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种子生产与经营)

合集下载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在水稻生长期间危害叶片,繁殖能力强,一般一年可爆发2~3代,若不及时控制,会导致严重的减产甚至死亡。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

一、发生特点1. 发生特点水稻稻飞虱具有口器锐利、吸食力强、繁殖快、冬季不死、寿命短、易迁移、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

发生期多在水稻分蘖期,虫口刺激,导致植株叶片发生黄化、枯黄、叶片干枯、形成条纹等症状而影响稻株的正常生长。

损失严重的田地,叶片会变成紫黑色。

2. 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气温、湿度、营养等因素有关,若发生时气温在20℃以上、空气湿度低、水稻生长条件差,尤其是缺乏氮素时极易发生严重的爆发。

此外,水稻稻飞虱的传播也极为迅速,不仅可以沿着风向传播,也可以通过水路、偷渡作物等方式扩散。

二、防治措施1. 机械防治在水稻分蘖期间,可以采用人工拍打、高压水冲击等方式,将稻飞虱冲洗掉或拍打致死,同时要及时清场,清除稻飞虱产卵的地方,减少稻飞虱危害的发生。

2. 生物防治有一些昆虫对稻飞虱有天然的控制作用,例如:蝗虎、蚂蚁、潜蝇、蜻蜓等昆虫不仅可食稻飞虱,还可将它们的卵、幼虫和成虫作为食物进行侵蚀,有效控制稻飞虱的繁殖。

3. 化学防治针对大面积爆发的稻飞虱,可以使用特效杀虫剂如多菌灵、嘧菌酯、吡虫啉等进行保护性喷雾。

不过,应注意控制剂量,遵循严格的安全使用标准。

同时,也可以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利用白僵菌,肺形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农药进行稻飞虱的防治。

4. 种植抗性品种要想控制稻飞虱,选用抗性品种是另一种有效的途径。

个别米种如AROZ系、新龙系等被认为在抗性方面表现较好,尽管它们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叶片黄化和干枯,但危害率仍远远低于其他品种。

总的来说,针对水稻稻飞虱,科学的防治方法可以使我们舒适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其危害带来的损失。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点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点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点一、稻飞虱分布3种稻飞虱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

白背飞虱:为广跨偏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

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

二、稻飞虱的习性1、群集性:稻飞虱有群集为害特性,田间为害常可见点块状集中为害中心,严重时出现黄塘、冒尖穿顶等明显特征。

2、趋荫蔽嫩绿性:飞虱喜湿润凉爽环境栖息,故而在田间荫蔽、经常有水、生长嫩绿的田块飞虱发生较重。

株形紧凑、香稻品种(美香占、早香一号等)较易招飞虱。

3、迁飞性:飞虱具有随风力随行远距离传播的迁飞特性,尤其是褐飞虱、白背飞虱这种具有候鸟般远距离迁飞的,更是随周年气温的变化南北迁飞4、趋光性:飞虱在夜间有较强的趋光性,尤其在夏季傍晚夜幕临近时,飞虱活动很活跃,开过夜车的人深有体会,每当夜幕临近时,车灯总能吸引虫子过来。

三、稻飞虱为害特点1、稻飞虱主要以成虫、若虫在稻株基部吸吮汁液。

破坏稻株营养,进而阻塞水稻输导组织,出现黄塘、穿顶冒尖、枯槁倒伏、分泌蜜露而形成烟霉、空瘪粒增加,带毒的灰飞虱还会传播病毒病。

2、一般纹枯病发生重的田块更易诱发飞虱为害。

3、抱卵量大。

雌虫每只产卵150---300粒不等,有的可产500-800粒,短翅成虫多的产卵上千粒,所以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预示飞虱将大暴发。

4、飞虱是累积暴发为害。

如果前期不做好防控,任其发展,当田间基数足够大,产卵量则呈几何数增长,成、若虫高峰易暴发成灾。

四、稻飞虱防控技术稻飞虱的防控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压前控后,绿色防控”的方针。

1、预防用药:生产实践中根据田间稻飞虱优势种群类别和发生程度来选用高效对应农药防治用药,预防可以用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等烟碱类药剂。

2、暴发用药:当田间虫量较多呈暴发态势时,就应速效与持效药结合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内降低虫口基数,减少损失,如用毒死蜱+吡蚜酮、吡蚜酮和烟碱类复配剂,同时添加助剂提高杀虫效果。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水稻稻飞虱属于半翅目昆虫,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

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

水稻稻飞虱主要以稻谷汲吸植物汁液为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主要在水稻苗期和拔节期发生较为严重,这两个时期是水稻稻飞虱的危害高峰期。

水稻稻飞虱喜欢在植株的下部或者中部汲吸植物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水稻死亡。

水稻稻飞虱还会分泌一种叫做“稻飞虱素”的物质,会诱导水稻产生褐飞虱素,导致水稻叶片变黄、卷曲,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

水稻稻飞虱主要通过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来为生,造成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受阻。

特别是在水稻的苗期和拔节期,水稻植株生长迅速,如果受到稻飞虱的危害,会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不良,长势减弱。

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水稻植株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稻飞虱在寄主植物之间传播病毒病害,使得水稻遭受病毒病害的风险增加。

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为了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目前,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主要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等几种方式。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在水稻生产中,可以选择适宜的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放入水稻田中,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的数量,减轻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一些寄生性昆虫对水稻稻飞虱的幼虫和蛹期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稻飞虱的数量。

一些对水稻稻飞虱有天敌作用的昆虫也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水稻稻飞虱。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专门用于水稻稻飞虱防治的农药,可以通过喷洒或者灌溉的方式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具有吸汁口器,对水稻植株的吸食会导致茎秆、叶片变黄、萎缩,严重时会死亡。

此外,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1. 稻飞虱的生活习性稻飞虱的寿命大约为25天左右,可每天产卵2~3千个。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经过4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成虫和幼虫都以水稻植株的汁液为食,主要聚集在水稻植株的叶背面和叶鞘内,钻进叶鞘内发育和繁殖。

幼虫和成虫对阴湿环境适应性很强,喜欢生长在水稻田中间或稍阴处。

2.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会导致叶片、茎秆变黄、萎缩,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2)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会给水稻产生更大的危害。

(3)稻飞虱密度过多,会对吸收光照、养分分配、水分平衡,甚至影响水稻的花药发育、授粉和结实等产生影响。

(4)稻飞虱种群的爆发,会对水稻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3. 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方法(1)建立有机体系加强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稻栽培的整体环境。

选择纯露种、优质种子;在种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减轻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2)建立生物多样性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引入昆虫、红蜘蛛等天敌,对稻飞虱进行有效压制。

(3)加强田间管理和监测增加稻飞虱的监测,学会辨认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提高田间施肥技术、科学灌溉,减少腐殖质流失与物质代谢不足的情况。

(4)杀虫剂防治为有效防治稻飞虱,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是使用杀虫剂也会造成其他敌害生物的死亡,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4. 结论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危害,采用综合防治的全面治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并加强田间巡视和监测,对于稻飞虱的早期发现和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田间氨氮、硬度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灌砂、灌水、施肥等过多的农业操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害虫,给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下面我们就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水稻稻飞虱主要以水稻为食,对稻米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危害。

稻飞虱是种嗜食性强的害虫,以水稻的嫩叶、嫩梗为食,进食后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稻飞虱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和种植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稻飞虱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关。

稻飞虱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气温在25-30℃左右为害虫繁殖的最佳温度范围。

降雨和湿度也是稻飞虱繁殖的重要因素。

气候条件的变化对稻飞虱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种植管理也是稻飞虱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合理的种植密度、缺乏灌溉和施肥管理等,都可能导致稻飞虱的大面积爆发。

连续种植水稻也容易造成稻飞虱的滋生和暴发。

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

针对稻飞虱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选择抗虫性较好的水稻品种。

通过选育和引进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加强田间管理和水稻生态系统的调控。

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保持田间环境的卫生,避免过度施肥和使用农药等措施,对稻飞虱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

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稻飞虱和其危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进行人工捕捉等。

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来控制稻飞虱的发生。

如引入天敌和天敌微生物进行防治,推广生物灭虫剂的使用等。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可持续性等优点,对稻飞虱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有较大危害的害虫,其发生与气候、环境和种植管理等有关。

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和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大量危害水稻的生长,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及时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科学的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这一害虫。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由下列因素影响其发生:1. 气候条件:水稻稻飞虱较适应适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水稻稻飞虱幼虫的孵化速度较快,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利于发生。

2. 植被环境: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苗期和抽穗期为害最为严重。

水稻生长期环境适宜,水稻生长健康且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也会增加。

3. 害虫天敌的多少与作用:害虫天敌对水稻稻飞虱的天敌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

飞虱完全不能抵抗寄生性天敌的幼虫和成虫,因而这是天敌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环境干旱适度,幼虫天敌的寄生率不高,因此这是天敌作用的消极方面。

1. 繁殖能力强:水稻稻飞虱成虫善于繁殖,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共有9代,种群倍增迅速。

2. 草食性较强:水稻稻飞虱以水稻为主要食物,较多选择水稻幼苗、嫩叶为食,大量为害水稻,使水稻叶片变黄,减少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3. 暗藏性强:水稻稻飞虱常常聚集在水稻叶片的叶肉细胞之间,暗藏在水稻叶片下部,易被人们忽视。

三、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选择水稻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对抗水稻稻飞虱的生长极其重要,能减少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

2. 合理施肥灌溉: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适宜,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3. 定期清除虫源:定期清除水稻田间的杂草,及时清理虫源,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等化学手段进行防治。

但需注意化学农药使用量不能过大,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加强虫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飞虱进行虫害监测,及时发现虫害情况并进行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包合乡位于泾县西南,属丘陵地区。

全乡耕地9144亩,水田7813 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稻飞虱是严重危害我乡水稻的常发性害虫,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特别是近2年来,由于气候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水稻产量严重受损,广大农民反映强烈。

我站组织技术力量,实地观察了解,把稻飞虱作为水稻虫害防治的主攻对象, 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对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危害症状。

危害初期茎秆出现许多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危害严重时全株枯萎,逐渐扩大成片。

水稻孕穗期受害,不能抽穗,抽穗后被害,影响稻谷饱满度,千粒重降低,瘪谷率高。

2、发生时期。

从早稻秧田至10月上旬,稻飞虱均可发生。

早稻一般出现2次若虫高峰期,第2次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第2 次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初。

中稻第1次若虫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第2次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

晚稻第1次若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第2次出现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

一般双晚稻移栽后,正值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稻飞虱虫量异常增多,需大面积防治。

主害代高峰期以口背飞虱为主,口背飞虱虫量占总虫量的70%以上,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其后褐飞虱比例上升,最高可达飞虱总量的70%.3、发病原因⑴迁入虫量增加。

早稻灯下6月9日始见成虫,较上年提前10 天。

截止7月13 0,单灯累计诱虫6782只,与近3年同期均值相比增70.1%,其中6月23日、6月26日、6月29日、7月5日、7月8 日灯下出现5个较明显的峰次,分别诱虫225只、560只、856只、950只、2100只。

田间虫量6月21日调查单季稻180头/百丛。

6月26日单季稻457头/百丛。

7月2日单季稻470头/百丛。

7月6日单季稻1327头/百丛。

7月10日单季稻1640头/百丛。

以低龄若虫为主,但长翅型成虫偏多(136只/百丛,是2002年同期的3.4倍)。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 本文介绍了稻飞虱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稻飞虱特征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88-02一、发生特点1.生活习性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上梅乡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有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的病毒。

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喜阴湿,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上产卵和取食。

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

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

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湿(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

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

2.稻飞虱的形态特征2.1褐飞虱2.1.1成虫有长、短2种翅型。

长翅型连翅体长3.8~4.8mm,短翅型体长3.5~4.0mm。

体黄褐或褐色至深褐色,具油状光泽。

头顶褐色,近方形,前缘向前突出较小。

中胸背板褐色。

前翅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

2.1.2卵长约1mm,宽0.2mm。

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紧密排成1列。

卵粒香蕉形,较弯,卵帽顶端圆弧,稍露出产卵痕。

2.1.3若虫分5龄。

1龄体长1.1mm左右,体黄白或灰褐色,腹部背面有一倒“凸”形白斑,无翅芽。

2龄体长1.5 mm左右,体淡黄至灰褐色,腹背倒“凸”形斑不清晰,翅芽不明显。

3龄体长2.0mm左右,黄褐至暗褐色,腹部第三、四节背面各有1对“山”字形蜡白斑,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不到后胸后缘。

4龄体长2.4mm 左右,体褐色,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飞虱的间接危害
• 飞虱为害时造成大量伤 口,也有利于水稻纹枯 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 危害.取食后排泄的“蜜 露”富含各种糖类、氨 基酸类,覆盖在稻株上, 容易招致煤烟病的滋生, 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
虫的取食,增加产卵量。
稻飞虱的危害性
• 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轻则使稻株变黄,严重枯 死,造成穿顶死苗,甚至颗粒无收 。
稻飞虱的防控措施
\
• 一、防治指标:采用平行跳跃调查法,每块田查5丛水稻,调 查稻飞虱数量,药剂防治指标:分蘖期每丛水稻5只以上,孕穗 期每丛水稻10只以上,齐穗期和齐穗以后每丛15只以上。
• 二、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1)冬季结合积肥 (2)合理搭配水稻品种 (3)加强肥水管理
• 2、人工和生物防治:(1)结合防治水稻螟虫、卷叶虫、开展 点灯灭虫和设置诱杀田。(2)保护青蛙和寄生天敌。(3)进 行稻田养鸭防治,采用稻鸭共栖的形式。
• 3、化学防治: (1) 防治时期 (2)用药方法
药剂防治试验

药剂防治的注意事项
• 稻飞虱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危害,应尽量将药液喷到基 部,水稻生育后期,尤其是超级杂交稻,密闭的大田喷雾 和撒毒土的效果都很差,应着重推广粗水喷雾和泼浇;稻 飞虱已对扑虱灵、吡虫啉等产生了强抗药性的稻区,注意 选用新的有效药剂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喷药 时田内要有3.33~6.67cm的浅水,抢晴天施药,保证施药 后4个小时无雨。施药时间最好选择早上或傍晚。
稻飞虱在长沙稻区的发生特 点及防控措施
主讲人: 指导老师:
种子生产与经营
稻飞虱的生活习性以及种类
• 1、生活环境:稻飞虱生长 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 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 度80%以上。
• 2、生活习性:(1)稻飞虱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 性。(2)栖息在稻丛下部叶 鞘产卵和取食。
• (1)第一代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 (2)第二代6月上中旬。 • (3)第三代7月上中旬。 • (4)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 • (5)第五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 • (6)第六代10月上旬。
• (1)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稻 飞虱的起飞时主动的,迁移是被动 的,降落也是被动的当遇锋雨则下 降,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多,则 发生量大。
• 3、稻飞虱种类:褐飞虱、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成虫分 为长翅飞虱和短翅飞虱。
稻飞虱分布区域
• 稻飞虱在中国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 区)发生较烈。在湖南省主要稻区均发生严重。而长沙县 在黄兴镇、春华镇、安沙镇、北山镇、青山铺镇尤为严重。
稻飞虱的发生世代及流行因素
• 1、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六个世代: • 2、流行因素:
• (2)气候因素的影响高温高湿易 引起暴发。
• (3)栽培制度。
• (4)品种布局生育都适应其生存, 但适宜的是孕穗期。
• (5)栽培技术与管理早栽田虫量, 晚栽田虫量少,主要是因为飞虱迁 入后是比较稳定。
稻飞虱危害特点
• 稻飞虱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 食水稻的光合产物减少,扰乱根 系的生理活动,加速稻叶衰 老。稻飞虱是群居性的一旦 发生危害数量都特别多。稻 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1)直接刺吸 危害 (2) 产卵危害 (3) 间接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