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语文

合集下载

(2019年新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2019年新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3诗词三首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知识,诗词的朗读与欣赏,对诗词中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2. 培养学生朗读、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通过对诗词中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词的朗读与欣赏,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难点: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圆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秋节的回忆,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朗读:让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教师适时指导。

3. 背景知识: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4.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中关键词语、句子,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情感分析:讨论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等。

6.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讲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作者:苏轼3. 诗词背景:中秋节、月圆人团圆4. 重点词语:明月、把酒、问青天、思念、感慨5. 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诗词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将月亮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词素养。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课《诗歌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课《诗歌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课《诗歌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三首》这篇课文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文本的意义和内涵。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以分析和理解《诗歌三首》为主,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预导入:请学生在课前阅读《诗歌三首》,并简单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全班师生一起朗读《诗歌三首》,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

-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解读课文意义: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 欣赏比较:- 同类诗歌的欣赏: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他优秀的自然主题的诗歌,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语言变化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 个人感悟:让学生思考《诗歌三首》带给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并进行简短的个人发言。

5. 总结归纳:- 小结课文要点: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归纳,帮助学生回顾课堂重点。

- 学生个人总结:请学生完成一份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做《诗歌三首》的相关阅读和写作练,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讨论参与、小组合作和个人总结,对学生的研究表现进行评价反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勉学》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勉学》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勉学》教案沪教版(五四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2.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3.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体会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重点难点】1.重点:识记文言常用词,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

2.难点: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课文提示】1.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

《勉学》节选自家教典范《颜氏家训》。

2.勉学:努力学习;勉:尽力、努力。

《勉学》着重说明学习目的、态度、方法。

【正音正字】古之学者为己(wèi)但能说之也(yuè )春玩其华(huā)然人有坎壈(lǎn )如秉烛夜行(bǐng )譬诸逝水(pì )【词语积累】①但能说之也。

(同“悦”,取悦)②春玩其华。

(同“花”)③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④精神专利。

(专一,敏锐)⑤然人有坎壈。

(困顿,不得志)⑥所以设教。

(用来……的)⑦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⑧古之学者为己。

(读书人)⑨幼而学者。

(学:学习;者:句间停顿)【初学课文】1.熟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

2.归纳三段的大意。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课文简析】第一段,对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亲身经历,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

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为例,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精品教案.docx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

把握诗词主要意思,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激发艺术想彖,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通过诗词的鉴赏,体会作品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追求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宽阔博大的胸襟。

学习重点把握诗词主要意思,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诵读课文,留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法指导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行路难(其一)》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

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z作《行路难(其一)》。

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乂-•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介绍: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

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李白逗留宫屮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竞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

《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

二、字词积累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环节二主学习三、整体感知题解:“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ū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投箸.:zhù,筷子。

冰塞.川:sè,堵塞。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樽”不要写成“尊”,“羞”不要写成“馐”,“直万钱”不要写成“值万钱”,“渡”不要写成“度”,“箸”不要写成“著”,“歧”不要写成“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行路难------今安在”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

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济”: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

(先同桌互读,再推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结合情境,诗意拓展: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PPT: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757年,获罪,流放夜郎759年,遇赦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括号的内容在讲解时展示]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
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再从正面说。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

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
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过渡: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价] 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
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2、你来评一评: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

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

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3、学习评价: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思考、评价]
4、教师小结
当你在前进的路上遇到困难,不要丧气,换一个角度,你会看到另一个答案--成功在不远处微笑。

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因为有另一个答案,等你发现它时,就会“柳暗
花明又一村”了。

六、课后学习拓展
1、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

”,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

”,课后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我想发明创造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