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阅读附答案
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原话

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原话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原话
2.海德格尔的观点:人应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3.栖居的意义: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关系
4.诗意的栖居:人与文化的联系
5.结论:人应该在自然、技术和文化中找到平衡,实现诗意地栖居
正文
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被动的。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应该与技术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认为,技术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而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类应该理性地使用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控制。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应该与文化保持联系。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类应该理性地对待文化,而不是被文化所束缚。
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的联系。
第1页共1页。
高一语文作文单元作文指导

六、开头和结尾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什么样的栖居才算是真正的诗意地栖居的呢?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而我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系天下的栖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点明中心论点)
【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巴”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
《劳动最光荣——任务型情境化写作》PPT
心系天下的诗意的栖居是一种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四、润色分论点并写论据
分论点1:心系天下的诗意的栖居是一种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为国为民谋福利,才能赢得青史留句,才能配得上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节选)阅读及答案

诗意的栖居节选阅读及答案诗意的栖居(节选)阅读及答案①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的发现,小城那古香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
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
②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
这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
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经罕见的狗尾巴草。
那曾经在小院中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瞪黄瞪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要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哪怕是缺损的,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
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的却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近了悠悠的岁月。
③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的我们是多么的'钦羡住在这些小巷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了。
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现出她诱人的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率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④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呈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
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的栖身之所了。
《建筑帮助人诗意的栖居》语文阅读及答案

《建筑帮助人诗意的栖居》语文阅读及答案《建筑帮助人诗意的栖居》语文阅读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建筑的阅读◆张抗抗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
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
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
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
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有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②建筑与文学的____________。
③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
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
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
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当一个新的形式落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内容的所指。
④建筑与文学的 ____________。
⑤建筑师和文学家的想象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
眺望遥远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
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
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的精神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⑥建筑与文学的____________。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1)( 有答案)

(1)写作一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疫情,谣言四起,是非难明;俄乌战争,众说纷纭,真伪莫辨……各类信息充满微信、微博、微视频、QQ等网络媒体。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普罗群众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各种信息与评论,但这些信息与评论未必都可信,需要我们认真辨识。
新教材要求高中生必须提高媒介素养,语文课堂将开展以“辨识媒介信息”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诗歌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交织着现实与浪漫,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品读唐诗宋词,如登高而望远,临山而探幽,风景无限;又如朋聚相庆,晤言室内,抵掌而谈……本学期你学习了唐诗宋词,肯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
班级将举办以“唐诗(或宋词、或唐诗宋词)与中学生精神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九大结束,国家开展的宏伟蓝图绘就,“中国梦”激励全国人民。
几个中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小张说:“再有不到20年,我们国家将实现现代化,那时我们才30多岁,真是幸运的一代啊。
”小王说:“进入现代化,实现了高收入、人工智能,我们到时候都不用干活了,我看现在也不用费力学习了。
”小李说:“现代化不可能从天而降,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像登山,越是到高处越是不敢松劲。
”小赵说:“这个好像和我们个人没有多大关系吧,我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小刘说:“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前面几代人的发奋图强。
我们不能辜负前辈,要担起这历史性的责任。
”关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习题:第一单元群文阅读(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单元群文阅读诗意的探寻主题解说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
”王小波说:“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笑容,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
人应当进行一番诗意的探寻。
许多典雅的文字,其词采华茂,至今看来仍余霞满目;其音韵和谐婉转,至今读来仍满口余香。
无数美丽的景、物、人、情在这里凝结成永恒的典故。
让我们走进这些篇章,开启美的历程,进行“诗意的探寻”……单篇研读一、(2020河北邢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9分)送人从军(时有吐蕃之役)杜甫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无地”即地尽处,“近天”是天边处,极言戍边之地的偏远。
B.颔联想象友人将渡过“断人烟”的茫茫沙漠,行军环境之恶劣溢于言表。
C.颈联暗用李广难封之典故,用友人的口吻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D.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缘由,阳关、沙碛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战争氛围。
2.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0山西师大附中诊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9分)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首句描写了堤上踏青赏春之人随着画船行走的情形;一个“逐”字,不禁让人想到游人之多,景况之热闹。
B.上片末句是写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让人心驰神往。
C.下片首句中,“白发”当是词人自指。
本词通过“白发戴花”这一细节,刻画出词人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D.下片末句作者发出感叹,表达出忘却贬官烦恼、愿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欢快之中却透出对人生的感慨。
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写作专题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
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调研语文试卷六、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郭沫若)如果你的心灵很年轻,你常常会保持许多梦想。
在浓重的乌云里,你依然会抓住金黄色的阳光。
(斯沃伦)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塞涅卡)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一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条“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风靡网络。
作者记录了二舅苦难而饱满的人生:“二舅"曾是农村天才少年,因村医误诊导致左腿残疾,自学了木匠手艺,用精湛的手艺养活自己,领养孩子用半生积蓄给孩子买房,热心帮村里人维修燃气灶、洗衣机甚至水龙头,深受村民尊敬。
作者感叹自己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
栖居.....阅读附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
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
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
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
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B.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C.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D.陶渊明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B.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C.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D.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B.“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C.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D.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答案】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B项,“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理解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根据原文“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可知“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指“中国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选项显然把这些理解成“之”的内容,也就是“人,诗意的栖居”的内容。
D项,“陶渊明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故选C。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项,“文章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为“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山水画的可居可游画境是为了表达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
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故选B。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原文并为提及,且“都是”扩大了范围。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