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症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支持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需要 充足的营养支持,以保证身体正常发 育和维持免疫功能。建议采用高热量 、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方案,并适 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饮食调整建议
患者应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盐、高 脂肪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时, 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等 并发症的发生。
脊柱X线和CT
可显示脊柱侧弯、椎体变形等骨 骼改变,但通常无特异性。
基因检测技术进展及意义
SMA致病基因
SMA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缺失或突变所致, 因此基因检测是确诊SMA的金标准。
基因检测意义
不仅可确诊SMA,还可进行分型、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指导治疗和遗传咨询。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基因检测在 SMA的诊疗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重要性
心理干预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疾病的信心。
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以提 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流行病学现状及趋势分析
S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 但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 发展,确诊率有所提高。
青少年成人型SMA在SMA患者 中占有一定比例,其发病率和 患病率因地区、种族等因素而 异。
目前尚无针对SMA的特效治疗 方法,因此预防和控制疾病进 展尤为重要。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SM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基因检测和肌电图等检查结果。
脊髓性肌肉萎缩怎么治疗

脊髓性肌肉萎缩怎么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属于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其影响重大,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关于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很多人没有听过,不甚了解,故此,下文将以科普的形式进行阐述。
1、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是什么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简称SMA,属于神经肌肉疾病,是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变异,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近几年全国各地发现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者呈现出上升趋势,因为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差异比较大,所以遵循由重到轻的原则划分为4个类型,不同类型的表现不同,但总体特点不变,均为脊髓前角细胞出现变性。
2、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临床表现①SMA Ⅰ型:这一类患者宫内表现以胎动少为主,出生多为松软儿。
一半在6个月左右发病,表现为松软无力、肌张力低下、吸吮以及吞咽困难、呼吸急促,以腹式呼吸为主。
其下肢受累重,近端严重,不具备独坐能力,也不会主动翻身以及抬头。
患儿肌肉萎缩并不明显,但会出现轻度的关节畸形,智力不受影响。
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患儿会出现自主运动能力,生命周期维持1—2岁。
②SMA Ⅱ型:这一类患儿从出生到6个月均无表现,其发育正常,也具备翻身、独坐的能力,但是6个月之后患儿发育会逐渐的停滞,在出生1岁半左右,患儿出现全身性肌无力以及肌张力低下。
经临床证实,经检查患儿四肢肌肉无力,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手部震颤,无法自主行走,脊柱侧弯严重,对呼吸功能也产生影响,智力正常,通常生命周期为10—20岁。
③SMA Ⅲ型:这一类患者在出生一年内均无任何临床表现,但到青春期会发病,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根据研究,该类型包括Ⅲa类与Ⅲb类,对于前者而言,发病时间在3岁前,后者为3岁后,患儿的肌无力会伴随着时间逐渐的加重,虽经临床治疗预后良好,但是在多年之后仍旧出现脊柱变形。
生命周期可延续到中年。
④SMA Ⅳ型:该类型也被称之为成人型SMA,在患者中年、老年均会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与其它类型相比较,总体的病情发展缓慢,但寿命并不会受到影响。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引言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由致病基因SMN1缺失或突变引起。
随着遗传学研究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对SMA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显著的进展。
本篇文章旨在提供一份针对青少年成人患者的SMA临床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1. 诊断1.1 临床特征SMA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个亚型:Ⅰ型婴儿起病型、Ⅱ型婴幼儿型和Ⅲ型儿童起病型。
青少年成人型(Ⅳ型或Ⅴ型)起病年龄普遍在15岁以上。
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功能下降和呼吸功能障碍等。
1.2 分子遗传学检测SMA的确诊需要基于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主要检测SMN1基因的缺失或突变。
可以通过基因测序、荧光PCR或MLPA等技术进行检测。
2. 治疗2.1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SMA患者的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等症状,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辅助设备来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护理和饮食管理也是重要的支持治疗手段。
2.2 药物治疗2.2.1 奥飞霉素(Nusinersen)奥飞霉素是一种经过修饰的寡核苷酸药物,可以提高SMN蛋白的表达。
目前已经获得了SMA的治疗批准。
该药物需通过腰椎脊髓穿刺的方式进行给药。
2.2.2 AducanumabAducanumab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以结合β-淀粉样蛋白,用于治疗与智力障碍相关的SMA。
2.3 呼吸支持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SMA患者的呼吸功能往往会受到影响。
呼吸支持治疗包括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和肺移植等。
及时进行呼吸功能评估,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2.4 管理疾病并发症SMA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压疮、脆弱性骨折和吞咽功能障碍等。
提供综合管理以及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可有助于防止并处理这些并发症。
3. 随访和护理3.1 定期随访SMA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评估病情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2022脊髓性肌萎缩症疾病(SMA)修正治疗进展(全文)

2022脊髓性肌萎缩症疾病(SMA)修正治疗进展(全文)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l)纯合缺失/突变,导致无法产生功能性SMN蛋白的神经肌肉疾病。
作为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SMA不仅累及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导致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还可累及延髓运动神经元,引起吞咽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呼吸、营养等多个生理过程。
随着疾病进展,SMA可引起骨骼、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等多个系统异常卬。
近年来,多种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已被证实可有效改善SMA患者躯体的运动功能,然而对于呼吸与吞咽功能的治疗管理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整理了SMA呼吸和吞咽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以供读者了解。
(一)警惕SMA呼吸系统并发症,重视早期呼吸管理SMA常累及呼吸系统,呼吸衰竭是SMA患儿最常见致死原因SMA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取决于SMA的类型和肌肉功能丧失的严重程度,大多数SMA1型患儿在出生后第一年就会出现呼吸功能恶化的并发症,需要各种治疗来支持气道清除和通气。
自然病史研究表明,100%年龄大于12个月的SMA1型患儿由于呼吸衰竭需要营养、联合营养或通气支持。
61%的SMA1型患儿在出生后第一年需要≥1次插管⑵。
日本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分别有52%和13%的2型和3型SMA患者需要无创正压通气(NPPV)⑶。
SMA特征性的呼吸系统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为肋间肌无力、胸廓变形以及肺容量和通气能力降低,导致低通气、咳嗽减弱、痰液堵塞、反流与误吸、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呼吸问题⑷,最终因肺炎、肺不张及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在SMA累及的多系统损害和并发症中,呼吸系统问题是导致SMA患儿死亡最主要的原因。
呼吸管理对SMA患者至关重要,其策略已由被动治疗转变为早期主动治疗⑷良好的呼吸道管理可以提高SMA患儿的舒适度,降低插管率、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率以及病死率。
《脊髓性肌萎缩症呼吸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中强调,合理有效的呼吸管理策略对稳定SMA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疾病死亡率均有重要意义。
2022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罕见病精准医疗(全文)

近日,一段关于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精准靶向治疗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视频在网上刷屏。
我国现有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约3-5 万名,是一个较小的患者群体。
面对药企,国家医保局代表张劲妮温柔而坚定的说“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抛却”,并经过 1 个半小时、 8 轮询价的艰难谈判,最终让靶向药物降价 40%进入医保目录。
这段视频让无数人含泪点赞,也引起了对罕见病精准治疗的关注和热议。
罕见病是指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 14 万的一大类疾病[1]。
罕见病超过 80%为遗传性疾病,具有发病早、治疗难、预后差、危害大等临床特点。
罕见病主要累及儿童,是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
患者预后极差,超过 30%在发病后 5 年内死亡。
罕见病种类庞大,目前已发现7000 多种,影响全球约 3.5 亿人口。
既往罕见病诊治艰难,主要是因为遗传背景和发病机制不清晰。
近几年,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确定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不断为医学研究赋能,以个人基因组为基础的精准医疗策略在罕见病领域逐步显示出巨大的能量。
该策略主要分四步走:( 1 )准确发现致病基因;( 2 )明确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将基因组信息与环境因素结合,对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准分类;( 3 )研究基因突变导致疾病机制,研发对因治疗方式;(4)通过临床试验确定药物的疗效,制定疾病诊治指南和规范,实现临床应用及转化。
在精准医疗理念指导下,全球罕见病研究迅速发展,每年新发现数百种罕见病致病基因,数十种罕见病新药上市, SMA 等多个罕见病从无药可用、患者预后极差到目前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部份患者可被治愈。
我国有 14 亿人口,罕见病患者数量庞大。
“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罕见病在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和和临床转化等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十四五”期间,我们如何进一步开展罕见病的精准医疗研究,发现更多治疗靶点、研发新型治疗策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笔者主要从科研角度,结合自身在罕见心血管病方面的研究经历,提出下面三点倡议:一、加大基础研究,发现更多原创性罕见病致病基因超过 80%的罕见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
SMA

SMA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系指一类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进行性骨骼肌无力和萎缩的一组疾病, 是第二个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仅次于囊性纤维变,是婴幼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其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在全球不同人种中为1/35~1/50,发病率为1/6000~1/10000。
SMA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生活质量低下,存活时间有限,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创伤,所以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产前基因诊断及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致病基因1)SMN1基因第7外显子的缺失突变为SMA的主要病因,SMA致病基因是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1区3带(5ql3)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survival motor neuron,SMN),于1995年由Lefebvre等发现。
它全长20kp,含8个外显子,在1条染色体上有2种拷贝,在端粒侧称SMN1,着丝粒侧称SMN2,两者间有5个碱基对的差别。
SMN1编码全长的SMN转录产物(fl-SMN),而SMN2编码生成大量跳跃外显子7的选择性转录产物(SMNΔ7)和少量fl-SMN。
fl-SMN编码1个包含29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8kD的蛋白,称为SMN蛋白。
SMN蛋白几乎表达于各种体细胞组织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尤其在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中特别高。
具体机制不详研究发现运动神经元中SMN蛋白的表达量在各年龄段是稳定的,而其他组织器官中SMN蛋白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表明运动神经元的生存及其功能的发挥严格依赖于高水平SMN蛋白的表达。
SMN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骨骼肌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基因的转录和剪接中具有重要作用。
SMA就是由于功能性的SMN蛋白表达减少从而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变性,最终导致肌肉萎缩和瘫痪的。
95%的SMA存在SMN1基因的纯合缺失, 5%患者存在SMN1点突变。
几乎所有的SMA患者fl-SMN蛋白降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细胞内SMN蛋白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
脊肌萎缩症

脊肌萎缩症目录]Ⅰ型脊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病)Ⅱ型(中间型)脊肌萎缩症Ⅲ型脊肌萎缩症Ⅳ型脊肌萎缩症诊断和治疗一组可起病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疾病,其特征是由脊髓前角细胞与脑干内运动核进行性变性引起的骨骼肌萎缩.大多数病例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看来都是第5号染色体上一个单独的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突变.有四种主要的变型. Ⅰ型脊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病) 在胎儿中已存在或在出生后2~4个月出现症状.大多数患病婴儿在出生时就有肌张力过低的表现;在6个月龄期前,所有患病婴儿都已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发育的延缓.95%的病孩在1岁前后死亡,没有病例能存活超过4岁的,通常都是死于呼吸衰竭. Ⅱ型(中间型)脊肌萎缩症患儿大多数是在6~12个月期间出现症状,在2岁以前所有病例都已有明显症状.不到25%的病例能学会坐,但没有能走或能爬的.所有患儿都显出肌张力过低,伴松弛性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与肌肉束颤,后者在幼儿中不容易察觉.可有吞咽困难.患儿往往因呼吸道并发症在早年夭折,但也有病情进展自发停顿的,使患儿处于永久性非进展性的无力状态中.Ⅲ型脊肌萎缩症(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病)在2~30岁期间发病.病理变化及遗传方式与前两种变型相似,但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预期寿命也较长.腿部的无力与肌萎缩最为显著,以股四头肌与髋关节屈肌最早出现症状.较后可累及臂部.无力现象往往从近端向远端扩展.某些家族性病例可能是继发于特殊的酶的缺陷(例如氨基己糖苷酯酶缺乏).Ⅳ型脊肌萎缩症遗传方式不定(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性联),成年期发病(年龄30~60岁),病情进展缓慢.可能无法将其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下运动神经元型病例作鉴别.诊断和治疗若肌电图检查发现有失神经支配现象,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说明失神经支配并非由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则通常可以证实临床诊断.偶尔需作肌肉活检.血清酶(肌酸激酶,醛缩酶)可略见增高.羊膜穿刺不能作出产前诊断.对这类疾病无特殊治疗.对病情静止或进展缓慢的病例,理疗,支架以及特殊的矫正器材在防止脊柱侧凸与关节挛缩方面可起相当作用.另外,缺乏维生素E2也会引起肌肉萎缩等症状(不只是肌肉萎缩),宜食用畜肉,蛋类,奶,奶制品,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食物. 脊肌萎缩症的概述(详细内容见各分型)1. 概述: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SMA)是发生在婴幼儿的一组较为常见的疾病,呈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广泛的肌肉萎缩,携带者频率估计约为1:60-1:80。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PPT课件

社会参与障碍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由于身体功 能受限和心理问题,往往难以正 常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学习,导 致社会参与障碍。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药物治疗策略及效果评价
药物选择
推荐使用诺西那生钠等反义寡核苷酸类药物,以及利司扑兰等基因 修饰类药物进行治疗。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脊髓性肌 萎缩症的康复工作,提供资 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共同 推动康复事业的发展。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脊髓性肌萎缩症概述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 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诊断标准与流程
肌肉活检
通过取少量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 肌肉萎缩的原因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可以观察骨骼和肌肉结构的 改变,辅助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身体功能受限
脊髓性肌萎缩症导致患者身体功 能受限,如行走、跑步等日常活 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
心理健康问题
社区支持服务
建立社区支持服务网络,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心理支持 、社交活动等多元化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长期随访管理
建立长期随访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 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和问题,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05 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应用
康复训练方法介绍及效果评价
运动疗法
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和 协调能力。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肌萎缩症
目录
概述
一组可起病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疾病,其特征是由脊髓前角细胞与脑干内运动核进行性变性引起的骨骼肌萎缩.
大多数病例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看来都是第5号染色体上一个单独的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突变.有四种主要的变型.
Ⅰ型脊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病)
在胎儿中已存在或在出生后2~4个月出现症状.大多数患病婴儿在出生时就有肌张力过低的表现;在6个月龄期前,所有患病婴儿都已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发育的延缓.95%的病孩在1岁前后死亡,没有病例能存活超过4岁的,通常都是死于呼吸衰竭.
Ⅱ型(中间型)脊肌萎缩症
患儿大多数是在6~12个月期间出现症状,在2岁以前所有病例都已有明显症状.不到25%的病例能学会坐,但没有能走或能爬的.所有患儿都显出肌张力过低,伴松弛性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与肌肉束颤,后者在幼儿中不容易察觉.可有吞咽困难.患儿往往因呼吸道并发症在早年夭折,但也有病情进展自发停顿的,使患儿处于永久性非进展性的无力状态中.
Ⅲ型脊肌萎缩症
(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病)
在2~30岁期间发病.病理变化及遗传方式与前两种变型相似,但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预期寿命也较长.腿部的无力与肌萎缩最为显著,以股四头肌与髋关节屈肌最早出现症状.较后可累及臂部.无力现象往往从近端向远端
扩展.某些家族性病例可能是继发于特殊的酶的缺陷(例如氨基己糖苷酯酶缺乏).
Ⅳ型脊肌萎缩症
遗传方式不定(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性联),成年期发病(年龄30~60岁),病情进展缓慢.可能无法将其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下运动神经元型病例作鉴别.
诊断和治疗
若肌电图检查发现有失神经支配现象,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说明失神经支配并非由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则通常可以证实临床诊断.偶尔需作肌肉活检.血清酶(肌酸激酶,醛缩酶)可略见增高.羊膜穿刺不能作出产前诊断.
对这类疾病无特殊治疗.对病情静止或进展缓慢的病例,理疗,支架以及特殊的矫正器材在防止脊柱侧凸与关节挛缩方面可起相当作用.
另外,缺乏维生素E2也会引起肌肉萎缩等症状(不只是肌肉萎缩),宜食用畜肉,蛋类,奶,奶制品,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食物.
脊髓性肌萎缩症病临床症状
依病型不同而异:
一、婴儿脊髓性肌萎缩:
1、对称性肌无力:自主运动减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手足尚有活动。
2、肌肉松弛:张力极低,当婴儿仰卧位姿势时下肢呈蛙腿体位、膝反射减低或消失。
3、肌肉萎缩:主要累及四肢、躯干、其次为颈、胸各部肌肉。
4、肋间肌无力、膈肌多不受累、膈肌运动正常,故呼气时胸部下陷呈现矛盾呼吸。
5、病程为进行性,晚期延髓支配的肌肉萎缩,以咽肌最为显著,伴有肌纤维震颤,咽腭肌肉萎缩引起呼吸及吞咽困难,易有吸收性肺炎。
二、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是婴儿型的一种轻型病损,起病常在2-7岁,间或更晚,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病情进展缓慢,逐渐累及下肢远端和上肢。
三、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又称慢性婴儿型,起病在出生后3-15个月,开始为近端肌无力,继而波及上肢,病情进展缓慢,面肌常不受影响。
四、少年型显性遗传肌萎缩:本型为特殊型显性遗传性疾病,起病多在3-4岁时,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及萎缩,病情较轻,不影响寿命,可正常生活。
五、中年男性。
表现为双手活动软弱无力,手的内在肌萎缩,可有“爪形手”、“猿手”畸形。
系衣服扣、拣小物件及写字困难。
以后肌无力波及邻近肌群,累及臂和肩,再发展到下肢。
也有从足发病,扩展到下肢,然后上肢者。
肌肉萎缩软弱对称发展,有时仅累及一只手。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与受累肌相应。
括约肌无功能障碍,病理反射多不出现,但可见于频发肌束震颤时。
肌束震颤可不定部位出现,有寒冷、情绪波动或受到机械刺激时可诱发和加重肌束震颤。
病程中无自发疼痛和感觉异常出现,舌肌萎缩,软腭运动障碍伴发音及吞咽症状极少产生。
脊髓性肌萎缩症病因病理
确切原因仍不清楚。
有人记述本病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特征。
不同的病例可属不同的原因,如受寒、疲劳、感染、铅中毒、外伤,还有继发于梅毒,脊髓灰质炎的报导。
发病机理为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及脑干运动核变性及数量明显减少,但无神经细胞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 颈脊髓最常受累。
脊髓前角细胞变性,细胞肿胀,核移位或消失,胶质增生,但前角和脊膜未见炎症反应,也无血管改变。
锥体束于某些病例有退变,但临床很少发现锥体束征。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遗传性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缩写:SMA)是指一组遗传性的神经性肌肉疾病。
各型都会对控制随意肌运动的叫作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构成影响。
SMA会造成位于脑底和脊髓的下级运动神经元分裂,从而使其无法发出肌肉进行正常活动所依赖的化学及电信号。
SMA主要影响患者的近端肌,即最靠近人体躯干部的肌肉。
控制胃、肠和膀胱等器官运动的非随意肌不会受到影响。
Ⅰ型和一些Ⅱ型患者可能还会伴有一种叫作肌纤维自发性收缩的异常舌部颤动。
SMA患者的听觉及视力正常,并且有正常的感官、情感和智力活动。
而且研究者还发现,患有SMA的孩子通常都比较聪明。
当基因有缺陷时,它们就无法正常地制造细胞活动所必需的蛋白质。
而当某一种蛋白质缺乏、太多、太少或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正常工作的时候,一系列
具有破坏性的后果就可能随之而产生。
就SMA而言,蛋白的这种异常性会使运动神经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并进一步导致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的退化。
(最近的基因研究发现,运动神经元的死亡也许是因为缺少一种或几种蛋白,或者是它们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而导致的。
)
脊髓性肌萎缩症鉴别诊断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这就意味着患者的父母肯定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当孩子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个这样的基因后,他就会感染上SMA。
尽管父母双方都是携带者,但是生下患病孩子的机率只有25%。
1.胸部出口综合征偶可发生双手对称性肌萎缩,但多有肢体疼痛及感觉障碍,肌萎缩
范围局限,无肌束震颤。
2.颈椎脊髓病的外侧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双手肌萎缩,手的精细动作障碍,腱
反射减弱,但也常有肢体疼痛、麻木,无肌束震颤。
脊髓性肌萎缩症诊断
根据起病年龄、病情进展速度,肌无力的程度,实验室检查,存活期等临床资料进行诊断和分型,肌电图失神经电位有定性诊断意义。
辅助检验:血清中肌细胞酶一般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下降,肌电图可见失神经支配改变,插入电位延长,肌松弛时有肌纤电位、正锐波、肌收缩时无随意运动电位,肌活检可见成片的萎缩肌纤维与正常或肥大的纤维同时存在,脑脊液正常。
肌肉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变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缓慢起病、逐渐进展的肌肉无力和萎缩。
根据受累肌肉分布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1、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异常基因但不发病。
多见于儿童发病,逐渐进展。
开始表现为走路不稳,易摔跤,上楼困难,以后发展至行走困难,12岁前不能行走,只能卧床。
体检可发现四肢尤其是肢带肌萎缩和无力,典型者呈翼状肩,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行走时骨盆向两侧摇摆呈鸭步;从仰卧位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为俯卧,然后用双手支撑着下肢逐渐将躯体伸直。
某些肌肉呈假性肥大,大多为腓肠肌(小腿),也有表现为三角肌、舌肌等,假性肥大肌肉外观发达,触摸较正常肌肉坚实,但肌力下降。
面部和手部肌肉也可轻度萎缩。
常伴有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
2、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良性型肌营养不良症,也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
多于5-20岁之间起病,表现与Duchenne型类似,但病程较良性,12岁时
仍能行走,但起病15-20年后大多不能行走。
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较少见。
3、Erd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
多于20-30岁间起病,主要累及近端肌群,常先影响上肢,多年后再影响下肢。
偶有腓肠肌假肥大。
4、Landouzy-Dejerine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
通常于青春期发病,首先影响面部和肩胛带肌肉,呈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睑稍下垂,额纹和鼻唇沟变浅,表性动作变弱,上肢抬高困难。
检查时可发现蹙额、皱眉、鼓腮、闭眼、闭口均力弱,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萎缩明显。
5、其它还有远端型、眼肌型、眼咽型等肌营养不良症,但均罕见。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表现、肌酶化验、肌电图等。
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肌红蛋白(Mb)、谷草转氨酶(GOT)等多种肌酶含量明显增高;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必要时肌活检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