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大全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热身运动:1.修一段路,已修的路和剩下的路之比是4:5(1)可以把已修的路看作()份,剩下的路就有()份,这段路共有()份。
(2)已修的路占这段路的(),剩下的路占这段路的()。
30kg的是()kg,200ml 的是()ml。
二、新课学习: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想一想:张师傅和李师傅在同一时间做同一种零件,张师傅做了120个,李师傅做了200个。
经理付给他们每人320元工资,你觉得合理吗?板书课题: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2.自学质疑小明的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一个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课件)出示教材例2图及相关文字。
师:1、谁知道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2、通过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3、通过1:4你知道了什么?(1)从“1:4”可以看出,浓缩液的体积占()份,水的体积占()份,一共有()份。
(2)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3.合作探究浓缩液的体积有多少ml?水的体积有多少ml?怎样求?4、展示交流展示学生做题方法:方法一:①总份数:4+1=5 ②每份是:500÷5=100(ml)③浓缩液有:100×1=100(ml)④水有:100×4=400(ml)方法二:①总份数:4+1=5 ②浓缩液有:500×=100(ml)③水有:500×=400(ml)5答:浓缩液有100ml,水有400ml。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学情分析: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作调查;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
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二、新课1、配置奶茶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
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
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
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
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4)评价(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的第4~5题,练习六的第4~6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有关应用题.2.沟通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联系,会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教具、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二、回忆用比例解应用题,具体步骤有哪些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最后教师总结如下:(1)判断.概括出题中两种有关联的量,找出题中隐蔽的定量,从而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2)设未知数x,列方程.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如果成反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3)解方程.(4)验算.(5)答题.三、分层练习1.基本练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①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时间.②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③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④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魇奔洌/P>(2)实际运用.①晶晶借了一本112页的《安徒生童话》,她4天看了28页.以这样的速度,预计几天可以看完?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②用一批纸装订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300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多少本?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③蚯蚓能消化许多垃圾,有人将7.5吨垃圾运到一个蚯蚓养殖厂,78天后,这些垃圾全部被消化了.这个养殖厂一年可以消化约多少吨垃圾呢?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此题有两种答案.2.综合练习.(1)一篇文章原稿每行30个字,共96行,如果改为每行32个字,一页纸35行的版式,那么这篇文章需打印多少行?共需几页纸?提醒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解:设需打印x行.30×96=32xx=9090÷35=2(页)……20(行)答:这篇文章需打印90行,共需3页纸.(2)扬扬骑车从家经过游乐场到少年宫,全程需1.5小时,如果她以同一速度从家骑车直接到少年宫,可以省多少时间?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评价.可能出现的答案有:(1)解:设从家直接到少年宫,要x小时.(2)解:设可以省x小时.(11+7)∶1.5=15∶x (11+7)∶1.5=15∶(1.5-x)18x=1.5×15 或(11+7)∶1.5=(11+7-15)∶x18x=22.5 解答过程略.x=1.251.5-1.25=0.25(小时)答:可以省0.25小时.3.发展练习.六(2)中队少先队员订《少年科学》杂志,全中队共交了792元,各小队订阅情况如下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各小队应交的钱数.第一小队 10本()元第二小队 12本()元第三小队 11本()元学生独立用各种方法算,算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及思路,再在全班交流.可能的方法有:方法一:792÷(10+12+11)=24(元)方法二:792×10/33=240(元)24×10=240(元) 792×12/33=288(元)24×12=288(元) 792×11/33=264(元)24×11=264(元)答(略).答(略).方法三:解:设第一小队应交x元.792∶(10+12+11)=x∶10x=240答(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二单元第5课时(比的应用)教学目标: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
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
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元。
⑵、毛笔是()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1)卖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4)指名列出方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通用13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通用13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1教学分析: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能运用比的意*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
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二、变式练习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
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以后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利用百分数进行利息的计算,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储蓄的有关问题,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学情分析在五年级的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运用方程解决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本节课是利用百分数计算利息,与已有知识联系紧密,难度不大,易于掌握。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百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概念,并能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比较。
2.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如用冒号“:”、用横线“―”等。
3.能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长度、重量、容量等。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比的应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珍惜和分享的健康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1.适当引导学生从抽象概念中找到具体的例子并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比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两种水果,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 给出比的定义:比是进行对比,把两个物体的相同的方面进行对比。
-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如用冒号“:”表示比的方法。
3. 拓展(10分钟) - 让学生自行找到几组物体做比较,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比,并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应用比1. 复习(5分钟)通过前一节课的练习,复习比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活动(20分钟) - 设计一些情境题目,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解答,如:小明的绳子比小红的长1:2,如果小红的绳子长6米,那么小明的绳子长多少? - 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思路,并让他们互相分享答案及解题过程。
3. 总结(10分钟)通过练习题总结“比”的应用,强化学生对比概念的理解。
四、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对比不同水果的大小,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有的学生通过比的概念,主动找到其他物体进行对比,展示出较好的学习能力。
•老师在讲解比的定义时,采用生动的生活例子,让学生易于理解。
第二课时•学生在活动环节中表现积极,通过实际情境题目的练习,锻炼了解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一、准备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2.展示学生成果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25%=1/432人围棋班比围棋班25%航模班二、百分数的应用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评价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4、班内交流方法一:7-5.6=1.4(吨)1.45.6=0.25=25%方法二:75.6=1.25=125%125%-100%=25%三、试一试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2、几成是什么意思?※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61-2.25)2.25=0.362.25=0.16=16%四、练一练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3《比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3《比的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应用场景,理解比的概念;2.掌握比的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大小操作;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比较大小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2.通过生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板书工具等教学资源;2.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入“比”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小明身高是小红的两倍”,帮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2. 学习内容1.根据教材内容,介绍比的定义和运算规则;2.带领学生学习比的运算方法,并进行实例讲解;3.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比的练习,加深理解。
3. 拓展应用教师设计一些案例进行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比的运算方法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比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
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确保他们对比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资料1.《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小学数学教学指导大纲》以上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3《比的应用》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3课《比的应用》,主要涉及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对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通过比的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求解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理解分数、除法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掌握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除法有一定的掌握。
但在理解比的应用方面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可能感到迷惑。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三个人在分别做不同的工作,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三个人的工作量是否相等?如何判断?
- 学生发表观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 比的定义与表示
- 老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到了三个人在做不同的工作,我们要怎么判断他们的工作量是否相等呢?
学生甲:可以比较他们工作的数量。
老师:非常好!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比如,2:3表示两个数的比是2比3。
请同学们来举个例子,用比表示一下小明和小华的身高关系。
学生乙:小明身高160厘米,小华身高180厘米,可以用8:9表示。
老师:很棒!大家注意,比的大小可以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来确定。
请同学们再举一个例子,用比表示一下小明和小华的年龄关系。
学生丙:小明今年12岁,小华今年15岁,可以用4:5表示。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现在是否明白了比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呢?
3. 求解比值
-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问题:小明和小华合作做作业,小明用了30分钟,小华用了45分钟,问他们做作业的速度谁更快?
-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小明做作业的速度更快。
- 老师:非常好!那我们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求解比值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请同学们告诉我,应该如何求解这个问题呢?
- 学生乙:我们可以用分钟数较小的数除以分钟数较大的数,即30除以45。
- 老师:非常棒!请同学们计算一下,30除以45等于多少?。
- 学生丙:等于2
3
- 老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明做作业的速度是小华的2。
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求解比值的方法呢?
3
4. 求解比的未知项
-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小明和小华一起种花,小明种了12盆,小华种了x盆,问x是多少?
-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x可能是18。
- 老师:很有可能!我们来用数学的方法求解一下。
请同学们告诉我,应该如何求解这个问题呢?
- 学生乙:我们可以用已知数除以已知数的比值,再乘以未知的数。
即12除以x等于12。
18
- 老师:非常好!请同学们计算一下,12除以18等于多少?。
- 学生丙:等于2
3
- 老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小华种的花盆数,即18盆。
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求解比的未知项的方是12的2
3
法呢?
5. 应用实际问题
-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应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假设小明和小华一起搬运货物,小明搬运了120千克的货物,小华搬运了x千克的货物,问x是多少?
-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x可能是180。
- 老师:很有可能!我们来用数学的方法求解一下。
请同学们告诉我,应该如何求解这个问题呢?
- 学生乙:我们可以用已知数除以已知数的比值,再乘以未知的数。
即120除以x等于120/180。
- 老师:非常好!请同学们计算一下,120除以180等于多少?
- 学生丙:等于2/3。
- 老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小华搬运的货物,即180千克。
同学们是否理解了如何应用比来解是120的2
3
决实际问题呢?
6. 总结与归纳
- 老师:同学们,比是一种表示两个数关系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比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求解比的值和未知项,并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吗?
- 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老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六、板书设计:
1. 比的定义与表示
- 比的概念:2:3表示两个数的比是2比3
- 比的特点:通过比较数的大小确定比的大小
2. 求解比值
- 方法:较小数除以较大数
- 示例:30分钟和45分钟的比值
3. 求解比的未知项
- 方法:已知数除以已知数的比值,再乘以未知的数
- 示例:12盆和x盆的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求解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对于比的概念和求解比的未知项的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困惑,下一节课我将重点强化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