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朦胧诗与诗歌多元化探索概述
朦胧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981年6月 长江
•
就《神女峰》的主题意义上来说,它是非常深刻的,它反映 了社会女性对生命本体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与宣告。在男权本位的 人类社会,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男性按照自己的价值 体系和审美标准要求和改造着女性,派定给她们“贤妻良母孝妇” 的角色,并且打造和删削出一些“永远的女性”,以此作为妇道妇德 的标准和典范,使女性不但认同着这些规范和界定,而且逐渐将其内 化为自我道德律令。“巫山神女峰”就是这样一个“典范”。 • 在诗人看来,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守贞的典范而 为人礼赞,却不能享受生存的快乐,经历真实的生命过程和情感体 验,只能是被风干的一个虚幻祭品。“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种基于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 ,也是对被男权文化异化扭曲了的女性自我的背叛。 • 千百年来,传统道德和男权文化为“渔妇”搭起无形的祭台, 现在,舒婷将她从落寞凄清、空洞无声的漫长岁月中解救出来,大 胆解放出她的生命意识,第一个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出这个爱 情传说的悲剧性质,对男权意识作出了颠覆性的改写。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 虹霓”中的“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各 比喻什么?
【提示】 “寒潮、风雷、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霭、流岚、 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主要内容及主题:
•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 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 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 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 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 两个多月的时间。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 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 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 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 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 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朦胧诗及其叙述

朦胧诗及其叙述学习目标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异同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情况什么是朦胧诗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二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四朦胧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朦胧诗代表着真正的过渡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代精神是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开始因此它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笔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是北岛舒婷顾城北岛诗作《回答》《宣告》《雨夜》《古寺》舒婷诗作的特点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的诗人舒婷的诗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温情与包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舒婷的诗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舒婷的诗作《致大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落叶》《双桅船》顾城简介 1956年出身于北京13岁随父亲到山东左黄河道的农场1974年回到北京做过多种杂工1980年以后专职从事创作1993年10月9日在新西兰希基岛自杀他的诗集有《黑眼睛》等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对顾城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舒婷的《童话诗人》中找到答案顾城的诗作《生命幻想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北岛与舒婷的比较舒婷是情感型的主要致力挖掘自己女性的心灵而北岛是思辨型的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精神舒婷的诗表现出现代主义的特点但所表现的现代主义特点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引桥而且表现表现出更加内向的趋势更加关注生命本体的意义而北岛是当代诗歌现代主义的先锋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先驱者的觉醒意识富有哲理的思想深度和充满艺术魅力的人格力量形成凝重奇峭的风格舒婷是一个感情至上主义者重视自己的直觉和感悟总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北岛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自觉地把个人和民族的苦难作为一个双重的精神十字架北在自己身上北岛与顾城的比较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五朦胧诗的发展与变异 2朦胧诗变异之二新生代后朦胧诗人以海子王家新骆一禾西川等为代表第三代诗人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3后朦胧诗人的创作特点与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他们与朦胧诗人相比较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代表人物是海子关于海子 1964年生于安微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4海子的创作特点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海子的创作在风格上与舒婷有相似之处就是善于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在精神气质上则接近北岛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海子的作品 5第三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否定朦胧诗变异和反动朦胧诗与后朦胧诗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等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如《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有关大雁塔韩东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次英雄然后下来走进下面的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aname=baidusnap0></a>奔跑</B>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北岛简介原名赵开振1949年生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进北京一个建筑公司当工人后曾在两家杂志社当编辑然后辞职做自由撰稿人80年代末出国定居主要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在天涯》《零度以上的风景》这些诗作大多在海外出版北岛的诗作特点北岛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的生活中的两次死亡事件对他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好友遇罗克的被四人帮的专政机构枪决二是他妹妹为救一个溺水儿童遇难这不仅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冷峻的观察也使他对于死亡生命的意义有了省思北岛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风凝重眼光犀利他的诗中充满着许多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力与洞察力舒婷出生于福建泉州在厦门鼓浪屿长大一九六九年中学毕业后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一九七二年回城待业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时代的灰暗与个人的不幸刺痛她的心灵她在那时充满了被遗弃的寂寞朦胧诗江河杨炼的史诗新生代后朦胧诗第三代诗人江河的史诗代表作《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的组诗《诺日朗》《半坡》《敦煌》《西藏》 1朦胧诗的变异之一史诗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贺敬之放声歌唱郭小川自己的志愿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城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相信未来》郭路生食指节选当蜘咮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信未来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79年7月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讲课课件朦胧诗

一、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诗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二、朦胧诗的定义朦胧诗,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坛广受争议,影响深远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以一批成长于文革时期的青年诗人为主力军,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来隐示情思,其诗境朦胧、主题多义,显示出较强的探索性。
又被时人称为“新诗潮”。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三、朦胧诗的论争1.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公刘用文字表达了他的焦虑)2.1980年,《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该文作者批评新潮诗朦胧、晦涩、难懂,并将这些青年诗人的创作称之为“朦胧体”。
朦胧诗也因此得名。
3.《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将整理的发言,以《在新的崛起面前》为题发表。
他以“历史见证人”的姿态,和对于“五四”的“自由、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的想像,来吁请“宽容”:“对于这些`古怪`的诗”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急着出来`引导`”《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概括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为:1.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2.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3.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身的劳动场景《崛起的诗群》------- 徐敬亚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
朦胧诗简介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代表人物的写作特点
舒婷诗中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温情和友 谊的呼唤。
北岛诗中的觉醒者对旧世界的决绝反叛。 顾城对个人梦境的执拗守护。 江河、杨炼将自我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的
英雄冲动,经思想界的发掘与阐释,与新 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
朦胧诗的经典语句
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 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朦胧诗人的今天
如今,朦胧诗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 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顾城惨死异国 他乡;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 引起兴奋;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 外界很少来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 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其他当时活 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
朦胧诗的精神内涵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是一种源于中国朦胧派诗歌运动的诗歌形式和风格,反对了当时流行于80年代后期的诗歌现代主义,倡导了更加贴近自然、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诗意的表达,注重对生活中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体验的独特见解,语言简洁明快,形式灵活多变,常常使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朦胧诗运动始于1966年,由一些年轻的诗人如顾城、北岛等人发起,他们认为现代主义过于抽象和理论化,而试图寻找新的诗歌方法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婷、李金发、陆寻等。
尽管朦胧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批评,但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欣赏,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朦胧诗欣赏》课件

详细描述
朦胧诗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悟,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向往和追求。
爱情的描绘
总结词
对爱情的描绘常常充满着浪漫和激情,同时 也透露出对爱情的无奈和痛苦。
详细描述
朦胧诗中的爱情主题常常以浓烈的情感和富 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既展现了爱情的浪漫 和激情,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痛苦。
特点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强调主观情绪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不拘泥于现 实生活中的物象,追求表达的模糊与隐约。
朦胧诗的历史背景
起源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 社会经历巨大变革,文革结束后,人 们开始反思和审视历史与现实,朦胧 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发展
朦胧诗从地下诗歌、地下文学群体的 形式出现,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文学潮 流,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和艺术追 求。
总结词
北岛是朦胧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深沉、内敛、富有 哲理而著称。
详细描述
北岛的诗歌常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他的作品如 《回答》、《一切》等,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反映 了那个时代的困惑和思考。
舒婷及其作品
总结词
舒婷是朦胧诗派中的女性代表,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 景物、事物和人物,通过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意象的叠加
将多个意象相互叠加,形 成多层次的意象组合,增 强诗歌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
意象的变形
通过对自然景物、事物和 人物的变形,赋予其更深 的象征意义,使诗歌更具 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的创新
语言的陌生化
05
朦胧诗的影响与评价
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朦胧诗诗歌创作的主题的多元性

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朦胧诗诗歌创作的主题的多元性1朦胧诗的创作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
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
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
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子夜》的艺术成就:《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描写手法的多样化,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结构的宏大严谨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个人性格,以其特有的方式活动着。
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等。
不论是失败、破产还是取胜,既是他们个人的,也是他们阶级的命运。
因此这些人物都是典型的。
对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就连吴老太爷进城“风化”也带有很大的典型性:它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风化了。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1980年《诗刊》上一篇文题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评论,在当时引发了一场较大的诗歌争论。
如今狭义的来看,这篇文章的唯一价值是其题目使当时登跃诗坛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得到了一个相当恰当的命名。
“朦胧诗”一词的不胫而走,被看作汉语诗歌的重要分水岭。
下面就这一重要的分水岭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朦胧诗总论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它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还有“今天派”“新潮派”之称。
然而谈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代表人物,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
其中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知道的最多的要数北岛、顾城和舒婷。
二、朦胧诗的产生背景:经过文革十年浩劫,一些上进的知识青年面对理想破灭的迷茫现实,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所以迫于心理的需要,便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作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情感。
他们大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就这样,“朦胧诗”作为众多的文学青年心中的感情的载体“迎运而生”。
三、朦胧诗的独有特点:在艺术方面,“朦胧诗”从自我心灵出发,诗作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内容含蓄,隽永,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运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从内容上看,“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而且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 音
“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 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 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癖, 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 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 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朦胧’ 并不是含蓄,而只是含混;费解也 不等于深刻,而只是叫人举得‘高 深莫测’。‛
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2、先锋诗歌的探索和迷失: 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王家新、西川、陈东东、臧
棣等,持守批判、自由的精神立场,有自觉意识 的拒斥大众文化与文艺的市场化 民间写作:于坚、韩东、徐江等,依托解构思维, 关注日常生活,追求高度的口语化、通俗化、自 由化、独立化 个人化写作:伊沙、沈浩波、尹丽川等,反对话 语霸权和专制,诉求心灵的自由,同时也亵渎崇 高,消解理想,试图以反传统、反文化、反艺术、 反现实建造独立于现实的精神乌托邦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优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盼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神女峰》
程代熙:《给徐敬亚的公开信》
2、朦胧诗的特点
核心精神:朦胧诗是“文革”封建专制主义下迷失、
绝望而痛苦的青年一代对人的反思,其核心精神是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 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艺术方式:具有西方现代主义式的文学感受、叛逆 精神和审美形态。 A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 B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 和方式来隐示情思; C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 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状态。
“归来者”诗群的创作特征: 一是历史的反思性
二是抒情的宏观性
三是技巧的开放性 艾青是“归来者”诗群的代表诗人,有诗集《归来
的歌》、《彩色的诗》、《雪莲》以及诗歌论文集 《艾青谈诗》。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鱼化石》等诗,总是从 现实形象的微观推向象征对象的宏观,以象征对象 的壮阔境界来充分映衬现实形象的多层次结构。
5、顾城
顾城的诗是梦幻型的。他以自然和童话为核心构筑 起来的一个美丽的精神王国。 以童年情结与童话世界为根基的梦,又很容易在冷 硬的现实面前破碎,所以其诗作中常流泻着寂寞、 凄清、苦闷的情绪。 顾城的诗对意象有着准确的把握和抒发。他致力于 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用心去感应事物,, 素朴地构建了一个幻想的童话世界。
北岛最初以“斗士”形象出现在 当代诗坛,他的诗鲜明地表达出 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对虚幻的 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 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定拒绝。
北岛的诗展现了历史转折期觉醒
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那种 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 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当 时曾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深邃的历史意识,悲壮的情感状
3、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我不想安慰你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我-不-相-信!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 ——《回答》
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红帆船》
4、女性诗人群
以翟永明、伊蕾等为代表的女性诗人群往往以独特
的女性视角,书写女性经验,传达女性独特的个人 生命体验。她们以“自白”的方式倾诉和言说自己 的生命存在,通过“黑夜”意识传来的神秘意象激 发生命活力,展现个性主义的深化追求。 翟永明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伊 蕾有《爱的火焰》、《爱的方式》、《独身女人的 卧室》等。
3、新边塞诗群
从80年代初期起,西部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凝聚
了一批诗人,出现了新边塞诗群。主要诗人有昌耀、 杨牧、章德益、周涛等。 他们的诗的总体主题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人以强者 身份张扬原始生命强力。这是一批富有雄性气概的 浪漫主义诗人,在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激发奋发向上 的时代豪情,想象奇特、丰富、博大。 代表诗人昌耀主要有《慈航》、《划呀,划呀,父 亲们!》等。
长诗《在浪尖上》呼出
有“诗体哲学”的巨型
了积郁多年的心声:
不容许再受蒙蔽了,
诗篇 《光的赞歌》留下 了这样的诗行:
甚至光中也有暗,
不应该再被欺骗了, 我们要的是真理, 我们要的是太阳。
甚至暗中也有光
2、干预生活诗群
干预生活诗群指80年代相对年轻的一批诗人,他们
在继承了共和国初期建立起来的文学精神与传统的 同时,又大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超越传统观念、独立 思考生活、自我判断现实的精神,以独立批判的眼 光看待被“文革”十年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 范,并以真诚之心对新时代唱出赞歌。 主要诗人有雷抒雁、张学梦、叶文福等以及建国后 出生的熊召政、李小雨、骆耕野等。 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叶文福的《将军,不能 这样做》当年都曾产生巨大反响。
第五章 80-90年代:当代文学新时期
第四节 朦胧诗与诗歌多元化探索
关 键 词
“归来者”诗群 干预生活诗群 新边塞诗群 女性诗人群 朦胧诗 知识分子写作 民间写作
自20世纪1970年代末以来,继“天安门诗歌”运动
和“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拨乱反正大幕的拉开, 新诗开始重整旗鼓,恢复以往的诗歌传统,将新诗 的探索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80年代诗歌的主要创作群体,由“归来者”和“崛 起的一代”共同组成。形成了朦胧诗群、归来者诗 群、干预生活诗群、新边塞诗群、女性诗人群等诗 歌群落。
态,以及冷峻、凝重的语言风格,是北岛诗歌的显著 特色。
4、舒婷
舒婷是抒情型诗人,爱是她诗歌的重要主题。她着力 表现的是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忧伤。
舒婷的诗标志着当代中国诗歌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
的过渡。特点有三:
A 略带感伤意味的抒情和唯美的艺术 追求,不失真诚、不乏悲凉、不陷 偏激,而又怀抱着某种希望; B 情感细腻典雅,呈现崇高和优美的 浪漫风格; C 吸收和运用现代主义,尤其是感 觉、意象、暗示等象征手法写作, 较少直白的表露。Fra bibliotek声 音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舒婷写给顾城的《童话诗人》
4、朦胧诗的转向及其后
1984年左右,朦胧诗直接介入社会的热情有所减弱。
北岛《回答》中那条从社会反思到民族寻根的抒情 思路,被杨炼、江河等人作了现代史诗性的改造, 把重点转移到民族寻根上。 他们通过民族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文化遗迹这些 原型意象来表现旷古远代、神秘蛮荒的境界,以实 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诗化呈现与东方文化精神的 诗意传达。 杨炼:由《半坡》、《敦煌》、《诺日朗》构成 的组诗《礼魂》。 江河: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
声 音
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是:‚不屑 于作时代精神之传声筒‛,‚不屑 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 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 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 劳动场景‛。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声 音
“根子就在于不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的那个‘独特的社会观点’和割断 革命文学传统的资产阶级现代派的 文艺观‛。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鸟儿在疾风中 我觉得, 天是灰色的 迅速转向 你看我时很远, 路是灰色的 少年去捡拾 你看云时很近。 楼是灰色的 一枚分币 ——《远和近》 雨是灰色的 葡萄藤因幻想 在一片死灰之中 而延伸的触须 走过两个孩子 海浪因退缩 一个鲜红 而耸起的背脊 一个淡绿 ——《弧线》 ——《感觉》
1977年1月8日,以“童怀周”名义油印的115首《天安门革命诗
抄》,贴在了天安门广场,立刻引起轰动。 1978年12月,人民文学 出版社正式出版《天安门诗抄》,由华国锋题写书名。
一、80年代诗歌群落
1、“归来者”诗群
“归来者”诗群是指一批过去活跃在诗坛,但因种
种政治原因从1950年代中期起陆续隐失,如今在拨 乱反正中终于得以平反,重又提笔“归来”的诗人。 1980年,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 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 的诗。 “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 主题。
于诗坛,被称为“后新诗潮”、“第三 代”、“后崛起”、“后朦胧”、“后 现代” ,主要包括非非主义、整体主 义、莽汉主义、他们文学社诗歌团体。 诗作如周伦佑《自由方块》、《想象 大鸟》,韩东《有关大雁塔》、《你 见过大海》等。 提出所谓“pass”北岛、舒婷的口号, 倡导回到日常生活,诗作表现出反文化、 反崇高、反意象、拒绝隐喻等美学特征。
随后,海子、骆一禾、西川等将生命、自然与文化
浑然同构,并对生命的宇宙存在作了形而上的玄学 感应,在美丽的遁逸中探求精神家园。
海子以“麦地”和“村庄”作为精神家园理想的基 地
骆一禾致力于把握对生命的宇宙感应
西川强调诗歌的叙事性,在日常性的的个人经验中 探询本质意义的神秘和不可知。
80年代中后期,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崛起
吕进:《新诗呼唤拯衰起弊》
三、90年代诗歌的喧嚣
90年代,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与历史变革之中,中国新
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着生存与发展的可能,呈现多 元乃至芜杂的面貌。
1、诗歌队伍广泛分流与重组:
在一部分诗人顽强守护着诗歌的同时,也有 很多诗人转向其他方面,同时又有网络诗歌的热 闹、民间诗歌社团和诗歌刊物的活跃,以及不断 出现的新人。
声 音
“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种肉体的 在场感。只有肉体本身,只有下半 身,才能给予诗歌乃至所有艺术以 第一次的推动。这种推动是唯一的、 随后的、永远崭新的、不会重复和 陈旧的。因为它干脆回到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