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国现当代文学、朦胧诗解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朦胧诗及其叙述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 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 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 的一种真城与激情,所以 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 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 空间。
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
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它使它们失 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 失去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他们目睹了 “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 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 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些 被愚弄和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 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 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 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
在主情的诗 歌创作中,强烈 的个人情感被社 会、集体的本质 取代;诗歌独特 的含蓄、暗示、 暧昧等美学因素 被怱略、被消极。
放 声 歌 唱
自 己 的 志 愿
贺 敬 之
郭 小 川
二、朦胧诗的出现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 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 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 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 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 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 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 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顾城《远和近》
云”可以看作是大自然,“远”与“近” 指心灵的距离。“你看我时很远”,是指人 与人之间,虽近在咫尺,但由于存在不可拿 起的鸿沟和误解,所以关系疏远、淡漠;而 人与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关系是很亲密的, 于是有“你看云时很近的感觉”。在这里, 诗人借用了物理与心灵的距离的矛盾和对立, 暗示了他对重建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理想, 表现了诗人对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厌恶和对 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而实现这个理想和追 求的前提是:人必须消除变态和异化,消除 隔膜,回归自然,使善良真诚的人性回归。
2015年0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新月》B《小说月报》C《创造》D《新青年》D解析:“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2.以下属于学衡派成员的是( )。
A林纾B梅光迪C章士钊D王国维B解析: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3.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
A南国社B辛酉社C民众戏剧社D春柳社D解析: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和《黑奴吁天录》。
4.1928年中国新文学发生了重要转折,转折的标志之一是( )。
A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B创造社的成立C太阳社的成立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D解析: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了重要转折,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5.对巴金早期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
A无产阶级思想B自由主义思想C无政府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C解析:克鲁泡特金的政论《告少年》最早打开了少年巴金的心扉。
克鲁泡特金是俄国19世纪70年代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理论家,巴金由于受到他的启蒙而对他的人格以及他的全部著作推崇备至。
6.老舍以英国为背景,比较中、英两个国家国民性的小说是( )。
A《老张的哲学》B《二马》C《赵子曰》D《猫城记》B解析:《二马》的背景是英国,小说以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画面。
7.下列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列的一组曹禺剧作是( )。
A《雷雨》《原野》《日出》B《日出》《雷雨》《原野》C《原野》《雷雨》《日出》D《雷雨》《日出》《原野》D解析:曹禺在193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1935年写出了第二部戏剧《日出》;1936年曹禺应聘到南京国立剧校任教,其间创作并发表了《原野》。
诗歌鉴赏(三)--朦胧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 作者:海子 作者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喂马,劈柴,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从明天起,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从明天起,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陌生人,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只愿面朝大海,
1948年 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起名 路生。 路生。 1955年 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 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4年: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知道 1964年 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 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1967年 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 1967年: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河 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 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 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 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包括自 在怎样的生活。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己)在怎样的生活。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贺敬之.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 一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朦胧诗的解读

朦胧诗鉴赏心得——兼谈《痴情》应运朦胧诗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李贺、李商隐。
中国现代朦胧诗最早震惊文坛的,是二十年代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李金发。
他的第一首诗《弃妇》在《语丝》杂志上发表后,就被人议论纷纷。
他的诗集《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出版后,更是招致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讥讽和抨击。
“晦涩难懂”,“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故弄玄虚”,几乎成了诗坛众口一致的评价。
“诗人的堕落”,“诗坛败类”,“反动诗人”,“文字游戏”等等,也不绝于耳。
不管三七二十一,“诗怪”这顶帽子,从此便永远地、牢牢地戴在李金发头上了。
也许李金发所承受的压力太大了,也许只停留在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照搬和移植,枯竭了“诗怪”的诗源,反正没过多久,李金发就如昙花一现,永远在诗坛销声匿迹了。
然而,李金发的影响却从来没有消失,三十年代的“现代诗”,四十年代的“九叶诗人”,五十年代的台湾诗坛,都或多或少有其回声;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更是名噪一时。
得名于“朦胧”,最直接的原因是一般人读不懂,感到诗的内容、含义像在云里雾里,似可捉摸,但又把握不准;另外觉得它“不按常规出牌”,在遣词用语方面,在技巧方面,都怪怪的,难于一下子接受。
中国人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传统的欣赏习惯和思维定势,一旦与此相悖,就焦躁起来,很难静心、耐心、专心、细心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努力去破解,而诉诸斥责与排挤,批判一通,大获全胜。
这种“精神胜利法”导致了固步自封,缺乏“拿来主义”的胸怀和气魄,怎么能广泛汲取外来有益营养,不断进取和创新呢?中国现代朦胧诗可以说是直接吮吸外来乳汁长大的,其营养元素很庞杂。
把朦胧诗简单划归某一流派,不啻胶柱鼓瑟;但分不出主次轻重,也难免如瞎子摸象。
首先,朦胧诗的创作方法主要是象征主义,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大相径庭。
象征主义依赖“意象”而不是单纯的形象(具象)、喻象来构筑诗意。
既然是意象,它比字面的含义更广泛,更深刻。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版)》2018年1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版)》2018年1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百合花》2.《龙须沟》3.“朦胧诗”4.《第二次握手》5.京派6.新感觉派附:参考答案1. 《百合花》解答:是上海女作家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1946年的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前沿包扎所里的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两个人围绕借被子事件而展开的一段动人故事,着力刻画了通讯员、新媳妇这两个普通人形象,歌颂了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主题。
小说构思精巧,充分展现了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的特点,即不正面描写生活的波澜壮阔,而是从中截取一朵浪花加以雕琢。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特点入手,进而向纵深发掘,力图展开人物细腻的心灵世界。
总而观之,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就像是"一朵纯洁的百合花",雅致清醇,韵味深长。
2. 《龙须沟》解答: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于1950年发表于《北京文艺》创刊号,共三幕六场。
老舍在这部话剧中采用新旧对比的写法,选取北京一条有名的臭水沟--龙须沟在解放前后的变化为视角,真实地表现了新旧两个时代龙须沟人民的不同遭遇,从而控诉了旧社会,歌颂了新时代。
剧本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程疯子塑造得最出色。
《龙须沟》依然保持了质朴幽默、鲜活诙谐的"京味"语言,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1951年老舍因《龙须沟》的成功而被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话剧风格对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朦胧诗"解答:新时期诗歌运动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朦胧诗"的崛起。
以谢冕为旗帜的新派批评家把这股应运而生的现代诗潮称为"新诗潮"。
朦胧诗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囿限,广泛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营养,他们强调表现自我,注重个人内心感觉抒发。
他们的作品追求意象的象征性和意蕴的不确定性,具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讲朦胧诗派课件

❖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 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 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 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 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 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 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 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 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 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 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如今 读来虽然已无当初震撼,但还是不错。有些甚至 可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但也有些诗作,不乏 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讲——朦胧诗派 课件
❖ 。在男权本位的人类社会,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 从属的地位,男性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 要求和改造着女性,派定给她们“贤妻良母孝妇” 的角色,并且打造和删削出一些“永远的女性”,以 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和典范,使女性不但认同着 这些规范和界定,而且逐渐将其内化为自我道德律 令。“巫山神女峰”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在 诗人看来,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守贞 的典范而为人礼赞,却不能享受生存的快乐,经历 真实的生命过程和情感体验,只能是被风干的一 个虚幻祭品。“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 种基于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 诫的背叛,也是对被男权文化异化扭曲了的女性 自我的背叛。
❖ 从人们普遍的猎奇心态下对惠安女子的浅表性
的欣赏的背后,看到了世人浅薄。南国家乡的姐
妹的生存处境,普天之下女性的“并未苦难已经
绝迹”的命运,激发诗人“为妇女请命”,抗议
2015年0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新月》B《小说月报》C《创造》D《新青年》D解析:“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2.以下属于学衡派成员的是( )。
A林纾B梅光迪C章士钊D王国维B解析: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3.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
A南国社B辛酉社C民众戏剧社D春柳社D解析: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和《黑奴吁天录》。
4.1928年中国新文学发生了重要转折,转折的标志之一是( )。
A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B创造社的成立C太阳社的成立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D解析: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了重要转折,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5.对巴金早期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
A无产阶级思想B自由主义思想C无政府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C解析:克鲁泡特金的政论《告少年》最早打开了少年巴金的心扉。
克鲁泡特金是俄国19世纪70年代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理论家,巴金由于受到他的启蒙而对他的人格以及他的全部著作推崇备至。
6.老舍以英国为背景,比较中、英两个国家国民性的小说是( )。
A《老张的哲学》B《二马》C《赵子曰》D《猫城记》B解析:《二马》的背景是英国,小说以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画面。
7.下列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列的一组曹禺剧作是( )。
A《雷雨》《原野》《日出》B《日出》《雷雨》《原野》C《原野》《雷雨》《日出》D《雷雨》《日出》《原野》D解析:曹禺在193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1935年写出了第二部戏剧《日出》;1936年曹禺应聘到南京国立剧校任教,其间创作并发表了《原野》。
第十五讲:朦胧诗选讲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 一定会捏出血来。
• 北岛(1949—)原名 赵振开,“文革”中 被迫中断高中学业。 1978年创办《今天》 杂志,现居美国。出 版的作品有《北岛诗 选》、《波动》(小 说)、《陌生的海 滩》、《归来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舒婷(1952—)原名 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现为中国作协福建分 会理事。主要作品有 诗集《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 等。
其他朦胧派诗人
• 江河(1949—)1980 年开始发表诗作,出 版的诗集有:《从这 里开始》、《太阳和 它的反光》等。
• “意义重大不是由所谓重大政治事件来表 现的。一块蓝手绢,从晒台上落下来,同 样也是意义重大的。给普通的玻璃器皿以 绚烂的光彩。从内心平静的波浪中觅求层 次复杂的蔚蓝色的精神世界。” ——梁小斌《我的看法》
• “我们过去的文艺、诗,一直在宣传另一种非我 的‘我’,即自我取消、自我毁灭的‘我’。如 ‘我’在什么什么面前,是一粒沙子、一颗铺路 石子、一个齿轮,一个螺丝钉。总之,不是一个 人,不是一个会思考、怀疑、有七情六欲的人。 如果硬说是,也就是个机器人,机器‘我’。这 种‘我’,也许具有一种献身的宗教美,但由于 取消了作为最具体存在的个体的人,他自己最后 也不免失去了控制,走上了毁灭之路。” ——顾城:《请听我们的声音》
• “诗歌面临着形式的危机,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段 已经远远不够用了,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 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 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 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 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 我还十分重视诗歌的容纳量、潜意识和瞬间感受 的捕捉。” ——北岛:《谈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朦胧诗及其论争
• 19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部分亲身经历“文 化大革命”的青年,怀着怀疑、迷惘、伤感等 情感走上诗坛。他们不满足于直白浅露的抒情 方式,追求具有独立意识的自我表现。他们的 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忧患意识,多借鉴 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象征、通感、幻觉、变形等 方法,追求意象得多层建构与抒情方式的多样 化。也因诗意的朦胧多意而被称为朦胧诗。其 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回 答
2.舒婷——温情主义的人性之歌。
表现出对人及人的价值的关切,一种浓郁的人 道主义情怀,用乳汁般的诗意来溶化人性,抒发诗 人对周边的人、世界的真情实感。 柔弱而坚强的女性抒情主人公,如《致橡树》 情感缠绵、忧伤,但又勇于呐喊敢于斗争体现尊严;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悲怆中的深爱,体现 浓厚的人道主义,呼唤爱。 意象较清纯,追求含蓄,主要用视觉来创造诗 的意境。
B.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年3月,《诗刊》, 从美学角度指出朦胧诗是对十七年凝固了的文学形态、权 威和传统的神圣的挑战,发现朦胧诗人“不屑于作时代精 神的号筒”。 C.徐敬亚《崛起的诗群》,1983年1月《当代文学思潮》, 从理论上支持朦胧诗,提出了朦胧诗的新的美学原则,开 始以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倾向来概括朦胧诗的性质。
三、“朦胧诗”的几位代表性诗人
1.北岛——理性之歌。
深沉、冷静、凝重。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 心声,充满对现实的怀疑、指控。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 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 思辨性,表现着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带着一代人特有冷静 的沉思, 其抒情主人公表现出一种决绝的否定态度,一种不妥协 的反抗精神和横眉冷对的姿态,充满了一种英雄的悲剧色彩。 代表作——《回答》。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 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运用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的 方法,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又造成了北岛诗独有 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第三节 现代派诗歌
• • • • 朦胧诗 后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 女性主义诗歌
中文系是一条洒满钓饵的大河 这些要吃透《野草》、《花边》 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 的人 正在撒网 把鲁迅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 网住的鱼儿 二十四岁的敖歌已经 上岸就当助教,然后 二十四年都没写诗了 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 可他本身就是一首诗 然后再去撒网 有时,一个树桩般的老太婆 常在五公尺外爱一个姑娘 来到河埠头——鲁迅的洗手处 由于没有记住韩愈是中国人还是 苏联人 搅起些早已沉滞的肥皂泡 敖歌悲壮地降了一级,他想外逃 让孩子们吃下,一个老头 但他害怕爬上香港的海滩会立即 在奖桌上爆炒野草的时候 放些失效的味精 被警察抓去,考古汉
2. 美学特征
A. 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 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 诗人的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 (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 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 B.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 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重新呼唤“人”、立人,启蒙的回归。 C. 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 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 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 能性。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朦胧诗
一、关于“朦胧诗” 主要是指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江河、芒 克、食指、王小妮等一批八十年代初期青年诗人的诗。 “朦胧诗”作为一股创作思潮,开始于1978年底 北京的一个民间诗刊《今天》。一批诗人聚集在此创 作诗歌,表现出与十七年文学完全不同的创作风貌。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 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 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80年代初,文学界在这些诗的晦涩难懂的问题上 展开讨论,所以这一诗潮被称作“朦胧诗”。
中文系——李亚伟
万夏每天起床后的问题是 继续吃饭还是永远不再吃了 和女朋友一起拍卖完旧衣服后 脑袋常吱吱地发出喝酒的信号中文系 也学外国文学 着重学鲍迪埃学高尔基,在晚上 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 他大声喊:同学们 快撤,里面有现代派
现在中文系在梦中流过,缓缓地 像亚伟撒在干土上的小便,它的波涛 随毕业时的被盖卷一叠叠地远去啦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二、“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1. “三人气闷的“朦胧”》
A.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 主张对朦胧诗采取宽容的态度,提出“有风、有浪、有骚 动,才是动运的正常规律”,以历史的必然逻辑为朦胧诗 的生存争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