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热分析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

锂离子电池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

锂离子电池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用的可充电电池,其热行为对于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锂离子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表现,并优化电池设计。

在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的热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电池内部的传递过程,影响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

研究热传导可以优化电池的散热设计,提高电池的散热效能。

2. 热扩散:热扩散是指热量在电池结构中的传播过程,决定了电池的温度响应速度。

了解热扩散行为可以预测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热稳定性。

3.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电池表面向外辐射的热量,可以通过测量电池的辐射热量来了解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

4. 热膨胀:高温环境下,电池内部材料会发生热膨胀。

研究电池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可以帮助优化电池的封装设计,减少对电池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为了研究锂离子电池的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可以使用热仿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或者进行实验室测试。

研究的目标包括了解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温度变化、热量分布、热辐射等情况,以及研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热行为的影响。

通过研究锂离子电池的高温热模拟及热行为,可以优化电池的设计和制造,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同时,还可为电池的故障诊断和热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首先,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所研究的单体锂离子电池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建立数学模型。

通常,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电热耦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2.确定边界条件:通过实验或者已有数据,确定电池的初始温度、外界环境温度和散热条件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电池的工作状态和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

3.选择仿真软件和网格划分: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选择合适的仿真软件,并进行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的精细程度直接影响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和计算所需时间。

4.进行仿真计算: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边界条件和划分的网格,进行热仿真计算。

通常,使用求解数学模型的迭代算法,如有限元算法进行仿真计算。

5.分析和优化结果:根据仿真计算得到的结果,分析电池的热特性,如温度分布、温升速率和热传导等。

根据分析结果,优化电池的设计和温控系统参数,以提高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在进行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材料特性:准确获取电池所使用的材料的热特性参数,如热导率、热容和热传递系数等。

这些参数对于热仿真计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动态效应:考虑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的动态效应,如充放电过程中热量的产生和吸收。

这些效应对于评估电池的温升速率和热疲劳有着重要影响。

3.散热条件:准确建立电池周围的散热条件模型,如散热器、散热风扇等。

这些条件对于电池的热管理至关重要,需要进行细致的建模和分析。

4.温控系统:考虑电池的温控系统对于热仿真计算的影响。

温控系统的设计参数,如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和控制策略等,直接影响电池的温度分布和热特性。

综上所述,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方法是评估电池热特性和设计温控系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边界条件、选择仿真软件和网格划分、进行仿真计算以及分析和优化结果等步骤,可以准确评估电池的热特性,优化电池的设计和温控系统参数,提高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分析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分析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分析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分析步骤一:引言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当前最主要的电动车辆能源储存技术之一,在高频脉冲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热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根据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进行分析,并逐步展开。

步骤二:锂离子动力电池工作原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通过电解质移动到负极,放电过程中则相反。

这种离子的迁移导致了电池的电荷和放电。

在高频脉冲下,电池内部将会产生热量。

步骤三:高频脉冲充电和放电过程当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频脉冲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会受到更快速的电荷和放电。

这种高频脉冲的特性使得电池内部的热量产生更加复杂。

在充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会受到大量的电流输入,导致内部电阻升高,产生热能。

类似地,在放电过程中,电池会快速释放能量,产生热量。

步骤四:热建模为了更好地理解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可以通过热建模来进行分析。

热建模是用来描述电池内部的热传导和热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和热量的传递路径。

步骤五:热管理策略在高频脉冲下,电池内部的热量产生和传递会更加复杂和快速。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热管理策略来保持电池的温度在合理范围内。

例如,可以使用散热片、液冷系统或者风扇来进行热量的散发。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电池的充放电速率来控制热量的产生。

步骤六:热行为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最后,我们需要考虑热行为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寿命的影响。

高频脉冲下的热量产生和传递会导致电池内部的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电池的老化过程。

如果电池温度过高,会导致电解液的蒸发、正负极材料的结构破坏等问题,从而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

步骤七:结论综上所述,锂离子动力电池在高频脉冲下的热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电池的工作原理、高频脉冲充放电过程以及热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池的热行为。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温度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非常重要,低温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降低(容量、倍率性能),但是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寿命,高温能够提升电性能(容量、倍率性能),但是会降低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引起循环寿命的快速衰降。

对于一个由众多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而言,电池组内部的温度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单体电池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单体电池之间不均匀的衰降,最终导致电池组的失效,例如北京大学的Quan Xia等人采用A123的LFP电池进行电池组的模拟和仿真试验发现,通过改变电池组的结构,将电池组内的最大温差从4.62K降低到2.5K能够将电池组累计充电600Ah后的可靠性从0.0635提高到0.9328(详见链接:《电池组“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和模型计算》)。

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工况对于离子电池的产热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高倍率充放电会在电池内短时间累积更多的热量,而小倍率下则几乎能够实现热平衡,减少电池的温升。

江苏大学的徐晓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人对55Ah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和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单体电池的发热功率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电池SoC和充放电倍率的降低而降低,对电池组的热分析发现温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电池组中央区域,并且发现采用空气散热时气流更容易从电池组的上方流过,因此导致冷却效果不佳。

试验中作者采用了55Ah的方形锂离子电池,电池共有5个测温点,其中两个位于电池的低部、三个位于锂离子电池的侧面,如下图a所示。

电池的产热可以通过温升和电池的比热容来计算(如下式所示),其中Q为电池产热量,C为电池的比热容,m为电池的质量, T为电池的温升,如果进一步将p下式除以时间t,我们能够得到电池的产热功率。

为了保证环境温度的一致,作者采用恒温箱进行精确控温,电池的充放电设备采用了Digatron BTS-600设备,采用安捷伦的34970A设备采集电池的温度信息。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分析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分析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分析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见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
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等特点,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热效应是锂离子电池性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电池的工作温度、安
全性以及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
模型进行分析。

其次,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热传导和对流过程也对热效应有重要影响。

电池内部通过热传导将产生的热量从内部辐射到外部环境,并通过对流将
热量传递到外部环境。

这涉及到热传导的数学模型和热对流的传热特性,
需要考虑电池内部温度梯度、传热系数以及热导率等因素。

热传导和对流
过程是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还可能与外部因素有关,如工作环境的温度、使用条件的变化等。

这些外部因素也需要考虑到热效应模型中,以准
确评估电池的热性能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模型需要考虑电极材料的化学反应过程、热传导和对流过程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不同的因素,可以
采用数学模型、热传导和对流的传热特性模型以及实验数据等方法进行分
析和建模。

通过热效应模型,可以预测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变化、安全
性能以及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为电池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锂电池热管理

锂电池热管理

锂电池热管理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也带来了热失控的风险,一旦发生热失控,可能会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热管理策略和热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对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进行分析。

一、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是指电池内部温度升高过快或过高,无法通过散热平衡内部能量而导致电池损坏的现象。

电池热失控的机理主要源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和结构缺陷。

1.化学反应导致电池热失控锂离子电池在工作中,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锂离子来回移动,通过电解液中的离子转移电荷,从而产生电流。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如正极和负极的化学反应、电解液的化学反应等。

这些化学反应可能会产生热量,当热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电池内部温度的升高。

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化学反应速率增加,电池内部的热量累积速度更快,更容易引起热失控。

锂离子电池的另一个热失控机理是结构缺陷。

电池中的正极、负极和隔膜等组成部分都可能存在结构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引起电池内部的短路和热量聚集。

如果电池内部的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电解液的挥发和产生气体。

当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电池内部的压力升高,从而引起电池燃烧或爆炸。

为了避免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需要采取一系列热管理策略来控制电池内部的温度,并及时预警和处置异常情况。

1.温度控制策略温度控制是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核心策略。

通过控制电池内部温度,可以减缓化学反应速率,降低电池内部的热量累积速度。

目前,电池温度控制策略通常采用恒温、过温保护和风冷等方式。

恒温是通过保持电池内部温度恒定来控制电池内部热量的累积,过温保护是在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启动,通过控制电池内部温度和压力来防止电池燃烧或爆炸,而风冷则是通过外部导风设备将冷风对电池进行冷却。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及实例仿真分析的开题报告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及实例仿真分析的开题报告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及实例仿真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移动设备中。

但是,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过充、过放、过热等情况容易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等危险事故。

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是非常必要的。

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会导致电池的温度升高。

当电池温度过高时,电极材料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进行研究,包括电池的热发散和热传导特性。

研究内容如下:1. 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测试。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充放电状态下的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观察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

2. 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建立。

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对电池的热发散和热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

3.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仿真分析。

基于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电池的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电池的温度分布、热传导、热发散等特性。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热特性表现,并建立锂离子电池热模型,对电池的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

预期研究成果如下:1.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测试数据。

在实验中得到不同充放电状态下的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观察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2. 锂离子电池热模型建立。

通过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对电池的热发散和热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电池的热特性数据。

3.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仿真分析。

基于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电池的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电池的温度分布、热传导、热发散等特性,为电池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分析和仿真温度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非常重要,低温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降低(容量、倍率性能),但是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寿命,高温能够提升电性能(容量、倍率性能),但是会降低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引起循环寿命的快速衰降。

对于一个由众多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而言,电池组内部的温度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单体电池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单体电池之间不均匀的衰降,最终导致电池组的失效,例如北京大学的Quan Xia等人采用A123的LFP电池进行电池组的模拟和仿真试验发现,通过改变电池组的结构,将电池组内的最大温差从4.62K降低到2.5K能够将电池组累计充电600Ah后的可靠性从0.0635提高到0.9328(详见链接:《电池组“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和模型计算》)。

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工况对于离子电池的产热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高倍率充放电会在电池内短时间累积更多的热量,而小倍率下则几乎能够实现热平衡,减少电池的温升。

近日江苏大学的徐晓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人对55Ah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产热功率和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单体电池的发热功率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电池SoC和充放电倍率的降低而降低,对电池组的热分析发现温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电池组中央区域,并且发现采用空气散热时气流更容易从电池组的上方流过,因此导致冷却效果不佳。

试验中作者采用了55Ah的方形锂离子电池,电池共有5个测温点,其中两个位于电池的低部、三个位于锂离子电池的侧面,如下图a 所示。

电池的产热可以通过温升和电池的比热容来计算(如下式所示),其中Q为电池产热量,C p为电池的比热容,m为电池的质量,D T为电池的温升,如果进一步将下式除以时间t,我们能够得到电池的产热功率。

为了保证环境温度的一致,作者采用恒温箱进行精确控温,电池的充放电设备采用了Digatron BTS-600设备,采用安捷伦的34970A 设备采集电池的温度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分析技术在化学电池行业的应用
焦联联
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
电池是将物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在充电时它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并以化学形式储存能量,放电时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以电能形式释放能量。

化学电池各个组成部分:如电极、电解质、隔膜、外壳等涉及材料类型众多,为了深入了解电池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热分析技术在材料的研究、探讨过程中被研究人员所广泛使用。

关键词:电池、化学电池、热分析
一、化学电池的分类
电池可分为化学电池和物锂电池。

1、化学电池的分类如下:
(1)原电池(一次电池)
电池经过连续放电或间歇放电后,不能用充电的方法使两极的活性物质恢复到初始状态,即反应是不可逆的,因此两极上的活性物质只能利用一次。

原电池的特点是小型,携带方便,但放电电流不大。

一般用于仪器及各种电子元器件。

常见的原电池有:
锌锰干电池Zn∣NH4Cl,ZnCl2∣MnO2
碱锰干电池Zn∣KOH∣MnO2
锌银电池Zn∣KOH∣Ag2O
(2)蓄电池(二次电池)
电池工作时,在两极上进行的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因此可用充电的方法使两极活性物质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获得再生放电的能力。

蓄电池能够充电和放电循环多次。

常见的蓄电池有:
铅酸蓄电池Pb∣H2SO4∣PbO2
镉镍蓄电池Cd ∣KOH∣ NiOOH
锌空气电池Zn∣KOH∣O2(空气)
镍氢蓄电池MH∣KOH∣ NiOOH
锂离子电池LiCoO2∣有机电解质∣ C
(3)燃料电池(连续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在工作时必须有能量(燃料)输入,才能产出电能。

普通蓄电池是一种能量储存装置,必须先将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在工作时只能输出电能,在工作时不需要输入能量,也不产生电能,这是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本质的区别。

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普通蓄电池也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是它们共同之处,但燃料电池在产生电能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在经过反应后,不断地消耗、不再重复使用,因此,要求不断地输入反应物质。

普通蓄电池的活性物质随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变化,活性物质反复进行可逆性化学变化,活性物质并不消耗。

按电解质划分,燃料电池大致可分为五类: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目前最常用的燃料电池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2、化学电池的基本组成部分
要组成一个电池必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1)电极
电极是电池的核心部分,主要涉及金属(合金)、石墨、活性炭、乙炔黑、或有机碳等(也有用碳化硼等材料)、粘结剂疏水性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

(2)电解质
电池的主要组成之一,在电池内部担负着传递正负极之间电荷的作用。

(3)隔膜也叫隔离物
放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其作用是防止正负极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造成电池内部短路。

除此以外,隔膜还应具有能使电解质中离子通过的能力。

由于锂离子电池系列的电解液为有机溶剂体系,因而隔膜材料对有机溶剂耐溶。

隔膜双向拉伸强度高,穿刺强度高,收缩率低,表面无静电孔隙率高,孔径分布均匀,电解液浸润性佳,具有较低的闭孔温度和较高的破膜温度。

隔膜材料主要有:PP、PE等。

(4)外壳
它是电池的容器,对于电池外壳要求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耐振动,耐冲击,耐高低温的变化及电解液的腐蚀。

碳性电池的外壳一般是锌,碱性电池外壳一般是钢壳。

二、热分析在化学电池行业的应用
1、隔膜材料PP/PE 热分析测试
测量仪器 NETZSCH
DSC204F1 样品质量 5.41mg
温度范围室温 ... 180℃
升温速率5K/min
气氛氮气(静态)
材料类别热塑性塑料
图1:隔膜材料PP/PE 的DSC测试
隔膜作为电池的组成之一,是特殊形式的隔板。

电池隔膜是电池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作为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的隔离板,首先它必须具备良好的电绝缘性,其次由于它在电解液中处于浸湿状态,必须具备良好的耐碱性,并且要有良好的透气性等。

因此电池制造商在选择隔膜时多选用在较广的温度范围内(-55℃~85℃)保持电子稳定性、体积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电子呈高阻,对离子呈低阻,便于气体扩散的尽量薄的隔离板。

隔膜纸除了以上所述的条件外,还应当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韧性,以保证电池在卷绕和极片膨胀时不至于断裂。

从图1中可看出如下特征:在升温过程中,出现两个熔融主峰,第一个熔融峰顶端出现两个熔融峰值,分别为:134.8℃、136.4℃;其熔融热焓为237.7J/g(241.8*98.4%),推测该熔融主峰为材料内部聚乙烯PE的熔融,熔融顶端两个熔融峰值的出现,推测可能为PE内部不同的晶型熔融造成;在161℃附近有一非常微弱的熔融峰,热焓 4.1J/g (241.8*1.6%),推测为材料内部聚丙烯PP的熔融。

-―未完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