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_让习惯变得更安全222

合集下载

让安全意识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意识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意识成为一种习惯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让安全意识成为一种习惯让安全责任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当一种动作重复了无数次后就成了自然而然,也就不需要别人来提醒,因为这是一种习惯。

习惯是每个人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养成,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一旦形成会成为严重的人格依赖,而不良的习惯则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心理学研究证明:某件事重复21次会成为习惯,210次有效重复会成为专业,2100次有效重复会成为专家。

习惯左右人的思维方式、观念行为,直至成为“下意识”。

良好的行为习惯十有八九能够变成牢不可破的信念。

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

好的习惯可以健身康体、锤炼品性、磨砺意志,而坏的习惯则会扭曲人性,摧残生命,甚至危害社会。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不仅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社会。

因为安全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安全是人类共同的需求,安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安全是企业效益的保证。

所以切实有效地抓好安全工作,让安全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企业和员工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一、安全是一种意识,让安全意识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把安全当作是必须,就能形成一种自然习惯。

而如果认为安全是别人的,或是必须强制性压给自己才为之,那就成不了一种习惯。

因为,没有把安全看成是属于自己的。

由此看来,安全能否形成习惯,关键看安全在我们心中占有多大的“分量”,说到底,是我们有没有养成安全意识习惯的问题。

安全意识是,在狭义上是指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对安全的认识,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警惕性等。

工作中常说到的“习惯性违章”,常表现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绝大多数人不是不知道规章,而是有意无意地违章,这就属于安全意识淡薄。

在我们的生活中,闯红灯的人,不是不知道红绿灯的含义,过马路不走天桥的人,不是不知道天桥的用途,这也属于安全意识不够的问题。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是我们每个人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养成,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快速判断的状态,所以,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当安全慢慢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我才清醒的认识到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必须兢兢业业,刻苦工作,绝不能有一丝松懈,不能有丝毫的大意。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安全。

人分好坏,同样习惯也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可以强身健体、锤炼品性、磨练意志,而坏的习惯则会扭曲人性,摧残生命,甚至危害社会。

当我们面对自己工作中的缺陷或是不良习惯,就必须通过努力学习,虚心求教,明确安全操作技能标准规范,以坚强的意志把工作做细、做好,从而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因为安全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安全是人类共同的需求,安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所以,切实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让安全成为所有员工的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我们的企业效益蒸蒸日上。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所以说,习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对于奋斗在XX一线的员工来说,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我们才能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但是,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并不是靠一天两天养成的,它来自对工作目标、生活目标的坚定追求,来自长期严格的自律,当然,也离不开禁令的制约。

因此,要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对于我们奋斗在xx一线的员工来说,就要明确安全就意味着生命,弄明白自己在安全中的权利和义务,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努力学习和掌握各自工作岗位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把安全生产禁令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为他人,更是为自己,培养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

让安全成为习惯——安全在我身边演讲稿

让安全成为习惯——安全在我身边演讲稿

让安全成为习惯——安全在我身边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场合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安全的一些看法。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深知安全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变化,而安全也不例外。

安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将安全作为一种习惯,才能真正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当我们谈到安全时,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等极端事件。

事实上,这些事件的确是我们面临的安全风险之一,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一些日常的小事,比如说路上要注意行车安全,门要锁好,电器要注意用电安全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我们不注意,就很可能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让安全成为习惯,不仅能够保障自身安全,也能为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好的保障。

那么,怎样才能让安全成为习惯呢?我们需要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才能保障的。

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身边的安全,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

同时,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比如说急救知识、消防知识等等。

这些知识可能并不需要我们经常用到,但在关键时刻,却可能帮助我们保住性命。

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有些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安全的行为习惯,比如说,大家在乘坐电梯时可能会玩手机、听音乐、讲话等等。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普通,但却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些不安全的行为习惯,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

比如说,乘坐电梯时应该耐心等待,不要在电梯内乱动或哄闹,乘坐交通工具时要系好安全带等等。

我们需要加强安全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疏忽大意,而忽略安全问题。

例如,在出门前没关窗、没锁门;夜晚走在街上或人少的路段时没有注意安全等。

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安全问题,并且随时留意周围的情况,遇到危险时要及时报警或寻求帮助。

我们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创建安全环境。

安全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事情,不能仅靠个人努力。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成为一种文化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成为一种文化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成为一种文化有这样一种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旳富豪死后将自己旳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旳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种常年靠乞讨为生旳乞丐。

这名接受遗产旳乞丐立即身价一变,成了百万富翁。

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旳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旳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得一点旳碗和一根结实旳木棍,这样我后来出去讨饭时以便某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旳影响,由于它是一贯旳,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旳行为,影响着我们旳安全,左右着我们旳成败。

一种人一天旳行为中,大概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旳,而剩余旳95%旳行为都是习惯性旳。

根据行为心理学旳研究成果:3周以上旳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旳反复会形成稳定旳习惯,即同一种动作,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旳习惯。

有个动物学家做了一种实验:他将一群跳蚤放入实验用旳大量杯里,上面盖上一片透明旳玻璃。

跳蚤习性爱跳,于是诸多跳蚤都撞上了盖上旳玻璃,不断地发出叮叮冬冬旳声音。

过了一阵子,动物学家将玻璃片拿开,发现居然所有跳蚤仍然在跳,只是都已经将跳旳高度保持在接近玻璃即止,以避免撞到头。

成果居然没有一只跳蚤能跳出来,依它们旳能力不是跳不出来,只是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

后来,那位动物学家就在量杯下放了一种酒精灯并且点燃了火。

不到五分钟,量杯烧热了,所有跳蚤自然发挥求生旳本能,每只跳蚤再也不管头与否会撞痛(由于它们觉得尚有玻璃罩),所有都跳出量杯以外。

这个实验证明,跳蚤会为了适应环境,不肯变化习性,宁愿减少才干、封闭潜能去适应。

人均有自己旳习惯:习惯旳思维方式和习惯旳行为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旳习惯在工作、生活、与人交往或是思考问题。

安全文化规定组织中旳每一种人都以“安全第一”旳方式来思考问题和付诸行动。

安全文化和群体习惯,无论是“围墙内”还是“围墙外”(指有关方)旳,都需要对旳旳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最高管理层旳领导作用是必不可少旳。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人的生命仅有一次,一旦丧失就无法复生。

我们要尊重生命,就要敬畏规章。

遵守规章是责任,也是道义;是权力,更是义务。

只有遵章才能保安全,这是安全生产的经验昭示。

安全源于长期警惕,事故出于瞬间麻痹。

思想上的松懈麻痹必然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和违章现象的发生,我们从精细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手,从创建标准化区队、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做起,我们用“猛药”治“三违”,用“重锤”砸“隐患”,我们要用行动告诉大家:杜绝三违,远离事故。

我们的目标是: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行为变得更安全。

遵章二字,正是水之源,树之根,安全之本。

万丈高楼起于一砖一木,千里长堤筑于一土一石,安全大厦立于一举一动,安全巨坝源于一人一事。

从个人无违章做起,安全的基础如磐之坚;从班组无事故做起,安全的长青树根壮脉连。

愿我们每个人用责任筑起安全的铁壁铜墙,。

我们不能搞应付,人浮于事,我们要脚踏实地,信心百倍,因为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变的理念“安全为天、生命至尊”。

武甲分公司梁文占。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 论文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 论文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安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像是一道命令,像战场上将军对士兵下的死命令,不可违抗,不可逾越。

而又有多少人把它视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强加于身。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安全的理念虽然遥不可及,但当你去落实它,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

像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一件小事,一个微不足道的习惯忘记了就有可能造成受伤事故,前段时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职工在罐区巡检期间忘记带手电筒,走到施工位置由于天黑看不清路面,不幸掉落施工开挖的沟子里。

所幸沟子不深没有造成职工受伤。

像这种侥幸事件,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但是如果在工作中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巡检之前带着手电,仔细的观察施工现场,不马虎大意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了。

有专家研究发现,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所以只要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安全措施,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让安全生产从被动的上级要求向主动的我要安全转变,事故就会远离我们,安全就会与我们常在。

反之,如果我们怕麻烦,不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认真落实安全措施,仅凭经验办事,逞个人英雄主义,就会埋下不安全的隐患,就容易发生各类事故,不但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而且也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养成安全的习惯将使你更安全。

11.22爆燃事故,大连输油管线爆燃事故,日照7.16爆炸等等一系列事故让我们深受感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也是深刻的。

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在一瞬间你意想不到的时刻。

主要原因和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有莫大的关联。

特别是11.22爆燃事故,在某些方面来看,和我们的工作环境是相似的。

有些事故的发生都是不注意周围的环境引起的,施工人员在用火、用电作业前,没能养成注意周围环境,没能及时的作好安全防范工作的习惯,就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安全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应该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习惯。

当安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和谐、稳定与繁荣。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无论是过马路时仔细观察交通信号,还是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每一个小动作都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安全的承诺。

培养安全习惯的关键在于持续的教育与宣传。

学校和家庭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从小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此外,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当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时,我们应该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福祉。

一个安全的社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每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安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安全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养成安全的习惯将使你更安全。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安全,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即便是打破常规的违章,最终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违章。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行为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与人交往或是思考问题。

安全文化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以“安全第一”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和付诸行动。

安全文化和群体习惯,无论是“围墙内”还是“围墙外”(指相关方)的,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当组织里“按章办事”成为习惯,“三思而后行”成为习惯,安全问题的的确确“优先考虑”成为习惯……时,一系列“习惯”的总和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这正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业绩的组织所需要的。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这些习惯小到啃指甲、握笔姿势、说话音量等微不足道的事情,大到关乎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事情,比如开车系安全带,定期进行体检等。

对于组织中的个人来说,他的工作可能是与人交流,也可能大部分时间是与机器打交道,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工作习惯。

一个人工作习惯的形成或者改变,与他自身的情况以及他所处组织的内部环境密切相关。

习惯会无意识地决定一个人所作的决策或行动,而个人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对他所在的组织的整体业绩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安全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养成安全的习惯将使你更安全。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

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一变,成了百万富翁。

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安全,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即便是打破常规的违章,最终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违章。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有个动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群跳蚤放入实验用的大量杯里,上面盖上一片透明的玻璃。

跳蚤习性爱跳,于是很多跳蚤都撞上了盖上的玻璃,不断地发叮叮冬冬的声音。

过了一阵子,动物学家将玻璃片拿开,发现竟然所有跳蚤依然在跳,只是都已经将跳的高度保持在接近玻璃即止,以避免撞到头。

结果竟然没有一只跳蚤能跳出来——依它们的能力不是跳不出来,只是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

后来,那位动物学家就在量杯下放了一个酒精灯并且点燃了火。

不到五分钟,量杯烧热了,所有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每只跳蚤再也不管头是否会撞痛(因为它们以为还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出量杯以外。

这个试验证明,跳蚤会为了适应环境,不愿改变习性,宁愿降低才能、封闭潜能去适应。

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行为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与人交往或是思考问题。

安全文化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以“安全第一”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和付诸行动。

安全文化和群体习惯,无论是“围墙内”还是“围墙外”(指相关方)的,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当组织里“按章办事”成为习惯,“三思而后行”成为习惯,安全问题的的确确“优先考虑”成为习惯……时,一系列“习惯”的总和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这正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业绩的组织所需要的。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这些习惯小到啃指甲、握笔姿势、说话音量等微不足道的事情,大到关乎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事情,比如开车系安全带,定期进行体检等。

对于组织中的个人来说,他的工作可能是与人交流,也可能大部分时间是与机器打交道,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工作习惯。

一个人工作习惯的形成或者改变,与他自身的情况以及他所处组织的内部环境密切相关。

习惯会无意识地决定一个人所作的决策或行动,而个人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对他所在的组织的整体业绩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安全方面,这种影响会强烈得多,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或毁灭性的。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总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如今,这个概念早已经超出核工业界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安全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都是实现良好的安全绩效的重要因素。

习惯和安全文化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对组织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个体习惯与群体习惯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Kurt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人当前行为的方向和强度(B):是—个人的内部动力和内部特征(P)和当时所处的可感知到的环境力量(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B=f(P,E)来表示。

可以设想,这种行为在P和E的持续作用下得以较长时间保持,则形成习惯。

关于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卢因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1)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表现为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

对若干名10岁左右的男孩所做的试验表明:在专制型群体中,成员的攻击性言行,引人注目的出风头行为,使用“我”而不用“我们”的频率,推卸责任、做给领导看的行为,对群体活动缺乏满足感等方面,都显得很突出;在民主型群体中的表现则相反,而且同一个成员一旦从专制型群体调入民主型群体,其行为就立即起变化。

(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研究人员发现,在欧洲战场上被德国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高;而在朝鲜战场被中国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低。

心理学家薛恩(E.Schein)于1956年对此进行研究,认为这种行为反差是由群体组织形式造成的。

在中国战俘营中,看守人员与战俘的伙食、医疗条件平等,战俘经常调动而组成新的战俘群,有意识地让被俘士兵管理被俘军官,战俘被提审后不再回原来的战俘群;在纳粹德国的战俘营中,组织管理方法与中国的恰好相反,因此导致了战俘行为的不同,这一现象在管理领域也有借鉴意义。

(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威尔逊等人将36名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试验,甲组成员都是以安全需要为优势需要,而自尊需要较低的学生;乙组则是注重自尊需要,而安全需要较低的人,结果表明,甲组在平等型群体中的生产率低,而在层次型群体中的生产率高;乙组的生产率的高低则正好相反。

可见,成员行为取决于个人需要类型和群体领导方式如何搭配。

(4)群体公约动力。

卢因40年代曾就公约改变人们行为态度的有效性做过一系列的试验,如怎样改变美国家庭主妇不喜欢用动物内脏做菜的习惯。

试验结果表明,群体的公约规则,比一般性的宣传说服,更能改变群体成员的行为。

(5)群体多数动力。

社会心理学家阿奇(S.E.Asch)于50年代通过多次试验证明:对于用来做实验的问题,如群体中只有一个成员故意给出错误答案,就会产生群体压力,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次数达13.6%;若由3个成员故意答错,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比率就上升为31.8%。

群体习惯是群体动力的表现形式。

当一个被认为是组织所崇尚的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或者行事准则,经过长期的强化后成为组织的群体习惯的时候,它将无时无刻不对组织中的个体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属的群体厌弃。

当然,群体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其发展的走向直接与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素质密切相关。

事实上,组织中绝大部分的工作,包括决策和执行都要由组织中的个体去实施完成。

个体行为实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组织的整体业绩,特别在安全作为核心价值的企业至关重要,即所谓“人人都是一道屏障”,“安全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除了个体的内在需要外,个体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动力的影响。

2、安全文化与习惯的关系2.1安全文化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给出了安全文化的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这个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同时,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也指出,除了人们往往称之为“上帝的旨意”以外,核电厂发生的任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人为的错误。

然而人的才智在查出和消除潜在的问题方面是十分有效的,这一点对安全有着积极影响。

正因为如此,个人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除了要遵守规定的程序以外,他们还必须按照安全文化的规范来进行每一项工作。

安全文化是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融合,其目的在于必须保持一种超越遵守法规要求的自我约束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安全水平;因此,安全文化必须根植于组织中每个层次的所有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

作为一种手段,安全文化能使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对安全密切关注。

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核心部分),具有文化的所有属性。

总的说来,文化通常表现为三种力量:信念的自导力、道德的自律力、心理的自激力,这三者一旦形成合力就能对职工精神动力和精神状态产生长久的影响,并以此促进生产发展和效益增长,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安全文化与群体习惯的相互适应“文化若水,因势而为”,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努力去挖掘出与其要求相符的有利因素,尤其是组织中现有的群体习惯,并顺势而为。

一方面,组织中不是所有的群体习惯都与安全文化的要求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群体习惯的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安全文化的发展;因此,不相适应的群体习惯必须得到改变。

旧习惯是一种势力,改起来不容易;同理,在理念造成的氛围支持下,新习惯的力量也同样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安全问题因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存在着信仰、价值观以及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对同一个问题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不尽相同。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影响深远的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和群体习惯。

充分利用其中有利的文化和群体习惯来发展安全文化将事半功倍;反之,与当地文化和群体习惯的不协调或冲突,将不利于组织安全文化的发展。

可口可乐全球化经营的成功,得益于其“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营销”的策略。

“本土化”策略无疑也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习惯不应成为安全文化发展的障碍,因为安全文化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尊重人类的健康、安全与幸福,是被文明社会普遍接受的。

2.3安全文化与群体习惯的动态发展安全文化定义中所谈到的特征和态度是共同持有的和相对稳定的。

安全文化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而非革命性的。

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组织得益于技术安全过程与组织过程之间的相互依赖。

实际上,高水平的安全文化意味着系统化的组织和实施旨在创造高质量的技术系统、人的系统和结构系统的活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发展核活动中的安全文化》一书中将安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只以规则和条例为基础的安全;第二阶段,良好的安全绩效成为组织的一个目标;第三阶段,安全绩效总是能够改进的。

每个阶段显示出人们对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安全的影响所具有的不同意识和接受程度,每个阶段都有其可以观察到的诸多特征,比如第一阶段中表现的特征有“犯错误的人只是因为其未能遵守规则而受到责备”等。

习惯在较长的时间内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比如在十几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是很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而现在已经明显少见了;再比如随地吐痰是我们中国人的“恶习”之一,很多人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但是经历SARS之后,人们在卫生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勤洗手,开窗通风,不随地吐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