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三课时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 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 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 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
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 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 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 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 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 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表达式 A+B=AB AB=A+B
举例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反应类型 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高中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1022KBr + Cl 02-1Br + 2KCl-2e ×3、氧化还原反应〔修改稿〕[教学目标]1.在复习化合价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重点]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判断。

2.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难点]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法[教学方法]启发 讨论[教学设计][复习引入]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2.写出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其得失电子的情况,推出钠、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果: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问题情境]标出2KBr + Cl 2 = Br 2 + 2KCl 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分析哪种元素失电子,哪种元素得电子,电子从哪种元素转移到哪种元素?〖学生活动〗学生探索、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氯气与溴化钾的反应中,溴离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溴原子,溴原子结合 成溴分子,溴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到0;同时氯气分子中的氯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到-1。

在反应过程中,溴离子与氯原子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导致了溴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或[强调提醒]a.“e -〞表示电子b.用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反应电子,该反应是,在反应中还原剂:化合价反应电子,该反应是,在反应中氧化剂: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活动〗由学生归纳概括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 。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

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

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四、学情分析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过,因此有较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可以把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习惯。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主题为《氧化还原反应》。

详细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与特征、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及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及常见实例、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 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实例。

3. 让学生掌握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铁生锈、燃烧等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定义及判断方法,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及常见实例。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定义、判断方法3.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及常见实例4. 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并说明理由。

(2)指出下列反应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3)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方法以及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2-3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三课时

2-3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三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教材分析1.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反应中的核心部分,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2. 教材从初中的得氧、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把该概念扩大到有化合价升降的角度。

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从电子转移的角度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

“学与问”部分还要求学生分析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情分析1.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还能够根据是否得氧和失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对于常见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学生可以根据化学式标出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前面刚刚学过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等知识都为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奠定了基础。

★教学法设计1. 教学要从复习初中的四种基本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得失氧分类标准入手,然后再引导进入新课学习,做好本节课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2. 分别从三个角度(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其实质。

3. 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感受到反应中不仅有氧的得失,还有化合价的升降,使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再加以课堂相应练习,突出了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变化。

4. 采用铝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反应中有电流产生这一实验事实,以及采用学生角色扮演钠原子、氯原子、氢原子,演示氯化钠、氯化氢形成过程这一探究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突破了难点。

★教具准备硫酸铜溶液,铝片,铜片,电解池,电流表,导线,原子卡纸模型,反应分类挂图、磁铁。

★课时建议:1课时第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学会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2)通过复习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转移的关系,学会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3)通过观察实验铝与硫酸铜反应过程中有电流产生,以及学生的角色扮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4)通过分析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能画出其交叉分类图。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1,主要围绕第三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掌握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表示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 能够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解释配平过程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及其原理。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及电子转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演示试剂。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理论知识讲解:(1)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2)讲解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其在反应中的作用。

(3)阐述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现象。

3. 实践操作:(1)演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气体等现象。

(2)指导学生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氧化还原反应》2. 内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及分类(2)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判断方法(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4)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及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并说明理由。

(2)指出下列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对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配平方法的掌握情况。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内容,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氧化还原反应》则是重点中的重点。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典例。

二、教学背景和学情分析本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一学生,还没有进行文、理分科,因此教学中主要注重基础,不能盲目的拔高教学要求,一些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出现;由于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初中的化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课前设计了化合价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初中化学知识的预习学案。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在复习了初中的知识之上再来认识和学习新的概念,新的化学反应,即照顾了学生的基础又符合认知规律,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使学生感受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参考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参考教案

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教材分析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3节,有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课本中对本节内容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规律的,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

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学情分析初中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作氧化反应。

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作还原反应”。

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初步掌握依据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初步建立基于氧化还原角度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三课时优秀教案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知识、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识。

2、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巩固初中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和主要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加深认识。

教学方法:设疑、比较、讨论、讲解、练习教学过程:一、化学反应类型1.基本反应类型[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Fe2O3+3CO=== 2Fe+3CO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根据上面二个反应可以知道.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不能包括所有反应,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也没有反映反应的本质。

练习: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1.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2.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3.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4.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反应。

[讲述:]化学反应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例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类,我们还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1、实验分析:高温点燃实例:CuO + H2=Cu + H2O↓↓从得失氧分析:失氧得氧↓↓从升降价分析:降价升价↓↓电子转移分析:得e -失e--↓↓反应结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2、概念迁移: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 2NaCl(2)电子对偏移:H2 + Cl2=== 2HCl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讨论后完成下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表三、氧化剂和还原剂1、实例分析:CuO+H2=Cu + H2O↓↓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被还原被氧化↓↓氧化剂还原剂↓↓得电子物质失电子物质------------------------从反应物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2、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实质判断依据元素变化反应物称为反应物性质失e —→升价—→被氧化—→还原剂—→还原性得e —→降价—→被还原—→氧化剂—→氧化性例根据下列反应:①2H2S+O2 === 2S↓+2H2O②4NaI + O2 +2H2O === 5NaOH + 2I2③Na2S + I2 === 2NaI + S↓判断以上反应中氧化剂氧化性由大至小的排列顺序。

解析:此类试题应首先根据概念判断出各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然后根据“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的规律比较得出结论。

由此可知:反应①中氧化性:氧化剂O2>氧化产物S反应②中氧化性:氧化剂O2>氧化产物I2反应③中氧化性:氧化剂I2>氧化产物S答:氧化性:O2>I2>S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得失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设疑、比较、讨论、讲解、练习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受热分解放出CO2B、以MnO2为催化剂,KClO3分解放出O2C、铁与稀硫酸反应D、固体NaCl与浓H2SO4反应放出HCl气体2、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上升到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提问]什么叫化合价?化合价的数值是如何确定的?[过渡]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板书]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指导同学们看课本图1-8,指导学生认识NaCl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写出双线桥:-得到2×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得到电子的物质;还原剂:Na,失去电子的物质。

[归纳] :氧化剂:Cl2化合价升高(降低)的价数=失去(得到)的电子数同一反应中得到电子总数..=失去电子总数..请同学们分析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Cl2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结论]对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没有完全得失电子,只是电子的偏移,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综合上述两种情况,你能说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吗?[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本质)(特征)[板书] 三、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讨论]双线桥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化学反应中同一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结果。

[讨论]书写双线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1)首先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2)用双箭号表示,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起止为同一元素。

(3)在线桥上要注明“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总数, 且得失电子数目应相等。

[练习] 用“双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分析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哪种物质是氧化剂?哪种物质是还原剂?(1)MnO2 + 4HCl(浓)= MnCl2+ 2H2O + Cl2↑(2)2Fe + 3Cl2= 2FeCl3介绍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总结]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变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变成氧化产物[布置作业] 习题一(1)习题二(1)习题三(3)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2、初步掌握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能力。

(三)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激发创造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重点与难点: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教学方法:设疑、讨论、讲解、练习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特征是什么?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化合价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①PCl3+Cl2=PCl5 ②Ca(ClO)2+CO2+H2O=CaCO3↓+2HClO③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④AgNO3+HCl=AgCl↓+HNO33.用双线桥标出电子得失,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哪种物质被氧化,哪种物质被还原?①2Na+Cl2=2NaCl ②MnO2+4HCl=MnCl2+Cl2↑+2H2O③Cl2+H2O=HCl+HclO ④2H2S+SO2=3S↓+2H2O[板书]四、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建议稍作拓展)1、常见的氧化剂:(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2等;(2)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3、CuCl2等(3)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HNO3、KMnO4、MnO2等。

2、常见的还原剂:(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等;(2)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2等;(3)某些非金属单质:C、H2等;(4)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2S、KI等。

3、在可变元素的化合价的化合物中,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如:Cl2、S、SO2、H2SO3等;学习中应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要以实际反应为依据,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作还原剂,也可以作氧化剂。

因此对规律性的知识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死记硬背,灵活掌握知识,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4、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1)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练习]具有还原的离子是()A、MnO4- B、NO3- C、Br- D、Fe3+(2)根据金属活泼性判断,K、Ca、Na、Mg、Al、Zn、Fe、Sn、Pb、Cu、Hg、Ag、At、Au 单质的还原性(失电子能力)减弱对应的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得电子能力)增强注意:氧化性Cu2+〈 Fe3+〈 Ag=[讨论]将少量铁置于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先析出什么物质?(3)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剂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结论]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练习]: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Fe + CuSO4 = Cu + FeSO42FeCl2 + Cl2= 2FeCl32FeCl3 + 2HI = 2FeCl2+ 2HCl + I2[讨论] 如何用实验证明氧化性:Ag+ > Cu2+(4)一般而言,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价态越低,其氧化性越弱。

(注:同一元素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氧化还原反应越容易进行,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6)一般溶液的酸性越强或温度越高或浓度越大,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注意: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练习]1、下列变化需加入还原剂的是( )A. HCO3-→CO2B. MnO4-→Mn2+C. FeO→Fe3O4D. H3AlO3→HAlO22、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BrO3-+Cl2==Br2+2ClO3-,②ClO3-+5Cl-+6H+==3Cl2+3H2O,③2FeCl3+2KI==2FeCl2+2KCl+I2,④2FeCl2+Cl2==2FeCl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