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三《锦瑟》练习题
锦瑟 习题(含答案)

1.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中“风情”应该解释为“情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题中C项由“更与何人说”可以推测答案。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8.
(1)齐彭殇为妄作
(2)纵一苇之所如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4)久在樊笼里
(5)塞上风云接地阴
(6)群山万壑赴荆门
(7)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殇”“苇”“壑”“颁”“摧”“钩”“霜”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锦瑟》同步练习附答案

《锦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默写训练。
1.《锦瑟》中李商隐以“,”两句借锦瑟而自况,暗示自己与众不同,天赋极高,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感叹年华胜景已逝。
2.《锦瑟》中李商隐借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表露自己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而徒留无限伤感的两句是“,”。
3.李商隐在《锦瑟》中“,”两句诗,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遭遇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
4.李商隐在《锦瑟》中以“,”两句来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寄寓了心中难言之悲。
二、课内回顾。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对李商隐的《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杜宇化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描写了沧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泪,化为明珠。
D.尾联“此情”与“惘然”相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末两句表达了全诗主旨。
6.《锦瑟》用典比较多,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心情有什么作用?(选择一两处即可)三、拓展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四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7.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字。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8.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9.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锦瑟 习题(含答案)

2.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在时间上从“今晨”又回到“昨夜”,点明了幽怨是因为离别。女主人公迁怒于穿越朱户的月光,但恰恰是这种任性的埋怨,让人看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无眠的情景,可谓无理而妙。
B.“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化用了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夜静月明,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于是珠得月华,晶莹如泪珠一般。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优美而哀婉的妙境。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6.(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学而不厌(每句做一字,该题不得分,重点关注划线句)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不要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现代文阅读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桑树喻女子年轻美貌的句子是:“,。”
(2)李煜《相见欢》“”句借“梧桐”这一意象表达愁情。
(3)韩愈《师说》引用古代圣人从师学习的经历,阐明老师和弟子的区别在于“,”。
(4)杜甫《登高》中写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客游的一句是“”。
三、句子默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8.
(1)齐彭殇为妄作
(2)纵一苇之所如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4)久在樊笼里(5)塞上 Nhomakorabea云接地阴
(6)群山万壑赴荆门
(7)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登高》和《锦瑟》练习题附答案

《登高》和《锦瑟》练习题附答案《登高》和《锦瑟》练习题附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栈()锦瑟()峥嵘()渚清()崔嵬()惘然()抚膺长叹()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朝避长蛇萦绕B.渚清沙白艰难苦痕风急天高潦倒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3.《登高》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登高》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5.《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6.《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7. 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8.对《锦瑟》一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3)作者的自伤。
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法予以阐述。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1.略2.A3.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4.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锦瑟》练习题带答案

《锦瑟》练习题(带答案)锦瑟》练习题一、文言文翻译攘鸡戴盈之(宋国大夫)曰:“什一(税率十分抽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二、诗词鉴赏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张辽字文远。
雁门马邑人也。
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
少为郡吏。
汉末,并州剌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
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
还,进败,以兵属董卓。
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
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数有战功。
迁裨将军。
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
与夏侯渊围吕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
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
辽欲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
”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
”豨乃许降。
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
豨欢喜,随诣太祖。
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
”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也。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七千余人屯合肥。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
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诸将皆疑。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锦瑟》练习(原卷版)

25 锦瑟【基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在写作《锦瑟》这类诗时,往往以的意象和曲折间接的笔法,交织渲染出迷离朦胧与扑朔隐晦的诗境,充满了绝美而难懂的魅惑力。
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相反地,它是出自作者有意趋避隐讳的心态的产物,将具有指示和说明功能的诗题完全消解,从而让读者在缺乏人、事、时、地等具体指涉的情况下,连同创作者一起被引导到诗境的迷雾之中。
无题诗饱含的是一种了人生总体情境的身世之感,由政治生涯的追求与失意,爱情方面的执着与落空等经验同时汇聚而来。
此类诗作或许令人产生遗憾,但从那的现实人生中所提炼出来的美丽与哀愁的结晶,无疑却更能将我们推向艺术审美的高峰,而地直接从内心深处随之震颤低吟。
这也许就是无题诗最动人的性质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精丽华美糅合千疮百孔不落言筌B.美轮美奂弥合千疮百孔不落窠臼C.美轮美奂糅合遍体鳞伤不落窠臼D.精丽华美弥合遍体鳞伤不落言筌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全国电影院在疫情期间暂停营业,制片和宣发基本停滞,“失血”严重的中国电影行业,引起公众的普遍担忧。
B.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C.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十一”长假以来,全市公园接待游客已达478万人次。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
B.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C.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古诗词诵读《锦瑟》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锦瑟》同步练习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看似有题目,实则内容与“锦瑟”并无大关联,可以看作以“锦瑟”起兴,倾诉隐衷,表达复杂心曲,表达往事如烟的哀婉伤感。
首联大意:锦瑟啊,你为何无端地有五十弦?每一弦、每一音节,都引起我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首联以锦瑟比兴,引发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和思慕。
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颔联大意:想起曾经的往事,就像庄周梦蝶一样虚实难分、迷离惝恍,让人迷惘;我的思念和爱慕,如同望帝化为杜鹃啼血悲鸣一样,是那样的执着与悲哀!颔联借庄生梦蝶的典故,表达迷惘之情;借望帝化杜鹃哀鸣的典故,寄托悲切之意。
颈联大意:那美好的感受,有时如同沧海月光下带泪的珍珠,充满寂寥和伤感;有时又如蓝田美玉一样充满温暖,引人怀恋。
颈联以珠和玉作比喻,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
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
也有人认为以珠玉表达自己的才德高洁。
尾联大意:这份美好的感情,原本是值得回忆追念的;只是当时身历其境,毫不在意,如今想起来,已经模糊不清了。
尾联与首联“思华年”相呼应,表达人生如幻的感伤。
痛定思痛,不堪回首。
课内外练习一、课内巩固1.下列对《锦瑟》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
诗的第一、二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似水流年的追忆。
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C.诗的尾联,采用递进句式加强语气。
“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D.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和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创造出了欢快轻松、悠然自得的艺术境界。
(完整版)锦瑟练习题附答案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杜鹃(子规)B.无端(没有由来地、无缘无故地)锦瑟(一种管弦乐器)可待(可以)C.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惘然(迷惘、茫然)莫愁(不要愁苦)D.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华年(青春年华)2.对李商隐的《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杜宇化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描写了沧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泪,化为明珠。
D.尾联“此情”与“惘然”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末两句表达了全诗主旨。
3.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欢乐。
休,欢乐。
B.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写琴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琴声的这种境界也是作者如梦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沧海月明珠有泪:此句用了海底鲛人泪变珍珠的传说和狄仁杰沧海遗珠的典故,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4.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
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二、简答题1、阅读李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2、《锦瑟》用典比较多,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心情有什么作用?(选择一两处即可)答:3、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栈.()锦瑟.()峥.嵘()渚.()
崔嵬.()惘.然()抚膺.长叹()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朝避长蛇萦绕
B.渚清沙白艰难苦痕风急天高潦倒
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
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
3.《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4.《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课外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这首诗首尾两联是怎样呼应的?
6.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据此说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
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7.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①《菊》:
②《画菊》:
8.简要说明《画菊》诗中以下喻体比喻什么。
①百花:
②疏篱:
③抱香:
④北风: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1题。
(2005高考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9.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锦瑟》
1.略 2.A
3.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些句子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
4.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
其内容和作用课本注释中已有详细说明。
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
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5.这首诗首联暗喻自己对这次出仕的等闲态度,说明已没有跟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
尾联点明主旨:我不会被腐败的官场中的乌烟瘴气污染的,“素衣莫起风尘叹”。
6.开篇暗点题旨,抒发感想:世道没落,已没有再跟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
7.①《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
②《画菊》:坚信大义,宁死不屈,崇高伟岸。
8.①百花: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
②疏篱:恶劣的政治环境。
③抱香:坚持民族大义。
④北风:元朝统治者。
9.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10.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
1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