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培训试题及答案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培训试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未开展网络直报的医疗卫生机构,在签发《死亡证》( C )日内将纸质《死亡证》第一联复印件报送至辖区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在收到《死亡证》复印件7日内代为网报。
A、3B、5C、10D、152、医生填写好《死亡证》后,网报人员应于填写后( D )日内网报。
A、3B、5C、10D、153、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对象( D )。
A.辖区内常住居民B.户籍居民C.35岁以上居民D、覆盖辖区内全人群4、死亡漏报调查在次年( A )前,完成本年度辖区内死因监测数据的核查和补漏工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A.1月31日B.3月31日C.5月31日D.6月30日5、心脑血管事件监测中脑卒中的监测不含ICD-10编码中的( C )。
A.I60B.I61C.I62D.I636、我县各肿瘤登记处应收集和补充自( B )年1月1日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开展以来,辖区内人口中(包括户籍和非户籍)恶性肿瘤、原位癌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的新发病例、死亡病例。
A.2018年B.2016年C.2017年D.2020年7、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第( A )联由填报单位留存。
A.一B.二C.三D.四8、恶性肿瘤当年粗发病率>( A ),当年粗死亡率>120/10万。
A.180/10万B.150/10万C.160/10万D.120/10万9、儿童伤害监测的监测对象是:因伤害休假(休学)( A )天以上的学生。
A.1B.2C.3D.41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指定科室及专(兼)职人员收集“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信息,病历归档后( C )个工作日内单卡录入或者批量导入国家信息系统。
A.3B.5C.10D.1511、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仅报有手术治疗的病例)以发病( C )天为期,按一次发病事件记录为一个病例。
A.7B.14C.28D.3012、辖区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登记率应≥( D )。
疾病控制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模拟试卷1(题

疾病控制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3型题1.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分为A.4类B.5类C.6类D.7类E.8类正确答案:D解析: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分为:①精神和行为障碍;②呼吸系统疾病;③循环系统疾病;④消化系统疾病;⑤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⑥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⑦恶性肿瘤。
知识模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不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领域的是A.肿瘤流行病学B.伤害流行病学C.精神疾病流行病学D.慢性肺疾患流行病学E.糖尿病流行病学正确答案:B解析:伤害与感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属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共同构成了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负担。
知识模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流行情况中错误的是A.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总死亡中占绝大部分B.流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城市高于农村C.危险因素流行日益严重D.恶性肿瘤为我国城市居民的第1位死因E.疾病负担不堪重负正确答案:B解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流行增长幅度农村高于城市。
知识模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4.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研究表述错误的是A.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一般与饮食因素无关B.吸烟可以引起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过量饮酒与肝脏疾患、心血管疾病有关D.胃癌、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E.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正确答案:A解析: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知识模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5.对下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全人群预防策略表述错误的是A.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社区干预等方法,在全人群中控制主要的危险因素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B.进行筛检,早期发现病人C.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对高血压的治疗,降低中风发生率D.社区参与也是全人群策略中的一种E.控制烟草广告是健康促进的一种方式正确答案:B解析:B属于高危人群预防策略中的二级预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

THANKS。
鼓励减轻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通过心理咨询、瑜伽、冥想
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
早期筛查和干预
定期检查
建议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早发 现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病危
险因素。
危险因素评估
通过评估个人病史、家族史、生活 习惯等,确定个体化的慢性病风险 。
干预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 施,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心理咨询等。
考虑到公平性,政府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医疗保健服务 。
06
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新型技术和方法的运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进行 预测和评估,提供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 机制,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
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
均衡饮食
提倡摄入低盐、低糖、低脂、 高纤维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水
果、蔬菜和全谷物。
适量运动
鼓励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 走、游泳、慢跑等,保持每天 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戒烟限酒
倡导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以 降低心血管疾病、肺癌等慢性 病的风险。
心理平衡
预防和控制
早期发现和干预危险因素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措施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的关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健康损害
慢性病会导致身体器官的 损害,影响生理功能,严 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心理影响
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 和管理,给患者带来巨大 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社会经济影响
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和对社 会经济的影响巨大,给家 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
预防主治系列-疾病控制-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预防主治系列-疾病控制-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单选题]1.我国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呈现的趋势是()。
A.降低B.不稳定C.波(江南博哥)动D.增长E.减缓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进展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增加,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呈现增长趋势。
[单选题]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以下哪些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A.肺结核、心脏病、脑梗、癌症B.胃癌、冠心病、白血病、艾滋病C.慢性阻塞性肺、高血压、肺结核、肺癌D.癌症、糖尿病、艾滋病、甲减E.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单选题]3.关于“慢性病”。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慢性病”起病突急,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B.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也属于“慢性病”C.“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D.“慢性病”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疾病为代表E.大多数“慢性病”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虽然该类疾病的病因复杂或未确切明了,但大多数疾病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单选题]4.下列不属于致癌的生物因素的是()。
A.乙型肝炎病毒B.甲型肝炎病毒C.幽门螺杆菌D.日本吸血虫E.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CDE四项,均属于导致癌症的生物感染因素,其中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有关、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有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内膜癌有关。
慢性病防治试题(附答案)

慢性病防治试题(附答案)1. 能产生90千卡热量的食物重量叫做一个交换份。
(√)2. 我国高血压流行特点为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
(╳)3. 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
(√)4. 使用水银血压计测压读取血压数值时,水银柱若不在刻度上,可进行估读,末位数值可出现1、3、5、7、9。
(√)5. 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更为密切。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7. HbA1c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目前我国已采用HbA1c作为诊断标准。
(√)8. 糖尿病患者女性妊娠后称为妊娠糖尿病。
(√)9. 对高血压测量时若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按照收缩压水平分级。
(╳)1. 下列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描述错误的是(D)。
A. 常见病、多发病B. 潜伏时间长,发病隐匿C. 一旦发病多数不能自愈D. 患病后都能够治愈2. 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C)。
A. 慢性病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B. 全球疾病总负担主要是由慢性病所致C. 慢性病发病率比传染病发病率低D. 慢性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首要原因3. 不属于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特点的是(A)。
A. 防治工作由专科医院的内科负责B. 防治工作通过三级医疗保健网来实现C. 防治对象包括患者、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D. 防治工作由防疫、防病部门和医疗、康复部门共同完成4. 关于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B.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年龄在65岁以上C. 遗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D. 几乎在所有国家中有10%~3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5. 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下列哪个时间内有符合各类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D)。
A. 3个月B. 半年C. 1年D. 2年6.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B)。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试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单项选择题]l、下列不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是()A.吸烟B.饮酒C.饮食不合理D.熬夜E.锻炼身体参考答案: E[单项选择题]2、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措施是()A.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对症防治B.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心理治疗C.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并发症D.早发现、早治疗、对症防治E.早发现、对症治疗、心理治疗参考答案: A参考解析:本题主要是明确三级预防的定义及其包含的内容。
[单项选择题]3、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最大的困难是()A.医疗条件差B.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不依从C.病人经济困难D.医患关系不好E.宣传力度不够参考答案: B[单项选择题]4、慢性病的发病及相关资料收集的作用不正确的是()A.描述疾病分布B.已被彻底消灭传染源C.向卫生部门报告疾病流行状况D.制定卫生政策E.研究疾病病因参考答案: B[单项选择题]5、疾病监测属千哪项研究()A.前瞻性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描述性研究D.实验性研究E.队列研究参考答案: C[单项选择题]6、下列关千慢性病叙述错误的是()A.慢性病一般不会爆发流行B.慢性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C.随访前瞻性研究是研究慢性病的好方法D.社区管理模式适合我国慢性病防治的国情E.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发展没有关系参考答案: E[单项选择题]7、下列危险因素中属千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是()A.吸烟、喝酒B.脂肪的摄入太多C.体力劳动、运动过少D.工作中接触的毒物太多E.肥胖的增加参考答案: D[单项选择题]8、为预防伤害,美国一些州规定为儿童设置特殊座,属千()A.一般干预B.特殊干预C.主动干预D.被动干预E.选择型干预参考答案: E[单项选择题]9、某男士,58岁,糖尿病患者,医生劝其进行规律体育锻炼,饮食合理,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这属千()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C.三级预防D.四级预防E.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 A参考解析: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病因采取有针对的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属千一级预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试题及答案汇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试题及答案汇总1、食物中1g脂肪产生的热量是(c)。
(a) 16.7kj (b) 29.3kj (c) 37.7kj (d) 4.0kcal (e) 7.0kcal2、食物热效应是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额外消耗的(b)。
(a)维生素(b)能量(c)蛋白质(d)脂肪(e)碳水化合物3、成人摄入混合膳食时的食物热效应约相当于基础代谢的(b)。
(a)5%(b)10%(c)15%(d)20%(e)30%4、基础代谢是指(d)。
(见资料4?p.3)(a)食物热效应(b)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c)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需要额外消耗的能量(d)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e)轻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5、成人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应为(c)。
(见资料1、p.4)(a)12%-14%(b)25%-30%(c)55%-65%(d)30%-50%(e)70%-80%6、一成年男性、身高175cm、体重70kg、其身体质量指数为( b )(a)19.8(b)22.9(c)23.6(d)24.7(e)28.07、在人体内氧化产生200kcal能量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是( c )(a)10g(b)25g(c)50g(d)100g(e)200g(a)碳水化合物(b)脂肪(c)蛋白质(d)矿物质(e)维生素9、成人膳食中脂肪供能比最好不超过(c)。
(a)10%(b)20%(c)30%(d)40%(e)50%10、在人体内氧化产生360kcal能量所需要的脂肪是( a )。
(a)40g(b)90g(c)120g(d)150g(e)180gs("content_relate");。
预防医学(二)第十二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

第一节 概述
• 1.流行特征 • 全球流行现状:所有国家最主要的死因 • 我国流行现状:慢性病在总死亡中占绝大部分;患病人数 多,发病增长速度快;疾病负担严重;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有 新变化
• 2.预防控制对策 • (1)强调在社区和家庭水平控制慢病最常见4危险因素 • (2)三级预防并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
第三节 糖尿病
• 2.预防措施 • (3)第三级预防 • 未发生并发症: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如药物治疗、饮食 治疗、体育锻炼,控制血糖、血糖自我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 已发生并发症: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伤残、加强康 复,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
总结
•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糖尿病概念 • 2.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和糖尿病(2 型)的流行特征 • 3.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2型)的综合预防措 施
第三节 糖尿病
•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抵抗 (IR)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病 • 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4种类型 • 发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高能高脂饮食、肥胖、 体力活动不足、糖耐量受损、早期营养不良、长期精神紧张等
第一节 概述
• 2.预防控制对策 • (3)全人群预防策略和高危人群预防策略并重; • (4)改革创新慢性病保健服务模式,鼓励病人共同参与, 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加强病人定期随访,加强广泛合作等; • (5)开展社区综合防治,促进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 (6)建立综合性社区行为干预项目,以行为改变理论和生 态健康促进模式为指导,以政策和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
第三节 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三、宿主因素
(一)遗传因素 ➢ 几乎所有的慢性病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是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 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心理因素(个性、性格、精神状态与
二、以控制危险因素为核心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吸烟 静坐生活方式 酗酒 体重控制 高血压管理 血脂异常
慢性病早期 病人的筛检
应激)
➢ 职业紧张——高血压 ➢ A型性格——高血压、冠心病 ➢ 工作压力——早期动脉硬化、心肌梗死 ➢ 抑郁——冠心病 ➢ 长期极度忧郁、悲哀、恐惧、愤怒——癌症。
A型
有雄心壮志, 喜欢竞争, 出人头地; 性情急躁, 缺乏耐心, 容易激动; 有时间紧迫感, 行动匆忙; 对人有敌意。
性格与健康
B型
Williamson DF, et al. Am J Epidemiol 1995; 141: 1128-41 Lean MEJ, et al. Diabetic Med 1990; 7: 228-33
个体化的体重控制
➢ 饮食改变 ➢ 体育锻炼 ➢ 行为改变 ➢ 药物治疗 ➢ 综合治疗
运动减重的优缺点
饮食改变+体育锻炼 体重下降
行为策略 进行强化
➢ 多种方法联合使用的减重效果更明显
➢ 行为改变策略的强化可以避免反弹
➢ 干预实施者同减重者的长期联系使减重效果更持久
➢ 外界支持可以提高减重者的自我效能感
➢ 减重目标:BMI<24kg/m2 ,22最理想。避免 中心型肥胖。
➢ 减重的速度不能过快,比原体重减5%10%(6个月), 每周减少1-2斤。
一、重视慢性病生命全程的预防
➢ 慢性病发生与发展是危险因素长期累积的 结果。
➢ 预防的关口前移:预防疾病→预防危险因 素(尤其是生命早期)采取措施越早,收 益就越大。
生命全程方法(life course approach),把人生 划分为几个明确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组 的人群在不同的场所(家庭、社区、工作 场所)中实施卫生保健措施,保证人生的 不同阶段有效地获得有针对性的预防服务 ,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 减重效果不及控制饮食明显, ➢ 益处多:增加HDL和瘦体重。
体育锻炼+限制饮食可使体重很快下降,并 避免停止节食后的体重反弹。
肥胖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
体重减轻 (kg)
2
0
-2
-4
-6
-8
-10
-12
0
6
适度体重减轻4.5Kg 降低2型糖尿病的危险26%
运动 (n=31) 对 照 (n=31) 饮食 (n=35) 饮食 +运动 (n=32)
➢ WHO把生命全程划分的4个不同时期:围生 和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工作期和晚 年期。
健康
科学基础
疾病
健康管理
不
处于
进入
发生
出现
疾
同
低危险
疾病危险
早期
临床
状态
状态
改变
症状
病
的 预
后
疾病管理
(一)围生和婴幼儿期预防
合理营养——提高母婴免疫力,预防传染病和慢性病。
宫内生长迟缓(低出生体重)和宫内营养过度(出生超重)均增 加成年后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的危险。
①健康促进与预防原则-不受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 损害;
②工作适应原则-作业本身与作业环境应适合职工 的职业能力;
③健康促进原则-优化职工的心理、行为、生活及 作业方式与社会适应状况;
④治疗与康复原则-减轻工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 疾病所致的不良后果;
⑤初级卫生保健原则-就近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 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
12 月
24
Wing RR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 21: 350-9
3.行为改变
控制体重是终生的行为和习惯 采用科学的行为改变策略来纠正不合理行为,
主要措施包括:
确定需要改变的行为 设定行为改变目标 调整或改变目标行为的决定因素 对养成的新行为进行强化 解决问题的技巧、心理调整的方法
肥胖与其相关疾病的关系
BMI 分类
腰围男<85,女<80 腰围男≥85,女≥80
<18.5 体重过低 考虑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
18.5-23.9 体重正常
——
疾病危险增加
24.0-27.9 超重
疾病危险增加
疾病危险高
≥28.0 肥胖
疾病危险高
疾病危险极高
体重减轻10%的益处
➢ 所有病因所导致的死亡减少20% ➢ 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降低30% ➢ 肥胖相关的癌症降低40% ➢ 空腹血糖降低50%
低出生体重+青少年期生长发育过快和成年后肥胖,其发病 危险更大。
影响此期健康的重要因素有:
母亲受教育程度、健康和营养状况、遗传背景;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生活行为方式(主/被动吸烟); 卫生保健服务质量和利用。
(二)青少年期预防
➢ 成年慢性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升高,低龄化趋势。 ➢ 学校教育 重视健康知识教育,增加相关课程,培养健
生物因素
柯萨奇病毒(1型糖尿病);幽门螺杆菌(胃癌); 乙肝病毒(原发性肝癌); EB病毒(鼻咽癌) ; 人乳头瘤状病毒(宫颈癌)
(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生 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 水平、防疫工作、经济、宗教、社会动荡等人类 的一切活动)。
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职业
2. 慢性病的特点
• 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 • 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 是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 • 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需求高; • 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
4.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高
⑴吸烟率较高、吸烟状况堪忧 ⑵食物结构改变 ⑶体力活动减少 ⑷肥胖 ⑸城市化趋向 ⑹老龄化
➢ 心脏病 心脏损害(心脏病史、心律不齐、心脏扩 大)是脑卒中第2位的危险因素。
➢ 糖尿病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超重肥胖 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 停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与肾癌。
(四)其他:年龄、性别、免疫和内分泌
超重或肥胖的危害
➢ 增加许多疾病的发病危险 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骨关节炎、哮喘、大肠癌、乳腺癌、月 经不调、抑郁症、呼吸暂停综合症
➢ 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的NCDs的四种 共同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 活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 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 手段的综合措施;
➢ 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 发展创建性慢性病保健模式; ➢ 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 建立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 WHO指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约80%心脏 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40%的恶性肿瘤 可以预防
WHO: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
对慢性病预防增加投资,今后10年内能防止3600 万人过早死亡,其中1700万人在70岁以下。如能 实现全球目标,将会为中国带来累计经济效益360 亿美元,印度150亿美元,俄罗斯200亿美元。
人类的健康与寿命取决于:
生活方式与行为
60%
遗传因素
15%
社会因素
10%
医疗保健
8%
气象因素
7%
世界卫生组织
常见慢性病及其共同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慢性病控制重点:
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肿瘤
重点控制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与肥胖、吸烟 以及缺乏体力活动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生活行为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体力活动 ➢ 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宿主危险因素 :遗传、心理、疾病
第三节 慢性病防制策略与措施
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目的
在人生命的全程预防和控制NCDs的发生; 降低患病、早亡、失能; 提高病人及伤残者的生活质量
重点防治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
➢ "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 —Benjamin Franklin
一、生活行为方式
(一) 吸烟
➢ 目前全世界约有11亿烟民。 ➢ 吸烟是大约25种慢性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 现在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
二、环境因素
(一)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土壤、动植物)
物理因素
季节——肺心病、心血管病 紫外线照射皮肤癌
化学因素——恶性肿瘤
苯并(a)芘、亚硝胺、职业致癌物(砷、石棉、联苯胺、沥 青焦油、氯乙烯、苯等)
4.药物治疗
抑制食欲 西布曲明(曲美、澳曲轻) 影响消化吸收
食用纤维(多糖、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 藻酸盐等),促进胃排空,抑制食物分解,增 加饱腹感。
假食疗法 蔗糖聚酯是一种饮食脂肪替代物,食 后不被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
利用药物副作用 红霉素、胍类降糖药
其他:左旋肉碱\瘦素
5.综合治疗
社
神经系统 Neural system
会
心
理
内分泌系统
因
Endocrine system
素
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身心 健康
(三)疾病因素
➢ 高血压 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收缩压每增 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发生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就增加一倍。高血压早于冠心病约5 ~10年。
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