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专业课作业

初中生物专业课作业
初中生物专业课作业

初中生物专业课作业

1、在“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中,如何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呢?

答:在我们的“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中,要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坚持“以学为主”不动摇

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思离散、知行脱节。其主要原因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不是主动自觉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压迫之下的“被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根本就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是流水线式的“得到信息——默记于心——按题索答——准备应试”,这怎么能是实现“学思结合”呢?而在“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和研讨,质疑释疑,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思结合”的特点。问题是,教师应该学会智慧引领、组织积极思维下的学习活动,真正地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发展。

(2)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只有活动没有思维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学生的思维锻炼,并不是指一味的静思、默想,更不是“静听”、“做题”,寻求好的学习策略、学会组织学习以及在活动中表达等等,都需要学生的思维。静思、自省下的顿悟可以提升思维,活动中的思考和活动后的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维,学生的智慧发展,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更需要实践智慧。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任何活动,必须是以“积极思维”为前提的,不论是听老师讲解,还是合作展示,学生是否“积极思维”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组织学生“互教互学”时,还是组织学生“外化知识”时,都要牢记这一点。

(3)积极尝试实践性学习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观点是“知难行易”(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认为,人类的知与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我们在课堂中的感觉是“知易行难”,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并不矛盾。“知难行易”是指在实践中总结规律、体验智慧、发现问题的本质,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难易关系”,而我们课堂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的传授为主,不经过实践体验和实践检验,是从书本理论到实践行动的“难易关系”。学生的学习实践方式有多种,并不仅仅是社会实践一种方式,要落实“知行统一”,可以将“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眼、耳、鼻等多种感觉器官或自己的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在感知“现象”的过程中,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的本质过程。为此,教师应通过问题引领,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中的“外化”思想,就是为了把传统学习变成学生的实践性学习,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活动,表达、表现自己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提升智慧。

2、教师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克服陈旧的命题观念,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试题,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哪些呢?

答:掌握生物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解题能力和答题的正确率,有着重要作用。选择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1)直接判断法。这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答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到结论。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的选择题。

(2)筛选淘汰法。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判断出答案的题,可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于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淘汰,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3)排除法。运用此法解答选择题时,应做到三个排除:①排除观点本身错误或包含部分错误观点的题枝,此谓排错法;②排除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要求的规定性无关的题枝,此谓排异法;③排除含义外的外延大于题干或小于题干规定性要求外延的题枝,此谓排乱法。

(4)信息转化法。对于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干信息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此方法常用于解答规律类和图表类选择题。

(5)图示法。图示法能形象、直观地展示思维过程,简便、快捷地选出正确答案。

(6)分析推理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分析出与答案相关的若干要素,再利用这些要素推导出答案。

(7)辨优法。解答此类题目时必须准确把握题枝与题干之间的“亲疏”关系。应该教育学生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语,明确题干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只有辩得清,才选的准。

(8)因果推导法。这种方法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因导果: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直接推断出答案,然后再与题目中所给定的供选答案相对照,与之相同者即为应选答案。另一种是由果导因:从供选答案出发反过来推导,结果与题意相符者即为应选答案。

(9)比较法。生物学的很多概念、生理过程相近但并不相同,通过比较法即可判断出其中的细微差别,解决问题时便能明辨对错,得出正确答案。

(10)组合筛选法。学生运用组合筛选法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应依据自己最熟知的题枝来判断。①若此题枝错误,则含有该题枝的组合项均为错误;②若此题枝正确,则遗漏该题枝的组合项均为错误;③若根据某一题枝难以选出正确答案时,则可以再根据能拿得准的另一题枝,按照以上做法来判定;④若遇到“公共题枝”的组合时,则“公共题枝”可以免审,只要审析相异题枝的正误,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11)综合分析法。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决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解答复杂选择题常用此方法。

3、由于学生和家长都愿意片面夸大考试分数的作用,让很大一部分教师,也有意或无意地加入到分数为上这一行列中。这样对学习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为,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且会由于存在不科学的因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的发展。该怎样认识和看待分数呢?

答:我觉得在学业评价中,广大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及家长正确对待分数,发挥分数的积极功能,认真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要认识到过于看待分数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首先,过于看重分数,会使学生惧怕考试,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诱发其心理障碍。其次,过于看重分数,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委屈,长此以往,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导致厌学。第三,过于看重分数,容易造成学生与老师的对立。有些教师往往会将成绩差的学生身上的不足与成绩好的学生身上的优点作比较。比的结果,一方面会导

致学生失去自信,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对立。

(2)要认识到分数只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考试内容要有针对性。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检测,通过考试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的学习情况。有考试自然就有分数,教师或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分数高低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得失原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等。而教师根据学生丢分的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无疑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显然,这个分数评价是非常有效的,它能看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此,考试的试题内容在布局和安排上应该对某一学习段内的知识点、重点问题都有比较突出和较强的针对性,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

(3)努力让分数对学生产生激励、鞭策和期待的心理效应。

考试分数除了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关之外还与考试发挥、试题难易等有关,面对考试成绩,家长应仔细分析孩子的实际能力有没有进步,学习是否已经尽力,是否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是否快乐等,考试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孩子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教师面对学生的成绩单,也不要过分地看重分数的高低,而应该帮助学生卸去过重的分数包袱,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分数,并从自己每次获得的分数中去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总之,教师要让分数对学生产生激励、鞭策、和期待的心理效应。

(4)努力倡导分数评价和无分数评价相结合。

分数评价只是一种容易量化的评价手段,但其结果对多数学生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成绩单上的分数外,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心灵的欢愉,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独立、自信、快乐和幸福。无分数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在看到学生不足时,更多的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付出,这样会使学生对外来的学习充满信心,从过重的分数压力下解放出来。针对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日常表现、整体发展水平都纳入评价视野,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从“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关注分数转变为关注人,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相信一定能还学生一段充满阳光的学习时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分数,给学生一个宽容的环境,让他们拥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心理,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超越自我的竞争意识,才能让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把考试当作一种趣事,从容来面对。

4、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通过考试来考出学生的个性,并引导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是教师在命题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应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命题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命题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有:

(1)目标性原则。考试的目的不同,试卷编制的结构和试题的难度就不同。平常的检测主要是诊断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期中、期末考试及会考等则主要是水平性测试,调研、模拟等考试兼有前面两者的功能,而中高考、竞赛则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目的各有侧重,命题自然不同。

(2)层次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试题难度的分布上,即根据考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教材内容的难易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编制具有一定梯度的不同层次的试题。一方面,试题本身要具有层次性,这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中,即每一题中的各个小问题难度应有区别,要有一定的梯度,即使该题是难题,各小问中也应设计难度较小的题(基本是送分的题);另一方面,整卷试题难度的分布要有层次性,通常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但也有间隔和跳跃的情况,主要是考虑给学生解题过程以张驰有度。

(3)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选试题和编写试题不但要求试题本身没有科学性知识错误,而且表述要规范,尽可能采用生物学术语。二是试题在语法和标点的使用上应该完美无缺,按法定标准使用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三是从课标理念和实施要求以及中考命题趋向来看,应按一定比例,设计一些能充分体现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理论水平和科学精神等内容的试题。

(4)精炼性原则。语言表达要精炼,每道试题应该清楚地提出一个或几个独立而明确的问题,学生阅读题干后能够明了他们要解答的内容。语干要简单明确表述一个问题,任何能够放在题干内的单词或陈述,避免在每个选项中出现。总体原则是尽量不在语言理解上为学生答题制造障碍。

(5)创新性原则。命题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无论改编试题还是新编试题,都凝结了他人或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一定性质的考试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因此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试题的新颖性,而试题的新颖性则主要反映在取材的新颖性、创设情景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设问的创新性以及考查知识、能力所占角度的独到性等方面。综观大型考试的命题情况,在一份试卷中,至少应有20-30%的原创试题,才算较好地体现出创新性原则。

(6)基础性原则。试题突出学科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生物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彰显学科课程理念。

(7)联系实际原则。试题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

(8)综合性原则。试题全面考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注重科学探究主题的考核难度,考核涵盖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现象预测与分析”、“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等多项内容,通过评价引导教师落实好探究性教学。

(9)人文性原则。卷面的设计、标题的确立、情境的创设应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能怀着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使评价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5、选择题的命制应注意哪些技巧?试举例说明。

答:选择题是指针对某个问题,让学生从多个可能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作为回答的试题形式。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再认、再现、理解、分析、比较与运用等能力。选择题通常分为题干和选项两个部分,题干一般以问句或陈述句的形式呈现,要求语句简练、准确、清楚;选项包括正确答案,也包括干扰项、迷惑项等;备选项与题干的衔接在逻辑和语法上要完整,应随机排列或按逻辑顺序排列,备选项之间表达的含义不能重叠或相互排斥等。对此,选择题命制要领的核心是题干的编制要精,选项的设计要妙。具体技巧表现为:

(1)选择题题干的编制技巧

①选择题的题干应该有意义,应该有明确的刺激情景,情景设置要自然,与问题解答密切相关,情景的问题指向性明确;②考查的应该是重要内容,必须有代表性;③新情境材料不要有与课本相同的语言,这样不能反映学生的高水平认知能力;④题干简明,尽可能包含题目内容并排除无关材料;⑤试题以客观事实性材料、科学原理或哲理材料为基础,避免以个人认识为基础;⑥避免过于专门或过于一般的内容;⑦除了某种重要的学习结果需要,一般不使用否定式的题干。

例题:为什么大多数苔藓类植物都长的矮小?( )

A.因为它们的假根很短

B.因为它们的叶状体很小

C.因为它们的维管束很短

D.因为它们的叶状体内水分运输的效率很低

不妨改为:为什么大多数苔藓类植物都长的矮小,这是因为它们的()

A.假根很短

B.叶状体很小

C.维管束很短

D.叶状体内水分运输的效率很低

题干中不能包括无关的内容,选项中的相同的内容也尽可能的置于题干中,这是语言简洁的需要,也是准确的表达测试的能力要求的需要。否则,题目在阅读上过于繁琐,降低试题测试的效度。

(2)选择题备选项的编制技巧

在编制题干的前提下,选项的编制是区分试题优劣的关键。但如何才能使所编选项具有迷惑性又不致产生误导呢,这就对选项的编制提出了要求:①选项应设定合理的数目;②选项在内容上和语法上具有比较好的同质性,以降低可能的猜测概率,同时提高考试结果的效度;③各选项分别与题干在内容上和表述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④各选项要独立,在意义上不要重叠或相互排斥;⑤迷惑项尽可能与题干某些部分有关,使得每个迷惑项看起来都是可能的;⑥避免题干对选项的提示作用。另外,试题之间也要相互独立,避免相互产生提示作用。

例题:在北京种植的新疆哈密瓜往往没有原产地的甜,其主要原因是北京地区的()

A.空气质量差,光合作用强

B.土壤肥力足,光合作用弱

C.昼夜温差小,糖分积累少

D.海拔高度低,水分散失多

备选答案中,可能有几项都是正确的,但有一个答案明显优于其他答案,要考生选出最佳的一项。最佳选择题可用来测试学生的分析、比较、评价等能力,这类题的迷惑项更具有诱惑性,具有一定的难度。

6、初中生物学科综合题突出综合理科课程特性考查学生从整体上对生物的认识及对生物概念原理的领会,发挥检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的独特作用。在一份初中生物学业评价的试卷中,综合题是不可或缺的。那么,综合题命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编制综合试题有三种基本思路。其一是从相关知识及其系统出发取材编题,即以知识立意命题。这类试题知识联系紧密,结合点巧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其二是选择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取材背景编制试题,即以问题立意命题。这类试题贴近生活实际,反映了时代特征,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其三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取材编题,即以能力立意命题。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正确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编制综合试题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还要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综合运用能力。基于此,综合题的命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有机联系,不牵强附会。学科综合性试题应基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有机地联系学生已学过的其他学科内容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不是牵强附会,追求形式上的“综合”。从对教学的导向来讲,这一原则至关重要。

(2)注重效度,不喧宾夺主。由于是在学科考试中的“综合”,试题应充分考虑测试效度,即必须最大限度地符合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打“综合”的旗号,脱离或基本脱离学科教学目标,以考学科以外的知识和方法为主。

(3)符合实际,不拔苗助长。在正确导向的同时,还需十分注意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目前各学科教科书的“自我封闭”现象严重,课堂教学还基本上处于“教教材”的状况,绝大多数学生的视野、阅历和思维能力还处于比较狭窄浅显的程度。在这种状况下,试题的综合度和难度须慎重考虑,要让考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成

功体验,否则将适得其反。

7、今天的作业与昨天的作业必然有很大的差别。设计具有创新功能的作业就是一切为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引导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物学习,达成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目标的作业。请举例回答如何对作业进行形式的创新。

答:随着新的课程理念的普及,人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作业和试题的功能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新理解。过去人们认为作业的功能就是“学而时习之”,关注作业的复习巩固作用,现在,人们则视作业为“任务”,并使之作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对作业进行形式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物学习,达成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具体表现为:(1)在遵循“全面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形式的创新。比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中,学生要理解:在视野中看到一个“上”字,那么载物台上透明纸上写的字是什么。学生刚开始学习使用显微镜,就回答成像原理的题这很难。所以我们如果让学生先理解成像原理,然后再判断到底透明纸上写的是什么,这道题的难度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2)在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形式的创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易错点、易混淆点设计作业,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设计作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生有的吃”的效果。

(3)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形式的创新。比如,在学习“藻类苔藓类蕨类植物”时,就可以设计: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多吃点这些原始植物?这样就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4)在遵循“开放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观察动植物细胞》这两节中,教师就可以把显微镜放到教室,让学生自己在教室随便观察教师放置的玻片标本,然后绘图。这样做要求不一样,实事求是,学生很喜欢做的,从而达到了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目的。

8、解题能力属于特殊能力,是调节解题活动的个体心理特性。对解题活动的调节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实质上来说,解题能力是解题活动稳定的调节机制。本质而言,是类化了的解题经验。请说明学生解题能力的要素应包括哪些方面呢?

答: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信息处理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学生要提高解题能力就得提高上述三个环节的准确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也得围绕这三个环节来寻找对策。基于此,学生解题能力的要素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原有学业水平。指与解题有关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图形、基本模式、基本方法构成的知识组块。这是解题的前提,而思考只是解题的一种手段。由于学生:知识源“的缺乏,对概念、方法、技巧的无知,必然会导致思考变得毫无意义,使之成为无源之水。在实际解题时,需要对原有知识水平的合理组织,直觉敏锐地进行识别、分析,形成对问题的整体综合判断和预测,从而得到解题方法和思路。

(2)思维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总是有局限性的,思维定势又是很常见的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在培养常规思维的同时,不能忽视对非常规思维的关注,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完善科学的思维方式,突破思维障碍,塑造健康的解题心态,切实减少解题失误,提高解题能力。

(3)元认知水平。对自我的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方面的认识、监控和调节。在具体的解题活动中,则体现在对所进行的解题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①自我意识是以自身为意识对象的意识,只有对解题活动的信息输入、加工、贮存、输出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才能克服自己思维

活动的盲目性,增强主动性、自觉性和目的性。②自我评估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主动分析、评价自己所进行的解题工作,针对解题目标,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薄弱环节或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把握正确的解题方向,把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③自我调整是在自我评估后采取的对策行为。一般根据自我评估的反馈信息,针对自己在解题中的薄弱环节或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起点上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修正原先的解题途径,使思维活动回到正确的轨道。

(4)非智力因素。包括解题中的观念、态度、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个性品质。而解题中的观念指的是学生的学科观。正确的学科观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人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积极地、主动地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解题中的情感,指的是学生从事解题活动的愿望和决心,常常与他们的责任感、理智感、美感等联系在一起。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有强烈而深厚的情感为动力;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学习,或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致发展成为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学习才有动力,才能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9、渗透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初中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精神教育的常用策略有哪些呢?

答:树立生物学教育的素质观,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科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在生物学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在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讨生物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生物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要面向未来。从未来需求来看,科学教育要把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品质、科学价值放到和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样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为:(1)科学方法。生物学教学除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分析、概括方法;类比、推理方法;科学假说方法等)之外,更需要的是训练学生学会科研方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设计构想、整理分析结果;实验工具、实验材料的选择)。生物学教学中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印证某一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而且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

(2)科学思维。素质教育强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由微观到宏观,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生物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生物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现行的人教版初中、高中生物教材,在内容选取、体系编排、文字叙述、插图、练习等方面都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教法的同时,也要研究学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3)科学态度、科学品质与科学价值。生物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生物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初中生物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一、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作业是师生为完成教与学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既是对教学知识的巩固和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二、目前生物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状况: 1、调查问卷 2、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中存在问题:①轻视作业,很少或不布置作业②作业设计的目标不明确,不能体现作业的作用。③重复性的抄写作业多,具有开放、层次、阶梯性的作业少。④现成作业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⑤知识巩固题型较多,应用实践、实验操作题型少。⑥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⑦硬性统一作业多,自主选择作业少。⑧封闭性作业多,开发性作业少。⑼题目不加选择、有量无质。⑽布置作业多,批改作业少。⑾只给分数没有评价的多,仔细批阅评价具体的少⑿作业评价单调,评语生硬、没有感染力、缺乏激发性。 3、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观因素:⑴作业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够,随意性较大⑵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局限性⑶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巧设计客观因素⑴、生物不加入中考总分后学校不重视,“应试教育”根深蒂固。⑵班级多、班额太大批改难度大。三、优化生物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一)设计作业的原则 1.面向全体,兼顾差异、体现层次性(1)、作业量的分层(章节量少,一般15分钟,单元量多,一般30-50分钟。)(2)、作业难度的分层①对待基础弱的学生:设计

一些难度较低、有一定模仿性的题目。让他们找回自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②对中等学生:设计一些稍深的学习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解决,促进其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③对于优等生:可安排一些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的创新型作业,侧重其思维、想象、综合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3)、作业选择的自主性不论何种层次的学生,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案例1:在讲授“减数分裂”时,对薄弱学生要求分析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异同;对中等生额外要求从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对优等生,提出更高要求:将变化规律绘制成曲线,画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图。案例2:案例3: 2、作业内容、形式要开放和多样化 3、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 4、作业设计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1)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2)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3)生物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融合整合题(二)作业的类型 1、从时间上分:课前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2、按照形式来分:书面作业、口头作业、阅读类作业、资料收集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 3、从作业难易程度来分:基础类作业、巩固类作业和提高类作业。(三)作业批改的原则通过对作业的批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情况,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过于简单和生硬,非对既错,缺乏师生之间感情交流。

初中生物课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种子发芽学问多 二、活动对象:八年级(13)班学生指导教师:党溪 三、活动背景分析: 【资源分析】:种子发芽学问多是综合实践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部分主题探究的活动内容,是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探究、实验、合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以及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不少学生在小学自然课种植过辣椒。),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种子实物,画图、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四、活动内容:1、首先以学生收集种子发芽有关资料入手,带学生进入神奇的种子世界,由老师以课本资料为例抛砖引玉,提出关于种子发芽你想探究什么?的问题,小组讨论,最后班上共同讨论确定活动子课题。2、在课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策划活动,并分享探究计划。3、在课后去完成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实验工作。4、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以照片,录像,小论文,表演、种子发芽展海报等形式展示成果。 五、活动策略:本活动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节课得出实验结论根本不可能,第一节课完成主题生成实践活动设计,课下进行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较弱,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条件。。六、活动时长:两周时间,2课时+课后活动

浅谈如何分层布置语文作业

浅谈如何分层布置语文作业 景县任重完全小学王丽丽摘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学生、作业分层比较科学以及生物作业怎样布置才能使学生饿的吃饱,饱的吃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发挥作业的真正目的——巩固基础、强化技能、发展思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新的作业关学生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 长期以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千篇一律,所有学生的作业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比如马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不认真思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而且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化发展,优等生成为机械学习的呆子,后进生则全无学习兴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业而形成对学习的恐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语言潜能和智商的差异,学习风格不同,经验背景不同及情感态度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布置弹性作业即分层布置作业的作法,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也响应了“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要求。国家教委规定的小学生作业量:一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二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三十分钟;三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一小时;六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一小时。 以下谈谈我在分层布置作业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新的作业观 前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头脑中充满着“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下初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自由自主、驰骋思维的广阔空间,并享有足够的时间.布置并组织指导学生完成适当的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后作业过程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每一次作

2019上半年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上半年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 (1)Ⅰ、Ⅲ (2)49 42 (3)黑自然选择 27.参考答案 (1)血浆 (2)尿素 (3)加强 (4)水通道蛋白的合成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参考答案 (1)绘制概念图的步骤 ①从绘制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绘制概念图。该教师围绕微生物相关领域,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本节教材,确定了概念结构图中所要用到的重要概念。材料中A、B、C均为《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级主题(主题八、主题九)所对应的重要概念。 ②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该教师从本节中的加黑字体及教材内容,提炼出了概念1~4及概念①~⑧;进而根据这些概念的概括性进行了排列。 ③画出概念图的草图,并对草图进行修正。 ④寻找交叉连接。该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将概念①~⑧按照逻辑关系与概念1~4建立了联系,反映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⑤对概念图进行修正和装饰,最终优化概念关系。 (2)①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教师需向学生提供常见、有代表性的病毒、真菌、细菌,帮助学生提供概念支撑。 ②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以材料中的概念结构图为例,教师需要对微生物的相关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如形态特征、生活方式、分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微生物相关概念,进而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要概念。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以材料中的重要概念为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消除“细菌都是有害的”“微生物就是细菌”等错误观念。 通过上述方式,帮助学生利用概念结构图形成重要概念,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 29.参考答案 (1)a、c属于探索性提问。探索性问题,通常要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变量的影响,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影响鼠妇缩成球的原因可以从阳光、温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同样问题c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可从取食及分布多方面进行探索。所以属于探索性问题; b、d、e属于事实性提问。事实性问题可以通过基本的观察、测量得到问题的答案。b、d、e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出答案,所以属于事实性提问; f属于相关性提问。相关性问题,通常要研究两个相关性的问题。问题f是通过研究昆虫和鼠妇的“足”的相关性从而提出问题,所以属于相关性问题。 (2)提出问题是开展科学探究的前提,应注重提问的有效性。生3提出的问题为“鼠妇会游泳吗?”不适合在本节课进行探究,原因如下:

初中生物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在远程培训研修学习过程中,我怀着求真经取瑰宝的心情认真听课,让我受益多多。 一:①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应该学会支配教材,灵活运用新教材;②真正的“减负”在于如何有效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 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要我学”变“我要学”,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参与面广,不断深入,概念的形成上采用不直接讲,而是通过许多新旧知识的对比让学生自然生成,老师主要做启发和指导的工作,课堂采取“新旧知识的对比--概念的初步形成—概念的理解辨析—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巩固与提高”。 三: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方法,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追求,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不教而主动参与学习追求知识,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课堂教学中“感悟为先,思维为本”使学生积极投入,思维生动。 在远程培训研修的日子里,观看专家与老师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扬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特别是在生物学作业布置、批改上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作业的布置对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并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弥补教师教学的不足有一定的意义。但整个过程中,我们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反馈,而对学生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却很少理会,这样的过程所强调的只是教师主体评价和导向作用,忽略了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某些学生对作业产生消极心理,把作业当作是“应尽义务”,消极应对,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作业的发展功能消失殆尽。 五;新课程下的生物学作业观要求在生物学学习中,把生物学作业当作是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生物学作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同时,整个生物学作业过程要注重互动性的多元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控制的调节,不断改进教学、学习方法和策略,调整和端正心态,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下的生物学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1.作业形式的多样化;2.作业目标的综合化;3.作业内容的生活化;4.作业发展的时代化。使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得以有效的提高,作业的多样化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作业的评价上,应注重于过程性和主体性,切忌只注重结果。总之,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六;在远程培训研修的日子里,观看专家与老师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扬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 七;新课程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互动性的多元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控制的调节,不断改进教学、学习方法和策略,调整和端正心态,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总之,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3、“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三节青春期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东风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 ——2012年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课题】乌江源头三岔河水污染情况 【组长】麦富澜 【组员】麦富澜、杨文玲、麦海欣、梁结雯、郭佩雯、吴结如、刘咏欣 【指导老师】杨发会 前言: 随着时间的兜转,我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由于人们大量用水及排放废水,致使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社会各界纷纷为“保护水资源”这份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这真的能有效防止水资源不再受到污染吗? 不仅仅如此,保护水资源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你试想过吗?我们人类每丢一块垃圾时,全世界都将变得忙碌和肮脏吗? 让我们走近生活,走近勒流街道的河涌,让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勒流——我们这个需要保护的家吧! 一、学生课题 迄今为止,人类还未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发现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的物质。人体组织中水份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体内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见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 而近年来,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大量用水或排放废水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所谓的水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将污染物质介入于水体后,变更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影响水缘的正常用途,并且危害国民健康及人们的生活环境。水污染来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为的污染源,人为的污染源有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为因素所造成水体中浮游物与溶解物的增加等。不仅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海洋也同样污染严重。污染的江河会继续污染海洋。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就是赤潮,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另一方面,赤潮还会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另一方面,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尽管顺德在近几年来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是勒流街道的河涌仍然出现了一系列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恰当解决与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环境问题,成为勒流一张卫生情况良好且靓丽的名片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以反映出我们勒流政府是否加大了管理力度,以及勒流人有否为保护水源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二、研究目的 1.通过各种途径探索与了解乌江源头三岔河的水污染情况,了解群众对河流 1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课) 一、初中生物学科价值及学习方法指导 生物学科在中学教学中起起落落。人们关注的问题一直是: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人口及环境问题要重视,生物学必须考,否则不被重视,等等。而忽视了生物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实现其教育价值:只有当社会、学习者体会到中学生物学科开设的价值,其发展才会持久。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如:唯物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等。 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可以说不大不小,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发生改变的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想让学生学好生物,还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如教给学生先计划后学习,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实践后总结。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2、制定计划,凡事依计而行,计划项目要齐全,内容要充实,

可以具体到每周甚至每课时,切忌应付,计划也可以向学生说明,让 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配合老师。3、依据课程标准,目标明确, 夯实基础。4、方法要灵活,首先,在教法上,要能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其次,在学法上,要注意,教师不能以讲代学,学生 不能以背代记,要多向学生传授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要注意知识的 纵横对比,知识的条理化、网络化,多理解记忆,少机械重复。5、 关注学科发展,关注社会热点,加强实验教学,强化训练。 二、复习课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三、复习课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流程解读 (一)、课前预习延伸 1、依据要求编制复习导学案,明确复习范围,突出对知识的系 统、掌握。 2、合理适时安排复习任务,突出学生主体,并做好复习任务完 成情况的收集和分析。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能用其指导初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 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 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 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初中生物学课程10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课程资源的 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了解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4.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初中生物作业

初中生物作业 1、在“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中,如何体现“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呢? 答:我认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互教互学,外化共享。想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你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互教互学,学外化共享”学习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下面,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相互交流研讨。体现了以学和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思想,能够作到学思结合的特点。 二、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只有活动没有思维量的课堂不是优秀课堂。学生是否积极思维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的唯一标准。不论组织学生“互教互学”还是组织学生外话知识,都是以这里衡量。 三、尝试积极实践性学习。教师应通过问题的引领,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以及情感交流等工具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互教互学,外话共享”学习课堂中的“外化”思想。就是为了把传统学习变成学生的实践性学习。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活动,表达、表现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提高智慧。 2、教师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克服陈旧的命题观念,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试题,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哪些呢? 答: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认为生物试题一般有两种类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历来是得分的重点,直接影响得分的高低。很多选择题,题干设计若明若暗,条件隐晦,选项设置似是而非,极具迷惑性。因而选择题解题技巧性强,能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会快速准确地选择题审题和熟练地解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选择题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数学作业、练习分层设计方案

数学作业、练习分层设计方案 直滩初级中学任兴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业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数学课程这一基本理念?为了实现数学课程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其中实施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有利于贯彻这一基本理念。“作业分层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练习)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一、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不一定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存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学习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才有效率。分层布置作业就是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来布置作业,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练习。 其次,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即孔子教人,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的基础等具体情况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就说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 二、作业分层设计的类型 1.书写型:这类作业的选取内容:(1)教科书;(2)配套练习册。 2.体验型:数学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还可以将学习范围延伸到学生力所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教研组小课题

初中生物教研组小课题(专题)研究方案 一、小课题(专题)名称: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 二、研究对象:初一、初二的学生 三、研究时间:2011年2月至6月 四、现状分析: 1、生物教学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素质教育观念上的矛盾。 2、初中生物被视为“副课”。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不愿把精力用到生物课的学习中来。 3、学生学习性不高,知识浅显,能力欠缺。 五、研究目标: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程序,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研究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做到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 互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践又进一步拓展生物学知识。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水平。 3、个案研究法研究“个体”对象的发展规律,做好个案分析,不断提高研究成效。 4、实验法 八、研究的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拟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方案(第一周至第四周) 2、实施阶段: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做好各案设计和有步骤的实 施(第五周至第十四周) 3、总结阶段: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第十五周至第十八 周) 九、预期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十、研究成果形式:精品课展示及相关论文,活动个案。 初中生物教研 组

2011-2-28拟定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 2 喜欢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植物生活所需。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可以作为水污染的指示植物。 2.苔藓植物有茎、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没有输导组织);假根固定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植株高大。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古代的蕨类植物成为煤炭。 种子植物 4、菜豆种子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两片子叶) 5玉米种子(果实):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一片子叶)、胚乳 6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例子:银杏、兰等) 7、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根据子叶、叶脉、有无胚乳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竹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作业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作 业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食物中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一组是() A.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B.糖类、脂肪、蛋白质、水 C.糖类、脂肪、蛋白质 D.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 2.下列食物成分中,既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人体能源物质的是() A.糖类 B.水 C.蛋白质 D.维生素 3.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4.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都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对其原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不能在体内贮存 B.蛋白质营养丰富,热量高 C.组成人体的蛋白质每天都要分解一些 D.蛋白质不能由其他物质在体内转变而来 5.为了使儿童的骨骼正常发育,应给儿童补充() A.含钙丰富的食物 B.含钙无机盐和含磷无机盐丰富的食物 C.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D.含钙、磷无机盐以及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6.小明患了贫血病,体内可能缺乏的是() A.铁 B.钙 C.锌 D.碘 7.在一条远洋海轮上,因新鲜蔬菜不足,多数海员出现了齿龈出血现象,这是因膳食中缺乏() A.维生素B1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A 8.某人经常下肢麻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医生诊断为脚气病。该患者应多吃一些什么食物() A.含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 B.含维生素B1较多的食物 C.含维生素C较多的食物 D.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 9.如图所示,小强没吃早饭接近中午时感到头晕。你建议他补充什么食品能最快获得能量()

A.鸡蛋 B.牛奶 C.花生 D.巧克力10.国家在缺碘地区推广加碘食盐,这是为了预防() A.核辐射 B.贫血 C.大脖子病 D.佝偻病11.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总质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12.生物兴趣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食物名称花生仁黄豆核桃仁大米 质量(克)20 20 20 ① 水(毫升)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2.2 1.4 3 1.3 A.实验中,①应该为20克 B.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下端不仅要浸入水中,还要接触锥形瓶的瓶底 C.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 D.从实验结果可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三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 13.维生素和无机盐在人体中需要量虽然很少,却起着“人体运作的润滑剂”和“健康的基石”的作用。下面所列物质与缺乏症,不相符的是() A B C D 物质维生素A 维生素B1钙铁 缺乏症夜盲症脚癣病佝偻症贫血症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课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种子的萌发 二、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指导教师:于敏 三、活动内容:1、首先以学生收集种子发芽有关资料入手,带学生进入神奇的种子世界,由老师以课本资料为例抛砖引玉,提出关于种子发芽你想探究什么?的问题,小组讨论,最后班上共同讨论确定活动子课题。2、在课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策划活动,并分享探究计划。3、在课后去完成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实验工作。4、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以照片,录像,小论文,表演、种子发芽展海报等形式展示成果。五、活动策略:本活动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节课得出实验结论根本不可能,第一节课完成主题生成实践活动设计,课下进行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较弱,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条件。。 四、活动时长:两周时间,2课时+课后活动 五、活动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做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推断出种子萌发的必备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探究实验法完成对种子发芽的探究活动。 3、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对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学习,感悟人生的一点道理。 3、学生在对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六、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做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实验材料器具(绿豆、花生、黄豆、培养皿、塑料口杯、带盖容器、锡箔纸、吸水纸、标签、土壤、清水、等。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种子发芽相关资料、准备各种状态的植物的种子等实验材料

实施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的经验总结

实施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经验总结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每年入学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落后;另一方面中考没有生物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以往带过的班级,每到学期结束质量检测时,学生的生物、地理学科的成绩普遍偏低,并且两极分化严重。面对这些情况,我曾经也实施的一些措施,比如加强作业的检查力度,经常搞一些小测试,督促学生背诵重要概念知识等等,但收效甚微。2013年秋季接到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之一--七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 工作,经过充分考虑,我决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分层教学的理念及相关文献介绍的理论,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实施分层教学。到今天夏天正好和这届学生一起将初中生物课程全部学完。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取得的收获。 激发了一些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刚入学时,学生因为没怎么上过小学科学课,对生物科学的知识几乎为零,中考也没有生物学科,很少有学生重视这门学科,听课不是很积极。我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第一课“走进生命科学”,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生物这门科学,激起了很多同学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随着不断深入的学习,热爱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学生不断的多了起来。 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初中生物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最早接触的实验课程,但我带的学生入学时对实验的概念几乎为零,在小学

阶段几乎没有上过实验课。对实验器材的操作、实验方法的认知、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等认知也几乎为零。但对于实验热情确实高涨的。通过对不同操作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每个学生在实验技能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学生在县教育局每学期举行的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学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在生物科学的学习中取得了进步,而这每个小小的进步,又成为学生进一步更加努力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动力。学生在每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中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具体统计如下(详细的成绩分析参见附件一至附件五):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XX年版)》,并能用其指导初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掌握生物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初中生物学课程10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了解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点,如年龄特点、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差异性,如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异、不同的学习态度等。(2)分析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XX年版)》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明确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明确核心概念,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确定教学目标 (1)领会初中生物学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根据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柳树0中学郑继锋 一、理论依据 由于在教学中多次用到情境式教学法,而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以教材形式呈现。新观点认为:知识只是看作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二)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所以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观 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1、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2、新知识是在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学生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搭建平台。 3、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性的学习,教师要组织、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协作学习。 二、操作流程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思维、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作业布置三、流程解读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知识的获取当中,借助有效的情景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积极主动的接受课题的探究。 在情景创设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学习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版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课题:观察《美丽的叶子》(留住绿色的叶) (配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设计本活动。) 设计者:鹿邑县王皮溜一中刘丽 年级:七年级 组织形式:以教学班为整体、以小组为单位 课时:4课时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 (1)提出学习课题; (2)介绍活动的过程,内容和成果要求等等; (3)学生自由分成四个小组; (4)分小组讨论,明确内容:外出采集应准备哪些工具观察什么内容应注意哪些观察事项用什么方法观察怎样采集标本制作应准备什么用具用品采用怎样的制作方法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2.材料准备 (1)走进大自然,于大自然融为一体,细致观察觉得有趣的事物,把发现的带回教室并记下来。(2)教师收集有关的叶片、文字资料和示范植物标本。 (3)收集生活中的小发现。 (4)学生准备好剪枝剪、小锹、报纸、台纸、针、线、胶带、玻璃纸、保鲜膜等)。 【活动建议】 1.采取单独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向家长给予说明、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包括一些有用资料的提供。3.活动结束后要进行讨论和总结。 4.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存在的问题】 1、在校园、大田等地采集植物,破坏绿化环境,产生不良引导; 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3、学生不能识别常见的植物,教师也不能鉴别某些植物标本。 【活动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操作法、观察法、参观法、调查法、统计法、经验总结法。 【活动用具】 制作示范植物标本,制作植物标本用具(剪枝剪、小锹、报纸、台纸、针、线、胶带、玻璃纸、保鲜膜)。 【活动过程】 1、第一次活动:(发现绿色的叶片)导入课 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自然,首先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播放大自然中绿色美丽的叶片—绿色植物的纪录片)。 师:大自然美不美谁能告诉老师它美在哪里 生们说。 师:说的真好,大自然可真美啊!老师告诉你们如果能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大自然非常有趣呢! 小组汇报他们的发现 师:现在我们就请四个小组各找一名代表来汇报他们许多有趣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