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外交事务中的立场、策略和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外交领域的知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外交事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难点: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外交领域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在某一外交事件中的立场和策略,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涵盖了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顺序和重要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外交事务作为一个较为专业的领域,学生可能对此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难点: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的背景、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资料等,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相关论文和书籍。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的外交成就,如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峰会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如何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增进国际合作与友谊,展示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
学生对我国的外交事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发展过程和具体事件可能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掌握其主要事件和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外交事件,让学生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和互利共赢。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和主要事件。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外交事件的视频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和主要事件,如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加入世界贸易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3篇一教学目标1、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1、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阅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目,完成下列问题:liuxue86(1)、年月日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四、系统总结: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当堂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3篇二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初中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 16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 、能力目标:列举和分析 70 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Th概括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上海 APEC 会议的主题“ 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Th态度。
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增强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 70 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奥巴马访华的时政视频,回顾中美关系历程。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 16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师板书第16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点1:中美关系正常化学Th回答: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美国“ 扶蒋反共” 政策的破产。
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学Th回答: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教师总结: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教师进一步提问:中美之间为什么会发Th这样的变化呢?学Th回答: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那些事件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了。
学Th回答:抗美援朝、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
教师过渡:国际形势发Th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共同看微课。
教师出示微课材料一: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陷入困境,军费负担不断加重,美国经济有调头向下, 1970 年美国经济增长则完全处于停顿。
——《环球时报》2002 年10 月21 日材料二: 20 世纪 60、70 年代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迫使美国不得不谋求对华关系的改善,联合中国对付苏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范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1、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1)、年月日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四、系统总结: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当堂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二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新中国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外交事业的发展》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7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事业。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展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本课内容包括: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改革开放后的外交事业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外交事业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对具体的外交事件和外交政策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等外交事件,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国际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等外交事件。
2.难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外交事业的发展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等外交事件。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外交事业发展的原因。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外交事件,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文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等外交事件的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部编历史课程的第17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包括1954年日内瓦会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中美建交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内改革发展的相关内容。
对于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其背后的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细节内容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外交事业重要性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3.时间线索法:通过时间线索,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准备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和相关教学参考书籍。
2.教学多媒体材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外交事业相关的道具,如国旗、地图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自主预习,根据学案填完整重点知识,并在课本上标划重点知识。
对以下知识进行记忆: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中日建交。
5.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史实。
6.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国家、地位、作用。
二、交流展示
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对学案填充部分的统一认识,并对自主学习部分的重点
知识进行相互检查。
选取每组 3 号进行展示。
三、精讲点拨
1.“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国建立――70 年代初
出示《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 年代中美关
系的状况。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
然而到了70 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出现转机
(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观看视频“乒乓外交”(1971 年4 月)。
教师讲述,展示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1 年7 月)、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 年2 月)、《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的图片——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引导学生思考“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得出结论,台湾问题。
1979 年,中美破戒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中美关系在70 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是什么?并用大屏幕投影:尼克松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摘录)。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小结:从美国讲,(1)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出示《截止到1969 年1 月20 日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图》。
(2)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
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
现祖国统一。
)
过渡:70 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除了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化之外,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展示图片,直观体验。
1971 年第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
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乔的笑》)。
引导学生思考“恢复”一词的由来。
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时,教师及时设计一些较小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以启发学生,帮
助学生由浅入深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是孤立无援的吗?
得到了哪些力量的支持?
他们的提案能被通过说明了什么?
联合国成立之初操控在哪个国家手中?
以前美国阻挠能够成功,然而这一次美国的方案未被讨论即被废置,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长期的努力和斗争;
(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3)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教师强调: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中国和在这个问
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也是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
排斥中国的错误政策的失败。
3.“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极大地冲ft了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
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和中日邦交正
常化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我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1972 年9 月25 日到30
日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在晚宴上的情景。
(图片田中角荣与周恩
来)
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1971 年7 月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到1972
年底,一年多时间里,就有28 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外交
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1 年亚太
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下面我们来对此作一个简单的了
解。
(二)“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多媒体展示:《亚太经合组织分布示意图》、图片《APEC 会议会标》、图片《上海APEC 之
夜》《江泽民迎接参加APEC 会议的领导人》《APEC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场》APEC
知识库:
①“APEC”是什么意思?①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的
英文缩写。
②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②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
繁荣”。
③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 会议取得哪些成果?③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
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
④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什么?它的作用?④包括中、俄、哈、吉、塔、乌等六个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
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⑤此次会议的意义?⑤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
边外交活动。
总结:说一说,比一比,21 世纪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2001 年
中国还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997 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 年对澳门恢
复行使主权。
各国议会联盟第96 届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120 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1400 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
)
四、拓展延伸
讨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第一,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第二,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五、系统总结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在小组内展示讨论,最后进行班级内展示。
六、达标检测
针对学案限时训练部分,进行闭卷限时训练。
七、板书设计
1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 年)
开创外交新局面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20 世纪 70 年代席位(1971 年)
3. 中日建交(1972 年)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主题 : 新世纪、新挑战;
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上海A PEC 会议 2. 内容:通过《上海共识》
2001 年
3 .意义: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
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