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
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评价
(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它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典例5 】(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鱼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
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高中三年级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中三年级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明继续发展并逐渐⾛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改治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步发展。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分权的⽭盾经济晋时期,北⽅战乱,⽣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平低;隋唐时期,南⽅经济政策调整,⽣产⼯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度繁荣,经济重⼼南移思想⽂化晋南北朝时期,特⽴独⾏的⼠⼈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学等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了知识分⼦队伍,推动了⽂学艺术的进步。
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活的风俗画板块⼀m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明的成熟与繁荣(经济)扬?益⼆考点⼀魏泮南北?h隋唐、宋尤时期的政治⼀、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改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物的徳才进⾏评定,区别⾼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族⼦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仕途;有才学但出⾝低微的⼈很难出任⾼官。
(3)衰落:隋朝时,隋⽂帝把选拔⼈才和任命官吏的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⑴分⼯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通史-魏晋至隋唐

2.经济方面
农业(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 原因:政史地(南方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重视,北方战乱人口南 迁和先进的工具和经验,自然条件优越。)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度 和佛教的发展导致) (3)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 区得到开发。 (4)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耕耙耱,南方 耕耙技术。 (5)北朝推行均田制。 (6)政府重视,《齐民要术》 手工业(1)灌钢法(2)北方创制白瓷(3)纸张逐渐取代简牍,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具体史实
魏晋南北朝(220—589) 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 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南 朝
一、魏晋南北朝 具体史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政治方面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实行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 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 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 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 革阻力。(7分)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三阶段: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新成就)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时间:220——581二、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大分裂、大交融(2)具体表现:①(政治)A、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士族专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削弱②(经济)北方经济破坏,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③(文化)佛道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
掀起民族交融高潮三、政权更迭(一)示意图(二)具体表现1、三国(220—280)与西晋(266—316)(1)三国①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律令儒家化)②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③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西晋①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②短暂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③衰落: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原因:西晋建国,分封宗室为王,造成内乱,五胡趁机乱华)④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灭2、南方:东晋(317—420)和南朝(420—589)(1)东晋(317—420)的统治①东晋的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政治:东晋士族(门阀)政治③经济:南方经济的开发(2)南朝(420—589)的更迭①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②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建都建康,合称四朝3、北方:十六国和北朝(439—581)(1)十六国①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②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③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
魏晋隋唐试题及答案

魏晋隋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魏晋时期,以下哪位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A. 曹操B. 曹植C. 王羲之D. 陶渊明答案:B2.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哪条大运河?A. 京杭大运河B. 隋唐大运河C. 永济渠D. 通济渠答案:B3. 唐朝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肃宗答案:C4. 魏晋时期,以下哪个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5. 隋唐时期,以下哪位诗人被誉为“诗仙”?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以其______(作品名)著称于世。
答案:《兰亭序》2.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
答案:杨坚3.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规模和繁荣程度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______。
答案:首屈一指4.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______得以选拔人才。
答案:政府5. 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段时期,其特点是______。
答案: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的特点。
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尤其是诗歌和书法艺术的兴盛,以及对玄学和清谈的热衷。
2. 隋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答案: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 唐朝的“开元盛世”有哪些主要成就?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主要成就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以及对外扩张和丝绸之路的繁荣。
4. 简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朝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这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魏晋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

魏晋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魏晋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一、魏晋时期1、实行“髦职制度”。
简单来说,髦职制度是一种属于官吏任职考核制度,主要实行三职之制,即地任(试任)、职任(就任)、科任(试就)。
地任,是指任用人员前先在官司考核,考核优秀者后再编选任用,这一程序叫做“地进官司考试”;职任,是指具备官职条件的人,无需参加考试,已经推荐了就任;科任,是指正式晋入官司的官員,要通过口试考核才能获得任命。
2、实行“拜位制度”。
拜位制度是指官员晋级时,最后进行的一大仪式。
包括相继经过“地任、职任、科任”,完成了官职编选手续后,进行仪式上受任。
其中,“地任”和“职任”阶段不需要仪式,而“科任”阶段需要受任仪式。
二、隋唐时期1、实行“官拜位置”制度。
官拜位置制度发源于隋唐时期。
也就是说,在官位的任命上,不再只分三职,而是加入“官拜位置”,并以官职地位高低、任命次序、给予报酬额多少等规则,严格界定出具体的官员职等。
实施“官拜位置”制度,主要是为了更加公平对待贤才,提高任用官员的效率。
2、实行“登四榜”制度。
此制度分为春秋两榜和冬春四榜,分别用于春秋时期考核官员考试的成绩,以及冬春时期考核官员的地任推荐名单和试就名单。
其中,秋榜和冬榜、春榜和夏榜分别为一组,开放考试,任用者以榜单上的排序编选任用;而其中的半榜,则用于审查考试者的职务及成绩。
三、唐宋时期1、习题考试制度。
唐宋时期新引进的习题考试制度,主要用于官吏任职考核,即以考试者习题考答原则,科举考试以推举官员。
考试内容涵盖诸子百家,考核严格,其中有唐乐章宋词话本经四书五经六经以及农技园艺等等,能力达到一定要求就可进行任职官员。
2、等级制度。
唐宋时期还建立了官吏等级制度,其中包括科举进士,文士,德举乡试;以及唐宋后期的另一种职称,叫做科举未及者。
此外,它还给每等位置定出了“称号”和“报酬”,以区分官员级别,提高士大夫对各行各业人才的招收率及官职任用编制的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
【知识框架】
农业
魏国的翻车;隋唐北方立井水 工具 车、南方筒车;曲辕犁(深浅 可控,犁耕技术成熟标志) 技术:魏晋实行耕耙技术 纺织:唐出现私营纺织作坊
土地制度:魏晋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经 济
手工业
冶金: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陶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 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出现釉下彩绘;“唐三彩(陶)”
(3)演变
“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 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 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 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 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
(4)评价(与西方三权分立有本质区别) 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❷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辩证看) ❸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完善,为后代沿用 ❹随着朝政的腐败,失去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1.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 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 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 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 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 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2.《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 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 缴驳……若 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 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知识框架】
魏晋 佛道盛行,冲击儒家统治地位 思想 隋唐:佛教盛行;唐中期韩愈等兴起 儒学复兴运动,出“三教合一”趋势 科技:东晋葛洪提到火药,唐末开始 用于军事;公元8世纪造纸术经阿拉伯 人传到欧洲;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 文学艺术:
思 想 文 文化 化
1、书法: 魏晋:行书开始流行于晋,东晋王羲之“书圣”,擅长草书、行 书,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隋唐:楷书盛行——欧阳询、颜真卿、柳; 狂草——张旭、怀素 2、绘画: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王维——“文人画”的鼻祖
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绚丽多彩,道、佛盛行,出 现“三教合一”趋势;文学艺术领域兼收并蓄、 全面繁荣。
【知识框架】
魏晋:三省制
中央机构 地方行 政区划
隋唐:三省六部制
州郡县(东汉)---道州县(唐) 唐后期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
政 治
监察制度:唐设御史台到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魏晋: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
隋唐:科举制
魏晋:草市(民间集市),草市尉(管 理草市的政府官员)
商业
商运:“俞大娘航船”,陆上商运 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出 现柜坊和飞钱
草市演变成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隋 市都是政府设官管理的官市,交易时间 唐 受到限制;市坊分开,市设立与废止取 决于朝廷。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长安、洛阳、扬州成为繁华世界大都 会;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血缘---德才门第---才学
(2)选拔方式:世袭继承---推选---考试选拔 (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僵化,明清 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均田制)
(文人画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文学: 1、唐诗:诗歌的黄金时代(必3P39) “诗仙”李白—盛唐 浪漫主义;白居易 “诗圣”杜甫——唐朝由盛转衰 “诗史” 现实主义
2、传奇小说:பைடு நூலகம்代盛行的文言文小说 (补充)
(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的文化需要)
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
(1)形成
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管草拟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 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于相
(2)特点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 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 了皇权;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 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 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选官制
九品中正制:由地方品 评官(中正)根据德才 (门第)将当地人物评为九个品级,品级成为政 府授官的依据
科举制:(优13) 含义: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创立,为历朝沿用, 明清演变为八股取士。 特点:考试选拔,择优录取、范围广泛、延续性 评价:❶破除士族门阀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统 治基础❷保证官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行政 效率❸促成重学风气的形成❹追求公平公正有合 理性❺选拔的官员大多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中国古代史第三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魏晋------隋唐(220---907)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治: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三省制发展成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 强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经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南移,隋唐时南北趋于 平衡。隋唐时经济空前繁荣,农、手、商成就辉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