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考试内容为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等,遵循的原则是科学、公平、安全、规范,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相关专业考生择优录取,确保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察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
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任务;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
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满分和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讲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问答题 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2024考研历史学大纲

2024考研历史学大纲

2024考研历史学大纲
2024年考研历史学大纲
一、史学概述
1. 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
2. 史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3. 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中国古代史
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政治制度、军事与外交变革
3. 秦汉时期中国王朝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传承与发展
5. 唐宋元明清各朝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变革
三、中国近现代史
1. 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 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4. 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战争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四、世界史
1.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背景与影响
2.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引发的世界格局变化
3.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的发展
4. 当代世界的主要地区冲突与合作
5.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与融合
五、史学理论与方法
1. 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
2. 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3. 史学文献的编纂与研究
4. 史学研究的新技术与工具应用
六、史学专题研究
1.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2. 女性史、民族史、地方史等专题研究
3. 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等专业领域研究
4. 不同学派和学者的史学观点与解释
七、历史与现实
1. 历史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
2. 历史认同与社会稳定研究
3.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以上内容仅为2024年考研历史学大纲的梗概,具体内容以教育部公布的最终版本为准。

长孙博历史学基础中国史大纲解析

长孙博历史学基础中国史大纲解析

长孙博历史学基础我国史大纲解析一、概述我国历史悠久,跨越了数千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如何系统地掌握我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是每一个历史爱好者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长孙博编著的《历史学基础》我国史大纲,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我国历史的著作。

本文将对该大纲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

二、大纲结构长孙博的《历史学基础》我国史大纲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古代我国史,下册主要介绍近代和现代我国史。

整个大纲共分为十章,每章都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

下面将对大纲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

三、古代我国史第一章:夏商周断代史在这一章中,长孙博详细介绍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

他以史料为证,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解读,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夏商周时期的我国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章中,长孙博深入解析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包括了各国的兴起、消亡、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等重要内容。

他以多方面的证据和资料,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这一时期我国史的发展。

第三章:秦汉断代史在这一章中,长孙博对秦汉两代的断代史进行了全面解析,包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变革、统一我国和修建长城的重要作用,以及汉朝的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等内容。

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使读者更加深入理解了这一时期我国史的发展。

四、近代和现代我国史第四章:隋唐五代十国断代史在这一章中,长孙博对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解析,包括了各朝代的兴起、灭亡、文化传承和政治变革等内容。

他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将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我国史。

第五章:宋元明清断代史在这一章中,长孙博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解析,包括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艺术的发展、对外交往和经济繁荣等方面。

他以客观的态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我国史。

313历史学基础大纲

313历史学基础大纲

313历史学基础大纲
介绍
313历史学基础大纲是针对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历史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一、人类社会发展史
1.1 人类社会最早的文明史及其特点;
1.2 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1.3 重要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二、历史学的理论基础
2.1 历史学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2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
2.3 历史学中的相对主义思想。

三、主要历史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3.1 西方历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3.2 中国历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3.3 历史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历史学的应用与现代意义
4.1 历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2 历史学对公共政策、文化教育等的影响;
4.3 历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提醒。

总结
在313历史学基础大纲中,学生将系统学习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学基础理论,了解历史学中常见的流派和代表作品,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广泛的重要性和实际的意义。

历史学考研大纲

历史学考研大纲

历史学考研大纲
历史学考研大纲是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历史学考研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每年发布一次。

历史学考研大纲如下:
考试科目
历史学考研大纲共设一门考试科目,即“历史学基础”。

考试内容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清末民初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世界史: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

考试形式
历史学基础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题型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参考书目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参考书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

考试要求
历史学基础考试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备考建议
历史学考研大纲的内容比较广泛,考生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的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考
研真题等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要注重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阅读史料、撰写史论等方式进
行练习。

●最后,要注意综合研究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
等方式进行锻炼。

708历史学基础

708历史学基础

708历史学基础
2022年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708《中国史基础》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正文:
一、考试性质
《中国史基础》是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考试科目,主要考察具有学士学位和符合我校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条件的相关人员。

其考试要求达到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以上水平,并具备宽广的历史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能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学理论、方法来看待、分析历史现象,解析历史问题。

二、评价目标
中国史基础考试范围为从上古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大部分部分,时间下限为1949 年。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发生在该时段内的中国历史现象,解析出现在该时段内的中国历史问题,同时具有中外历史观照的全球意识,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古代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如夏商周历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元明清历史等。

2. 近代史: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如晚清史、辛亥革命与民国史、中共党史、二战和冷战史等。

3. 现代史: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如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史、当代世界史等。

4. 历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理论体系的知识。

5. 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主要包括中国和世界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文化史、西方文化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等。

6. 区域历史:主要包括与考生所报考的专业相关的区域史、地方史或者其他特定历史领域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的考试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以考试院校发布的大纲为准。

此外,对于历史学基础考试,平时的历史学习、研究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2024年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2024年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2024年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破晓2024: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的全新解读与前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就已迈入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024年。

在这知识的海洋中,一场浩大的学术盛宴——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如同一座矗立在时间长河中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去挖掘那深藏于历史尘埃下的璀璨瑰宝。

这次,我们将一同深度探索2024版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的独特魅力与创新亮点,燃起对历史的热情,踏上这段充满智识碰撞与心灵洗礼的求知之旅。

首先,“溯本追源”这个核心考点在新版大纲中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宽。

历叐不仅是过往事件的串联,更是文明进程的脉络勾勒,考生需掌握从史前文化至现代社会的历史分期、重要变革及影响深远的人物事迹,理解历史演进背后的深层规律和社会变迁的动力源泉。

哎呀,这可不仅仅是熟记硬背那么简单,更要培养一种历史时空观,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其次,“全球视野”这一崭新理念赫然列在大纲前列,彰显出历史学研究由单一国家向全球互动转向的趋势。

考生须掌握世界各大文明区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相互联系,洞察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冲突碰撞。

这意味着,咱不仅要当好自家历史的“守夜人”,更得具备国际化的视角,用全球的眼光去审视历史的经纬。

再者,“史料研读与分析”作为此次大纲升级的重点环节,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熟练阅读各类一手二手史料,更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甄别、解读与评价。

对于那些满载岁月痕迹的文字记录、实物遗存乃至口述历史,咱们都得像侦探一样,细心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做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同时,面对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大纲也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数字化历史学习”的内容。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何高效获取、整理、利用历史信息资源,已成为未来历史学者必备的一项技能。

想象一下,当你能在浩瀚无垠的数字世界里游刃有余地驾驭历史数据,那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综上所述(虽然避免总结段落,但为了行文流畅此处稍作过渡),2024年的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犹如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它将带领我们穿越古今中外,洞见历史的真谛,体验思想的激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Ⅱ、考查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代(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三)古史传说二、夏商西周(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三)西周的盛衰(四)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五)西周的经济与文化三、春秋战国(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三)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四)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四、秦汉(一)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二)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三)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五)东汉的政治(六)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七)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八)秦汉的民族关系(九)秦汉的思想(十)文化和科技五、魏晋南北朝(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三)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五)北魏孝文帝改革(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七)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八)文化与科技六、隋唐五代(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二)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三)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四)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五)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六)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七)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八)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九)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七、宋辽西夏金元(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六)宋元的社会经济(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八、明清(鸦片战争前)(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二)明中期的政治(三)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四)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五)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六)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七)明清国家制度(八)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九)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十)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二)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3.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二、清统治的衰落(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二)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三)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四)清廷政局(五)义和团运动三、近代化的启动(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早期维新思潮(三)洋务运动(四)商办企业(五)戊戌维新运动四、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二)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三)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四)会党与民变五、辛亥革命(一)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二)同盟会的建立(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四)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五)中华民国的建立六、民初政局(一)民初政党与议会(二)二次革命(三)护国战争(四)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七、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一)民初经济发展(二)新文化运动(三)五四运动(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八、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二)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三)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九、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三)全面抗战的爆发(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五)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六)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七)沦陷区与伪政权(八)侵华日军暴行(九)抗日战争的胜利(七)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十、国共内战(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二)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三)解放战争(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一)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二)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三)社会主义改造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一)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三)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四)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五)批林批孔(六)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一)“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四)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五)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六)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十六、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十七、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第二部分世界史部分)一、史前人类(一)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二)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三)史前文化二、古代西亚诸文明(一)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三)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四)波斯帝国(五)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三、古代埃及文明(一)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二)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三)古代埃及的文化四、古代印度文明(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二)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四)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五、古代希腊文明(一)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二)希腊城邦制度(三)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四)雅典民主政治(五)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六)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六、古代罗马文明(一)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二)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三)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四)罗马帝国的危机(五)古代罗马文化七、中世纪的西欧(一)法兰克王国(二)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三)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四)中世纪的城市(五)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二)阿拉伯帝国(三)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四)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九、中世纪的东欧(一)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二)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三)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四)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五)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十、中世纪东亚与南亚(一)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二)中日文化交流(三)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十一、古代美洲文明(一)古代中美洲文明(二)印加文明十二、近代初期的欧洲(一)文艺复兴(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三)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四)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六)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七)科学革命十三、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一)尼德兰革命(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开明君主专制(四)启蒙运动(五)美国独立战争(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七)工业革命(八)19世纪的英国改革(九)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十)美国内战(十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十二)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十三)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十五)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十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七)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十四、近代的亚非拉(一)大西洋奴隶贸易(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三)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四)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五)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六)瓜分非洲(七)埃及阿里改革(八)土耳其坦志麦特(九)日本明治维新(十)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十五、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二)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三)两大军事同盟(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六、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一)1905年革命(二)二月革命(三)十月革命(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五)“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六)德国十一月革命(七)匈牙利革命(八)共产国际十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二)国际联盟(三)华盛顿会议十八、两战之间的世界(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二)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四)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五)甘地主义(六)凯末尔主义(七)卡德纳斯改革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四)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五)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一)雅尔塔体系(二)联合国的建立(三)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四)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二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一)美国的内政与外交(二)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三)战后的日本(四)西欧一体化进程(五)当代科技革命二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一)苏南冲突(二)赫鲁晓夫的改革(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四)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五)戈尔巴乔改革(六)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Ⅲ、试卷考查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Ⅳ、参考书目仝晰纲:《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