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论

《拉奥孔》局部
为什么拉奥孔及其儿 子在极端痛苦之中不是放 声哀嚎,而仅仅是微张嘴 巴叹息?
知识背景介绍3:温克尔曼及其《古 代艺术史》
温克尔曼(1717-1768) ,卓越的艺术史家和文艺 理论家。近代欧洲第一个 对古希腊艺术进行全面、 彻底、认真、细致研究的 人,影响深远。代表作《 对各系列绘画和雕刻的反 思》(1755)、《古代艺 术史》(1764)
‚我们已经有了两个极端剧种, 那就是喜剧和悲剧。但是人不总是在 悲哀里或喜乐里,所以应该有一个介 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剧种。” 狄德罗在此提出了怎样一种新的 戏剧样式?此前是否出现过类似 的戏剧?
何谓‚严肃喜剧‛?
‚只要题材重要,诗人格调严肃认真,剧
情发展复杂,那么即使没有诗人发噱的笑 料和令人战栗的危险,也一定有引起兴趣 的东西。而且,据我看来,由于这些行动 是生活中最普遍的行动,以这些行动为对 象的剧种应该是最有益、最具普遍性的剧 种。我把这种戏剧叫做严肃戏剧。‛
——《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
走德国民族自己的文艺之路
寓言《猴子和狐狸》
猴子吹牛皮:‚你说说看,有哪一种 动物的动作灵巧得我无法模仿!‛ 狐狸:‚那么请你告诉我,有哪种动 物下贱得会想起来要模仿你?‛
2.诗画之辨:肃清新古典主义 美学的影响
《拉奥孔:论画与诗的
界限——兼论<古代艺 术史>的若干观点》
化 激 情 为 静 穆
拉奥孔在身体上的极端痛苦“表现在面容和全身姿
势上,并不显出激烈情感”;“身体的痛苦和灵魂 的伟大仿佛经过衡量,均衡地分布于全体结构”。
莱辛的反驳1:诗与画之间的界限
A 、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 形体和颜色为符号(空间艺术),诗 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时间 艺术);
德国英国意大利启蒙文论

悲剧的教育作用
悲剧的净化应该尽可能扩大对道德 的影响 悲剧的怜悯" 悲剧的怜悯"不仅应该净化过多感 到怜悯的人的心灵,也应该净化感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悲剧的恐惧 "不仅应该净化根本不怕命运任何 打击的人的心灵,也该净化任何灾 难……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天才的特点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不曾有过的优越","在学问的 不曾有过的优越"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规正如拐杖,对跛者是有用的帮手,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天才是独创性作品成长的阳光.
"We are all born originals; why is it so many of us die copies? "
德国启蒙文论 莱辛的文 论
莱辛,1729- 莱辛,1729- 1781,德国启蒙 1781,德国启蒙 运动文学的杰出 代表,剧作家, 美学家.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7-1769) 1767-1769) 《拉奥孔:论绘画 与诗的界限》 与诗的界限》 (1765) 1765)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古代艺 术史》 术史》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高贵的 单纯,静默的伟大" 单纯,静默的伟大"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与画的界限》 与画的界限》指出画(造型艺术) 和诗(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 类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启蒙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启蒙 运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重要工具和武器。 运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它体 现了启蒙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 现了启蒙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其主要特征 是: 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宣扬唯物主义和先 (一)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 宣扬唯物主义和先 进的社会主张,具有鲜明的政论性 具有鲜明的政论性。 进的社会主张 具有鲜明的政论性。他们的作品充溢 着战斗性和民主性。 着战斗性和民主性。 新题材,新人物 新思想,富有教育意义 新人物,新思想 富有教育意义。 (二)新题材 新人物 新思想 富有教育意义。启蒙 作家则以资产阶级和平民而非贵族为主人公, 将国王、 作家则以资产阶级和平民而非贵族为主人公 将国王、 贵族、僧侣、教士作为鞭笞对象,而把“第三等级” 贵族、僧侣、教士作为鞭笞对象,而把“第三等级” 的人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 反映普通人的行为。 的人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 反映普通人的行为。 启蒙文学具有多样化的文学形式。 (三)启蒙文学具有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启蒙作家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 创造了多种文学形式,即哲理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 创造了多种文学形式 即哲理 小说和启蒙戏剧。形式上有书信体、对话体、 小说和启蒙戏剧。形式上有书信体、对话体、日记 游记体等。 体,游记体等。 游记体等
莱辛
1、美学著作《拉奥孔,或论 、美学著作《拉奥孔, 画与诗的界限》 画与诗的界限》; 2、戏剧评论辑集《汉堡剧 、戏剧评论辑集《 提倡民族戏剧, 评》:提倡民族戏剧,即狄德罗 式的市民剧; 式的市民剧; 3、戏剧:《萨拉·萨姆逊小 、戏剧: 萨拉 萨姆逊小 爱米丽雅·迦洛蒂 迦洛蒂》 姐》、《爱米丽雅 迦洛蒂》。
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

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1、启蒙运动,即指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即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它打破传统观念,启迪人们的思想、传播新的概念,所以称为“启蒙”。
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君主制度、贵族特权,揭露教会的黑暗腐朽、偏见与狂热,批判唯心主义,反对门第、等级观念,提出永恒的理性原则和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在实质上是一个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的运动2、《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文献。
3、启蒙运动的思想特点:(1)突出理性,“理性”是指启蒙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
“启蒙”是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中解脱出来。
①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主要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依赖的是古典思想家的引导;启蒙运动不是文艺复兴的简单重复,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反封建、返教会的口号。
内容有实质性变化。
②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以学尚科学为核心。
(2)两个重要理论:①自然神论:上帝是一位神秘的钟表师,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但上帝创造一个完美的宇宙和自然之后便让自然和人类按照自然和规律运行,不再干涉自然和人类事物。
②主权在民说。
狭义:国家主权在于人民;广义:包含自然权利学说,自然说,契约论,以及权利制衡等重要内容。
4、启蒙主义基本特征:①鲜明的政论性和民主性。
②以描写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狄德罗1、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核心,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以狄德罗为首的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资产阶级的革新主张,在历史上统称为“百科全书派”。
2、文论思想:(1)“自然原则”与“真实原则”①狄德罗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戏剧理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真实与否是衡量艺术美的首要标准。
德国启蒙美学的生成问题——一种文化社会学的分析

80品 评德国启蒙美学的生成问题——一种文化社会学的分析郑艳林德国启蒙美学指的是以莱辛、康德、席勒为代表的美学家的思想。
从本质上说,德国启蒙美学的生成和德国的地理、民族、信仰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德国启蒙美学是德国资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反映,这赋予德国启蒙美学强烈的德意志文化特色。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入手,人们可以还原德国启蒙美学生成的文化环境,揭示德国启蒙美学生成的深层原因。
同时,人们可以从动态上明确德国启蒙美学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从中归纳德国美学的逻辑演进过程。
德国是一个有厚重思想文化底蕴的国家,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这种民族性集中体现在德国美学的深刻博大。
作为对近代、现代和当代美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德国确实不负这样的美誉。
正如学者陈嘉映所言,德国哲学或德语哲学至少占据近代哲学的一半。
今天,人们赞美德国思想的厚重,但在18世纪之前,相对西欧其他文化强国,德国的思想文化乏善可陈,除了莱布尼茨之外,德国并无能够和布瓦罗、笛卡尔等人并肩的大家。
但这一局面在18世纪的启蒙时代发生了转变。
18世纪的启蒙思潮席卷整个欧洲,长期以来身处欧洲文化圈之外的德国也卷入其中,从此德国的思想文化迈入历史的快车道,开始了德国文化发展的新一页。
作为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德国启蒙美学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即回避政治,只谈文艺。
这种倾向和法国启蒙美学的激进形成强烈的反差。
德国启蒙美学在法国启蒙美学的刺激下产生,但显示出迥异的价值取向,其深层原因可以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展开思考,从而揭示德国的地理、民族、信仰在内的文化要素对德国启蒙美学的影响。
一、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角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模糊,据西方较为通行的概念,文化和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
英法德语中文化的词根都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意义都是农艺,有修建枝叶、除虫的含义。
这个概念可以反映出早期的农业生产带来的定居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农业取代游牧是历史的必然。
第十二讲 18C.德国启蒙文学

我真想看见这样一群人, 在自由的土地上生活着自由的人民, 那时,我才可以对正在逝去的瞬间说: “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 我的浮生的痕迹才不致在永劫中消褪—— 我现在就仿佛已预感, 届时我彻底享受着那瞬间。
3、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魔 鬼:你是什么, 到头来还是什么, 即使你穿上几尺高的靴子, 即使你戴的假发卷起千层皱波, 是什么,永远还是什么!
5、从席勒逝世至 1814年 ☆ 文学创作:小说《亲和力》(1809) 6、晚年时期 (1814-1832) 钻研阿拉伯、波斯的诗歌,中国、印度的文艺和哲学 ☆ 文学创作:诗歌集《西东合集》(1819)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 《浮士德》第二部
2、歌德的诗
抒情诗歌 叙事谣曲 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 《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
a、对落后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幻想自由和高尚的新生活 b、反抗是消极微弱的,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没有走上政治反抗的道路 在爱情上也没能冲破传统势力 c、性格是感伤的、病态的,越来越沉浸于孤独和绝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在诽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 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4、《浮士德》
——哲学的心灵剧
☆ 诗剧形式 两部,12111行 第一部25场,第二部五幕 ☆ 诗剧结构 《天上序幕》 学者生涯: 理性的局限 爱情生活: 文艺复兴的问题 政治生活: 古典主义开明君主的问题 追求古典美:希腊罗马的空想性 改造大自然:启蒙思想的实践理性
黑夜里的呼唤……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3、《少年维特之烦恼》
体裁—— 书信体小说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第三节 赫尔德
二、民族文学论
赫尔德关于民族文学和文学的民族性的理论,是与18世 纪德国思想界对包括德国文学艺术在内的德国文化的独 立性思考相一致的。
赫尔德对民族文学问题的思考具有辩证色彩,他敏锐地 意识到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学与公正对待世界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文学遗产之间的矛盾与联系。
第三节 赫尔德
赫尔德明确指出了理解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诗和文学 的有效途径,那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进入具体对 象的时代、地方和历史,以领会它的全部细节。这种理 解基于一种同情的态度和相对主义的历史观。
对世界各民族文学的理解,真正目的不在于诗和文学本 身,而在于其映照的人性。
第二节 莱 辛
二、诗与画
《拉奥孔》:发表于1766年,又名《论画与诗的界限》。 在这部著作中,莱辛从拉奥孔入手,深入辨析了诗与画, 实际上是文学与造型艺术的不同艺术特征,批判了以温 克尔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艺术趣味,表达了强调真实、 重视冲突和发展的文学观。
第二节 莱 辛
诗与画的差异:
第一,从媒介看,绘画的媒介是形体和色彩;诗的媒介 是语言。
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莱辛;赫尔德
第一节 狄德罗
一、人物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 动时期著名思想家,《百科全书》主编。他的文学理论 著作主要有《关于<私生子>的谈话》《论戏剧诗》《演 员奇谈》等。
第一节 狄德罗
二、自然原则与真实原则
理论来源:针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虚假与造作,狄德罗 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真实与否是衡量艺术美的首要标准,在深刻阐释艺术与 现实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原 则。
西方文论第五讲 启蒙文论cee

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原则
A.关于
的理论
严肃剧的性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极端剧种,那就是喜剧和悲剧。但是人不总 是在悲哀里或喜乐里,所以应该有一个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剧种。” “只要题材重要,诗人格调严肃认真,剧情发展复杂曲折,那么即使没有使人发 噱的笑料和令人战栗的危险,也一定有引起兴趣的东西。而且,据我看来,由 于这些行动是生活中最普遍的行动,以这些行动为对象的剧种应该是最有益、 最具普遍性的剧种。我把这种戏剧叫做严肃戏剧。” “严肃剧”——“正剧”,它要求以最常见的市民生活为描写内容,所以也称为“市 民剧”。【使第三等级人物成为戏剧的正面角色】 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视戏剧为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戏剧可以起到法律起不 到的作用。
莱辛
A. 对高特雪特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判 【面临“如何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问题”? 批判的焦点是德国文学要师法法国古典主义,还是要学习文艺复兴的大 师莎士比亚? “这些英国戏剧没有法国戏剧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规律”,“没有这些规律也 能达到悲剧的效果”。】 B.向“诗如画”传统观点挑战 C.为建立德国市民剧斗争
其次,提出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
通过对维吉尔的诗所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得出画的最 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由此解释了雕塑拉奥孔为什么是“轻微的叹息”,而非是“哀号”。
再次,提出了术的时空辩证观:
诗虽长于表现动作,但通过动作也可以暗示物体;画长于表现物体,但通过物 体也可以暗示动作,但诗与画的界限并不能因此而混淆。由此出发,对于艺术 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包孕性顷刻”的规律:
文学作品:剧本《私生子》、《一家之主》,小说《拉摩的侄子》、《修 女》、《宿命论者雅克》等。
【法】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1、德国启蒙主义2、莱辛的文学思想3、林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16世纪以后的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造成经济落后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才逐渐展开。
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法国的影响,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的思想文化运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的状况。
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运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还不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德国文艺领域在18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高特舍特和温克尔曼古典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时表现为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摹仿,以后又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为发展统一的民族文学而斗争。
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启蒙运动的深入,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为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作出了理论贡献。
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实现民族的统一,莱辛认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统一的途径,这一认识是他及同时代的德国人从事艺术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的巨大推动力。
2、莱辛的文学思想●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优秀剧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少年时期学习古代语言,后来进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并醉心于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学,具有文学艺术的渊博知识。
1748年到柏林,开始从事文学评论,与高持舍特进行论争,1765年写成美学名著《拉奥孔》.1766年受聘为汉堡民族剧院的顾问和剧评家,出版评论集《汉堡剧评》。
●“ 斯彭司对于诗画互相类似的看法是最离奇的。
他相信这两种艺术在古代结合得非常紧密,经常携手并行,诗人总是要向艺术家看齐,而艺术家也总是要向诗人看齐。
斯彭司不曾想到,诗是一门范围较广的艺术,有一些美是由诗随呼随来的而却不是画所能达到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
所以每逢他在古代诗人和艺术家之间发现到顶细微的分歧时,他就陷入困境,想出一些最离奇的脱身术。
”——《拉奥孔》●“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
身体苦痛的情况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
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痛冲淡,把哀专化为轻微的叹息。
这并非因为哀号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
”——《拉奥孔》●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为符号,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
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
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情节。
●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声音、语言使欣赏考产生丰富的联想。
●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艺术,混淆两者的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莱辛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
莱辛所说的诗与画的界限,实际上是指诗与雕塑这种造型艺术的界限。
他通过对维吉尔的诗所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提出了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因为绘画和雕塑作为空间艺术,它只宜描写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或某一瞬间的表情.擅长表现静态事物,这就决定了它应着力描写的是事物的形态美或美的表情,因此美便成为绘画、雕塑创作曲最高美学原则。
●“诗作为时间艺术,运用的是语言符号,所以在直接描写事物的形态美方面不如绘画、雕塑、但它却有比造型艺术更广阔更白由的空间,它善于描写动态的事物.描写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人类的心灵世界,所以诗的目的在于真实地描写自然和社会现实,所以,真实是诗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
”●再次,菜辛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
莱辛虽强调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两者的界限不容混淆,但他又没有把问题绝对化。
他指出,“绘画所用的符号并非全都是自然的”颜色、线条,“诗所用的符号也不单是人为的”声音、语言,“文字作为音调来看待.也可以很自然地来摹仿可以耳闻的对象”;诉诸听觉的先后承续的人为符号与诉诸视觉的先后承续的自然符号的结合,是诗与音乐、舞蹈的结合;戏剧艺术、演员的表演是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巧妙结合。
因此“把多种美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便产生一种综合的效果,这种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就要随这些艺术所用的符导的差异而定。
”同时.菜辛指出,诗虽长于表现动作,但通过动作也可以暗示物体;画长于表现物体,但通过物体也可以暗示动作,但诗与画的界限并不能冈此而混淆。
●最富孕育性的瞬间与最生动的感性形象●莱辛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运用于艺术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
他指出:“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同理,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件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
”3、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赫尔德(1744—1803)是德国启蒙主义理论家,“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出身于纺织手工业者家庭。
青少年时代广泛阅读了康德、菜辛、卢梭、狄镕罗的理论著作和自然科学书耪,也很重视古典主义者温克尔曼的观点。
赫尔德的理论著述丰富,代表作有《关于德意志风格与艺术》(与歌德合著)、《关于近代德国文学断片》、《批评之林》、《论语言的起源》、《论鄂西安和古代民族歌谣》、《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等。
他的理论研究的范围包括:对古代和当代民歌民谣的搜集研究,对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关系的考察,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一些启蒙学者如莱辛等人文艺观的辨析。
他的理论工作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民族文学的独创性●赫尔德通过对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民歌民谣的考察,认为各民族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创性,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决不都是“希腊文学的奴隶和殖民地”。
他进一步指出,各民族文学的独创性来自各民族自身的社会历史环境,是各民族的特征、情感在文学中的反映。
在谈到不同民族的歌谣时,他指出:“一个民族越是粗犷,这就是说,它越是活泼,就越富于创作的自由;它如果有歌谣的话,那么它的歌谣也就必然越粗犷,这就是说,它的歌谣越活泼,越奔放,越具体,越富于抒情意味:”●“民族的感情将会造就诗人,在一个民族中,同胞之间的同情将会培育可爱的诗人。
”。
他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学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的一致性,反对用某一民族的文化水准去衡量一切民族的文学,不能以古希腊艺术为标准去衡量莎士比亚,也决不能要求今天的英国产生古希腊那样的艺术。
因为“从历史、传统、习惯、宗教、民族性格、感觉倾向、语言特性来说,英国距离希腊是多么迢远”。
他认为,抹煞各民族历史、心理、性格的差异,也就抹煞了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独创性。
赫尔德的这些见解,是对主张模仿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古典主义的否定,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引发的欧洲民族意识觉醒的先声,为建设德国民族文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学与普通人民的关系●赫尔德指出,文学尤其是民歌民谣是普通人民的生活思想的反映,是人民的心声;文学与人民具有深厚的联系,没有普通人民,也就没有德国的民族文学。
他说:“我们如果没有普通人民.我们也就没有自己的群众、民族、语言和文学,它们将不会活在我们心中,不会对我们起用。
……诗人一向是人民的创造者,诗人为人民创造喜悦。
”●诗力说●赫尔德还探讨了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他把诗对人的心灵的影响,对想象的效果称为“诗的力或能”,提出了“诗力说”。
“艺术家是通过形象来感染我们的,他企图以艺术的幻象直接诉诸我们的视觉,使我们一下子便能领会整个画面;诗人却要感动我们的心灵,他利用语言和精神力量逐渐地感染我们,逐渐地展开他所构想的画景。
”●赫尔德的“诗力说”强调诗表现情感与想象,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强调艺术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
这些见解都是十分深刻的。
但是,他的“诗力说”也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例如他认为诗原本不是摹仿自然,而是摹仿“那创造万物并予以命名的上帝”,诗人只是“第二创作者”,因此,莎士比亚创造哈姆菜特的形象,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动,对于莎士比亚本人来说并非能意料到,而是“无意为之”。
这表明赫尔德的艺术理论中还没有摆脱宗教唯心沦。
但“诗力说”第一次提出诗的力量的来源问题,这对后人研究文艺作品与读者的共鸣等理论是很有启发的。
●诗与自然、杜会的关系●赫尔德认识到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对诗的影响,例如自然气候、风光景物、民风民俗、政治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诗的发展。
古希腊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现代艺术,正在于各自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他批评菜辛没有看到一点,错误地以古希腊艺术作为范例来要求现代艺术,缺乏历史主义观点。
赫尔德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特点来考察一定历史阶段的艺术特征.●他认为世界各民族的古代艺术之所以有许多共同性,正是基于古代社会历史条件的某些共同性。
他指出,古代社会的个人总是隶属于某个集体、家族、氏族、部落或国家,个人不能脱离集体而生存,这就形成古代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构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这正是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
●思考题解词:1、最富孕育性的瞬间2、诗力论●论述:●1、分析莱辛对于诗与画关系的认识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