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者:郑文灶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0年第02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一、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从产品的包装、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中收集了一些含有百分数的材料,如“我爸爸是教师,他所教的班级期末考试学生的及格率是98%,指及格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98%”“我喝的牛奶盒子上注明‘3.3%的脂肪’,这是说脂肪的重量占牛奶重量的3.3%”“我在医院探望病人时,看到盐水瓶上有5%,指盐占盐水重量的5%”……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巧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的特点,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自然会感到畏惧、困难、乏味。
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实际生活经验为认识背景,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引入新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步。
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我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希望工程”捐款为题:一个同学捐2元钱,2个同学捐多少钱?3个同学捐多少钱?全班40人,捐多少钱?有的学生边列式边嗟叹式子太长了,不好算,本子不够写。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数学的有趣?。
一、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信息,让学生愿意学,而不是强迫学生去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双边活动,寓所教知识于游戏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在心里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最佳动力。
有时候,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往往要比老师喊破嗓子的灌输有效许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从这一点上说,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充满艺术的吸引力。
几年前我曾接手过一个一年级班,当时有位老师告诉我,某某同学太“笨”了,一年级都念了一学期了,“2十3”还不知道等于几。
第一节课正好是数学,我设计了几道非常简单的口算题,并有意把”2+3”掺在其中让这个同学去算,他果然算不出,当时我的态度非常温和,问他家里有几口人,都有谁,他回答得很好。
我又问他家都有哪些小动物,他高兴地告诉我家里有鹅子,我问有多少只,他说有8只,我说:“老师家也有3只鹅,如果也送给你家就是多少只了?”他想了想说:“那就11只了”,我又说:“如果老师自己留一只,只给你2只就是多少只了?”他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10只”,我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说他算得很对,接着我又提了几个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问题,加减法都有,他虽然费很大的劲,但却基本上都能答对。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摘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品行素质,使学生获得幸福感。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思想品德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打造贴近初中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我认为,构筑生活化课堂,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关注学生,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初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意义”。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蕴正确使用教材。
课程资源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首先离不开各门课程的教材。
新教材的内容本身就充满了来源于生活的资源,仅挖掘教材本身,就可以营造出精彩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然后进行适当的理论提升,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新课程涵盖了社会生活在内的综合学科,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学习。
(一)联系生活立体化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提高品德修养的基础。
我们不能知性地将其分割成碎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时要注意其立体性、系统性。
(二)教学环节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无论是课首引入,课中预习展示和反馈,都应体现生活特点。
(1)开展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我们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深刻地认识数学,有效地掌握数学的规律与特点,进一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解决生活中含有数学原理、数学知识的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素材,进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百倍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把所探究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中,以便焕发出他们探究数学的生命活力。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
其实,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既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的必要工具,又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有效保证。
学生思维还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时候,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就拥有更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所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要学好数学必然要依赖外界的东西,思维的形成也必须从外在的可见活动开始。
这也是人类数学经验的起源,也是个体智力发展的过程。
所以我们教学的内容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才能学到真东西。
精心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探究数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大家知道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尤其是学习计算,学生情绪低落,信心不足。
为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感悟,广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想象力,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社会实际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要意义。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如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是我们教学中的热门话题,更是我们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的新型模式,要让情境多一些“数学味”,要让课堂多一些“趣味性”。
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体 会 到 了生 活 中 处 处 有 数 学 , 学 中 处 处 有 生 活 , 养 数 培 了 学 生爱 数 学 、 数 学 、 数 学的 情感 。 学 用
二、 巧设生活情境。 激发探索欲望
数 学 知 识 具 有 抽 象 的 特 点 , 学生 生 活 经验 不足 , 小 学 习抽 象 的 数 学 知 识 自然 会 感 到 畏 惧 、 难 、 味 。如 困 乏 何 从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人 手 。以 实 际 生 活 经 验 为 认 识 背
景 , 设情 境 、 设 疑 问 、 创 巧 引入 新 知 , 活 学 生 的 学 习动 激
机和探索欲望, 是课 堂 教 学 的 关键 一 步 。 例 如 , 学 “ 法 初 步 认 识 ” , 先 从 学 生 的 实 际 教 乘 时 我 生 活 出发 , 以学 生 自己 亲 身 经 历 的 “ 望 工 程 ” 款 为 希 捐 题: 一个 同 学 捐2 钱 ,个 同 学 捐 多少 钱 ?3 同学 捐 多 元 2 W 少 钱 ?全 班 4 人 , 多 少钱 ? 有 的学 生 边 列式 边 嗟 叹 式 0 捐 子太长了, 不好 算 , 本子 不 够 写 。“ 没 有 一种 简 便 的 方 有 法 呢 ? ” 时学 生 产 生 了 强 烈 的 求 知 欲 望 , 切 寻 求 解 这 急 答 问题 的方 法 。学 生 通 过合 作 、 论 , 纳 得 出 “ 几 个 讨 归 求 相 同加 数 的和 , 乘 法 计 算 比 较 简 便 ”体 会 到 加 法 与 用 , 乘 法 之 间 的密 切 联 系 。这 样 创 设 生 活化 的 情 境 , 入 新 导
一
注意 力容 易集 中 。 积 极 参 与 求 知 过 程 , 所学知 识容 对 易接 受 , 不 知不 在
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一要求特别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务必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零距离地感悟数学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思维的实用价值。
基于以上学习和认识,我以《平均数》为课例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在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中,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
“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
(出示课件)从比较两组同学的得星数入手,讨论是男生组获胜还是女生组获胜,在讨论中引发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教学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在如何求平均数中,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计算平均数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或“先合后分”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每种方法的各有侧重点,其核心都是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非仅仅计算出结果。
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移多补少”的思想运用也是比较多的。
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
密切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是教学重点的一部分,将学生的数学素养融合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获得数学知识,这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加融入数学学习当中。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使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物品,如糖果、饼干等,来教授数学的加减法等基础知识。
在这些实际物品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手动操作,深入了解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用语言或图形等形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一种简单且有趣的学科。
例如,在教授时间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数字时钟,感受到时间的概念,同时也可以辅以大大小小的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规律。
同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用亲切的语言、自己亲手制作的学习用具、生动有趣的故事、歌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数学知识。
老师还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购买适当的学习用具,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应该及时咨询老师或专业教育机构,共同解决问题,让孩子不断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家长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
嵌入到生活中,如食物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等等。
这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不断了解,不断掌握数学的规律。
综上,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应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密切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紧密合作,以培养孩子对数学的热爱,并逐步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让孩子掌握珍贵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铺设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假如把它平均分成
2
份
其 ,
中的 一
份就
Z
是
它
的
1
丁
.
师 :老 师 在 吃 巧 克 力 时 又 吃 出 了 分 数 , 你 猜 猜 老 师 吃 出 了什么 分数? ( 出示 巧 克力 图 )
生 l :老 师 吃 了 其 中 的 一 份 就 是 吃 了 这 块 巧 克 力 的 } . 西
生 2 :吃 了 3 份 就 是 吃 了 这 块 巧 克 力 的 ÷ 吃 , 了 4 份 就 6
如在 教学 “ 万 以 内数读 法 ” 时 . 我 在 上 课 之 前 布 置 学 生 收
集 校 内外 日常生 活 巾见过 的 万 以 内的数. 学 生 积 极地 搜 集 了
许 多 万 以 内 的 数 , 如 本校 学 生 总 人 数 12 12 名 . 新 购 的 电视 机
13 0 0 元 .平 均 每天 有 135 人 来 阅览室 阅读 资料 , 等等. 在课 堂
师 :请 大 家 看 屏 幕 . ( 课 件 演 示 : 自行 车 车 轮 分 别 为 圆 、 正
方形
椭圆
、
,有的轴不 在
中心
)有 四个小 动物在举行
自行 车 比
赛 , 比赛正 在激烈地 进 行. 请 同学们 猜想 一 下 ,最 后 谁 能得 第
一 , 为什么 ?
生 :小 狗 .
因为小 狗的车轮是厕 的 .
在课堂教 学 中 ,
如果能合理 地 借用学生 司空 见惯 的事
例
进
,
行适
当加
工
编
制
创
,
设
小学
生
喜
闻乐
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我老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学生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被动地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的课堂中充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它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件一样同一化,那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孩子渐渐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
我的这种感觉又找到了一点理论依据,我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个教学理念提出的很及时。
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都爱听。
《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中的“甫”字通“父”,是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我就用班里同学的姓名举例,如:“李凯甫”、“高峰甫”、“海林甫”等,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哈哈大笑。
由于“甫”是专对男子的美称,我又用一些女同学的姓名作比,学生顿时笑得前俯后仰。
同学们不仅理解了“甫”字的含义与用法,也从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中感受到了一点乐趣。
这一课中提到陪同苏东坡游赤壁的有一个和尚佛印,提到佛印,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苏东坡喜欢和怫印斗嘴。
一天,他对怫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以后,哈哈大笑。
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
苏小妹一听,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是心中有佛,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
而你心中有屎,所以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我问大家:咱们应该心中有佛还是心中有屎?学生齐答:心中有佛!接着,我说: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朝气蓬勃,情趣高雅,追求真善美。
而有的同学的言谈举止却却没有体现出真善美,他心里装的是什么,那就难说了。
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却贴近学生生活,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要想让学生理解感受文中的深情,获得人生的启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想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则:课堂要顺应学生的情感脉络,贴近学生的生活。
依据这样一个原则,我有以下几点考虑: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亲情方面的名言名句,鼓励大家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展示。
2、课堂中留有空余时间给学生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父亲对于自己的深情和关爱并讲给大家听。
要想达到那种预想的效果,要靠个别程度好的同学的带动,教师也要有点煽情的本领。
3、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环节,帮助大家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4、满文军的那首《懂你》饱含深情,很多同学都喜欢,可能会感染一些同学,触动他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部分吧。
教师应绷紧这根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要为学生服务。
因为,学习本来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更真实,更具活力;我们的学生才更
聪敏,更富个性。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