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四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维少年行四首原文及赏析

王维少年行四首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笔调讴歌了豪荡使气、舍身报国、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侠精神,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他笔下的少年游侠形象,和盛唐其他诗人创造的形象一样,实际上是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少年行四首》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注释】⑴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盛产美酒。
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⑵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著名的勇士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⑶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
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⑷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⑸苦:一作“死”。
⑹擘:张,分开。
一作“臂”。
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⑺重:一作“群”。
⑻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⑼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
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⑽欢宴:指庆功大宴。
⑾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⑿轩:殿前滥槛。
⒀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赏析】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李白《少年行》)饮酒在当时因能激发意气而被视作胜事。
《少年行四首》诗歌注释及鉴赏

【导语】王维作品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王维《少年行四首》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少年行四首唐代: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译文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注释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盛产美酒。
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的勇士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
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苦:一作“死”。
擘:张,分开。
一作“臂”。
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重:一作“群”。
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
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欢宴:指庆功大宴。
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王维少年行原文及翻译

王维少年行四首原文及翻译《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录此四首于《结客少年场行》之后。
根据陈铁民《年谱》及组诗所反映的少年游戏精神面貌来看,这四首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安史之乱发生之前。
下面是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原文】《少年行四首》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译文】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注释】⑴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盛产美酒。
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⑵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著名的勇士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⑶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
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⑷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⑸苦:一作“死”。
⑹擘:张,分开。
一作“臂”。
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⑺重:一作“群”。
⑻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⑼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
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⑽欢宴:指庆功大宴。
⑾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少年行四首-其三(令狐楚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少年行四首·其三唐代: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标签爱国、壮志、出征译文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走:跑。
咸阳:指京城长安。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赏析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
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
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
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
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
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关于作者令狐楚(766或768~837),唐代文学家。
汉族,字壳士。
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
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
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
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
逝世于山南西道节度使镇上。
谥曰文。
少年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少年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⑴新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盛产美酒。
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⑵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著名勇士荆轲、秦舞阳都到过此地。
汉时曾徙豪侠于咸阳。
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⑶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
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⑷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⑸苦:一作死。
⑹擘:张,分开。
一作臂。
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⑺重:一作群。
⑻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⑼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
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⑽欢宴:指庆功大宴。
⑾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⑿轩:殿前栏槛。
⒀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白话【其一】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其二】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其三】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其四】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唐诗解读——王维之《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诗解读——王维之《少年行四首》(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注:擘:拉开,此处指拉弓。
虏骑: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调白羽:把箭搭在弓上,准备射箭。
五单于:此处泛指敌军的许多首领。
解读:《少年行》的第三首则是将视线转移到硝烟弥漫、金鼓连天的战场,这些少年游侠上阵杀敌,一个武艺超群、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形象卓然而出。
战场上这些少年英雄力大无比,两手能同时擘开两张硬弓。
他们豪气冲天,如入无人之境,令敌人闻风丧胆。
前两句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塑造了武艺高超的战士,后两句则是写他们骑术精湛、箭无虚发。
“偏”写出了这些少年英雄上战场如游戏表演、毫无畏惧的胆识和气概,结句则是写他们战绩辉煌。
全诗从战斗到最后胜利结束,没有任何论述性或赞美性语言,只是通过白描手法和一连串和行动描写,一个少年英雄形象就被勾勒出来。
王维当时青春年少,对杀敌报国自然也充满了向往,因此,这些少年英雄的身上也寄托了诗人年轻时的理想和热情。
王维(700—761),字摩诘。
太原祁人(山西祁县)。
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郞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
《少年行·其三》原文及赏析

《少年行·其三》原文及赏析《少年行三首·其三》原文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
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
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
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译文你看啊!淮南游侠的少年郎,白天游猎晚上掷骰。
他们玩博戏一日,散尽百万也不惋惜,报仇即使要行千里之远也觉得近在咫尺。
少年游侠,他们注重的只是经过,浑身上下装束华贵,遍身绮罗。
他们身边常有美女香花为伴,常光顾风月场所,他们所去之处皆是笙歌飘飞。
他们看起来虽然骄纵但其实却很谦和,与他们结交的人都是高人侠士。
自己的.好鞍好马都送给友人,遇见相投之人散尽千金也不可惜,对知己绝对是一片赤诚。
他们散尽千金,年年如此,所以结交了很多朋友,府县官吏都是他们的门下客,王侯都与他们平起平坐。
男儿生来就应该享尽人生的欢乐,何必要读书遭受贫穷和疾病?男儿生来就应该豪气冲天,征战立功,自己建立功业,不要凭借着与帝王的姻亲关系而爬上高枝儿。
尽情享用眼前的荣华富贵,何必贪图身后的声名呢?注释①呼卢:古代的博戏。
②乞与:给予。
③旋:漫然,随意。
④栽桃李:这里指的是交朋友。
⑤徇:又作“读”。
⑥浪作:使作。
⑦遮莫:尽管,任凭。
⑧簪缨:古代时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仕宦高官。
简析《少年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
李白的《少年行》,一组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一首。
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以寥寥数语勾勒了豪侠少年的形象,摹写了其个性特征。
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古诗赏析

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古诗赏析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注释: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盛产美酒。
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著名的勇士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
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苦:一作“死”。
擘:张,分开。
一作“臂”。
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重:一作“群”。
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
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欢宴:指庆功大宴。
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轩:殿前滥槛。
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翻译: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赏析: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李白《少年行》)饮酒在当时因能激发意气而被视作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