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河流域建筑

合集下载

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的建筑

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的建筑

2.1 主要的建筑类型和形制
2.11 主要建筑类型 主要建筑类型——住宅和宫殿 住宅和宫殿 在造法上,住宅和宫殿一般用土坯砌墙, 墙体厚重。住宅是内院式的,房间从四面以长 边对着院子。由于当地夏季酷热而冬季温和, 主要卧室则朝北。 宫殿通常有串联的或并联的三个院落。包 括:行政部分、居住部分和服役部分。 宫殿和庙宇的大门的形制:一对上面有雉 宫殿和庙宇的大门的形制: 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
乌尔的月神台
伊仕达城门
2.3
萨艮二世宫殿
公元前9-7世纪是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 的极盛时期,对外贸易发展,建立了君 主专制制度,激起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次 飞跃,建筑了最重要的建筑遗迹萨艮二 世王宫。 宫殿占地大约一万七千平米,整个宫殿 重重设防,有210个房间,30个院落。 宫殿西部有庙宇和山岳台,台是两河流 域的式样,宫殿基地大约43 m见方。共 四层,黑色——阴间,红色——人世, 蓝色——天堂,白色——太阳。
萨艮二世王宫
2.4 帕赛玻里斯
公元前8世纪中叶伊朗高原上一些民族强大起 来,公元前612年灭了亚述,并吞并了一些其 他国家,拥有大量的财富和权利,他们便开始 大兴土木,宫殿极其豪华。其中有代表性的两 个宫殿:超觐殿和百柱殿。 朝觐殿:四角有塔楼,十分华丽。62.5m见方, 朝觐殿 36根柱子,高8.6m,柱子只有高度的二分之一, 中心距殿内纵横相等,都是8.74m,结构面积 只占5%。 百柱殿:地平叫前面的高出3m,68.6m见方, 百柱殿 石柱100根,高11.3 m,柱距6.24m。
结构逻辑是反映在建筑物形象中的结构的 脉络。包括整体的,也包括各个构件。它 并不完全是真实的,但一定应该是合理的。 它要求建筑物构件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在外 观形式上符合结构的原则,反映它们在荷 载传导体系中的作用。结构逻辑保证建筑 物形象的易明性和条理性,保证它的理性。 它是关于建筑艺术的 形象判断和理性判断 的结合点之一。

第二章 两河流域建筑

第二章 两河流域建筑

观象台 又称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 建筑物。山岳台或天体台是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多层高台,有坡道或 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 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集中高耸式构图 •高耸庄严的塔和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 •7层 颜色 •同埃及台型金字塔的某种渊源
一、范围及时期
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纪。包括早
期的阿卡德一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 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一前16 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前7世纪)、新巴 比仑王国(公元前626~539年)和波斯帝国(公 元前6~前4世纪)。
古代西亚洲地图
古代西亚洲地图
古巴比伦帝国国界
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同埃及约略同时。公元 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仑王统一了两河下游,甚 至征服了上游。公元前900年左右,上游的亚述王 国建立了版图包括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的军事 专制的亚述帝国(Assyrian),并开始兴建规模宏 大的城市与宫殿。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亚 述,建立新巴比仑王国,巴比伦城重新繁荣,成为 东方的贸易与文化中心,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 国所灭。
琉璃砖墙上的雄狮
琉璃砖墙上的公牛
琉璃砖墙上的怪兽
凡是纯正的建筑风格,它的装饰因素往往能同结构因素和构造因素结合
琉璃砖墙上的文字
琉璃砖墙上的战士
琉璃砖墙
萨艮王宫——亚述文明的遗迹
两河上游的亚述统一了西亚,征服 了埃及之后,它的建筑除了当地的 石建筑传统之外,又大量汲取两河 下游和埃及的经验,几个皇帝兴建 都城,建设规模大于以前西亚任何 一个国家,它的最重要的建筑遗迹 是萨艮王宫。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山岳台
1.当代居民崇拜天体,从东部来的 居民带来了崇拜山岳的信仰, 他们把庙宇叫做"山的住宅",造 在高高的台子上,形成了一种 叫山岳台的宗教建筑物,两河 流域平原上高耸的塔格让人感 到庄严,甚至神圣。当地居民 的天体崇拜也采用了这种高台 建筑物,后来又发展为星象台。

名词解释 星象台: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 塔式建筑物。山岳台或天体台是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多 层高台,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 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 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两个仪典大厅、后 宫、财库之间以“三门 厅” 为联系,中央为

待厅和百柱厅,东南 面为宫殿和内宫,周围
是绿化和凉亭等。布局
整齐但无轴线关系。

帕赛玻里斯宫殿的墙裙、台基、台阶、门窗和壁龛的边 框等用石材砌筑或贴面,正面入口前的大台基和106级大 台阶上,侧面刻着从各部落来朝的人的行列,他们恭敬 地走向大门——“万邦之门”,大门形制和萨艮王宫的 大门很相似,高18米,门洞前言两侧也有一对五腿兽。

二、主要的建筑类型和形制

两河流域中下游是冲积平原,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 因此主要的建筑材料为黏土和芦苇,有时候也会用乱石 垫基础。早在公元前四千纪之末,就有了拱券技术,但 因为缺乏燃料,矿的产量不够,所以拱券结构只用于仓 库、坟墓和水沟。而住宅、宫殿和庙宇只在门洞上发券。
住宅和宫殿的形制特点


3.成就:在这个区域内,世俗建筑占着主导地位,发展了 多种建筑形制和吩咐多彩的以土为主要材料的装饰手法, 达到很高水平,多古代和中世纪的建筑文化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外国建筑史-02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外国建筑史-02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流行原始的拜物教, 没有神秘、威慑的 宗教建筑,多为 住宅与宫殿
(二)建筑形制特征: 1、墙厚,开间狭窄,室内空间呈长条形
2、内院式(气候,房间对院子采光、通风) 3、盛行高台建筑 (洪水泛滥之故; 和天体、神沟通)
4、为加固墙垣,延缓倒塌,宫殿与庙宇等重要建筑的 外墙间隔着造凸堡,形成了一对凸堡夹着大门的相 当固定的形制。
3、装饰富丽堂皇
柱子用深灰色大理石,雕刻精巧; 面贴彩色琉璃砖,上做浮雕, 墙上满布壁画,灿烂庄严。
4、装饰的构图与题材与建筑所在部位贴切
六、伊斯兰建筑
阿拉伯人占领两河流域, 伊斯兰建筑风格盛行,影 响到印度、西亚、中国等 地。
在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没有一座完整的 古代建筑物遗留。 部分建筑遗存多保存在英国、德国等国博 物馆里。
(三)饰面技术发展演变及其特征 1、早期:圆锥性陶钉(12cm)楔墙,形同镶嵌, 再涂黑、白、红三色,构图以编织纹样为主,后 发展出花朵形、动物形等多种纹样。
2、后改用沥青护墙,外贴各色石片、贝壳 3、土坯墙下部最易损坏,墙基以砖或石板贴面做墙 裙,并于墙裙上做横向浮雕
4、成熟阶段:琉璃砖饰面 特点: (1)防水性能好,色泽美丽, 取材方便 (2)琉璃饰面上有 浮雕,预先分成 片段做在小块砖 上,贴面时再拼 装
2、两河流域上游: 公元前8世纪,强大的亚述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叙 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埃 及等地 →公元前7世纪,为新巴比伦王国所灭 →公元前6世纪,建立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 →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帝国所灭
有什么样的建筑特征?
四、建筑艺术特征
(一)建筑类型以世俗建筑为主
二、文化特征
· 宗教:崇拜自然天体,基本上 是原始拜物教。因此, 没有古埃及那种威压人 的建筑形制和艺术风格。

外国建筑史古代部分第二章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外国建筑史古代部分第二章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a
4
名词解释:观象台
又称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 星象的塔式建筑物。山岳台或天体台是用土坯砌筑或夯 土的多层高台,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 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 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a
5
乌尔观象台:
第一层基底面积65*45M,高9.75M, 第二层基底面积37*23M,高2.5 M 总高约21M。
2、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马连人在两河下游建立了许多 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下游。 公元前900
a
2
年左右,上游的亚述王国征服了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建 立了亚述帝国。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亚述,建立新巴比 伦王国。波斯人自公元前550年起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波 斯帝国。两河流域由于无石缺水,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 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券、拱和穹窿结构在此发展起来,并出 现装饰面砖和彩色琉璃砖,影响到后来的拜占庭建筑和伊斯兰 建筑。
发展为强盛的城邦国家。
塔庙平面图
a
7
乌尔城址现状景观
a
8
乌 尔 月 神 庙 观 象 台
(
)
a
9
第二节 饰面技术
1、乌鲁克的土墙饰面 2、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城门
a
10
翼神(门上磁砖饰)
亚述纳西拔王宫翼牛
狮子---(萨尔贡
王宫彩砖饰)
奥穆兹德与黑暗 精灵翼狮搏斗---
(波斯波利斯宫浮雕)
a
11
新巴比伦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3、这里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a.幼发拉底河和第格 利斯河下游的,b.上游的,c.伊朗高原的。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复习笔记-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圣才出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复习笔记-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圣才出

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一、主要的建筑类型和形制1.主要的建筑类型(1)土坯墙公元前四千年起,大量使用土坯砌墙。

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的土坯墙上,砌垂直的凸出体,其中方的凸出体作为加强墙垣的措施而长期保留下来,常用于住宅和宫殿,墙体厚重。

(2)券拱结构只用于仓库、坟墓和水沟,住宅、宫殿和庙宇只在门洞上发券。

(3)房顶在土坯墙头排树干,铺芦苇,再拍一层土。

(4)住宅房间从四面以长边对着院子。

主要卧室朝北,有浴室,用砖铺地,设置下水道。

(5)宫殿①通常有串联的或并联的三个院子,一个是行政部分,一个是居住部分,一个是服役部分,有些宫殿还有一个神堂院子;②平面布局没有完整的构思,但是渐渐有追求对称和整齐并突出大殿和圣堂的趋势。

(6)门2.主要的建筑形制(1)山岳台①由来东部山区崇尚山的居民把庙宇称为“山的住宅”,将庙宇造在用土坯砌筑或夯土而成的高台上,形成山岳台。

②特征a.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而成的高台,一般为7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b.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神堂,但是比较小;c.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③作用既使人感到庄严神圣,又可以成为聚落标志,引导荒漠中的行旅。

(2)星象台(天体台)①特征其形制与天神崇拜的宗教观念相合,建造方法仿照山岳台。

②作用人们可以在高台上向天神祈祷,和天神沟通。

(3)分布二、色彩斑斓的饰面技术两河流域下游古代建筑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饰面技术及其艺术传统。

1.饰面艺术的起源和演变(1)起源公元前四千年,为防止重要建筑物的重要部位受到暴雨侵蚀,人们将陶钉楔进土坯,以增加砌体的强度,并在陶钉底面涂上红、白、黑三种颜色,组成图案。

(2)演变①沥青公元前三千年之后,多用沥青保护墙面,再贴上各色石片和贝壳形成装饰图案。

②石板土坯墙下部用砖、石垒或石板贴面,做成墙裙,在墙的基脚部分或墙裙上作横幅浮雕。

③琉璃砖约公元前三千年,琉璃成为两河流域下游的主要饰面材料,它防水性能好,色泽美丽,不需采集,流传到上游地区和伊朗高原。

古代两河流域建筑

古代两河流域建筑

3、萨尔贡二世王宫 位于伊拉克北部豪尔萨巴德的皇城,是亚述最 伟大的建筑成就之一。该城由萨尔贡二世所建,是 一座建在古老村庄台地上的城堡,周围建有一圈带 塔楼的城墙,占地面积接近 2.6 平方公里。在 19 世 纪中叶,在那里展开了对亚述古迹的发掘工作。该 遗址包括国王兄弟、首相的宫殿;供奉书写与智慧 之神那波的神庙,这是亚述人最重要的神祗;还包 括政府官邸,而最为重要的则是萨尔贡本人的巨型 宫殿。
的宫殿和宗教建筑。亚述人的建筑并没有大的革新,只是
规模更大也更奢华,外表装饰着釉面砖和浮雕。城区明显 缺乏精心的规划,鳞次栉比的单层泥砖房环绕着中央庭院 而建,外墙没有窗户。在外围的所谓下城,则向周围地区
尼姆鲁德宫殿入口 伊拉克(尼姆鲁德) 前9世纪~前8世纪
扩展开去,如尼尼微的面积就达8平方公里。
规划、宫殿营造和建筑装饰都达到了传统发展的顶峰,著名的巴比伦城门、皇宫、空中花园以 及巴别塔的原型——大型塔庙,将两河流域的建筑文明推向辉煌灿烂的境地。
个半世纪,古巴比伦帝国抵挡不 了新起的喀西特人与赫梯人的进攻而灭亡。这两支均非 闪族人,他们来自于里海以东的大草原。而亚述人则是 闪族语系人种的一支,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就定居于美 索不达米亚最北端的底格里斯河畔,建立了一个以亚述 城为中心的小国,位于今天摩苏尔以南 60 公里处。公元 前 1225 年,亚述统治者征服了不堪一击的喀西特人,攻

梯建筑。自公元前 1千纪之初以后,亚述帝国每一代重要 的国王都大规模重建或新建他们的王宫,帝国都城先后从 古老的亚述城迁往新建的城市尼姆鲁德和尼尼微,但可惜 的是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伟大都城都没有什么遗迹保存下 来。这些城市建在先前村庄或小城的基础之上,长时期积 累起来的建筑废墟形成了高出地面的台地,在这些台地的 四周砌起防卫墙,将首都的主要空间包围起来,并建起新

外国建筑史2--两河流域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2--两河流域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两河流域建筑史 彼得·勃鲁盖尔-------“巴别塔”油画
外国建筑史
两河流域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第2章 两和流域的建筑
3、帕赛玻里斯--------波斯帝国时期(伊朗民族之一的波斯人吞并原亚述领地,建成波斯帝国)
① 波斯皇帝建造了好几处宫殿,它们都极其豪华壮丽,而没有宗教气氛。
② 波斯人曾创立横跨亚非欧的伟大帝国,波斯人信奉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按照游牧民族的特 有观念,皇帝的权威不是由宗教建立的,而是由他所拥有的财富建立的。
外国建筑史之两河流域的建筑
• 我用山上的石头建起宫殿里的堡垒。
——尼布甲尼撒的公告 刻在巴比伦北方城堡的墙壁上
两河流域建筑史
第2章 两和流域的 建筑
一、建筑类型、历史 阶段、自然条件和建 筑特点
1、建筑类型:幼发拉 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 的流域(在今伊拉克 (Iraq)共和国境内) 的住宅、宫殿和庙宇。
两河流域建筑史
第2章 两和流域的建筑
3、新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8年)
巴比伦城中另一座令人惊叹的建筑是主神马都克的神 庙---即“巴别通天塔。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高达90米的 巨大的高台建筑,沿塔的外沿有一道盘绕而上的阶梯直达 塔顶,台阶旁设有座椅,可供休息。塔顶有一座巨大的神 殿,殿中没有神像,只有一张精致的大睡椅和一张黄金的 桌子,供马都克大神降临时休息。
由东部山区居民崇拜山岳而修建,最著名的是乌尔山岳台,由谷土外贴一层砖建成。 复原图
【山岳台】
两河流域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第2章 两和流域的建筑
二、主要形制(代表性建筑) 1、观象台(山岳台)—两河流域特有的建筑 构造:分四级,各级土台外层用火砖砌成,而且砖色不同 第一级黑色象征地下冥界,基底面积65mx45m,高9.75m,有三条大坡道登上第一 层,一条垂直于正面,两条贴着正面; 第二级红色象征人间,基底面积37mx23m,高2.5m,现今之上的已经残毁; 第三级青色象征天堂; 第四级白色象征明月,即是一个小神庙祭室(月神庙)。总高21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亚述帝国的萨艮 (Sargon)王宫
(二)亚述帝国的萨艮 (Sargon)王宫 • 王宫正面的一对 塔楼突出了中央 的券形入口。 的券形入口。宫 墙满贴彩色琉璃 面砖, 面砖,上部有雉 下部有高3 堞,下部有高3米 余的石板贴面。 余的石板贴面。

从正、 从正、侧面
看起来均形象完 整,具有五条腿 的人首翼牛像。 的人首翼牛像。
(三)后巴比仑王国的新巴比仑城
其城北的伊什达 (1shtar)城门 城门, (1shtar)城门,用彩 色琉璃装饰。 色琉璃装饰。采用在 大面积墙面上均匀排 列、重复动物形象的 装饰构图。 装饰构图。
后巴比仑王国的新 巴比仑城王宫内建 空中花园” 有“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
D
(四)波斯帝国的帕赛玻里斯(Persepolis) 王宫。
(二)亚述帝国的萨艮 (Sargon)王宫
• 城市平面为方 每边长约2 形,每边长约2 公里。 公里。城墙厚约 50米 高约20 20米 50米,高约20米, 上有可供四马战 车奔驰的大坡道, 车奔驰的大坡道, 还有碉堡和和种 防御性门楼。 防御性门楼。
210个房间围绕 由210个房间围绕 30个院落组成 个院落组成, 30个院落组成,防 御性强。 御性强。由四座碉 楼夹着三个拱门的 宫城门为两河下游 的典型形式。 的典型形式。门洞 处人首翼牛雕刻有 特色。 特色。
(一)、山岳台,又译为观象台、庙塔。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 天体、观测星象而建的多层塔式建筑。如在乌尔的山岳台 高约21米。 (二)、亚述帝国的萨艮王宫,由210个房间围绕30个院落组成 ,防御性强。由四座碉楼夹着三个拱门的宫城门为两河下 游的典型形式。门洞处人首翼牛雕刻有特色。 (三)、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及其城北的伊什达城门, 用彩色琉璃装饰。采用在大面积墙面上均匀排列、重复动 物图像的装饰构图。王宫内建有“空中花园”。 (四)、波斯帝国的帕赛玻里斯王宫,两个仪典大厅、后宫、 财库之间以“三门厅”为联系。仪典大厅石柱长细比很大 ,石柱雕刻精细。艺术水平很高,但有损构造逻辑。
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 约在公 立的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 元 19~公元前16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 前 35 8~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 00 626年~公元前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 6~公元前4世纪)。 年 至 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 饰办法。 前 四 世 纪。
一、范围及时期 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纪。 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纪。包括早 3500年至前四世纪 期的阿卡德一苏马连文化, 期的阿卡德一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 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9一前16 古巴比伦王国( 19一前 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一前16 世纪) 亚述帝国(公元前8 世纪) 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前7世纪)、新巴 比仑王国(公元前626 539年 626~ 波斯帝国( 比仑王国(公元前626~539年)和波斯帝国(公 元前6 元前6~前4世纪)。 世纪)
第二章 两河流域的建筑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 同埃及约略同时。 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 , 同埃及约略同时 。 公元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仑王统一了两河下游, 19世纪之初 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仑王统一了两河下游,甚至 征服了上游。 公元前900 年左右, 900年左右 征服了上游 。 公元前 900 年左右 , 上游的亚述王国建 立了版图包括两河流域、 立了版图包括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的军事专制的 亚述帝国(Assyrian) 亚述帝国(Assyrian),并开始兴建规模宏大的城市 与宫殿。 公元前625 年 , 迦勒底人征服亚述, 建立新 与宫殿 。 公元前 625年 迦勒底人征服亚述 , 625 巴比仑王国,巴比伦城重新繁荣, 巴比仑王国,巴比伦城重新繁荣,成为东方的贸易与 文化中心,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539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文化中心,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一)山岳台 (Ziggurat)
观象台( 观象台(Ziggurat) )
又称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 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山岳台 是一种多层的高台,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 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 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 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古埃及的台阶形金 字塔或许同它有过联系。
乌尔 观象台

残留至今的乌尔(UR)的月神台,是夯 残留至今的乌尔(UR)的月神台, 土的,外贴一层砖,砌着薄薄的凸出体。 土的,外贴一层砖,砌着薄薄的凸出体。 第一层基底面积为65 45米 65× 9.75米 第一层基底面积为65×45米,高9.75米, 有三条大坡道登上第一层, 有三条大坡道登上第一层,一条垂直于正 两条贴着正面。 面,两条贴着正面。第二层的基底面积为 37×23米 2.50米 以上残毁,据估算, 37×23米,高2.50米,以上残毁,据估算, 总高达约21 21米 总高达约21米。
萨艮王宫——亚述文明的亚述统一了西亚, 两河上游的亚述统一了西亚,征 服了埃及之后, 它的建筑除了当地 服了埃及之后 , 的石建筑传统之外, 又大量汲取两 的石建筑传统之外 , 河下游和埃及的经验, 河下游和埃及的经验 , 几个皇帝兴 建都城, 建都城 , 建设规模大于以前西亚任 何一个国家, 何一个国家 , 它的最重要的建筑遗 迹是萨艮王宫。 迹是萨艮王宫。
仪典大厅石柱长 细比很大,石柱雕刻精 致。艺术水平很高,但 有损构造逻辑。
思考题
• 古西亚的建筑饰面技术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古西亚的建筑饰面技术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各种不同装饰手法的特点是什么? 各种不同装饰手法的特点是什么?
关 键 词
• 乌尔观象台
• 萨艮王宫
小结
古代西亚建筑 类别 年代 国家地区 结构特点 建筑特点 建筑风格 建筑实例 备注
古代西亚洲地图
亚述帝国国界 古巴比伦帝国国界 新巴比伦帝国国界
二、建筑技术成就
建筑成就: 建筑成就: • 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 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 以土作为基本原料 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创造了可用来保护与装饰墙面 面砖与彩色琉璃瓦。 的面砖与彩色琉璃瓦。

三、代表性建筑 又译为观象台、庙塔。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 天体、观测星象而建的多层塔式建筑。如在乌 尔的山岳台高约21m。
珀赛玻里斯宫( Persepolis) 珀赛玻里斯宫(Palaus of Persepolis) 倚山建于一高15 米,面积460×275米 的平台上。入口处是 一石砌大台阶层,宽 6.7米,邻近两侧刻有 朝贡行列的浮雕,前 有门楼。
两个仪典大厅、后 宫、财库之间以 “三门厅”为联系。
中央为接待厅和 百柱厅, 百柱厅,东南面 为宫殿和内宫, 为宫殿和内宫, 周围是绿化和凉 亭等, 亭等,布局整齐 但无轴线关系。 但无轴线关系
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 人首翼牛像
是萨艮王宫宫殿裙墙转角处的一种建筑 装饰。 正面表现为圆雕, 侧面为浮雕。 装饰 。 正面表现为圆雕 , 侧面为浮雕 。 正面 有两条腿, 侧面四条, 转角一条在两面共用, 有两条腿 , 侧面四条 , 转角一条在两面共用 , 一共五条腿。 因为它们巧妙地符合观赏条件, 一共五条腿 。 因为它们巧妙地符合观赏条件 , 所以并不显得荒诞。 所以并不显得荒诞 。 构思不受雕刻体裁的束 把图雕和浮雕结合起来, 很有创新精神。 缚 , 把图雕和浮雕结合起来 , 很有创新精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