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问技巧

合集下载

记者采访时的沟通技巧

记者采访时的沟通技巧

记者采访时的沟通技巧记者采访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良好的沟通技巧对记者采访的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一些沟通技巧,以确保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

一、建立信任1.亲切友好:记者在采访时应保持亲切友好的态度,展示出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和关注。

2.建立共鸣:通过在采访前了解被采访者的背景,有助于记者与被采访者建立共鸣,让被采访者更愿意与记者交流。

3.表达真诚:记者在采访时应表现出真诚和诚信的态度,不捏造和歪曲事实,在提问和回应时要尽量避免过度夸大或歪曲对方的意思。

二、提问技巧1.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通常要求被采访者进行详细的回答,可以帮助记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2.封闭性问题:封闭性问题通常可以用来获取具体、简短的回答,有助于确认一些特定的细节或信息。

3.追问技巧:在听到被采访者的回答后,记者可以进行追问,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或澄清疑惑。

4.创造氛围:在提问时,记者可以通过创造宽松和轻松的氛围,使得被采访者更容易回答问题。

三、倾听技巧1.专心:记者在采访时要保持专心,全神贯注地倾听被采访者的回答,避免分心和中途打断。

2.注意非语言信号:除了关注被采访者的言辞和表达,记者还需要留意被采访者的非语言信号,比如眼神、姿态和表情等。

3.听取意见和观点: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了解被采访者的观点和观念,要主动听取被采访者的意见和看法。

四、尊重隐私和安全1.尊重个人隐私:记者在采访时应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不得过度追问或泄露被采访者的私人信息。

2.保证安全性:记者在采访敏感话题或危险环境时,应对自身安全和被采访者的安全进行充分考虑,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记录和整理1.准备充分:记者在采访前应对被采访者的背景和相关话题进行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2.记录准确:记者在采访时应尽量保持准确的记录,可以使用录音设备或记事本进行记录。

3.整理归纳:记者在采访后应及时整理和归纳采访内容,以便后期撰写稿件或制作新闻报道。

采访提问的技巧

采访提问的技巧
追问什么?
添加标题
追问:
添加标题
新闻元素:时间、地点、人名、数字、技
添加标题
术等。
添加标题
细节:细节不等同于故事,它是故事中的
添加标题
场景、动作、语言、表情等诸要素,是事
添加标题
件中参与的若干个人物。
03
添加标题
谅我问这个问题,就是在那个时候到来之前,
04
添加标题
我们大家,这些公众人物、这些读者能不能得
05
添加标题
到一个来自您自己的、来自您本身的非常客观
06
添加标题
的自我评价,就是我在人间百年到底怎么样?
金: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到一百年不过才二十年,至少还有二十年,现在我看不到一百岁的时候,怎么样评价自己?我现在只有希望,我希望百年之后还能有人看金庸小说,不要让电脑什么把这个小说全部赶掉了,我想只要世界上还有小说,大概中国人还会看金庸小说,我希望再过五十年、六十年还有人来看,我就觉得很满意了。 记者:现在来评论金庸还为时尚早? 金:是 … …
姚明:我们今年刚刚搬新家,买房子的时候我们对房产公司的人开玩笑说:“能不能麻烦您在我们家墙上多加两块砖,行吗?” 记者:你们家里还有哪些特殊设置,能给我们说说吗? 姚明:我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可是一直“未遂”。我们家的抽屉有三格,我的总是在最下面,妈妈用第二格,爸爸用最上面那格。 记者:根据身高来排的? 姚明:对。那时候我常常问妈妈,什么时候我能够排在第一格?妈妈说,等你长大了,长得高高的时候……等我长大长高了以后,我们也搬家了我就有了自己的房间。
提问 追问 设问 切入个人生活
202X
二、提问技巧
提问 陈述引题 直接提问 陈述是记者在提问前就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陈述。 陈述的内容可以是记者提问的原因; 新闻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材料;采访对象曾 经说过的话,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记者 由陈述引出提问。

记者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记者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记者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作为一名记者,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以下是一些记者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1. 提问应该清晰明确。

不要使用含糊不清或模糊不清的语言,否则可能会导致被采访者误解你的问题或回答你不想要的答案。

2. 提问时要确保问题是开放式的。

避免提出形式化的问题,这样可能会导致被采访者只回答“是”或“否”的答案。

此外,记者应该确保问题可以激发被采访者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展开对话。

3. 合理分配时间。

记者应该确保面对面采访的时间充足,并且要有准确的时间安排,使得访谈能够顺利进行。

4. 使用引导式语言。

在问答过程中,记者应该使用引导式语言来鼓励被采访者更深入地探讨问题,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5. 谨慎选择语言。

记者应该谨慎选择语言,以尽可能避免引起误解或让被采访者感到不舒服。

6. 监听被采访者的回答。

记者不能一味地提问而忽略被采访者的回答。

记者需要注意听被采访者的回答,并在必要时向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7. 有备而来。

记录员需要在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问题的列表、深入研究采访相关的事实和数据等。

这将有助于记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好地控制采访的方向。

现场采访的八种提问模式

现场采访的八种提问模式

现场采访的八种提问模式一、现场采访中常用的开场白在进行现场采访时,首先需要进行开场白,以便让被采访者放松情绪,展开谈话。

常用的开场白有哪些呢?1. 您好,请问您能否介绍一下自己?2. 您好,请问您对今天的活动有什么看法?3. 您好,请问您对这个项目有什么想法?4. 您好,请问您对今天的比赛有什么期待?5. 您好,请问您对这个新产品有什么评价?6. 您好,请问您对这个论坛的主题有什么感受?7. 您好,请问您对这个政策的实施有何看法?二、现场采访中常用的问题类型在进行现场采访时,需要根据被采访者的情况和采访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问题类型。

常用的问题类型有哪些呢?1. 开放性问题:比如“请您谈一下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这类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自由发挥,让采访更加生动。

2. 封闭性问题:比如“您认为这个产品有哪些优点?”这类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简单明了地回答,让采访更加精准。

3. 辩证性问题:比如“您认为这个政策的利弊在哪里?”这类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分析问题的两面性,让采访更加深入。

4. 探究性问题:比如“您认为这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深入剖析问题,让采访更加严谨。

5. 倾听性问题:比如“请问您想对我们的观众说些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让采访更加互动。

6. 情感性问题:比如“您对这个事件感到愤怒吗?”这类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表达自己的情感,让采访更加感性。

7. 反问性问题:比如“那您认为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这类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采访更加对话式。

8. 细节性问题:比如“请问这个产品的售价是多少?”这类问题可以让被采访者提供详细信息,让采访更加具体。

三、现场采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进行现场采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 确定采访对象:在采访前要明确采访对象,确定采访的目的和内容。

2. 准备好问题:在采访前要准备好问题,针对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的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问题。

记者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记者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记者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记者在采访提问时,需要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1.尊重采访对象:记者要尊重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和观点,以礼貌、诚恳的态度进行提问,避免给采访对象带来不愉快的感受。

2.做好准备:在采访前,记者需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背景和经历,以便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同时,记者还需要对采访的主题和目的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引导采访进程。

3.提问要具体明确:记者提问时,要尽可能具体明确,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的问题,以便让采访对象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含义,并能够更好地回答问题。

4.适当引导: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通过适当引导的方式,帮助采访对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可以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

5.注意语气和措辞:记者提问时,要注意语气和措辞的使用,尽可能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以免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和不满。

6.灵活应对: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采访对象突然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突发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灵活应对,采取适当的方式化解尴尬局面,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7.保持耐心: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保持耐心,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敏感的问题,要给予采访对象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

8.做好记录: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在后续整理和分析采访内容时能够更好地还原采访对象的回答。

总之,记者在采访提问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尊重采访对象,做好准备,具体明确地提出问题,适当引导,注意语气和措辞的使用,灵活应对突发情况,保持耐心并做好记录。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并呈现出一个完整、准确的报道。

人物专访提问的七大技巧

人物专访提问的七大技巧

人物专访提问的七大技巧
1. 了解被访者的背景和专长:在进行人物专访之前,对被访者的个人经历、职业背景以及在相关领域的专长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对话并提出有深度和针对性的问题。

2. 提出开放性问题:尽量避免问一些只能回答"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被访者进行详细的陈述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3. 以故事的方式提问:人物专访中,可以通过提出关于被访者的成长经历、关键事件或转折点的问题,引导被访者进行具体描述,让采访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更加生动有趣。

4. 深入追问:当被访者提及一些有趣或有争议的观点时,可以适时进行深入追问,要求对方进一步阐述和解释,以获取更多深入的信息和观点。

5. 启发性提问:通过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导被访者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促使其给出更加有深度和见解的回答。

6. 利用沉默:在被访者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可以暂时保持沉默,给予被访者思考和陈述的空间。

有时候,被访者会在这个时候主动补充一些重要信息或者深入展开回答。

7. 简明扼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难懂的词语或句子,而是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提问,使被访者能够清晰地理解问题的意思,有针对性地回答。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记者采访提问,是新闻工作的核心活动之一。

一位出色的记者,便是拥有高超的提问能力的记者。

精准的提问能够让采访的对象敞开心扉,深入挖掘准确的信息,准备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

那么,记者采访提问到底有哪些方式?下面就来总结一下:一、基本问题法。

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记者采访提问方法。

有些采访者会被某些新闻事件吸引,因而构想出与之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XXX?”“为什么会出现XXX?”“XXX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等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从较宽的范围向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搜集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引导性问题法。

引导性问题法是记者采访提问过程中,让采访者自己省思,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一种技巧。

例如:“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何建议?”等等。

三、想象问题法。

它指的是以一种更加脑力而不是理性的方式来提问。

它的提问方式很特殊,采用的是虚拟的、突然的提问,例如:“如果你是XXX,你将怎样做?”“假设你是XXX,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有什么反应?”等等。

四、开放性问题法。

这种问题法是记者采访提问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用开放性的问题,挑起采访者的兴趣,让采访者忘记被访的角色,忽视记者的存在,把内心的深处的真相说出来,这样才能搜集到有价值的素材,例如:“如果可以,你会怎么做?”“在你看来,有什么值得值得我们去做?”“如果你有机会改变现状,你会怎么做?”等等。

五、主动提问法。

这种记者采访提问方法强调积极性,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主动地抓住每一个可能的信息点,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跟采访者交流的主题。

例如:“除了XXX你还有什么想提的?”“对于XXX,你觉得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可以做?”等等。

六、直接问题法。

这种记者采访提问方法,偏向于直接提问,迅速把问题提出来,要求采访者不加多余的思考,可以根据已经有的答案自由发挥。

采访提问时的技巧

采访提问时的技巧

采访提问时的技巧
采访提问时的技巧包括:
1. 做好准备:在采访前,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背景和经历。

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提问,并理解采访对象所提供的答案。

2. 明确主题:在采访前确定一个清晰的主题或目标。

这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提问,并确保采访内容围绕主题展开。

3. 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导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回答。

这需要你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并寻找能够引发采访对象思考和情感的问题。

4. 倾听和观察:在采访过程中,专注地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观察他们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

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回答,并从中获取更多信息。

5. 引导和追问:在采访过程中,适当地引导采访对象,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经历。

同时,对于不清楚或未回答的问题,要进行追问,以获取更多信息。

6. 保持尊重:在采访过程中,尊重采访对象的感受和观点,避免提出过于尖锐或敏感的问题。

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使采访更加顺畅和有效。

7. 结束采访:在采访结束时,感谢采访对象的参与和分享,并为后续的报道或写作做好准备。

以上是采访提问时的一些基本技巧,根据不同的采访情境和目的,可能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提问的技巧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掌握采访提问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

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就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技巧作一初浅探讨。

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

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

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

而怎样使得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思,这是记者们在每次采访中几乎都会遇上的问题。

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只有当人们彼此熟悉产生信任之后,才会向对方吐露自已的心事。

向一个不熟悉的人透露自已的情况,人们会觉得极不安全。

因此,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时并不急于提问,而是先着力于同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

当对方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时,再向其作提问,从而顺利地问到自己所要了解的情况。

《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有次在四川采访一个石油区的老干部,事先没打招呼,向他说明了来意,但老干部坐在那里,跷着二郎腿打官腔:你从哪里来的呀?干什么事呀?纪希晨赶紧调整策略,向其提问:听你的口音,象是陕北人,是绥德米脂一带的?一打听,果然是的,而纪希晨曾随部队在那里呆过。

老干部的感情马上起了变化,又是拿凳子,又是倒水,滔滔不绝地谈开了。

这里,两人共同呆过的地方,就成了连接记者和采访对象感情的桥梁。

二、将提问融入到交谈之中。

有的记者在提问时,先将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向采访对象一一提出。

这样做当然是有充分准备,能对提问的结构作充分的考虑,但极容易将整个提问过程弄成一问一答,缺乏人情味,使人觉得象是在审讯犯人,自然会使得采访对象不情愿作回答。

其实,人一般都是乐于交谈的,因为与人谈话往往即是对他的一种尊重。

有的人沉默寡言,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说话,而是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尊
重。

一问一答式的采访,记者居高临下,采访对象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又哪来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记者在作提问时切忌只顾自己发问,而应该是与采访对象作交谈,乐意倾听其谈话,将提问融入到谈话的过程之中。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曾谈到,1949年1月她随老记者李庄去访问一位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工人、老党员杨宝嵩时的情景:一见面,李庄同志就用双手紧紧握住老杨的一双大手。

他们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战友那样亲切地聊起来了。

我在一旁留神听着。

只听李庄同志尽在问老杨身体怎么样?老伴身体好不好?国民党撤退时受惊没有?解放军来了粮食供应怎么样?工厂生产恢复了没有?工友和家属对共产党、解放军都说了些什么?老杨一一叙说着,就象老朋友聊天一样。

显然,这位老记者采访的成功之处,即在于他采用了一种交谈式的提问技巧。

三、提只有采访对象才能作答的问题。

作为新闻记者,最看重的是独家新闻。

因为独家新闻是独此一家,为别的报纸所不能发布,最具新闻价值。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所作的报道,相对于受众而言,它必须是未知的,如果是已知的那就不是新闻了。

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努力从采访对象身上去寻求独特之处,从提问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提出只有采访对象才能作回答的问题。

这种独特性的提问,保证了所采访到的事实的唯一性,从而能获得较大的新闻价值。

著名新闻专家艾泼斯坦说道:要问的是只有他本人才能告诉你的问题,或者他能够陈述他的观点的问题。

这样你就进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采访,充分利用了时间,给了人家一个好的印象。

有一次,邓小平同志接见日本外宾。

接见完毕,送客人出门时,一位日本记者利用这个极短暂的空隙,跑上去问邓小平:听说你要辞去副总理职务,是真的吗?此一问题简单明了,唯有邓小平本人方可作答。

邓小平很快作了回答:有这个打算,但是要有正式手续,经中央批准。

这位记者据此抓到了一条独家新闻。

四、将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在于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具体事实及材料和观点,因此其提问切忌笼统抽象。

因为面对笼统抽象的问题,采访对象往往不知从何谈起,只好应付其事,很难深入下去。

这种情况责任不在于采访对象,而在于记者本人,因为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记者的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你如何提问,人家就会如何作答,提问不当则自然影响到回答问题的质量。

比如你问一位企业的
厂长:你们这里的体制改革搞得怎么样?这个问题就问得不高明,因为它太大了,采访对象无所适从,不知从哪儿作答为好。

于是只能应付了事:不怎么样还可以一般,诸如此类的说法,请问你听了又有何用?有经验的记者则不然,他会把这个问题化作几个具体的问题来提问,比方说:你们这里的体制改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原来的管理体制有哪些毛病?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阻力,你们是怎样克服的?现在你们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之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没有?群众是否很拥护新的管理体制,他们有抵触情绪吗?今后你们打算怎样进一步改革?这些问题很具体,针对性强,采访对象感到有话可说,也乐意作答。

五、用提问来激将采访对象。

记者采访要达到预期效果,前提是采访对象必须乐于作答。

但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采访对象心存顾虑,怕说出事情来对自己不利,他就会对记者采不合作的态度,甚至明确对记者表示无可奉告。

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该怎么办呢?有的记者苦口婆心,极言采访对象顾虑之不必要,但采访对象自有主张,并不是你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的,遇上生性固执的采访对象,更是弄得作记者的束手无策。

其实在此种情况之下,采用提问来激将采访对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

使用激将法提问,记者从反面提出问题,或者有意误解对方的意思,以刺激对方,激发其情绪,使其感觉不吐不快,或认识到不说出来反而会对自己构成不利。

在国际新闻史上,有的名记者就是以善于提问激将而著称。

1936年斯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时,他要毛泽东谈谈自己的历史。

毛泽东开始想回避这个问题,斯诺就心平气和地向毛泽东提供了许多情况,并说:外国对你有种种传说和谣传,这难道是真的吗?这就是个激将提问。

毛泽东听了很感意外,并稍稍有些惊愕,于是同意纠正这些谣言,谈出了个人的经历。

斯诺正是凭借高超的提问技巧,达到了自己的采访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