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朦胧诗发展历程
蒙古语朦胧诗的发展历程

蒙古语朦胧诗的发展历程
蒙古语朦胧诗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内蒙古地区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也被称为"内蒙古民族诗派"。
它以其深邃、隐晦、富有哲理的表现方式,成为了蒙古族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朦胧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85-1989年):这一阶段是朦胧诗发展的起点,最早的朦胧诗作品开始在文坛上出现。
这些作品以表达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诗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和思考为特点,语言上具有朦胧、混沌的风格。
2. 高潮阶段(1990-1992年):在这一阶段,朦胧诗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拷问。
这些作品充满了哲学意味,语言上更加富有隐晦和抽象的表现手法。
3. 深化阶段(1993-1995年):在这一阶段,朦胧诗逐渐走向成熟。
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艺术性,不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的探索。
作品的语言更加清晰,意象更加精准,表达风格上也更加多样化。
4. 转型阶段(1996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朦胧诗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不同的诗人在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与其他文学流派进行了交叉和融合。
朦胧诗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到国内外文坛。
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述

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述朦胧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很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从近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演进发展,衍变出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受到现代读者的一致赞誉,并以一种深邃而士劳的姿态,应用在当代诗歌朗诵中,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诗体。
那么,朦胧诗是如何发展和变异的呢?本文将结合古典文学史叙述,围绕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述,展开探讨。
一、朦胧诗的发展朦胧诗最初发源于汉朝,是汉朝文人从西汉古乐府诗歌中汲取灵感,形成的一种崇尚诗歌韵律的文学体裁。
它以隐而有致的语言,结合神秘和无穷的想象力,抒发出一种朦胧意象的诗歌语言,并将古乐府的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手法和抽象意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从古至今,朦胧诗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次:初期的汉朝以至晚期的唐代,中期的宋代到南宋明代,以及近代的清宫文学。
1、汉朝以至晚唐代汉朝以至晚唐代,朦胧诗以柳宗元为代表,在文人经书诗中更加广泛的被上涌,形成了诸如婉约抑扬、萦绕、神物袅娜、繁艳多彩、情调优雅的多彩的诗体,被称为“新朦胧”诗歌。
柳宗元的“痴情”抒情、细密而不拘谨,赋予了朦胧诗以更加自由的语言表达,把虚无朦胧的场景通过艺术化的写法通透地表达出来,并以此影响了一些后世朦胧诗人的创作。
2、宋代到明清宋代到明清,朦胧诗也继续发展壮大,特别是宋代诗人,他们在继承汉朝及唐代文人朦胧诗表达手法的基础上,又以其独特的宋体诗歌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把朦胧诗继续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比如,宋代的苏轼,他的朦胧诗多元化的表达手法,增添了朦胧诗有关的情感和抒发的内容。
在明朝,朦胧诗也发展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艺术形态,比如,王安石的朦胧诗,由于他写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朦胧,给今日的读者以更多的精神餐点。
3、清宫文学清宫文学时期,朦胧诗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宫廷文风”,使朦胧诗体现出了更多的“宫廷”批评精神,以通俗易懂,玩世不恭的语言,把朦胧诗写得更加活泼、具体、有趣,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审美形式,展示出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形式和思考方式。
朦胧诗派介绍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 “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 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 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 诗人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顾 城
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 要阶段,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 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 作,但始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 关怀”;而顾城在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 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 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
批评者认为:
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 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 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 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 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 “朦 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
朦胧诗派
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诗派,作为一 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 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 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 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 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 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 城等人。
《致橡树》:
朦胧诗派介绍

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
北岛的诗作特点:
北岛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的生活中 的两次死亡事件对他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 响,一是好友遇罗克的被“四人帮”的专 政机构枪决,二是他妹妹为救一个溺水儿 童遇难,这不仅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冷峻 的观察,也使他对于死亡——生命的意义 有了省思。北岛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 风凝重,眼光犀利。他的诗中充满着许多 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力与洞察力。
顾城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 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 启那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他认为 现时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苦痛,将 在诗中得到解决,在诗中可以实现人的心灵的 “绝对自由”,想什么就是什么。现实生活是痛 苦的丑陋的,而在诗中的世界则是纯洁的美丽的 童话世界。如是,他的选材,是未经人类涉足的 大自然,是孩子的心灵和眼睛。 乡年诗歌(朦胧诗)摒弃了空洞、虚假的调子,厌 恶陈腐的套式,探索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风 格,是对“权威和传统的神圣性”挑战的艺术革新潮流, 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它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艺 术创造,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格局的出现。
朦胧诗思想艺术倾向不健康,有“反现实主义”的 性质,认为它们捡拾西方“现代派”的余唾,排除了表 现自我以外的东西,把自我扩大到遮掩整个世界。
2、作品意义:
《回答》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诘难,是在 “文革”的摧残之后的历史感与现实感的重生, 是一代人甚至一个民族走向清醒的开端与标志, 是对历史与伤痛的诘问与回答。
它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 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 的价值和尊严等被践踏的愤慨与反抗。
一切
海子的创作特点:
1、独特的想象力 2、元素性的意象:麦子、河流、太阳、村庄 3、语言的创造力
浅析朦胧诗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朦胧诗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作者:秦鹏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2期摘要:朦胧诗作为20世纪文坛涌现出的一种新的文学题材,从她产生到发展成经典,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代表了20世纪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发展的潮流。
本文主要对朦胧诗的发展过程进行一个梳理,并谈一些自己的个人理解。
关键词:朦胧诗;发展历程;政治影响一、朦胧诗的产生文革结束后,文化控制逐渐放松,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詩人群体开始登上诗坛。
他们开创了一股新的思潮,并在后来的“四五运动”中将其推上了顶峰。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作家开始思考个体生存的意义,并试图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努力想将人们从文革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但是他们初期的创作很难为当时的“主流诗歌界”所认可,因此他们的作品难以在正式的出版物上发表。
即使这样,也不妨碍这些作品在城市的知识青年和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些人不得已传承了文革期间那种手字笔录来传播方法,并且通过自办相关刊物来扩大传播面。
其中1978年北岛、芒克等人创办刊物《今天》,标志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今天》杂志创刊后举办了一系列文学活动,组建了“今天文学研究会”,刊登了舒婷、北岛等人的作品,使得这一“新诗潮”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时间不长,《今天》杂志就停刊,紧接着“今天文学研究会”也停止了相关活动。
尽管这样,这个时期的部分作品被后来的学者看作“朦胧诗”的代表作,虽然没有得到正式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影响力已经存在,甚至于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
1979年公刘的作品《新的课题——从顾城先生的几首诗歌谈起》中提出:我们必须对这一新的诗歌予以重视。
这篇文章的发表使顾城成了朦胧诗的中心人物之一。
与此同时,诗歌界的关注焦点开始从“归来的诗人”转向“新诗潮”。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是朦胧诗第一次正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1980年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正式揭开了关于朦胧诗讨论的序幕,而“朦胧”这一带有贬义色彩的名称也流传了下来,成为新诗的代名词。
朦胧诗派介绍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 只想你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 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代表诗人 —顾城
顾城简介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 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 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 童话般的少年生活。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 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 “纯洁”的幻想。 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 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 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 种文字。
朦胧诗派
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诗派,作为一 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 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 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 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 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 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 城等人。
海子的创作特点:
1、独特的想象力 2、元素性的意象:麦子、河流、太阳、村庄 3、语言的创造力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朦胧诗发展历程

《在新的崛起面前》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这三篇文章是为朦胧诗呐喊助威的著名文章, 被统称为“三个崛起论”,与朦胧诗一样遭到严 厉的批评。
这场争论延续了近五年的时间,1985年后才渐渐平息。这 场论争是以不了了之结尾,而不是形成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 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第一次,非常特别。
• 代表人物是海子。
我
The End
一部分诗人暂停创作:舒婷、北岛、顾城等。 另一部分诗人转向“文化寻根”:江河、杨炼等。
第三代诗人
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 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 “第三代”诗人,以韩东、于坚、王小 龙、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后朦胧”诗人的创作特点:
• 与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 他们与朦胧诗人相比较,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 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 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
其原因与思想解放的政治背景有关。
朦胧诗的特点:
• 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 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 ,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 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北岛)
• 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 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 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
对这些打破传统格局 的诗,支持者也层出 不穷。
谢冕主张要用宽容的 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我 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 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 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 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 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而 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 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 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 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朦胧诗

朦胧诗【朦胧诗的发端】·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
·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白洋淀诗歌群落”,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
由于白洋淀距北京不足二百里,各种新思潮便很快波及这里。
·70年代初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等,也很快在白洋淀传阅,从而形成了适宜于“地下诗歌”生长的独特人文环境,也使许多成员日后成为新诗潮的主将。
“白洋淀诗群”于1976年因芒克最后一个离开白洋淀而告终结。
当他们陆续返城之后,在1978年12月刊印了民间刊物《今天》,这是他们作为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
由于这批年轻诗人大都经历过十年浩劫,有过激情和理想从狂热到幻灭的过程,所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年少时天真和单纯的信仰被欺骗之后,不免有些失落和迷惘。
由此,他们便开始产生一种悖逆心理,不仅怀疑“文化大革命”,甚至也怀疑起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一代人在特定时期所怀有的特有情绪。
当他们怀着这种情绪走近诗歌时,又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和汇通。
于是他们一改传统直白浅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变形、通感、暗示等艺术手法,使之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含混甚至歧义的诗意氛围,因此人们便把这类诗称作“朦胧诗”·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影响迅速扩大,并确立了它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1.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3.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有如下特点: 一、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 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 心灵中的秘密;
二、强调自我表现;
三、对于传统艺术习惯的背离。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 的现代倾向》
徐敬亚 《当代文艺思潮》 1982年第1期
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
1980—1981 朦胧诗的高潮时期
• “后朦胧诗”时期:1983年后
一部分诗人暂停创作:舒婷、北岛、顾城等。 另一部分诗人转向“文化寻根”:江河、杨炼等。
第三代诗人
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 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 “第三代”诗人,以韩东、于坚、王小
龙、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后朦胧”诗人的创作特点:
的新天地, •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 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
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
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
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 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 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
谢冕主张要用宽容的
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我
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
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 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 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 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而
对这些打破传统格局 的诗,支持者也层出 不穷。
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
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 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 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 与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 他们与朦胧诗人相比较,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
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
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
• 代表人物是海子。
The End
我
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
《在新的崛起面前》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这三篇文章是为朦胧诗呐喊助威的著名文章, 被统称为‚三个崛起论‛,与朦胧诗一样遭到严 厉的批评。
这场争论延续了近五年的时间,1985年后才渐渐平息。这
场论争是以不了了之结尾,而不是形成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
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第一次,非常特别。 其原因与思想解放的政治背景有关。
朦胧诗的特点:
• 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
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
,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
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Nhomakorabea(北岛)
•
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
第八讲 现当代新诗
学习要点
• 1.现当代新诗基本概况 • 2.朦胧诗发展历程 • 3.朦胧诗代表作家 • 4.海子生平及海子创作基本概况
朦胧诗发展历程
• 一、朦胧诗的产生
•
•
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
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
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
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 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
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
表《关于‚朦胧诗‛》,文中凛然指出:‚现在出现的所谓
‘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
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1981年,丁力在《河北师院学报》第2期发表《新诗的发 展和古怪诗》一文,把这些新潮诗称为古怪诗,并把其提到
政治的高度:‚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在国
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派,
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
《在新的崛起面 前》 谢冕 《光明日报》 1980年5月7日
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
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
朦胧诗发展历程
• “前朦胧诗”时期:60年代—70年代中期的地下诗歌
黄翔、食指和“白洋淀诗群”诸诗人
北岛《回答》(1976)、顾城《生命幻想曲》(1970)、
舒婷《船》(1975)
• “朦胧诗” 时期:1979—1983从边缘进入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