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至2节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章1-2节

qm qm1 qm2
uA u1 A1 u2 A2
三、流动系统的能量衡算方程 (一)总能量衡算
2
流体携带能量
2’ 1 1’
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
衡算范围:截面1-1’与 2-2’间的管道和设备。 取0-0’为基准水平面。 衡算基准:1kg流体。
稳态流动下,系统内部无能量积累,则能量衡算方程为 输出系统的物质的总能量-输入系统的物质的总能量
二、流动系统的能量衡算方程
一、流体流动的状态 在流动流体系统中,物理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 的函数。
稳态流动:流体流动系统中,各截面上的压力、
流速、流量等物理量仅随位置变化,
而不随时间变化。 非稳态流动:流体在各截面上的有关物理量既随
位置变化,又随时间变化。
qV2、u2、p2
qV1、u1、p1 qV2、u2、p2
输出系统的质量流量:
qm2 2um2 A2
4、写出质量衡算方程: dm 1um1 A1 2um2 A2 dt
(3.1.1)
对于稳态过程
dm 0 dt
1um1 A1 2um2 A2
um1 A1 um2 A2
(3.1.2)
对不可压缩流体,ρ为常数
(3.1.3)
不可压缩流体管内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不可压缩流体作稳态流动时平均速度um仅随管截面 积而变化。
对于圆形管道
π 2 π 2 um1 d1 um2 d 2 4 4
um 2 d1 d um1 2
2
(3.1.4)
表明:当体积流量一定时,管内流体的流速与管道 直径的平方成反比;流体在均匀直管内作稳态流动 时,平均速度恒定不变。
思考:如果管道有分支,则稳定流动时的连续性方程 又如何?
跨文化交际_第三章_第一节_第二节

新时期社会角色的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新的世纪将是中华民族
实现复兴的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新一代青少年的我们提出了严峻 挑战,要我们逐渐成长并适应自身角色的扮演。作为“恰同学少年”的
当代青少年,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纵观我们这个社会,由于
一些不良思想、不良风气的侵蚀,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 面临着严峻考验,懒散、矫情、堕落、放纵,无远大理想,无坚定信念,
• 社会因素
• 心理因素 • 地理因素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对比分析
1、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之渊源 中国孔子思想:“仁”和“礼”
西方宗教和哲学: • 基督徒主张“为个体而牺牲” • “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灵魂,即使它没有一 个亲邻,只要他自为地享受到上帝,那他 就还是幸福的。” • “上帝帮助自助者。”
2、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和人际关系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
语言学家已经证明,语言就是“权势”和“一致性”关系的标 志。通常较正式的语体标志着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不平等,而比较随 便的语体则标志着双方可能比较亲密,或者志趣相投等。
(二)角色关系的文化差异
角色关系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角色关系对交际 的影响可能因文化而异,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来标志“权势” 和“一致性”关系。有的文化可能受其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影响, 偏向“权势”性关系;而有的文化可能正相反,偏向“一致性”关 系。相对而言,东方文化似乎更青睐于“权势”关系,西方文化 则偏爱“一致性”关系。
• 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努力奋斗,锐意 进取。要立志高远,要有广博之学, 有远见之名,有赤子之心,有生活 之趣。运用自己灵活的大脑,充沛 的经历多学多看,做到“会东西之 学,通古今之学,成一家之言”。
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瞿 秋 白 及 其 左 倾 盲 动 主 义
2、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它正确地肯定了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仍然是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它正确地指出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是处在两个高 潮之间的低潮,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 众,准备暴动。
大会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行土地 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纲领,并且批评 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盲 动主义。
第二节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古田会议 3、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4、克服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
一、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 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 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先后在宁 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 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 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
事变。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日本 东方 会议
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危害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王明左倾 教条主义
1、王明左倾教条的危害
夸大资本主义成分在 中国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和革命主观力量的发展
无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 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
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 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 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 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 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 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著名 的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精 神至今仍然是人民解放军行动的基本遵循和原则。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6-
6.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肺泡数量 多 。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 毛细血管 。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 一 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7.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 血液循环 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 细胞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氧气 含量减少,
A.曲线ac段表示吸气过程 B.曲线ce段表示吸气过程 C.曲线bc、cd段表示吸气过程 D.曲线ab、de段表示吸气过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20-
4.[赤峰中考]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 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D )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8-
2.下列关于人体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吸气时,胸廓缩小,外界空气进入肺 B.呼气时,胸廓扩大,肺内气体排出体外 C.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D.肺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19-
3.如图是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17-
1.体检时连续三次测得小明的肺活量值分别是2700毫升、 2600毫升、2800毫升,则小明的肺活量是( A ) A.2800毫升 B.2600毫升 C.2700毫升 D.8100毫升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生物选必1知识清单】第三章 体液调节

第三章第1节激素与内分泌系统(一)【实验】激素的发现和研究1. 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的实验:【注意】此实验并未彻底消除神经系统的影响,不足以证明出激素的存在。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盐酸刺激小肠粘膜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该化学物质随血液循环达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该化学物质即为促胰液素)【注意】此实验的优势:彻底排除了神经系统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将小肠黏膜磨碎)。
【补充】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还可进一步完善:增设两个对照组,排除稀盐酸和小肠黏膜本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下:2. 胰岛素的发现:(1)1889-1920年:利用健康狗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胰腺受损诱发糖尿病的狗实验结果:病狗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
【分析】胰腺的腺泡会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蛋白酶,直接制备胰腺提取物时,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会被胰液中的蛋白酶水解,从而失去生理功能。
(2)1920年班廷和贝斯特:结扎健康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制备萎缩胰腺的提取液→注射给胰腺受损诱发糖尿病的狗实验结果:病狗血糖下降,恢复正常。
【分析】萎缩胰腺中的胰岛仍保持完好,且其分泌的胰岛素不会被蛋白酶水解。
3. 睾丸分泌雄激素(睾酮)的研究:实验结论:睾酮是睾丸分泌的雄激素,可以促进公鸡第二性征的出现。
【拓展】研究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激素功能的方法:第三章第1节激素与内分泌系统(二)1. 分泌腺(腺体):具有分泌功能的组织或器官。
(1)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
例:汗腺、唾液腺、胃腺等(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例: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补充】胰腺是一个既有外分泌部(腺泡)又有内分泌部(胰岛)的特殊腺体,如图:外分泌部:腺泡(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胰腺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2. 促胰液素: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1)分泌部位:小肠黏膜(中的一些内分泌细胞)(2)靶器官(靶腺体):胰腺(3)作用:促进胰腺分泌胰液3. 内分泌系统:(1)组成: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铁块、冰块、加热器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铁水凝固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阐述它们的条件及吸热和放热特点。
同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意义。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自制冰棍、铁水铸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新课的方式:我选择了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来引入新课。
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3-1第三章汽车钣金修理的基本工艺(第1、2节)-

〔3〕三角形加热:加热区域呈三角形的加热方法称为三角形加热,如 图3-30c所示。
〔三〕火焰矫正的操作: 1、中部凸鼓工件的火焰矫正: 步骤1:将板料置于平台上,用卡子将板料四周
压紧。 步骤2:用点状加热方式加热凸鼓处四周,如图 图3-30 加热方式
3-31a所示。 说明:也可采纳线状加热方式,即从中间凸鼓部分的两侧开始加热,然
汽车钣金材料的机械矫正是通过 矫正机对钢板进行多次反复弯曲,使 钢板长短不等的纤维趋向相等,从而 达到矫正的目的。
汽车钣金板料变形的矫正一般都 图3-24 是在上、下辊平行的矫正机上进行。
矩形框架的弯曲矫正
1、汽车钣金件的机械整平:
◆操作要求 〔1〕正确使用辊子式整平机; 〔2〕按照要求将变形钣金件整平; 〔3〕操作时,不得将手放在辊子周边。
金属材料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火焰矫正正是利用这种新的变形图去3-29 矫正原来的变形。
大型钣金件的成型方法
1、加热位置、火焰能率与矫正 的关系
2、加热方式: 〔1〕点状加热:加热的区域为一定直径范围的圆圈状点,故称点状加 热。如图3-30a所示。
1、中部凸鼓工件的火焰矫正: 步骤1:将板料置于平台上,用卡子将板料四周压紧。 步骤2:用点状加热方式加热凸鼓处四周,如图3-31a所示。说明:也 可采纳线状加热方式,如图3-31b所示。 步骤3:矫平后再用锤子沿水平方向轻击卡子,便松开卡子取出板料。
图3-20 角钢扭曲的矫正
图3-21 圆钢变形的矫正
〔13〕焊接件的矫正:
◆L形焊接件角度的矫正 矫正方法:图3-22所示为由两根角钢垂直地焊在一起构成的L形焊 接件,冷却后焊接角度会发生变化。 ◆矩形框架的矫正 矫正方法:如图3-23所示为矩形焊接件。框架AD与BC边出现双边 弯曲现象时,可将框架立于平台上,外弯边AD朝上,BC边两端垫上垫 板,捶击凸起点E如果四边都略有弯曲,可分别向外或向内捶击凸起处。
第三章计量溯源性(第一、第二节)-2

第三章计量溯源性主要内容第一节计量溯源性第二节测量标准第三节校准第四节计量检定第五节计量比对第一节计量溯源性一、有关术语及定义1、计量溯源性——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特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1)参照对象:可以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的定义,或包括无序量测量单位的测量程序,或测量标准。
注:序量——JJF1001-3.28条款:由约定测量程序定义的量。
如洛氏硬度HRC标尺:洛氏硬度是以压头压入的深度值计量被测材料硬度值的,规定每压入0.002mm,为洛氏硬度一个单位。
HRC是总载荷为150kgf,压头为120º圆锥金刚石测试的硬度值。
2)计量溯源性要求建立校准等级序列。
3)“溯源性”有时是指“计量溯源性”,有时用于其他概念。
当有产生混淆的风险时,最好使用全称“计量溯源性”。
2、校准等级序列——从参照对象到最终测量系统之间校准的次序,其中每一等级校准的结果取决于前一等级校准的结果。
1)沿着校准的次序,测量不确定度必然逐级增加。
2)校准等级序列由一台或多台测量标准和按测量程序操作的测量系统组成。
3、计量溯源链——用于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标准和校准的次序。
简称溯源链。
1)计量溯源链是通过校准等级关系规定的。
2)计量溯源链用于建立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
4、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参照对象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定义时的计量溯源性。
简称向单位的计量溯源性。
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是计量溯源性的一种形式。
5、溯源等级图——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测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溯源等级图是对给定量或给定类别的测量仪器所用比较链的一种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6、国家溯源等级图——在一个国家内,对给定量的测量仪器有效的一种溯源等级图,包括推荐(或允许)的比较方法或手段。
在我国,也称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7、量值传递——通过对测量仪器的校准或检定,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实现的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的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测量仪器(工作计量器具)的活动,以保证测量所得的量值准确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支配操作 机按所需的顺序,沿规定的位置或轨迹运动。从控制系统的
构成看,有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之分;从控制方式
看有程序控制系统、适应性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之分; 从控制手段看,目前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大多数采用计算机
控制系统。
4) 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系统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高层次发展。它主要 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感觉系统(硬件),主要靠各类传感器 来实现其感觉功能;其二是决策、规划系统(软件),它包括 逻辑判断、模式识别、大容量数据库和规划操作程序等功能。 2.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1) 按操作机坐标形式分类
4) 具有诊断、故障监视等功能。 2.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分类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按控制运 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关节运动控制、笛卡尔空间运动控制和自 适应控制;按轨迹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轨迹 控制;按速度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速度控制、加速度控制、 力控制。
有时为了增加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在机座处装有行走机
构。
2) 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主要指驱动执行机构的传动装置。它由驱动器、 减速器、检测元件等组件组成。根据驱动器的不同,可分为电 动、液动和气动驱动系统。驱动系统中的电动机、液压缸、气 缸可以与操作机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齿轮传动、链传动、谐 波齿轮传动、螺旋传动、带传动装置等与执行机构相连。
3.1.3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是在传统机械系统的控制技术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之间并无根本的不同,但工业机器人
控制系统也有许多特殊之处。其特点如下:
1) 工业机器人有若干个关节机器人的工作任务是要求操作机的手部进行空间点位 运动或连续轨迹运动,对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需要进行复
坐标型,难与其它工业机器人协调工作。
图3.1.2 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形式
a)直角坐标型 b)圆柱坐标型 c)球坐标型 d)多关节型 e)平面关节型
③ 球坐标型工业机器人
又称极坐标型工业机器人,如图3.1.2c所示,其手臂的
运动由两个转动和一个直线移动(即RRP;一个回转,一个俯仰 和一个伸缩运动)所组成,其工作空间为一球体,它可以作上
机各关节的转角或位移。控制作用U由控制装置加于操作机的
输入端,也是一个向量。给定作用G是输出量X的目标值,即X 要求变化的规律,通常是以程序形式给出的时间函数,G的给 定可以通过计算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来编制程序,也可以通 过示教法来编制程序。这就是程序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即系 统的控制程序是在工业机器人进行作业之前确定的,或者说工 业机器人是按预定的程序工作的。
果。 在传统的制造生产领域,工业机器人经过诞生、成长、成熟
期后,已成为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自动化装备,目前世界上
约有近百万台工业机器人正在各种生产现场工作。本节将围绕工 业机器人展开讨论,带领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知识。
3.1.1
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与发展过程
1.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机器人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 —机器人学(robotics),它涉及到机械工程、电子学、控制理 论、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科学、仿生学、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 工业机器人本身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种生产过程的 机械化和自动化是现代生产技术发展的总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 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作为现代最 新水平的FMS(柔性制造系统)和FA(全自动化工厂)技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很快 地形成了机器人产业。尽管如此,各国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却各
Compliance Assembly Robot Arm)装配机器人。在水平方向具有
柔顺性,而在垂直方向则有较大的刚性。 特点:它结构简单,动作灵活,多用于装配作业中,特别适合
小规格零件的插接装配,如在电子工业零件的插接、装配中应用
广泛。
2) 按控制方式分类 ① 点位控制(PTP)工业机器人 就是采用点到点的控制方式,它只在目标点处准确控制工 业机器人手部的位姿,完成预定的操作要求,而不对点与点之 间的运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目前应用的工业机器人中,多 数属于点位控制方式,如上下料搬运机器人、点焊机器人等。
有差异。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基本上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的提 法,定义为:“一种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操作手,用以搬运 材料、零件、工具或者是一种为了完成不同操作任务,可以
有多种程序流程的专门系统。”
我国国家标准GB/T12643—90将工业机器人定义为:“一 种能自动定位控制、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
杂的坐标变换运算,以及矩阵函数的逆运算。
3)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中经常使用前馈、补偿、解耦和自适应 等复杂控制技术。
4) 较高级的工业机器人要求对环境条件、控制指令进行测定 和分析,采用计算机建立庞大的信息库,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 行控制、决策、管理和操作,按照给定的要求,自动选择最佳 控制规律。 对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有: 1) 实现对工业机器人的位姿、速度、加速度等的控制功能, 对于连续轨迹运动的工业机器人还必须具有轨迹的规划与控制 功能。
② 连续轨迹控制(CP)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各关节同时作受控运动,准确控制工业机器 人手部按预定轨迹和速度运动,而手部的姿态也可以通过腕关 节的运动得以控制。弧焊、喷漆和检测机器人均属连续轨迹控 制方式。 3) 按驱动方式分类 ① 气动式工业机器人
这类工业机器人以压缩空气来驱动操作机.
优点:空气来源方便,动作迅速,结构简单,造价低,无
2) 是可以再编程的,具有多种多样程序流程的,这为人— 机联系提供了可能,也使之具有独立的柔软性。 3) 有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在无人参与下,自动地完成 操作作业和动作功能。 2.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过程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通常可划分为三代。 1) 第一代工业机器人
通常是指目前国际上商品化与实用化的“可编程工业机 器人”,又称“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即为了让工业机器 人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 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顺序和作业时间等),通过 直接或间接手段,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示教”,工业机器人 将这些知识记忆下来后,即可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精 度范围内,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1962年美国 万能自动化公司的第一台Unimate工业机器人在美国通用汽 车公司投入使用,标志着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诞生。
污染. 缺点: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导致工作速度的稳定性较差, 又因气源压力一般只有6kPa左右,所以这类工业机器人抓举 力较小,一般只有几十牛顿,最大百余牛顿。 ② 液压式工业机器人
因为液压压力比气压压力高得多,一般为70kPa左右,故液
压传动工业机器人具有较大的抓举能力,可达上千牛顿。这类工
业机器人结构紧凑,传动平稳,动作灵敏,但对密封要求较高, 且不宜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工作。
优点:其结构最紧凑,灵活性大,占地面积最小,工作空间最
大,能与其它工业机器人协调工作。
缺点:位置精度较低,有平衡问题,控制耦合。 这种工业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
⑤ 平面关节型工业机器人
如图3.1.2e所示,它采用一个移动关节和两个回转关节(即 PRR),移动关节实现上下运动,而两个回转关节则控制前后、左 右运动。这种型式的工业机器人又称SCARA(Seletive
机电一体化概论
作者: 邵泽强
3.1
工业机器人及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与发展过程。 2.理解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和分类。 3.认识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4.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60
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已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和成
2) 方便的人一机交互功能,操作人员采用直接指令代码对 工业机器人进行作业指示。使工业机器人具有作业知识的记忆、 修正和工作程序的跳转功能。 3) 具有对外部环境(包括作业条件)的检测和感觉功能。为 使工业机器人具有对外部状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工业机器人应 能对诸如视觉、力觉、触觉等有关信息进行检测、识别、判断、 理解等功能。在自动生产线中,工业机器人应有与其它设备交 换信息,协调工作的能力。
③ 电动式工业机器人
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类工业机器人,不仅因为电动机品 种众多,为工业机器人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也因为它们可以运
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法。
早期多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后来发展了直流伺服驱动单元,
目前交流伺服驱动单元也在迅速发展。这些驱动单元或是直接
驱动操作机,或是通过诸如谐波减速器的装置来减速后驱动, 结构十分紧凑、简单。
2) 第二代工业机器人
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功能的
“智能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力觉和视觉等信息 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机完成相应的适应性 操作。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装配线上为工业机器人装备 了视觉系统,从而宣告了新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的问世。
3) 第三代工业机器人 即所谓的“自治式工业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感知功能, 而且还有一定的决策及规划能力。这一代工业机器人目前仍 处在实验室研制阶段。 3.1.2 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和分类 1.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操作机。能搬运材料、零件或操作工具,用以完成各种作
业。”而将操作机定义为:“具有和人手臂相似的动作功能, 可在空间抓放物体或进行其它操作的机械装置。”
英国机器人协会(BRA)的定义是:“一种可重复编程的装 置,用以加工和搬运零件、工具或特殊加工器具,通过可变的 程序流程以完成特定的加工任务。” 日本工业标准(JISB0134—1986)定义为:“一种在自动控 制下,能够编程完成某些操作或者动作功能。” 综合上述定义,可知工业机器人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性。 1) 是一种机械装置,可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或者完 成多种操作和动作功能,也即具有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