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连词用法总结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一、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点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一类词性。

本文旨在对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汉语水平。

二、介词的基本意义和功能介词是表示方位、方式、时间等关系的虚词,它通常放在名词前面,起到连接成分之间关系并表达时空关联含义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常常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意义和用法。

三、方位介词1. 地点方位:在、于、向、往等。

例: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庙。

2. 动态方位:过、越、至等。

例:东海之东有神仙岛,传说只有真正强者才能越过那里。

四、时间介词1. 年份:于(某年)、始于(某年)等。

例:太平天国运动始于公元1850年。

2. 月份:当详表达一个月份时,常用“于(某月)”的形式。

例:他于六月结束了自己的实习工作。

五、表示方式和程度的介词1. 方式:以、以至、以及等。

例:他们以歌舞表演庆祝丰收。

2. 程度:各、甚至、如等。

例:这次战争损失了许多人,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六、表示目的和结果的介词1. 目的:为、以便等。

例:她每天早起跑步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2. 结果:致等。

例:长期缺乏锻炼致使他变得很肥胖。

七、其他用途的介词1. 所属关系:之中、所有者名词+属+名词等。

例:“吾家之犬”是指我家养的狗。

2. 表示从属或身份关系:之下、身分%c%及在+%c-+例:“官员在民众之下”,意思就是指官员位居民众之下。

八、小结与启示通过以上对古代汉语介词用法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介词种类多样,并且灵活运用。

熟练掌握这些介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古代汉语水平。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联系实际文本进行学习,并结合语境去理解介词的具体意义。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历史故事以及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介词的详细用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现代汉语中一些相近的词类以及其用法来对比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A并列关系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左传· 桓公元年)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 文公十六年)
B顺承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 海经· 北山经)
(一)表示一般让步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赵策四)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二)表示假设让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 子· 劝学)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
1.3.2以
介词“以”的来源 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连词“以”的语法功能
1.3.2.1介词“以”的来源
甲骨文作“ ” 象耕作的农具(耒耜)。 《玉篇· 人部》:“以,用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涉江)
1.3.2.2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一)引进工具、方式 (二)表示资格、身份 (三)表示处置 (四)表示原因 (五)表示时间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一)引进处所
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 授之<以渔>, 足食终身之鱼。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以上“以”均可替换为“而”。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 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或表示后一 项动
◎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 (左传)
◎秋,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益之。 (论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汉语介词和连词

古汉语介词和连词

古汉语介词和连词古汉语介词和连词导读:本文介绍古代汉语的介词和连词,共分两节。

第一节介绍古代汉语介词,我们以古代汉语介词中功能最为复杂也最为齐全的介词“于(于)”作为典型例子,分析了介词的各种功能,并在每一种功能中介绍其它具有相同功能的介词。

第二节介绍古代汉语连词,把连词分为单向连词和双向连词两大类,每一类中再分句内连词和句际连词两类和各自的若干个小类。

学习古代汉语的介词和连词,主要是要懂得分析介词所引介的成分与句子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和连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解了这些语义关系,介词和连词的功能也就搞清楚了。

第一节介词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介词所引介的成分例词时间、处所和范围于、于、乎、以、在、即、及、自、从、由(繇)、当、方、到、迨、逮、至、比、竟、投、向、临、先、工具和凭借以、因、用、于、于原因以、为、于、因、缘行为对象于、于、乎、为、与、及、从行为施事者于、于、乎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

“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

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

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

(一)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

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

例如:(1)穆姜出于房。

(《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孟子·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分析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分析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分析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概述二、位置介词1.在2.之内/之中/之间3.从上/自下/往前三、状态介词1.如/若(同等)2.于(属于)3.乃(是)四、趋向介词1.往/向2.至3.归(返回)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概述古代汉语的介词是一类核心虚字,用于连接名词或者名状语与其他成分,起到衔接和独立成分之间关系的作用。

相比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介词使用较为灵活,并存在许多特殊用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二、位置介词1. 在:表示处于某个地方或位置。

例如:在人民广场上,人们集聚在一起庆祝胜利。

李白醉卧在床上,却忽然从梦中醒来。

2. 之内/之中/之间:表示存在于某个范围或空间内。

例如:河马栖息在深水之中,整天享受着凉爽的湖水。

这些故事源于民间,传承在家族之间。

3. 从上/自下/往前:表示位置或方向的改变。

例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为大地带来温暖和光明。

他飞快地从山上跑下来,在追赶兔子。

三、状态介词1. 如/若(同等):表示与某种状态或情况相同。

例如:如花一样美丽的女子走进了教室,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若无其事地坐着,他对我微笑道谢。

2. 于(属于):表示某事物所属于特定范围或类别。

例如:巴黎是爱情之都,许多浪漫的故事发生在那里。

这本书属于李老师,但是他借给了我。

3. 乃(是):表示某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身份。

例如:他真正爱自由,并且为此不断奋斗。

他乃自由之义士也。

王石身手不俗,乃国家级运动员。

四、趋向介词1. 往/向:表示方向或目的地。

例如:他一路往南走,终于来到了海边。

春天来临,动物们都向北方迁徙。

2. 至:表示抵达特定地点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我乘车一直走到了终点站,感到疲惫却满足。

冬天来临之际,整个城市被白雪所覆盖。

3. 归(返回):表示回到原来的位置或状态。

例如:他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后,终于归国了。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和休整,运动员们精神焕发地归队。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多种多样。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

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而”字: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

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

《吕氏春秋·查传》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

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

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词、连词
一、介词
1、于(於、乎)
——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
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
——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荀子·王霸》)
2、以
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
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汉书·张骞传》)
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四》)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起义》)
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3、为
(1)引入行为动作的对象。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

(《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夸父逐日》)
2、而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

既可以使顺接,也可以是逆接
美而艳。

(《左传·桓公元年》)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韩非子·五蠹》)
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战国策·赵策三》)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

(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夸父逐日》)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说苑·奉使》)
连接主谓结构,表示假设。

3、则
(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可理解为“就”、“便”等。

战则请从。

(《左传·庄公十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晁错《论贵粟疏》)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理解为“那么”、“那么就”等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民贫则奸邪生。

(晁错《论贵粟疏》)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韩非子·五蠹》)
(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假如”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庄子·逍遥游》)
(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

(《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