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手术正常的凝血与抗凝平衡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 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录
• 凝血系统概述 • 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 • 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 •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01
凝血系统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04
血管内皮细胞
负责产生和释放抗凝物质,如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和一氧化氮(NO)。
血小板
03
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 理
抗凝物质缺乏或异常
抗凝血酶缺乏
肝素辅因子抑制物异常
抗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缺 乏时会导致血液易于凝结,增加血栓 形成的风险。
肝素辅因子抑制物可以抑制肝素的抗 凝作用,其异常可导致抗凝作用减弱 。
蛋白C和蛋白S缺乏
蛋白C和蛋白S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 物质,缺乏时会导致抗凝作用减弱, 促进血栓形成。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抗 凝血物质以及纤溶活性等指标, 评估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功能状
态。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观察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 血流不畅的情况。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瘀 斑、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有助 于判断凝血和抗凝血平衡是否出现 紊乱。
血液高凝状态
01
02
03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时,血液黏稠 度增加,易于形成血栓。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活跃或功能异 常时,会导致血液易于凝 结,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
凝血因子活性增强
某些情况下,凝血因子活 性增强,导致血液易于凝 结,形成血栓。
04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抗凝药物在老年心脏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

抗凝药物在老年心脏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

抗凝药物在老年心脏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老年心脏病是指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们患上的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在他们中更为常见。

抗凝药物在老年心脏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率。

首先,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过程,起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老年人由于年龄和基础疾病的影响,血液容易凝结成血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抑制血液凝结的过程,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他们的生存率。

其次,抗凝药物可以帮助老年患者处理心脏手术后的并发症。

心脏手术对老年人来说是一项高风险的程序,常常伴随着出血和栓子的风险。

抗凝药物可以用于防止心脏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冠脉搭桥手术或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老年患者来说,抗凝药物的使用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并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除此之外,抗凝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老年患者已经出现的心脏血管疾病。

抗凝药物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并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同时,抗凝药物可以减少中风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

由于老年人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抗凝药物可以协同治疗,减少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

然而,老年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注意事项。

首先,老年人身体的代谢和药物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中毒和出血等副作用。

因此,老年患者应严密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此外,在老年患者中,寻找适当的抗凝药物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和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适合的抗凝药物和剂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

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凝血过程的三要素:凝血因子+血小板+Ca2+.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

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

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五),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

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通常分为:1.内源性凝血途径;2.外源性凝血途径;3.共同凝血途径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

完整版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完整版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凝血与抗凝血失衡的疾病关联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疾病都与凝 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有关。
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这些疾病影响血液 凝固,导致出血倾向。
肿瘤
一些肿瘤可以分泌促凝物质或抑制抗凝物质,导致凝血与抗凝血平 衡失调,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表面迅速活化,释放出生理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前列腺 素等。
血小板凝块的形成
血小板在受损部位迅速聚集形成凝块,加固血液凝块,并发挥止血作用。
03
抗凝血系统
抗凝血酶的作用
抑制凝血酶生成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酶结 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 止血液凝固。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因子 结合,降低其活性,从而 抑制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包括14种蛋白质,在血液凝固过程 中起关键作用。
凝血过程简介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 发挥作用。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 转化为纤维蛋白,形 成凝块止血。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 成,激活凝血酶原, 生成凝血酶。
凝血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止血
在身体受到损伤时,凝血 系统迅速发挥作用,止血 并预防血液流失。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这些物质包括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
失衡的病理生理意义
血栓形成
当凝血系统过度激活或抗凝血系统受到抑制时,血液容易形 成凝块,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以阻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 和器官功能受损。
出血倾向
相反,如果抗凝血系统过度活跃或凝血系统受到抑制,会导 致血液不易形成凝块,从而出现出血倾向。这可能导致无法 控制的出血和休克。

0-1-3-6抗凝原则

0-1-3-6抗凝原则

在手术和输血中,为了预防血液凝固和各种血栓的形成,减少相关并发症,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抗凝原则。

其中,0-1-3-6抗凝原则是一个常用的指南。

0:指术前0天,主要是针对非心脏手术病人。

对于此类病人,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要保持正常的饮食和用药习惯。

1:指术前1天,即手术的前一天。

在这一天,需要停用阿司匹林或者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药物。

另外,针对心脏疾病的患者,在术前应该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3:指术前3天和术后3天,这是非常重要的时间段。

在这个阶段内,需要充分抗凝,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可以采用常规的抗凝方法,如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或者口服华法林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特殊类型的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等,抗凝的时间可能需要延长。

6:指术后6周,在这个阶段内,应该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血栓形成的迹象。

因为手术后血栓形成的高峰期是术后2-4周,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需要特别注意。

如果发现有血栓的迹象,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抗凝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
来确定。

因此,在手术前应该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详细的抗凝方案和注意事项。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

1.2 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与手术风险评估手术过程本身可以显著影响围术期风险,它包括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出血以及对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

表浅性手术其围术期不良预后要比胸腔、腹腔或颅内手术者低得多。

以下手术风险较大:重要器官的手术、急症手术、估计失血量大的手术、对生理功能干扰剧烈的手术、新开展的复杂手术(或术者技术上不熟练的手术)和临时改变术式的手术。

同类手术在施行急症或择期手术时,急诊手术的不良预后可比择期手术者高3~6 倍。

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麻醉风险的影响不同,应该根据手术类型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交待风险。

1.3 术前脏器功能的特殊评估1.3.1 心功能及心脏疾病评估区别心脏病的类型、判断心功能、掌握心脏氧供需状况是进行心血管系统评价的重要内容。

AHA 指南提出不稳定冠脉综合症(不稳定心绞痛和近期心梗)、心力衰竭失代偿期、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瓣膜疾病明显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率。

另外MET<4(见附表1)是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Goldman 心脏风险指数(见附表2) 是预测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脏事件的经典评估指标。

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除受衰老进程的影响外,还常受到各种疾病的损害,对疑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酌情行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导管或核素等检查,尤其是低心排(EF<50%)的患者,术前建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筛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心功能。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宜行动态血压监测,检查眼底并明确有无继发心、脑、肾并发症及其损害程度。

对心率失常或心肌缺血患者应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壁瘤的患者,术前应该根据超声检查筛查是否真性室壁瘤。

另外应根据AHA 指南对合并有心脏病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理。

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CRI)(见附表3) 简单明了,在老年患者术后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⑴高风险手术;⑵心力衰竭病史;⑶缺血性心脏病史;⑷脑血管疾病史;⑸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⑹血清肌酐浓度>2.0mg/dL。

老年患者手术抗凝治疗

老年患者手术抗凝治疗

老年患者手术抗凝治疗根据血栓形成的原理,将临床治疗分为三大类,即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

而这些治疗带给麻醉医生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评估抗凝治疗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并作出相应处理。

一、抗血小板药物(antiplatelet drugs)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栓素A2而起作用,血栓素A2不仅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而且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沙芬、双嘧达莫、噻氯匹定等,其中尤以阿司匹林研究最多。

目前大多人认为以小剂量即50~100mg仅为宜,个别患者可调至300mg/d,再大剂量则反而有利于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作用持续至其消亡,即血小板寿命约8~11天。

抗血小板药物对出凝血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减低凝血酶原产生,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故以前曾认为,出血时间是反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出血功能异常的可靠指标。

但现在发现口服阿司匹林的病例仅测量出血时间并不能正确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出血时间在停用阿司匹林3天后,即可恢复正常,但血小板功能在停用1周后才能完全恢复,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停药1~3天后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故临床不宜单纯以出血时间作为判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能否接受椎管内麻醉的依据。

目前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正常,可安全采用椎管内麻醉而无椎管内血肿发生。

但对长时间口服大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或服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仍应警惕椎管内血肿发生的危险。

尤其当服用以下药物时,需要停用至其作用消失,方可行椎管内麻醉。

停药的时间取决于不同的药物:噻氯匹定(噻氯匹定)需停用14天,氯吡格雷(氯吡格雷)需停用7天,阿昔单抗需停用48小时,依替巴肽需停用8小时。

二、抗凝治疗(一)肝素(Standard Heparin)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这一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Ⅲ。

关于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与紊乱处理方式

关于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与紊乱处理方式

DIC的常见病因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 可以引起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 常见的病因。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 恶性肿瘤 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妇产科疾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 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子宫癌、子宫内膜 异位症等。妇产科疾病位居DIC第三位原因,DIC 是产科大出血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手术及创伤 富含TF器官的外科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冻 伤、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及创伤 位居DIC第四位原因。 其它 某些毒蛇或有毒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
主要表现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实验室检查
凝血时间缩短 血小板 粘附性↑
DIC的发生机制
高凝期:血小板的激活
1) 血小板激活物:凝血酶, ADP, TXA2 , PAF, 胶
原, FN, vWF 等, 2) 血小板的作用: *为凝血因子提供表面反应场所
表面反应场所
VIIIa Va
激活的血小板
DIC的发生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表现为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继而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有时伴有纤溶亢进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关于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与紊乱处 理方式
布道军师网
健康组(张月)
一.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二.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抗 凝血系 统
1、体液抗凝系统 (续) l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抑制Xa、VIIa l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AT-Ⅲ, HC-Ⅱ, PN-1,α1-AT) 灭活凝血因子Xa、XIa 、XIIa 和 VIIa l蛋白质C系统(protein C , PC) 抑制凝血酶活性 灭活VIIIa, Va 抑制X, Ⅱ的活化 促t-PA, u-PA释放,促纤溶 l肝素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产生, 增强AT-Ⅲ, HC-Ⅱ活性,促TFPI释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的凝血与抗凝平衡
正常止血机制有赖于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平衡和调节。

一、血管壁的止血机制
(一)血管壁的结构
正常的小血管的管壁是由内膜层(内皮细胞、基底层)、中膜层(弹力纤维、平滑肌、胶原)和外膜层(结缔组织)构成,以维持血管的舒缩性、通透性和脆性等功能。

(二)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管受损后,有平滑肌的血管,如小动脉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首先由自主神经发生反射性收缩,使血流减慢或受阻;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参与血小板的黏附,被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 A2)、5-羟色胺(5-hydroxytptamine,5-HT)以及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GT)等活性物质,使血管收缩。

与此同时,因子Ⅻ的激活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释出,分别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以加强止血作用。

因此,血管的止血机制表现为:①血管的收缩;②血小板的激活;③凝血系统的活化;④局部血黏度的增高。

二、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一)血小板的结构
正常血小板由血小板膜(糖蛋白、磷脂)、血小板颗粒(致密颗粒、α-颗粒)、血小板管道(开放管道、致密管道)系统、血小板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等构成。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Ⅴ(glycoprotein Ⅰb-Ⅸ-Ⅴ,GP Ⅰb-Ⅸ-Ⅴ)经vWF的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血小
板膜糖蛋白Ⅱ b/Ⅲ a(GPⅡ b/Ⅲ a)经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的介导发生聚集,此为血小板第一聚集,呈可逆反应。

同时,来自红细胞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和已形成的起始凝血酶,可继续激活血小板,并使其发生释放反应。

血小板致密颗粒(dense granule,DG)释放ADP、ATP、5-HT、抗纤溶酶(antiplasmin,AP);α-颗粒(α-granule)释放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和凝血
酶敏感蛋白(thrombin sensitive protein,TSP)等物质可加速血
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完成一期止血的过程。

此时,血小板的膜磷脂(platelet factor 3,PF3)提供凝血反应表面,加速凝血酶原酶和凝血酶(FⅡa)的形成,后者又进一步使血小板聚集。

活化的血小板释出的TXA2、5-HT可收缩血管;血小板收缩
蛋白可使凝血块中的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为坚固,止血更加完善。

三、凝血机制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包括12个经典的凝血因子(因子Ⅰ~ⅩⅢ,除因子VI)以及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二)凝血因子的止血作用
1.外源性凝血途径
当组织和血管内皮损伤后,释出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

TF与FⅦ或激活的FⅦa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Ⅹ和FⅨ。

现认为,血液凝固时,首先启用外源性凝血途径。

TF一旦进入血液可明显促进凝血反应过程。

2.内源性凝血途径
当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分暴露,血液中的F Ⅻ被内皮下胶原激活为F Ⅻ a,少量F Ⅻa与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结合,使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与HMWK可迅速反馈激活F Ⅻa,F Ⅻa再激活F Ⅺ,FⅪa与钙离子(ionizedcalcium,Ca2+)激活F Ⅸ,F Ⅸa与Ca2+、F Ⅷa(被凝血酶激活)、PF3共同形成复合物使FⅩ激活为F Ⅹa。

3.凝血共同途径
激活的F Ⅹa与PF3、Ca2+、F Ⅴa组成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
(prothrombinase),它将凝血酶原(prothrombin)激活为凝血酶(F Ⅱa)。

F Ⅱa的功能性是:①使纤维蛋白原(Fg)转变为纤维蛋白体(fibrin monomer,FM);②激活F XⅢ,F XⅢ a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oluble fibrin monomer,SFM)发生交联,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fibrin,Fb);③激活血小板;④激活F Ⅺ、F Ⅶ、F Ⅷ、FⅤ和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

四、抗凝血机制
(一)细胞抗凝作用
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对进入血液的促凝物质和被激活的凝血(抗凝血)因子进行吞噬、清除或摄取、灭活,使它们失去活性。

(二)体液抗凝作用
1.抗凝血酶作用①由肝和内皮细胞合成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在肝素(heparin)的介导下,灭活凝血酶、F Ⅸa、FⅩa、F Ⅺa、F Ⅻa等丝氨酸蛋白酶,这种抗凝作用占体内抗凝血作用的50%~67%;②由肝合成的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主要灭活凝血酶,其次灭活F Ⅹa。

2.蛋白C系统蛋白C(protein C,PC)和蛋白S(protein S,PS)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在凝血酶和血栓调节蛋白(thorombomoduline,TM)的作用下,PC转变为活化蛋白C (activated protein C,APC);APC在PS协同下,灭活F Ⅴ a、F Ⅷ
a和激活纤溶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由内皮细胞和肝合成,具有抑制TF-FⅦ a复合物和F Ⅹa的
作用。

4.其他抗凝蛋白如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α2-M)、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等作用较弱。

五、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体内或体外的凝血块可以被溶解,这是由纤溶系统来完成。

(一)纤溶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肾小球和内皮细胞合成和释
放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内源凝血系统的F Ⅻ a、K和凝血酶以及外源性药用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UK)等都
能使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转变为纤溶酶(plasmin,PL)。

但是,t-PA和u-PA都可被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PAI-1)或PAI-2所灭活;由肝合成的α2-
抗纤溶酶(α2-antiplasmin,α2-AP)与纤溶酶(PL)所形成复合
物(PAP)构成灭活PL的主要抑制物。

(二)纤溶降解产物
PL是一种活性很强的丝氨酸蛋白酶。

它作用于纤维蛋白原(Fg),使Fg水解成碎片(X、Y、D、E,Bβ1~42)和极附属物A、B、C、H;PL水解未经F XⅢ a交联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使SFM产生X'、Y'、D、E',Bβ15~42和极附属物A、B、C、H。

PL还可水解纤维蛋白(Fb),使其产生碎片X'、Y'、D、E'、D-二聚体(D-dimer,DD)和其他复合物等。

此外,PL也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 Ⅷ、Ⅸ、Ⅹ、Ⅺ、Ⅻ、XⅢ等。

然而,碎片X(X')、Y(Y')、D、E(E')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

六、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在无疾病的情况下,衰老几乎不影响循环的红细胞总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的数量或功能和凝血机制均极少影响。

骨髓总量和脾脏体积随年龄增长而渐行缩减,使老年人对贫血时的红细胞生成反应减弱、红细胞脆性增加。

但老年人的贫血常是由于疾病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年龄增长这一生理过程。

衰老使免疫反应的选择性和有效性受到抑制,使老年人易于受到感染。

免疫反应的低下与胸腺的退化和T细胞的功能改变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