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动物凶猛》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较鉴赏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案例

成长历程的时代特征——赏析《阳光灿烂的日子》胡静本部影片是姜文导演的具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影片,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
影片主要介绍了一群孩子的成长过程,对爱情的渴望,时友谊的真诚,对性的窥视,从而达到自身的一种蜕变,走向成熟,本片属于一部纪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但似乎含有一些荒诞派的感觉,是采用回忆似的方法来记录整部片子,至于哪些是真的发生的还是作者自己虚拟幻想的也给观众设置了一些悬念。
影片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空镜头,蔚蓝的天空似乎预示着在广阔的天空下,一群年少轻狂的青年人们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接着就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整部影片的发展时间和国家的大事件都具有一致性。
在青年们的生活中,影片中会穿插国家和国际的大事件。
音乐响起,军人们欢天喜地的扭秧歌、手舞足蹈,此出用了一个交叉蒙太奇,不远处有几个孩子在奔跑,他们都是为了欢送去参军的人们,为他们祝福,为他们歌唱。
电影具有实践上的跨越,一个镜头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孩子们在玩弄着,向上抛书包来玩耍,此时用了一个蒙太奇的手法,换了一个镜头,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影片中穿插了一段初中在校的情景,由冯小刚扮演的胡老师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镜头的交又描写,由一个全班同学的全景描写和胡老师的孤立镜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就有很强烈的矛盾冲突在里面,一场恶作剧最终也是胡老师被打败。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长镜头,从而保证了影片的完整性。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的转换,形成强烈的对比蒙太奇,由极动到极静,有同学们热烈欢迎军人们凯旋时的欢腾,到米兰的房间里的宁静。
米兰的画像呈现在面前,他跪着拥抱着床,似乎在感受着米兰的气息和床上的余香,此时对米兰的头发有一个特写,他用手轻抚着发丝,似乎有无尽的爱意,马小军游离在房顶上,期待着米兰的出现,影片中运用大量蒙太奇来阐释时间的变迁以及身上衣服的变换来说明时间的流逝,初次见到米兰,马小军是在床底下这个视角来偷窥的,此后,脚和小腿就形成了小军心中米兰的定格,走路边,从下往上移镜头,先映入小军眼帘的还是那一双鞋和脚,此时有种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他见到了米兰—他心中的爱神。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精选8篇)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精选(一):《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1994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一部国产电影,姜文的导演处女作,年仅16岁的主演夏雨凭借影片中的马小军一角获得当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称号。
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作为一个影迷,我很难不对它产生期盼。
因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看完之后我感到有些失落。
我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快感,或者共鸣,或者感动。
而至今还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它始终昏黄的色调,是它弥漫期间的荷尔蒙的气味,是马小军或者忧愁或者躁动的情绪。
忘了是哪个人曾说过:“我看《阳光灿烂的日子》不感动,是因为它是姜文的青春,而不是我的。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完后说不出它的个中滋味的原因了吧,记忆之中我并没有如此的疯狂过,青春飞扬的时刻好像总是伴随着安静的影子,躁动不安的心灵也掩盖其中。
但是看着他们在一齐疯狂的打闹,看着他们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狂奔拍人,看着马小军为了证明自己从高高的烟囱中跳下来满脸煤黑还嘿嘿大笑,看着他疯狂的爱上米兰后因为她而疯狂。
我感到的是体内的一种性格的缺失。
正因为我没有这些记忆和经历,我体内那些本该被青春释放的激情躁动的因子被埋到了最深处,以至于自己都以为它们并不存在。
等到类似的电影情节才将它们从沉睡中唤醒。
然后,那种欲探求的渴望和未经历的遗憾会随着起初的不熟悉慢慢的弥散开来,而在记忆中留下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副被涂抹成为金色的画卷,一段沁人心脾的乐曲。
向往的东西通常会被主观的美化,而姜文试图还原的回忆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在这一点上,我找到了与这部影片的契合。
姜文在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道出了自己的感慨:“北京,变化这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
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马小军生活的时代在我看来遥不可及,但是同属于青春的朦胧气息却跨越了时空精确的传到达了我身边。
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小说《动物凶猛》的改编

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小说《动物凶猛》的改编作者:冷蓓康夏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
该影片对小说的主题向度进行了一定调整,通过情节的改造着力突出了主人公马小军鲜明的个性,并通过新增加的人物形象升华了影片思想内涵。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动物凶猛》;改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24-01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简称《阳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可以说,该影片的巨大的成功与其对原著《动物凶猛》的精湛改编有密切关系。
一、调整主题向度小说《动物凶猛》通过文革时期军大院的一群少年打架、闲聊、拍圈子等故事展示了其在青春时期狂热的“英雄主义”情节和原始的、毫无方向、猛兽般的“性”欲。
它是作者对蛰藏着野性和暴力的青春期的回味和感叹,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文革记忆。
而影片《阳光》在继承原小说风格特征和气质的基础上,以更为留恋、怅惘的口吻追忆、讲述了这段日子。
它在突出少年“英雄主义”情结和对“性”焦灼而热烈的向往的同时,弱化了小说中少年的“兽性”,增添了温情的因子,表现出初恋情愫的美好和“对特定年代自由、纯真的庆幸以及难以割舍的情”。
也就是,小说侧重于对特定年代里少年们生命活力的赞美,而影片则重点强调了其中的自由、美好和令人怀恋。
而这大概正是影片选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不是《动物凶猛》作为片名主要原因。
二、改造情节,集中刻画主人公鲜明个性,强化影片主题马小军是影片的中心人物,为塑造其鲜明个性,强化电影主题,影片对小说情节做了大量增删、整合。
首先,影片增加了马小军童年生活场景,包括送别父亲、偷看小姑娘跳舞、和伙伴打闹等。
这三个场景充满了丰富的暗示、象征意义:“送别父亲”交代了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和主人公家庭背景——军人家庭。
这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父亲角色的缺位使主人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为故事展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偷看小姑娘跳舞”、“和伙伴打闹”则暗示了情节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前者暗示主人公对美的追求,就像他后来对米兰的迷恋和渴望。
浅析姜文电影独特的叙事风格——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 ,也 不会让摄 影机 以外 的其 他人 彻底融 入到 回忆 中去, 作 为观众 的我们 也没有 知晓整个 事件 的信 息。 2 . 叙 事空 间 电影的叙 事空 间不像小 说那样 只能通 过抽 象的文 字语 言来塑造 , 留给 读者很 大 的想象空 间,而 是用 最直观 最具 象的声 画语 言来塑造 ,观众 的接 受变得 更具体 、更直 观 、 更具冲 击力 。影 片 一开头 ,映入 眼帘的是 军人 凯旋 归来 、 锣 鼓漫 天的 画面 ,配 音则是 革命歌 曲,真 实生 动的为 人们 交代 了故事发生 的文革 背景 。
一
一
、
叙 事视 角
影片 开头采 用简单 的黑 白字幕 ,配上 男声 画外音 为全 片 拉 开序 幕 : “ 北京 ,变得 这 么 快 。2 O年 的功 夫 ,他 已 经 成为 了一个现 代化 的城 市。我几 乎从 中找不 到任何 记忆 里 的东西 。事 实上 ,这 种变化 已经破 坏 了我 的记 忆 ,使我 分 不清幻 觉和真 实 。我 的故事 总是 发生在 夏天 ,炎热 的气 候 使人们 裸露 的更 多,也更 难掩饰 心 中的欲望 。那 时候 , 好 像永远 是夏 天,太 阳总是 有空 出来伴 随着我 们 ,阳光充 足 ,太亮 ,使得 眼前一 阵阵发 黑。 ” 这 段画外 音不仅 为观 众交代 了背景 ,也将 观众 自然 引 入 以第 一人称 为叙事 的故事 里 ,马小军 的独 白成为影 片叙 事 的重要 线索 。导演姜 文没 有选择 运用全 知视 角 ,而 是运 用神 秘莫测 的 限知视角 ,这样 一来 ,可 以更轻松 的透 过人 物 描写刻 画人 物心理 ,还 可 以形成 悬念 和谜 团,从而 纵 向 拓 展 电影 的深度 空 间。 马 小军成 为整个 故事 的视角架 ,使观 众感 到非常 的亲 切 和 自然 ,又给 人很可 信 的感觉 。很 明显 ,影 片 回忆 性 的 特 质使得 姜文 选择 以主观视 角来讲 述 故事 ,片 中存在 两个 “ 我” , 中年马 小军来 讲述故 事 , 少年 马小军来 展现 故事 , 这样 的双 重视 角让故事 讲述 起来更 加灵 活 ,既带有 限知视 角 的悬念 ,又 带有全知 视角 一揽全 局的特 征。
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剖析

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剖析王朔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在他本人的创作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他在这部作品中唯一一次不加掩饰地展示出个体经历中曾经有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他的自我珍爱的纯洁的青春记忆:激情涌动的少年梦想与纯真烂漫的初恋情怀,并且追忆与自我剖析的叙事方式为这些内容带来了浓郁迷人的个人化色彩。
查过资料,尽管望朔的写作多带有商业气味,但《动物凶猛》却是一个例外,至少也应该是王朔作品中最少商业气味的一篇,它比较多的应属于他本人珍视的、为自己而写的那类小说,即他自己所认为的“或多或少都含有我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有过去日子的斑驳影子。
写存在过的人和生活,下笔就用心一点,表情状物也就精确一点”,或者也可以说,这篇小说中有着超越通俗读物的审美趣味之上的个人性的内容,这才会使得它能够为当代文学世界提供出创造性的新视界和新感受。
《动物凶猛》的主要情节颇具王朔的一贯风格,只是人物的年龄变小,但仍能看出叙述者的身影即代表着《浮出海面》、《顽主》这类作品主人公的少年时代,他和玩伴们之间的相互调侃、性幻想和打群架,也可看作是长大后颓废与犯罪行为的最初形态。
至于女主人公米兰的形象,兼具天真明朗与放荡妩媚这两方面的特点,叙述者由米兰的身上获得了情感的最初唤醒,而最终导致性强暴行为,这似乎也是相当多的王朔小说中所隐含的男女情爱线索的某种原型。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所有曾经在王朔其它作品中出现过的情节因素,在《动物凶猛》中都大大减弱了构筑情节的功能作用,更多地显现为互无直接关联的经验印象,它们出现在作品里的主要功能不是为了讲一个大众爱听的故事,而是依照叙述者回应内心情感的思绪活动而融和成为一个整体,塑造出了一个记忆里面鲜活纯朴的青春世界。
其中最基本的叙事动力源于叙述者重拾逝去时光的情绪冲动。
他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有一个长久不变的故乡可以寄托“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但是在他居住的大城市里,个体经历中过去的事物全都已经彻底消失,“没有痕迹,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除非他去向记忆里追问和想象。
《2024年姜文电影研究_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范文

《姜文电影研究_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篇一姜文电影研究_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一、引言姜文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和演员,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以其独特的影像语言和叙事风格,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故事世界。
本文旨在通过对姜文电影的深入研究,探讨其电影中的影像重构手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独具特色,以写实主义为基础,融合了现代艺术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在《动物凶猛》中,姜文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跟镜头,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让观众感受到故事情节的紧张和刺激。
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则更加注重画面的色彩和构图,通过运用明暗对比、色彩饱和度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感。
三、《动物凶猛》中的影像重构《动物凶猛》是姜文的代表作之一,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在影像重构方面,姜文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跟镜头,将画面与情节紧密结合,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同时,影片中的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也极具特色,如运用冷色调表现故事中的悲凉氛围,以及通过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
四、《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影像重构与《动物凶猛》相比,《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影像重构方面更加成熟和深入。
影片通过运用明暗对比、色彩饱和度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感。
在画面构图方面,姜文更加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张力。
此外,影片中的音乐和画面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视听效果。
五、影像重构的文化内涵姜文电影的影像重构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文化表达。
通过对画面、色彩、音乐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姜文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文化现象融入到电影中,从而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思考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同时,姜文电影中的影像重构也反映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忆中的阳光灿烂——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读后感(5篇范文)

记忆中的阳光灿烂——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记忆中的阳光灿烂——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读后感记忆中的阳光灿烂夏天的阳光总是充裕而焦灼,夏天的人们有着过盛的精力,人非成人,而是以人的躯壳,充斥着欲望的凶猛的动物。
回忆一个关于夏天的故事,总是带着虚茫悲伤的基调,怀着不幸的心情,充足太好的阳光使人眼前阵阵发黑。
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缓缓叙述着一个发生在灼人的夏天的故事。
一群部队大院里的少年与两位美丽风流的女孩是这个夏天最耀眼明亮的星星,他们是年轻的,年少盲目的青春得到了近乎纵容的宽容。
读这样充溢着青春气息的小说本应存着一种灿烂的心情,然而王朔沉重地将这些冲动与凶猛的文字展现在我面前时,让我一边读一边感到凉意阵阵袭来。
正如王朔自己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的文字干扰便有多大。
我悲哀地发现,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实”。
所以他不断地夸大或捏造自己的经历,虚构了回忆,急于表现自己被肯定、被关注、被崇拜的心态。
在这个虚幻的寄托中,我读到了那个年代用群体嬉戏来掩饰自己的空虚与惶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那种生活背景下怀有的最单纯的情感和表现出来的最凶猛的青春。
王朔的小说常被划入“异类小说”的范畴,王朔小说在嘲笑一切高贵和神圣的同时,也涌动着对纯真的惦念和向往,他既展示着精神的虚无和混乱,又去撩拨着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温情。
《动物凶猛》就是他对逝去青春的一次总体缅怀,对昔日纯情的一次全面告慰,他对少年的初恋情怀、强烈的性心理和青春期叛逆与逃避的种种潜意识进行了细致的体察和描摹。
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中期的北京,那是个躁动不安的年代,刚经历了文革的政局动荡,社会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单调,于是在这种空虚的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这样一批逃学,打架,泡妞,拍砖动刀进局子,情思朦胧的少年。
耳濡目染的熏陶,司空见惯的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认为“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动物本能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于是他们不服老师的管教,躲避家长的束缚,反正他们有的是旺盛的精力,只剩下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穿着成人的军大衣装模作样地吸烟,并引以为傲地吞云吐雾,肆无忌惮地与路过的漂亮姑娘搭讪,从姑娘的害羞中感到自我成长的满足,即便是有过对于异性的浪漫幻想也被兽欲所吞噬,哥们义气地斗殴打架,为自己的某次出彩沾沾自喜,谈论着谁又成了某条街的老大,并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便成了老大……他们也有伟大的梦想,于是他们的梦想便是新一轮战争的开始,年轻的他们奔赴战场,出落为举世瞩目的战斗英雄。
《动物凶猛》赏析

《动物凶猛》欣赏《动物凶猛》是王朔的一本长篇小说,后来姜文还特地根据这本小说所讲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就叫阳光灿烂的日子。
虽然王朔成名已久,但是之前真的没有看过他的书,最近随便找了两本他的书翻翻,先是把《看上去很美》给看完了,发现确实挺有意思的,然后就是现在的这本动物凶猛。
王朔虽然出生地不在北京,但是很小的时候就随家搬到北京住了,他小时候是在北京的军区大院里长大的,在他还是小屁孩那会毛主席亲自发动了有名的文化大革命,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他们成长的童年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经历大不相同,那时是贪官很少,大家都穷,甚至越穷越骄傲;人民内部的矛盾都是内部自己解决;即使老百姓欺负解放军,军人一般都不敢还手的;小伙伴们每天在一起玩得更亲密。
和现在差别都很大。
王朔和他的小伙伴们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军人,经常不在身边,所以大多数时间都是和伙伴们一起调皮捣蛋度过的,逃课、打假更是家常便饭。
王朔说他到现在还坚持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让小孩子们乖乖的坐在学校里而不出去闹事,每天学着那些以后工作永远用不上的无用的知识。
那是中国非常特别的一段岁月,王朔、姜文、陈丹青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者在那个大背景下长大的,和现在相比,发现他们好像特别怀念那段时光的一些东西,或许这就是姜文把电影取名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原因吧。
一般自己的读后感都是把小说的故事复述一遍,特别无聊,现在想换个思路。
主要就不复述小说的主要内容了,随便写一些其它的,回头再看看效果如何。
我很喜欢小说的内容。
王朔的小说很有特点,就是大部分都是根据他的个人的亲身体验写出来的。
有些作家不一样,他们有更加天赋的一面,可以不必经历某些事就可以完全靠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很多故事的创作。
另外,他的小说有很多口语化的内容,特别是故事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多都是北京的口语,比如“你丫的”。
有些话的发音还有点讲究,在不同的语境下是不同的音调,也对应着不同的含义。
比如“矫情”和“嚼情”。
我很喜欢北京人,他们特别能侃,就像王朔说的,讲话的时候能说出快感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动物凶猛》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较鉴赏
题记:那个夏天,阳光格外灿烂。
而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由于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后来就去浏览了其改编自的小说《动物凶猛》。
对于这两个作品的不同之处,我想分以下几方面说明。
首先,当我读小说时,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种有心而出的压抑感。
小说的文字太过灰暗,对痛苦、疯狂的描述太过直白,并不隐晦。
足足使人觉得压抑与悲痛,像是背着一个沉重的壳,透不过气来。
而电影的改编,并不像小说那么悲痛了,反而多了很多幽默与诙谐。
比如影片开始时少年们上课恶作剧,给老师捣乱的场景;马小军爬上高塔,最后全身煤炭灰地下来时,露着一嘴皓白牙齿冲我们嘿嘿傻笑的场景;几百人去打架决斗,最后却神奇般化解,在饭店里共同碰杯的场景……都能让我们忍俊不禁,给作品增加了更多的轻松感与幽默感。
我认为这样的表现方式更能带动观众的共鸣,毕竟太过压抑的表现、太过悲惨的结局,观众们在主观上是有所抵触的。
第二,是对于描写方式的不同。
在小说中,由于只能通过文字的描述来表现当时的场景与人物状态、感情、心理,所以其表现形式、描写方式就受了很多限制,并不容易被人们感知到。
尤其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大家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不像作者一样,很容易错过一些需要意会的描述。
所以我认为,相比较小说,电影更容易通过侧面方式来表现各种情感。
演员的神态、动作;说话时的语音语调;环境天气的描写;房内的布置等等,都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自己的感受与想象空间。
例如,马小军与米兰仅仅有一次雨中的拥抱,如果用文字来描写,或许写得再动人再生动,我们都不会切身体会到那种场景吧。
但电影不仅让我们直接听到了马小军那撕心裂肺的对米兰的呼喊,更用全景和音画效果表现了宽广的空间和瓢泼的大雨,使这个拥抱更具有浪漫色彩,突出了马小军对于米兰的不可收拾的爱恋与紧张、激动的心情。
这样的场景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似乎感受到了现场的温馨与甜蜜,甚至以为第二天他们就要在一起快乐地生活下去了。
总之,亲眼所见的总比文字描述要生动形象的多,也更容易给我们带来冲击感。
第三,就是关于内容上的改变。
这所有的改变都基于一个原则:将原先悲惨沉痛的结局改得稍稍“温和”一些,也就是不那么悲惨。
就像最后马小军徘徊在现实与虚幻当中无法自拔时,他冲动地跑到米兰家里强暴了她。
而在电影的改编中,马小军并没有成功。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但却让最后的结局并不那么苦痛,而以前灿烂美好的回忆也并不会在一瞬间崩溃瓦解了。
其实我认为,每部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都有这几个特点,尤其是在表现手法上,电影不会把结局把过程写得那么惨烈,而是会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把背后的残酷与悲哀展现出来,让读者们细细品味。
而《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是这学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
其表现形式幽默诙谐,同时又却深富内涵,真真地让我从刚开始的捧腹大笑,变成了最后的无限唏嘘与感慨。
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冲动、冒险与挑战;有爱情、亲情与友情;有幼稚、无知与愚昧;但最终,他们都获得了成长。
相信每个人对这部影片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而它展现在我眼前的正是一个青少年成长的青春梦:从叛逆到孤独,从孤独到对于爱情的渴望,从渴望到与现实混淆不清的想象,知道最后那段阳光灿烂的青春不在了,永远的逝去了。
我想起了一个网友在评价这部影片时说过的一句话:之前,他的生命在寄存等待着一刻,之后,他的生命不断丧失远离这一刻。
我想这一刻,就是那阳关灿烂的日子一闪而过的时刻吧。
而这一刻,也值得我们所有人,慢慢回想,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