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第九章 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二、初期象征诗派的艺术特色继 《微雨》之后,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也开始写作象征主义诗歌,形成 了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他们并没有共同发表自己的理论主张, 但从他们各自独立发表的艺术见解来看,则共同表现了一种不同于初期白话诗的美学 原则。首先,他们强调艺术必须表现自我。李金发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的,也与社会 不是共同的世界。艺术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忠实表 现自己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造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① 他以个 人的内心世界为美的最高追求,主张诗是 “个人灵感的记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 高歌”。
其次,他们强调诗歌的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 重主观世界与客观对应物的契合,注重诗的意象暗示功能和神秘性。这也是李金发和 其他象征派诗人的美学追求。李金发认为,美蕴藏在想象中、象征中,穆木天进一步 认为:“诗要有强大的暗示功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 诗是要暗示的,是最忌说明的。……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他 主张诗歌应该 “用有限的律动的字句启示出无限的世界”。
最后,他们强调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色彩美。他们针对 “五四”初期新诗过分散 文化而缺少艺术锤炼的毛病,提出了诗歌语言 “音”与 “色”结合的美学主张。他们 追求 “音”与 “色”的交错,认为这是 “最高的艺术”。 早期象征诗派的出现,是对缺少余香与回味的初期白话诗的一种反拨,丰富了新 诗的表现手法,为发展中的新诗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但是,在经过短暂的艺术历程 后,象征派诗很快地衰落下来。它的衰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的原因。象征 派诗人都反对诗歌的 “时代意识”,认为诗是 “个人灵感的记录表”。他们的诗一味地 表现幻灭、颓废、徘徊,情感上毕竟太狭窄了,与时代潮流和文化潮流的发展背道而 驰。二是民族传统的原因。尽管象征派倡导西方艺术与民族传统的沟通,但在实践上 表现出来的却是对民族传统的疏离,而且他们在借鉴西方艺术时缺乏自己的消化和创 造。许多作品由于过分骛新而显得怪诞,由于大量外文词语的运用而破坏了阅读的完 整性,结果渐渐为读者所厌弃。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九章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
A.模仿说B.游戏说C.巫术说D.劳动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艺起源的模仿说。
模仿说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
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对此都有论述,但较为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
2.模仿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爱德华·泰勒B.亚里士多德C.普列汉诺夫D.斯宾塞【解析】B3.巫术说的提倡者是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和()。
A.弗雷泽B.斯宾塞C.罗素D.康德【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巫术说的代表人物。
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巫术说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
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研究的基础上,提倡者有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秦勒和弗雷译。
4.“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是()。
A.沃拉斯切克B.拜尔顿C.毕歇尔D.普列汉诺夫【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普列汉诺夫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
5.“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段话出自()。
A.《论语》B.《老子》C.《庄子》D.《淮南子》【解析】D6.原始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是原始人的()。
A.劳动B.游戏C.巫术D.“自意识”【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原始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
原始艺术的起源与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这一精神活动相联系。
原始人“自意识”的出现和萌芽中的审美意识,是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的论断的提出者是()。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中外现代诗歌欣赏课件:第四单元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1965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 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_倾__向_》(1988 -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 编辑工作。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 界影响广泛。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 大意如此》、《西川的诗》,诗文集《深浅》 ,散文集《水渍》,《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 人的印度之行》,随笔集《让蒙面人讲话》等 ,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米沃什词典 》(与北塔合译)。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出了来得快而去得慢 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 因。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颈联写“ 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长 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大家都很熟 悉,李叔同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 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写作背景 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那是在80年代,西川和同学想去看青海湖,发 现青海湖离一个叫哈尔盖的地方挺近的。下了 火车,大家都傻眼了,那地方什么也没有,除 了车站,就是远处几个带刀的藏民。当地人让 西川去找驻军。西川和同学找到部队的连长, 说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大学生,想要去看一看青 海湖。连长说明天派卡车拉你们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天,卡车在荒原上开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上了一个高坡之后,青海湖突然展现在眼前, 大鸟在头顶盘旋,太美了。从青海湖回来,西 川住在火车站旁的小旅馆里。夜里出来,满天 的星斗!世界除了大地就是星空,还有火车站 旁的这个小旅馆,于是写出了这首《在哈尔盖 仰望星空》。
语文:2.7《相信未来》课件(1)(沪教第五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青春俊逸的诗人住进精神病院
食指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 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 ,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 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 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 生存和写作着。
痛斥现实 表明信念 相信未来
决心战斗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意象解读
第1节:蜘炉蛛台网----产黑生暗希势望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 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眼泪 鲜花-- 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相信未来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关于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生,60年代开始诗 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 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 ,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2001年4月28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 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关于《相信未来》
食指曾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 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面上,它的前途是 死亡,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 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江青读过《相信未来》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 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Word含答案2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知背景]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知常识]1.赋、比、兴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18.《我的白鸽》(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我的白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我的白鸽》,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2.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白鸽的形象和生活场景。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陈忠实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鸽吗?你们对白鸽有什么印象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陈忠实的《我的白鸽》,去看看作者眼中的白鸽是怎样的,他又通过白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陈忠实(1942 年 8 月-2016 年 4 月 29 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作品以关注现实生活、展现民族精神为主要特色,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白鹿原》、《康家小院》、《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等。
其中,《白鹿原》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我的白鸽》是陈忠实的一篇散文,写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
陈忠实通过描写自己与白鸽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读一读生字词。
惬(qiè)意喙(huì)蜕(tuì)变邋遢(lā tā)骊(lì)山惬意:满意,称心排解:宽慰,消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诗歌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概况、各流派的代表诗人、审美特征、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各流派的特征;朦胧诗的命名、特征及代表诗人的风格特征。
【课时】:3学时
【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
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
一.归来者的诗
(一)指称与成员
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归来”的诗人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60年代因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辛笛、陈敬容等)。
(二)归来的诗歌的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公刘《沉思》。
(三)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
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二.朦胧诗
朦胧诗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命名——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8《诗刊》)(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而取消其“合法性”)。
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
1
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一)朦胧诗的主题:
1.思想内容上: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由人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
3.悲壮的英雄意识和忧患意识。
把个人与民族的命运连系在一起,表达对民族、对历史的思考。
北岛、杨炼、江河等诗人。
(二)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意象化、象征化、哲理性。
朦胧诗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具有“陌生化”效果。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粱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远和近》。
1.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
即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
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游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单向状态。
3.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更多的是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
(三)朦胧诗代表诗人诗作:
1.北岛
北岛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
名诗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1)诗歌内容:“正义的守望者”
一个清醒而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和内心表达:《回答》
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坚定承受,对自我理想人格的悲壮颂歌:《宣告》
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一切》
爱情诗,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信念:《红帆船》
(2)艺术特征:
坚硬的力度和冷峻的风格: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
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
具有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
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充满悖论的意象群:一是作为理想世界和人道世界的象征物,如天空、鲜花、红玫瑰、土地、野百合等,二是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的意象群,如网、生锈的铁栅栏、颓败的墙等。
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
2.舒婷
舒婷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其中的名诗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
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1)主题:一代人的痛苦、失落、追求;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追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爱情的咏唱
《神女峰》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惠安女子》体现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滴水观音》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女性视点与情怀。
《雨别》、《赠》、《无题》这些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诗作,以细腻感性的笔触描画出一个“你在爱着”的女性暗恋者形象,铺展开一段“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的爱情轨迹。
《双桅船》、《致橡树》、《礁石与灯标》等诗作引人进入一种两心相知、两情相悦的爱情新境界。
(2)艺术特征:
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舒婷善于采用清新的意象和富有个性的语言,传达女性内心世界曲折而隐秘的情感,表现了女性诗人特有的委婉、细腻和柔美的风格。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舒婷的诗明显地标志着当代中国诗歌由浪漫主义时代向现代主义时代的过渡。
忧伤而美丽的情感特征。
3.顾城:童话诗人
(1)审美个性
童话世界:试图以未经污染的纯情的童稚目光发现诗意和美,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想象独特。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敏锐捕捉细微的感觉,从个人的感触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
《感觉》采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色彩对比。
(2)艺术特征
顾城的诗纯净、自然、清新、不加雕琢。
往往采用幻觉、通感、超现实的梦想等方式,营造童话王国。
三.新生代诗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朦胧诗退潮后,一批以反叛、超越朦胧诗为目的的诗人群崛起于诗坛,这一庞大的诗歌潮流大致可划分为两种创作倾向:
(一)知识分子立场:海子、骆一禾、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等
这一部分诗人抗拒世俗,超越现实,追求知识分子理想精神境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发展了朦胧诗的探索路向,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后朦胧诗人”。
海子生前寂寞而孤独,他像梦幻中的王子以诗歌营造了一座座幻美的宫殿。
《麦地》中的“麦地”和“月亮”构成一个澄明之境,布满圣洁的光辉。
同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先是表达了对“喂马、劈柴、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种简单世俗的幸福生活的渴望,然而诗人所追求的永远是海上花开这种美丽而虚幻的境界。
(二)民间立场、平民意识:韩东、于坚等
人数众多,五花八门,门派林立,是一种“美丽的混乱”。
反叛和超越朦胧诗,在对普通人日常世俗生活的体悟基础上重建一种诗歌范式,是这个诗歌群体总的追求,“反诗化”、“世俗化”、“口语化”是其诗歌总的审美特征。
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于坚的《尚义街六号》。
【思考题】:
一.结合具体作品,谈一下朦胧诗的特征。
二.结合艾青的具体诗歌谈谈归来的诗有哪些特征。
三.简述海子诗歌的特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