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游泳教案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 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  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教学过程: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

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

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

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调歌头游泳》的背景知识,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游泳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游泳和自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水调歌头游泳》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游泳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1.2.2 诗歌结构: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描述了游泳的情景,后半部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慨。

1.2.3 诗歌语言: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1.2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比喻。

2.2.2 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韵律。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3.1.3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

3.2.2 录音机: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4.1.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10分钟)4.1.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参与讨论(15分钟)4.1.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游泳和自然的看法(10分钟)4.2 时间安排4.2.1 课时:本章内容需2课时完成。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5.1.1 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水调歌头·游泳》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词的基本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蕴含的哲理,体会词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游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3)学生回答:“毛泽东。

” (4)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

”讲授新课(1)词的基本常识 -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

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 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2)词的诵读技巧 - 读准字音:注意词中的多音字、易错字的读音。

- 读出节奏:根据词的格律,划分出词的节奏。

- 读出情感:根据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游泳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游泳基本技巧:自由泳、蛙泳、仰泳、蝶泳。

2. 游泳安全知识:水域安全、个人防护、急救技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游泳基本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游泳安全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游泳技巧。

2.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游泳安全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团队教学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介绍游泳运动的历史、好处及安全性。

2. 理论讲解:讲解游泳基本技巧和游泳安全知识。

3. 实践演示:教师示范游泳技巧,学生跟随练习。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游泳技巧,教师巡回指导。

5. 安全讲解:讲解游泳安全注意事项,演示急救技能。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习游泳技巧,并复习游泳安全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游泳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际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游泳基本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游泳安全知识的了解:通过笔试和实际操作,评估学生对游泳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分组练习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游泳池或游泳馆: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

2. 游泳装备:如泳衣、泳帽、泳镜、游泳圈等。

3. 教学PPT:用于理论讲解和展示。

4. 急救设备:如急救包、救生圈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游泳池或游泳馆的环境安全,检查水质和水温。

2. 提醒学生做好热身运动,预防运动损伤。

3. 教授学生游泳技巧时,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强调游泳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潜在风险,并学会自我保护。

5. 密切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游泳比赛,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而且,游泳还是一项生活中必备的技能。

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游泳教案,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游泳。

教学目标:1. 了解游泳的基本规则和技巧;2. 学会正确的游泳姿势;3. 能够独立完成游泳动作。

教学重点:1. 游泳的基本姿势和动作;2. 游泳时的呼吸技巧;3. 游泳时的手脚配合。

教学准备:1. 游泳池;2. 游泳装备:泳衣、泳帽、泳镜;3. 游泳教具:浮板、呼吸器。

教学流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让学生做几组拉伸运动,以放松身体。

例如:颈部、肩膀、腿部的拉伸运动。

二、讲解游泳的基本规则和技巧(10分钟)1. 介绍游泳的基本规则,如不得随便靠近泳池边沿、不得嬉闹等;2. 讲解游泳的基本技巧,如盖耳、插腋、划手、扩展动作等。

三、模拟示范(10分钟)老师在岸上示范游泳的动作和姿势,包括游泳的起跳、浮起、划手、踢腿、换气等动作。

同时解释每个动作和姿势的要领。

四、小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老师指导。

使用浮板辅助,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游泳姿势和动作。

每个学生依次游一段距离,其他学生观察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个人练习(20分钟)学生独立进行游泳练习,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可以使用呼吸器辅助学生练习换气技巧。

六、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游泳时应该注意哪些规则?2. 游泳的基本姿势和动作有哪些?3. 游泳时如何正确呼吸?4. 游泳时手脚如何配合?七、延伸活动(5分钟)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泳中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游泳课的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游泳的基本规则和技巧,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较好的游泳能力和兴趣。

但是,部分学生的游泳动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需要持续的训练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综合分析,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游泳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游泳基本概念:了解游泳的起源、发展及其各类比赛项目。

2. 游泳基本技能:学习游泳入门技巧、呼吸、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和配合。

3. 游泳安全常识:掌握游泳安全规则、自我保护意识和急救技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游泳基本技能的掌握,游泳安全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游泳腿部动作、手臂动作的协调配合,水中呼吸。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游泳基本知识、技巧和安全常识。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演示游泳动作,以便学生模仿。

3. 实践法:学生在水中练习游泳技能,教师个别指导。

4. 情境教学法: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游泳和安全自救。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介绍游泳的起源、发展及我国游泳运动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游泳基本概念:讲解游泳的起源、发展及其各类比赛项目。

3. 游泳基本技能:讲解并示范游泳入门技巧、呼吸、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和配合。

4. 游泳安全常识:讲解游泳安全规则、自我保护意识和急救技能。

5. 实践练习:学生在水中练习游泳技能,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游泳安全和技能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游泳知识和技巧,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技能掌握评估:通过学生在水中练习的表现,评估其对游泳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3. 安全知识测试:通过提问或书面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游泳安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七、教学策略的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其游泳技能和安全意识。

3. 组织游泳比赛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游泳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游泳基本技巧: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

2. 游泳安全知识:水域安全、游泳器材、急救知识。

3. 中国古典诗词《水调歌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游泳基本技巧的掌握和安全知识的了解。

2. 教学难点:游泳技巧的熟练运用和安全事故的预防。

四、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游泳教学,使学生掌握游泳技巧。

2.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游泳安全知识和诗词内容。

3.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步骤:1. 游泳基本技巧教学:(1)讲解并示范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的动作要领。

(2)分小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组织学生进行游泳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游泳安全知识教学:(1)讲解水域安全、游泳器材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教授急救知识,进行模拟演练。

(3)学生分享游泳安全故事,增强安全意识。

3. 中国古典诗词《水调歌头》教学:(1)讲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2)朗读和背诵诗词,感受诗词的美。

(3)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游泳技巧进行实地考核,评估其掌握程度。

2. 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游泳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游泳场地和器材。

2. 教学PPT、视频资料。

3. 诗词阅读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游泳基本技巧。

2. 第二课时:学习游泳安全知识。

3. 第三课时:欣赏并学习《水调歌头》。

4. 第四课时:游泳技巧实践与比赛。

5. 第五课时:游泳安全教育与演练。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游泳场地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教学过程: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

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

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

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

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

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

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

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教学过程: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

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

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

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

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

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

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

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

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

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

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

“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

白沙井水,名“沙水”。

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在这里指代长沙市。

“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今鄂城县)的梁子湖而得名。

三国时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从建邺(今南京)迁都武昌,当时有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

”词中这两句便是从这些歌谣演化出来的。

(2)用“才”“又”两个副词相互呼应,表现出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句话写游泳时所见。

极:尽。

楚天:楚地的天空。

大意是:横渡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放眼远望,觉得楚地十分开阔。

提问:“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舒”字既写诗人所见,又写诗人所感。

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提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任凭长江上风吹浪打,在水里游泳,不过如清静的庭院里随意散步一样。

今天的游泳使自己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舒畅。

在表达上运用对比的方法。

江面上风急浪高,充满着危险;在清静的庭院里散步,既轻松又安稳。

诗人把两者加以比较,认为风急浪高并不可怕,还不如“闲庭信步”。

一个“胜”字,抑前扬后,非常巧妙。

经过这样比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

宽馀:宽余,宽阔舒畅的感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过去、消失。

斯:这,指流水。

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字,表疑问中兼有感叹。

这两句的大意是:孔子在河边上说:“一切事物的流逝就像这流水一样吧!”提问:这两句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既是对上阕内容的总结,又为转入下阕作了准备。

孔子这句名言常被人用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自强不息。

诗人在这里赋予新的含义,即勉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也要珍惜时间,只争朝夕。

有了这两句诗的铺垫,就很自然地转入下阕,描写治理长江的宏图。

按一般规定,“逝者如斯夫”前面要有引号。

词里可以不用。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提问:这三句构成怎样的画面?它们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帆船在江中乘风疾驰,龟蛇二山隔江静立,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即将出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图景。

这三句,紧承上阕,表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抓紧时间,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规划。

“起宏图”三字便是这一思想的形象表述。

这三字还领起下面五句,把现实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由学生朗读五句后,再分层读讲。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堑qiàn:壕沟。

天堑:天然险要之地。

这里指长江。

这两句的大意是:一座大桥凌空横架在长江南北,长江天险从此变成畅通无阻的大道。

提问:长江大桥建成于1957年10月初,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初,这两句好诗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了这两句诗为什么会感到气势磅礴?明确:这两句诗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想象的产物。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丰富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诗人激情的产物。

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用了一个“飞”字,使两句诗显得气势磅礴。

它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西江:指从四川省宜宾到湖北省宜昌一段长江,因自西而下,故称西江。

石壁:指规划中的三峡拦河大坝(可出示三峡发电站蓝图)。

云雨:这里指雨水。

战国时楚人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记宋玉告诉楚襄王,说先王(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女神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所以有“巫山云雨”之说。

巫山山脉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

这里说“巫山云雨”,就是依据上述传说借指长江上游的。

高峡: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这里峡谷崖壁陡峭,高出江面常达五百公尺以上,巫峡一带高达一千公尺以上,故称“高峡”。

平湖:指长江三峡大水库。

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要在西江建起一道拦江大坝,拦住巫山山脉的雨水,让高峡出现一个波平浪静的人工湖。

提问:这三句与前面两句在程度上有什么不同?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前面两句虽然写的是想象中的事,但长江大桥毕竟已在紧张地进行施工;后面三句纯属想象,至今尚未成为现实。

这一想象比前者更大胆、更绚丽。

这样写可以进一步展示宏伟的远景建设,表现中国人民治理长江的伟大气魄,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神女:巫山神女。

据宋玉《高唐赋》所说,赤帝的女儿瑶姬,葬于巫山之阳,故称“巫山神女”。

北宋李等编的《太平广记》、南宋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等记载:神女瑶姬,曾在巫山助大禹治水。

疏凿三峡成功后,即化为神女石(即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伫立峰顶,守望三峡。

应:料想,大概。

当:该当,应当。

这两句的大意是:那巫山神女大概还健在吧,她眼看这些巨大的变化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提问:化用这些神话传说对表述主题和创造意境起什么作用?明确:化用这些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可以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同时,使意境更加瑰丽、宏阔。

集体朗读一遍。

4.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本词的主题,最后归纳为: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所见、所感的描写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5.学习、把握本词的构思,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加深对本词的理解,进而认识联想和想象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特点。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基本特证之一,也是构思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创造出生动的意象,感人的意境。

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意境宏伟、壮美,主要得力于联想和想象。

提问:本词巧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在何处?明确:一开始,诗人写的是实事、实景,接着由实生虚,突然浮想联翩,联想的翅膀飞向古老的时代,想起哲人孔子的名言。

星移斗转,大江东去,这一切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诗人以此来教育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分秒必争。

诗人的眼光再次回到现实,看到的情景是令人振奋的:长江大桥的建造正在紧张地进行。

这时,诗人满怀激情,想象和联想特别活跃,勾画出一桥凌空飞架的壮观场面,并由当前已着手建造的大桥,进而想象出在规划中的三峡水利工程。

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变化之大。

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现实与理想,人事与仙境,自然景物与社会画面、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强烈的浪漫色彩,既有效地表现了主题,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业布置: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2.背诵本词(课外完成)。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译文】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编辑本段]【注释】1. 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1955年6月,毛主席横渡长江2. 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3. 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这里化用。

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4. 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

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舒,舒展,开阔。

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