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文学和影视都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方式。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存在许多相似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文学和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一、表达手法与效果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是最明显的不同点。
文学表现方式较为简约、抽象,通常是通过文字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影视的呈现则通过画面、音乐和声音来刻画人物、感情和环境。
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也使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呈现效果。
文学擅长描述人物内在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之间的交织,通常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
影视则通过画面的生动和立体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外在形象、情感冲突和背景环境。
二、形式与传播文学和影视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也有着显著不同。
文学通常是通过发表书籍、杂志或报纸来进行传播。
而影视则需要经过电影院、电视或互联网进行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逐渐从传统的电视和电影院扩展到网络,如Netflix、Hulu等等,这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方便地获得观众欣赏。
但文学作品则未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已有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仍是主要的阅读渠道,这种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
三、创作和生产的不同文学和影视在创作和生产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文学作品通常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加深入思考、细腻地刻画细节,以及为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但也容易出现单一的思路和观点。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是由一组人合作完成的。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互相碰撞,并出现以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文学和影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影视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小说和文学作品,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这些作品成为电影、电视剧的经典原材料。
而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影视和电影,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描写越来越普遍。
四、文学和影视的互补文学和影视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在影视传媒生产中,文学作品往往被优先挑选成为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主要素材。
第三章 影视与文学的差异与相通性

1
·布鲁斯东是如何谈论电影与文学的差异性的?
P54-P61
2 举例说明。P64
3
P67
4
·迪克看来,电影与文学的叙事手法有哪
些相同之处?P70-P71
5
·科恩是如何论述电影“不连续的连续性”特
点的?P73
第三章 影视与文学的差 异性与相通性
影视改编在中外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 象,但是在学术史上却引起了长久的争 论。尤其是在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方面, 主张电影是一门独立艺术观念的人,经 常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刻意强调电影艺术 自身的完整性,因而极力排斥所谓文学 的影响
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看,只要有观众和票房 收入,改编就不是什么问题。但从艺术的角 度看,改编是否妨碍了影像的艺术表现,改 编是否能够表现原作的意图以及是否能达到 原作的艺术水准等都成了问题。如果改编真 的妨碍了影像的艺术性表现,或者改编后的 影视作品歪曲了原著的精神、无法达到原作 的艺术水准,那么,改编还有什么意义和价 值呢?是否为了保持文学或电影、电视剧各 自艺术的纯洁性,而索性隔断它们之间的联 系?
(3)较含蓄的色情画片 上的那种场面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1、小说和电影的源流
在谈及小说时,布鲁斯东并没有去追溯小说 的形成历史,他似乎在有意回避这样的事实, 即小说诞生之初,亦同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 兴趣爱好,引发人们激动和喜悦的消闲之物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4、关于空间和时间 “心理时间”: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时间,粗略地
讲,至少有两种定义 第一种定义是说,人类的思想具有加速或消解时间
影视文学期末总结

影视文学期末总结一、概述影视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的是影视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点,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影视作品进行文学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图,并为社会提供思想引导和文化反思。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对影视文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总结,并以实例分析的方式展开。
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1. 影视与文学的本质区别。
影视与文学作为两种艺术形式,具有各自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影视通过图像、音频和语言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文学主要依靠文字的力量来构建虚构世界和描绘内心世界。
2. 影视与文学的互补关系。
影视与文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借鉴。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影视表达更直观的视觉效果,而影视作品也可以通过文学的深度和思想的发掘来增加内涵和思考的空间。
三、影视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视文学批评。
影视文学批评是对影视作品的文学艺术特点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意象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来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影视文学比较研究。
影视文学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在影视表达上的差异进行比较,探讨作品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影视文学叙事研究。
影视文学叙事研究是对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叙事方式、叙事角度以及叙事风格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手法。
四、视角和主题分析的实例1. 视角分析通过对不同视角的运用,影视作品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发展和内心世界的揭示。
例如,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中,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将故事视角设置为饭店服务员的视角,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服务员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努力和追求。
2. 主题分析在影视文学中,主题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在《生活在别处》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揭示人对生活的迷失和对爱的探寻,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性的影响。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实用版)目录1.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2.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3.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回馈与提升4.结论:感谢文学,致敬经典正文一、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文学与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作为影视创作的母体,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故事背景以及情感表达。
影视创作则在文学的基础上,通过影像化呈现,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二、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1.素材来源:许多影视作品的灵感都源自于文学作品。
例如,《红楼梦》为《黛玉传》提供了丰富的人物设定和情感纠葛;《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则源于 J.K.罗琳的奇幻小说。
2.故事构思:文学作品中成熟的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借鉴。
例如,《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冒险框架。
3.情感传达: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表达为影视创作注入了灵魂。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与无奈。
三、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回馈与提升1.影像化呈现:影视创作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情感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2.传播推广: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文学作品。
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让原著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3.艺术碰撞:影视创作与文学作品的相互改编,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促进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
四、结论:感谢文学,致敬经典总的来说,文学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我们应该感谢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第1页共1页。
第三章影视与文学的差异与相通性 ppt课件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 的观点
(一)布鲁斯东的观点 美国学者乔治·布鲁斯东在
1957年出版的《从小说到电 影》一书,在强调小说和电 影差异性方面比较具有代表 性。该书引用了许多学者、 作家的观点,用以表明在视 觉形象手段和文学语言手段 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难以逾越 的鸿沟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二)克拉考尔的观点 德国电影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
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中,从考察电影如何 能够忠实地改编小说的角度,探讨了电影和小说的相 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 他认为电影和小说在形式和手段表现方面只是程度上 的不同,而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两者的根本性不同 在于:电影倾向于表现物质上的连续性,小说倾向于 表现精神上的连续性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强调两者差异性的观点
观众以
底层群众为基础,所以他很自然地宣称电影 的内容则来自于“群众性的艺术” 电影却通过经过冲淡或修饰的形式,把这些 程式固定下来,形成了一种统治一切的传统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第一节 影视与小说表现形式的比较
二、有关影视艺术与文学相通性的观点 (一)电影同样可以表现人的思维活动 “但是我们即将看到,布鲁斯东认为不可能
用电影办到的那件事(即思维状态的活动),却 由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这样的电影制作者(即 使这样的人还不那么多)通过电影表现手段向 我们表现出来了。实际上,也正是在这一点 上,电影看来和小说是多么接近:这两种表 现手段,在它们各自的演变过程中,都是从 描写和描绘简单的具体事件过渡到描写和描 绘复杂的心理事件。”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实用版)目录1.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2.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3.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发扬4.结论:感谢文学,共同发展正文一、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文学和影视创作,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学往往是影视创作的灵感来源,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内涵。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影视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二、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1.题材和故事:许多影视作品都源于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使得影视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主题和思想: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对影视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视作品通过对这些主题和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传达的哲理和价值观。
3.文学手法:文学作品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叙事技巧等,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借鉴。
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通过黑白影像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挑战。
三、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发扬1.表现形式:影视创作借鉴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如蒙太奇、意象等,使得影视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
2.文学改编:许多影视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使得文学作品的魅力得以再现。
如《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成功地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3.主题和价值观:影视创作在传承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发扬。
如《肖申克的救赎》传达了希望和自由的主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四、结论:感谢文学,共同发展总的来说,文学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而影视创作则在传承和发扬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文学和影视

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因此,影视形象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影视形象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是抽象的;影视形象是单一的,文学形象是多义的。影视的生命与文学基础、哲学高度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高科技的杂耍。
——《西游记》二十二回 唐僧 丰姿英伟, 相貌轩昂。
齿白如银砌,
唇红口四方。
顶平额阔天仓满,
目秀眉清地阁长。
两耳有轮真杰士,
一身不俗是才郎。
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
堪配西梁窈窕娘。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行者按下云头道:“师父,有吃的了。”那长老问甚东西。行者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了。快去!”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斗幌幌,冷气飕飕,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知识讲解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
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文本中心走向视听中心的时代,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扩大了“地盘”,但文学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的价值中心,这一点并未改变。
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如今,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居于全球首位。
我们发现,其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电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
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足以说明文学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
然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比如这种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当下的影视与文学互动呈现怎样的态势?
文学是影视最需借助的资源
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
正如有论者所说,文学能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内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付诸文学改编的作品也大都具备好故事的基础。
小说和影视剧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以叙事为表征,同时,也都是讲故事的。
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而影视制作人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
”然而,即使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改编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在如何理解故事性上,小说方面和影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当然,故事、情节等词汇在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眼里仍带有部分贬义色彩。
电视剧所要求的故事,仍然是非常传统、简单、千篇一律的以故事情节和因果链条为特征的线性叙事,因为制片方认定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样式,必须服从大众的趣味,必须以收视率为成败标准。
因此,他们所要求的,不简单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般故事,而是一种在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上都远远大于普通小说的故事。
影视方面要求小说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物。
而塑造人物,也恰好是小说的拿手好戏。
如果说影视和小说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影视界仍然坚持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观,即人物需要有丰富的个性。
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小说,大都提供有这样的人物基础,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有点傻,有点笨,但是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在磨难中百炼成钢。
这类小说提供了生动丰满的人物性格,是影视剧改编的最好材料。
在每年几千部作品中,像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但形象鲜明、性格丰富、让人过眼不忘的人物其实并不很多,一方面是能力不及,更多的是观念不同,一些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人物”,甚至“塑造”这个词也显得陈旧。
小说所提供的语言,特别是人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资源。
剧本主要由对话组成,小说原著的人物语言是否生动和富于特色,也是制作方考虑的因素。
《篱笆·女人和狗》、《过把瘾》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剧作,都因原作语言的鲜明特色而获益匪浅。
出于以上原因,影视界非常重视剧作的文学性。
张艺谋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
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
”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曾试图疏远文学,得到了教训,到《山楂树之恋》,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再次回归。
影视对文学有冲击有启发
成功的影视改编,无疑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
小说《蜗居》出版两年后乏人问津,而电视剧播出一个月,书就创造了销售40万册的纪录。
传统文学与电视剧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那就是受众面的接近。
如果说网络文学在与传统文学争夺青年读者方面,存在某种天然的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在电视剧改编方面并不存在。
坐在电视机前的主要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他们是原来的文学爱好者,关心人生、社会和历史,因此,电视剧改编也更愿意从传统文学方面寻找资源。
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剧是传统文学的延伸,是传统文学读者的再聚集。
传统文学可以做得聪明一点,利用这个优势,增进对文学的宣传和推广。
目前,文学界与影视界之间缺乏创作信息的沟通,是阻碍文学改编的重要原因,因此双方需要逐步建立沟通合作的合理机制。
我们目前的许多长篇小说创作中,对人物个性的刻画也是不够重视的,人物之间区分不明显。
而影视界非常重视个性,极力强化人物个性。
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主要靠人物的鲜明个性取胜。
《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等也是如此。
这已成为定式。
个性并不影响人物的真实性,相反,它是人物真实性的重要标记。
面对变局,文学不可动摇
影视改编热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由于改编带来的对原著和原著作者的宣传效应和经济效益,影响了部分小说作者的创作心态。
图像时代对文学的挤压,使美国学者米勒曾认为“文学的终结”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其后,他又宣称,文学将永恒。
影视固有的局限性,使它远远不能代替文学,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围绕文学与图像之间关系的讨论,更让我们认识到文学在影视时代的意义。
首先,语言是思维和思想的直接呈现。
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天然地具有亲近和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功效,这是它区别于许多其他艺术形式的优长之处。
“读”和“看”的区别,在于“读”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思维活动,形象思维融汇其中,它牵涉到一种意义的深度模式,而“看”,如看电影,却主要是一种直观的不大动脑筋的感性活动,缺乏对隐含意义的追索。
再者,语言艺术,除带来语言自身的独特美感外,也为读者的想象力提供无限的空间,这是影像没办法超越的。
影像将想象具体化,却也失去许多味道。
譬如,电视剧改编《红楼梦》,好处是使经典通俗化,但也容易挨骂。
曹雪芹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在一千个读者心里产生一千种形象。
电视剧定为一个,省得想象,但也少了蕴藉。
再次,文学是广阔而自由的精神表达。
为什么大部分文学作品不能被影视改编?也由于影视远远不能穷尽文学的题材和文学表现人类精神生活的无限可能。
有时候,最好的小说恰恰也有抗拒改编的特性。
所以,文学一方面不拒绝图像化,一方面又需要对图像化保持警惕,不能把图像化视为文学的出路。
文学应该向影视借鉴,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但应该走自己的路。
文学就整体而言,是足以值得骄傲的,道路是广阔的,前途是充满希望的。
经典之作,必然还是出自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