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读后感《世界秩序》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利·基辛格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对国际政治的演变和未来走向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世界秩序》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世界政治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基辛格对世界秩序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国际政治体系的变迁和演化。

他认为,国际政治的演变是一个由战争到和平、由多极到单极再到多极的过程。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基辛格的观点让我对国际政治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基辛格还对国际政治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各个大国之间将会形成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在这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各国之间将会更加注重合作和协商,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基辛格的预测让我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希望,也让我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通过阅读《世界秩序》,我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识到,国际政治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只有深入理解国际政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机遇,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国际政治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而奋斗吧!。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政治秩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政治秩序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
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政治秩序的本质和未
来发展方向。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政治秩序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内部。

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政治秩序也成为了影响国家发展的
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已经不再适用,
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成为了必然趋势。

政治秩序已经不再是国家内
部的事务,而是全球范围内的事务。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政治秩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
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政治秩序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政治决
策也更加透明和民主化。

政治秩序不再是少数人的事务,而是全体
公民的事务。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秩序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传统的政治秩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政治秩序需要不断创新
和改革。

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在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秩序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政治秩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也影响着全球的发展。

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学科,它探究政府、国家和政治组织的结构、行为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大学学习的四年里,我选修了政治学相关的课程,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政治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政治学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政治学教会我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

政治是影响社会的基本力量之一,它决定了社会的组织方式、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等重要问题。

政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

学习政治学让我认识到政治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仅是政府和政治家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参与政治。

其次,政治学教会我学会思考政治问题。

政治学研究的是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这些问题。

通过学习政治学,我学会了如何思考和分析政治问题,如何通过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政治现象。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用,也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政治学教会我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政治学研究的是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它关注的是权力的分配和利益的协调。

通过学习政治学,我认识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政治的核心问题。

一个具有良好政治制度的国家应该能够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政治学让我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组织,才能真正改变社会。

最后,政治学教会我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政治观点。

政治学研究的是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它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

学习政治学让我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思潮,这使我更加开放和包容。

我学会了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政治观点,通过对话和辩论来解决分歧和冲突。

这种能力在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中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政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教会了我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政治学,我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学会了思考政治问题,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政治观点。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姓名:**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导师:***日期:2011-11-7《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一、塞缪尔〃亨廷顿的生‎平及《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历史地位‎塞缪尔〃亨廷顿(1927.4.18--2008.12.24),他在197‎8年曾是当‎时担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的布热津‎斯基所率访‎华团的成员‎,据称是专门‎负责向我领‎导人解释卡‎特政府基本‎对苏战略的‎。

亨廷顿早年‎就学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年‎在哈佛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曾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

他在国际政‎治学方面著‎述颇丰,一般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的‎理论奠基之‎作。

该书就是塞‎缪尔.亨廷顿在哈‎佛大学执教‎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种种‎问题的专著‎。

该书的出版‎实际上标志‎着美国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变世求‎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亦使当时年‎方4l 岁的‎作者饮誉学‎坛。

二、《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该书研究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问题,提出了他的‎政治秩序论‎,为战后西方‎兴起的现代‎化理论增添‎了新内容,也据此奠定‎了他作为当‎代西方保守‎主义政治学‎大师的地位‎。

研究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化‎过程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战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赢得了政治‎独立,但随之出现‎了急剧的政‎治动荡,社会陷于深‎重的矛盾和‎纷争之中。

亨廷顿则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研究‎这一问题,得出了简明‎而有说服力‎的观点:政治动乱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完整版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完整版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延顿(美) / Huntington, S. P. 著,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的作者塞缪尔.P.亨延顿系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家政治理论家,常被视为持有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

该书视角创新,成为继正统现代化论和现代化修正论的之后第三派学说,在全世界反响巨大,成亨氏理论的奠基之作,也确立了亨廷顿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说家之一的崇高声誉。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建立在第三世界国家近现代化历史和现状的观察评估之上,作者着眼于这些国家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秩序问题。

本书以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为理论分析主线,并据此提出了普力夺政体的概念,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大致分为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左右时局的普力夺政体以及革命政体,并对这几种政体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克服各种苦难并利用独特的条件逐一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分析,然后又对政治秩序的变迁和建设过程中革命和改革里各社会团体所起到的各种效应进行了剖析,最后附加地阐述了政党和现代化中政治稳定的关系,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宏大图景,是一次构筑政治变迁构架理论的认真努力。

我们可以说,《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审视了新兴国家可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对政治现代化分析作出了重大而持久的贡献。

此书共七章,笔者以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如下:第一部分即行文的第一章,提出概念,构建强大政府理论枝干。

作者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有效能的政体和衰微的政体造成政治差距,比独裁和民主政体之间的差距更大。

政治差距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关,而与政治制度化程度有关。

所谓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有四组衡量指标:适应性-刻板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

制度化程度低的政体政府力量薄弱,缺乏权威,这会导致信任的缺乏,增加社会成员的交易成本进而导致公共利益的减少。

读书报告提纲

读书报告提纲

读书报告讨论提纲小组成员:刘鑫刘姝莹吴甜甜张翰祥李白璐选取书目《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讨论前准备工作(一)集体讨论时间:2014年6月18日早晨8点图新楼一楼大厅座椅区(二)准备东西:纸、笔、书、各自准备的内容(三)讨论形式:轮流发言,进行讨论,总结分工二、讨论提纲(一)首先对整本书大体内容进行沟通交流(二)以小见大,选取书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作为报告重点(三)具体讨论第二章将为大家进行展示的内容1、 2、(1)现代人与传统人对人与环境关系及对基本法的认识的差异(2)在权威合理化的过程中美国与欧洲的发展之路的差异3、(1)在比较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时,要对“功能”和“权力”两个概念进行区分(2)美国一向主张以野心抑制野心,而欧洲大陆却不存在立法职能与司法职能的完全分离,由此对美国与中世纪欧洲在分权上的差异进行思考。

4、都铎制度与大众参与(吴甜甜负责)(1)保持都铎制度的原因及破坏因素;欧美在政治参与方式上的区别。

(2) 美国虽然政治参与的扩大发生早、发展迅速、却未放生动乱和暴力的原因;美国在政治方面的独特贡献。

5、(1)美国——都铎制度的继承者(2)美国政府的现代化道路三、总结(一)初步形成制作展示的主要材料内容(以讨论提纲为主)(二)除对第二章重点介绍外,也对作者及文章整体稍作涉及(三)对下一步制作进行分工1、各自制作自己负责部分ppt2、对ppt进行整合,并制作开篇与结语3、推选一人担任主讲人篇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洪啸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0901 引言: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生成于1845年。

这一年他写下的两部论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产生。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撰写正标志着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

如何正确把握与理解辩证唯物实践观就成为真正读懂马克思的“瓶颈”,是在理解马克思社会视域中的其它理论的切入口。

2024年政治学习心德体会范本

2024年政治学习心德体会范本

2024年政治学习心德体会范本____年政治学习心德体会一、引言近几年来,我国的政治形势日益稳定,国家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深受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作为一名学习政治的学生,我始终保持着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关注和对个人政治素养的追求。

通过对____年政治学习的反思和总结,我对政治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政治学习对个人道德和心灵的培养的重要性。

二、政治学习的意义政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逐渐认识到政治学习对于塑造个人心德的重要性。

首先,政治学习让我明白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通过学习政治,我了解到国家的治理需要有一支强大的领导力量,需要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政治,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进而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政治学习让我明白了个人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需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政治学习让我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只有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

三、政治学习与心德的培养政治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政治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对个人的道德和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____年的政治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学习与心德的培养之间的密切联系。

首先,政治学习培养了我对公正和公平的追求。

在学习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公正和公平是一个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只有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社会的正义才能得到实现。

通过政治学习,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努力追求公正和公平,为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政治学习培养了我对民主和人权的认同。

民主和人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一个国家的治理和发展的重要标准。

大学时事政治读书心得(3篇)

大学时事政治读书心得(3篇)

大学时事政治读书心得(3篇)大学时事政治读书心得(精选3篇)大学时事政治读书心得篇1由于本学期末新添的一门课程,学习课时比较少,所以可能我们认识的程度还比较浅,但是自上了这门课以后,我便开始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使我从本质上认识了什么是形势与政策,基本弄清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想这形势应该就是我们面临无形中推人前进的这种压迫感吧!而政策正是我们的按照客观事实制订的问题解决办法,它们的关系大概就是互补互促进的关系。

目前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应该说就是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大学生毕业就业带来的形势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来说还算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便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像神六飞天成功等,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旱灾害,森林退化,空气污染,党的__大五中全会提出,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的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这些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抓住机会。

不过,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有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有的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还没有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这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取自网络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约为2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1000多个大学生去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THE BOOK REPORT Of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二○一○年十一月摘要本文分析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逻辑架构,简要介绍了该书所论述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关政治秩序、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关系、政党等政治组织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革命的不同类型和作用、改革的不同策略等主要观点。

浅谈了该书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和对该书的一点批判。

关键词:现代化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化改革《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初版于1968年,一经推出就引起极大反响。

当时籍籍无名的亨廷顿凭此饮誉学界。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传统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政治发展,而作者关注的焦点是政治秩序。

本书紧扣现代化这条主线(蔡建波等,1999)以政治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参与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分析框架(亨廷顿,1968),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宏大图景,是一次构筑政治变迁大构架理论的认真努力(福山,1968)。

本书共有七章,逻辑架构如下:第一章引入核心概念、阐释主要观点,构建并提出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运用第一章的理论框架剖析了美国和欧洲政治现代化的不同方式,即使读者进一步熟悉作者的分析理路,也为之后的第三章至第七章传统国家的现代化分析提供了参照实例。

第三章至第六章详尽地分析了传统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不同阶段和方式,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可视为一个整体,也是本书的重点。

第七章也即最后一章强调了政党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建立政治秩序和实现政治稳定上的重要作用。

下面分章论述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亨廷顿,1968)。

有效能的政体和衰微的政体造成政治差距,比独裁和民主政体之间的差距更大。

政治差距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关,而与政治制度化程度有关。

所谓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有四组衡量指标:适应性-刻板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

制度化程度低的政体政府力量薄弱,缺乏权威,这会导致信任的缺乏,增加社会成员的交易成本进而导致公共利益的减少。

因此作者认为公共利益是政府组织制度化创造和带来的东西。

公共利益就是公共机构的利益(亨廷顿,1968)。

在这里作者显然对机构的利益和公共机构中个人的利益做了严格的区分。

作者的第二个主要观点是现代化过程导致不稳定。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动乱(亨廷顿,1968)。

稳定的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两级:发达或赤贫。

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会导致不稳定呢?作者提出了如下解释:1、现代化过程中新观念的传播(社会动员)提高了人民的期望,而如果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无法满足人民的期望那么将导致社会颓丧。

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如下公式: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亨廷顿,1968)。

在大多数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流动机会的缺乏和政治制度化程度的低下(现代化打倒了旧权威却没有建立新权威)导致政治动乱程度的增加。

2、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20世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社会福利等问题接踵而来,政治组织很难同时处理那么多棘手的问题。

3、现代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而新观念的传播使不平等的合法性降低。

两者结合造成主观上的不平等感,因而导致暴力和动乱。

作者最后以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区分了传统政体和现代政体,以政治制度化水平的高低区分了发达政体和不发达政体,以“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即政治稳定性的高低区分了公民政体和普力夺政体。

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和欧洲之比较。

作者首先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三个维度:权威的合理化(权力的集中),结构的分离(权力的专门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权力的扩大)。

根据这三个维度在政治现实中产生的不同顺序,政治现代化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欧陆型即先权威合理化,继而结构分离,最后扩大政治参与;英国型即先结构分离,继而权威合理化,最后扩大政治参与;美国型:即先扩大政治参与,继而权威合理化,最后结构分离。

作者认为美国和欧洲的政治体制有重大的区别。

欧洲国家的政体权力集中,不同功能的权力由不同的机构来行使。

但美国的权力是分立的,且不同机构分享各种不同的权力。

总体上来说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原始的,有英国都铎时期的遗产。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欧洲国家的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贵族、僧侣等传统势力的反对力量大,因此需要集权来对抗传统势力,而美国反对现代化的力量相对弱小,所以集权程度就不高。

美国社会天生就是现代化的,因此无需强大政府来实现社会现代化(亨廷顿,1968)。

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前身多为传统国家,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多学习欧洲而不是美国的经验。

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作者首先指出政治体制的两个基本功能:政策创制和同化新的社会势力。

对处在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权力越集中越有利于政策创制和新社会势力的动员。

作者指出权力如财富即可扩大又可缩小,即可集中又能分散。

一个社会中的权力总量取决于该社会中相互影响关系——即一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导致另一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变化的那种关系——的数量和强度(亨廷顿,1968)。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政治现代化时间维度上的三个挑战:首先集中必要的权力在传统政治、经济、社会中造成变革;其次扩大权力,吸收新近动员起来的团体参政,创立一套现代体制;最后在各参政团体进一步分散权力的诉求下确立团体和机构间相互制衡的机制。

但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会面临两个悖论。

第一阶段上的现代化悖论是:传统的多元政治抗拒现代化的专制,自由被用来反对平等,而专制主义反而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

第二阶段上的悖论是:君主集权的改革造就了渴望参政的新团体,但却由于专制而缺乏参政的制度化途径。

这深刻地反映出君主制等传统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君主政体之父最终被其现代化之子所吞噬(亨廷顿,1968)。

作者由此提出了君主制覆灭后国家走向的三种可能:寡头君主制(君主只是合法性象征,实质是寡头统治);普力夺政体;全面革命:重塑社会和政治。

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

“普力夺”指政治的社会化,在这种社会里军队、商人、学生、劳工等各种社会势力都干政。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国家有效政治制度的缺乏或软弱。

在一个既没有有效的政治机构,也没有能力去发展这些政治机构的社会里,社会和经济现代化带来的后果就是政治混乱(亨廷顿,1968)。

普力夺社会具有如下特征:没有政治制度的合法中介和政治共识;权力支离破碎,权威减弱;缺乏共同体和有效的政治机构;各种社会势力直接相互作用。

根据政治参与的不同阶段,普力夺社会可分为寡头普力夺、激进的中产阶级普力夺和群众普力夺。

寡头普力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地主、教会和上层军官主宰社会,社会机构的权力划分不明确,统治阶级集各方面的领导权于一身。

几乎所有的寡头普力夺都会过渡到激进普力夺,具体的演变有三种途径:独立战争;中产阶级参政;西方殖民主义。

激进普力夺社会的根源是城乡之间的差别,典型特征是城市的不稳定。

在激进普力夺社会中农村将发挥类似“钟摆”的作用。

如果政府能获得农村的支持则城市的不稳定遭到遏制。

如果农村地区保持冷漠,那么政府则听任城市暴民和学生的摆布。

如果农村反对现有制度,则将爆发革命。

激进普力夺表现为中产阶级参政,其中最积极的是学生和军人。

因为没有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集团的行动刺激另一个集团采取行动,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的扩大。

劳工作为一个集团参与政治标志着从激进型普力度演变为群众型普力夺。

作者特别强调了军队在不同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

在寡头普力夺社会军队已经现代化,他们是中产阶级的先锋队,力求改进国家和社会。

在激进普力夺时期,即中产阶级成为城市政治主导后,军队成为仲裁和稳定器,作用是专业化的而非政治的。

在大众普力夺时期,即城市下层阶级参与政治时,军队会变成现有秩序的维护者,变成阻碍大众参政的“拦路虎”。

普力夺社会往往陷入政治动乱的恶性循环,趋于固守和往复。

那么怎样才能跳出普力夺社会的“诅咒”呢?作者认为政治行动成功的机会取决每个阶段不同的社会集团和政治领袖。

在寡头普力夺时期,如果贵族和寡头能主动寻求选票发展政党,则国家可能摆脱普力夺社会。

如果不成功则中产阶级开始参政,社会演进到激进普力夺阶段,此时机会落入军人之手。

如果军人适当限制政治参与,努力建立社会秩序则可成功摆脱激进普力夺的纠缠,否则社会将进入大众普力夺阶段。

此时建立政治秩序的机会落入革命者之手。

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

作者认为革命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以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亨廷顿,1968)。

革命是罕见的,是现代化特有的,是使传统社会现代化的手段。

革命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意识迅速扩展,新集团被迅速动员投入政治去摧毁现存的政治制度;二是创立新的政治制度。

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第一,政治制度无法为新生社会力量参与政治和新的社会精英进入政府提供渠道;第二,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社会势力具有参政的愿望并只能在政治领域中施压方能实现自己的要求。

作者匠心独运地将革命划分为两种类型:西方型和东方型。

西方型革命以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为典型,其主要特点是:1、革命的敌人是软弱的传统政体,革命发生在传统政体极为软弱或崩溃之时;2、革命开始于城市,迅速取胜之后向农村地区扩展;3、革命中斗争的双方是温和派和激进派。

东方型革命的典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其主要特点是:1、革命的敌人是基础狭窄的现代化政权;2、革命开始于农村,经历漫长的时间夺取城市进而获胜;3、斗争的双方是革命者和政府。

作者对现代化国家中游民无产阶级、产业工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及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作了经典的分析。

作者认为游民无产阶级看似革命实则保守,原因在于他们从农村移民到城市生活已经相对改善,他们更关心吃、住等现实问题而农村传统的价值观使他们倾向于政治消极。

但作者提别提到第二代的问题,认为他们的革命性会比他们的父母大大增强。

产业工人一般只关心具体而经济性的目标,不会刻意去改造政治秩序。

中产阶级在其形成过程中的革命性很强。

最坚定、最极端和最不妥协的政府反对派在大学里(亨廷顿,1968)。

当然随着中产阶级的逐渐扩大,这个阶级会渐趋保守。

农村在革命中则扮演着“钟摆”的角色。

它不是稳定的源泉就是革命的源泉(亨廷顿,1968)。

农民的革命性大小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存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