌感染按医生指导使用皮肤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瘙痒、红肿、脱屑等。

为了有效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

本文将详细介绍复方酮康唑软膏的使用方法,并强调遵循医生的指导。

一、什么是复方酮康唑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是一种外用药膏,主要成分是酮康唑。

酮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可有效治疗多种皮肤真菌感染,如白癜风、头癣、体癣等。

复方酮康唑软膏可通过阻断真菌细胞对角质层的侵袭,抑制真菌细胞的增殖而起到治疗作用。

二、复方酮康唑软膏的使用方法1. 清洁患处:在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前,需要将患处彻底清洗干净。

可以用温水和中性清洁剂轻轻清洗,并用纱布或干净的毛巾擦干。

2. 取适量药膏:使用干净的手指取适量复方酮康唑软膏,约为患处面积的薄膜厚度。

3. 均匀涂抹:将软膏均匀涂抹在患处,并轻轻按摩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需要确保软膏覆盖到患处的所有部位,避免遗漏。

4. 轻拍按摩:用干净的手指轻拍按摩患处,帮助软膏快速吸收和扩散。

5. 避免强烈摩擦:在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期间,避免强烈摩擦患处,以免引起刺激或感染。

6. 坚持使用:根据医生的建议,每天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2-3次,并坚持使用一段时间。

三、注意事项和禁忌症1. 未经医生指导,请勿随意更改用药剂量和使用频率,以免影响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

2. 对复方酮康唑软膏成分过敏者应当避免使用。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如皮肤发红、瘙痒、烧灼感等,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3. 避免接触眼部和口腔黏膜。

如果不慎接触,请立即用清水冲洗。

4. 如果症状在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一周后仍未改善,或者出现不良反应,请及时告知医生。

5. 复方酮康唑软膏仅供外用,切勿口服。

6.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四、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优势1. 精准治疗:复方酮康唑软膏针对皮肤真菌感染,通过直接涂抹患处,能够精准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疾病用药,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皮肤科疾病用药
概述
皮肤病外用药特点
1.外用药经皮吸收决定着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2.应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浓度的药物。

如面部损伤选择低浓度,手掌足趾的损害选择高浓度。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局部皮肤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加、萎缩和发生感染。

外用药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使用方法。

2.药物浓度要适中。

有刺激性的药物要从低浓度开始逐渐递增。

4.注意用药方法和个体差异。

6.适当的用量。

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
1.浅部真菌病: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

2.深部真菌病:皮下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抗生素类
(1)多烯类:
1)两性霉素B:抗真菌活性最强,唯一可用于治疗深部和皮下真菌感染。

2)制霉菌素: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较高。

不易产生耐药性。

毒性大,不宜注射。

(2)非多烯类:灰黄霉素,不用于深部真菌。

2.唑类
(1)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

(2)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3.丙烯胺类:萘替芬和特比萘芬。

为鲨烯环氧酶的非竞争性、可逆性抑制剂。

4.吗啉类:阿莫罗芬
作用机制: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

5.吡啶酮类:环吡酮胺。

作用机制:使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钾离子和其他内容物漏出,细胞死亡。

渗透性强,可渗透过甲板、渗入甲下,部分可进入甲床。

6.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二、用药监护
(一)注意糖皮质激素的适宜联合应用
1.在体、股、足癣尚未根治之前,禁止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加重病情。

2.在症状消失后需再持续治疗1~2周,防止复发。

3.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者,系统治疗,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口服。

(二)注意对手足癣的预防与合理用药
1.患者同时患有手、足癣,必须同时治疗。

2.保持足、体、股、大腿皮肤的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