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史观——历史研究的基本史学观念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各个素养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都具有各自的地位,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和训练,掌握历史学科方法,具备历史学科相关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要让学生阅读史料,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其次,学生辨别和分析史料,充分理解历史事物;最后,通过思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历史事物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这便是历史解释能力培育的一个完整过程。
如何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培育历史核心素养:化有形为无形——以岳麓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姚雅清摘要: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历史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植入,也不是独立割裂,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就像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是自然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历史课堂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基本史实,更多的是培育学生透过历史线索形成历史记忆和历史思考力。
历史学科素养是对历史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2017年12月22日,在厦大附中(漳州技术开发区)聆听了一堂结合历史核心素养的公开课——《专制下的启蒙》,开课教师的历史涵养很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虽然对于历史学科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存在着直观呈现的僵化,但她的勇于尝试是值得赞赏和引发同行们的思考的。
主要史观简介

四、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 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 会矛盾、私有制、阶级、领袖、人民群众等 等,为人们在史学研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 供了思维依据。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
影响
环境污染的分 水岭——大气 水质、大气污染 污染源增多 污染范围广 污染事件扩大
第二次工 业革命
煤、石油
美德煤烟污染; 1892年,汉堡水污染 导致霍乱; 日本足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第三次工 业革命
煤、石油、 核能、 太阳能
赤潮; 美国核电厂放射性物 质外泄; 日本广岛、长崎幸存 者中的“原子病”
认为人类应更加注重和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问题正逐渐成为人类的共同危机。
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 革命、能源的消耗与污染、赫鲁晓夫改革(垦荒运 动、玉米运动)、大跃进、罗斯福新政等
用生态史观整合工业革命 阶段 第一次 工业革命 主要能源
煤
主要污染事件
伦敦烟煤污染 加重、雾都
• 全球史观
“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 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 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 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的含义: 亦称近代化。指的是从农业文明专制 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 深刻变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
什么是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观
2. 历史观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方向
1.历史观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最初的历史观,带有朴素的、直觉 或直观的性质,因为它们只是对部分历 史现象或具体历史进程的零碎、片断的 认识和反映。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 地位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社会生活,因而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之间,会有 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
1.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 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
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 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 心内容。
黑格尔:只有当我们能够提出一个确定 的史观时,历史才能得到一贯性。
(1770-1831)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德国著名哲学家,在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 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辩证法等方面都卓有建 树。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 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 哲学》 等等。马克思曾深受黑格尔影响,并吸收他的 一些思想。他的唯心主义则被马克思所批判和扬弃。
3.一些类似“历史观”的概念与观点
※ 历史心性 Historicity 参考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
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 文化决定历史 参考黄应贵《历史与文化——历史人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与历史研究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与历史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观具有独特的特点,对于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回顾古代中国的历史观念,并探讨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文献的创作和思想家的著作。
最早的历史观可以追溯到《尚书》和《左传》等古代经典中。
这些文献主要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历史观的核心思想是天命观念。
天命观认为君主的统治地位是由上天决定的,君主的成功与失败、国家的兴衰都是上天的安排。
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十分重要,被用来合理解释历史发展和政治变迁。
例如,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和战争,被解释为上天对人类行为的制约和惩罚。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观是王道观念。
王道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是指君主应该依照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
在王道观念中,君主被视为道的代表,必须遵循仁爱、公正和正义的原则来管理国家。
这种观念强调政治和道德的紧密联系,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历史观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对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天命观念让人们对历史发展有了一种超自然的解释。
根据天命观念,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上天的安排,而不是人类的努力。
这种观念对历史研究产生了限制,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从官方文献和史书中获取历史信息,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来源。
其次,王道观念对历史研究产生了道德约束。
根据王道观念,历史事件的发展应该符合道德原则,君主的行为和决策应该受到伦理和道德标准的约束。
这种观念让历史研究者更加关注君主的品德和治理方式,而忽视了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这种历史观念对历史研究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表露无遗。
许多古代历史著作着重于记载君主的事迹和统治,而忽视了其他社会层面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的经历。
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然而,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

与外国 文明的 交流、 外国文明传入 碰撞 中国
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 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西学东渐”
◆附表3 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型
经济特征
政治制度
主流思想
东 方 西 方
农业经济 农业文明 (小农经济) 海洋文 明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商品经济
中央集权
◆附表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
时间 开始 形成 基本 形成 最终 形成 深化 发展 新航路 开辟后 工业革 命后 第二次 工业革 命后 20世纪 90年代 后 表现 原因 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商业革命后市场扩 大、商品种类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世界联系加 强。 ①世界贸易迅速发展; ②人口资本大规模流通; ③便捷的交通通讯方式; ④军事武力扩张;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⑥亚非拉成为列强经济附庸 市场的全球化、贸易 的全球化、生产的全 球化、金融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区域性 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 强等。 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新交通通讯方式;两极格 局结束;各国建立市场体 制;跨国公司、区域集团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史观"?
一、概念:
史观,就是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历史。
有人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上看,那么他的史观就是文明史观,他在分析历史的时候,是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看的。
因此在说历史的时候,就会说:这是农业文明时期的、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等等。
有人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去看,那他的史观就是阶级斗争史观,他所认为的历史,就是各种阶级竞相出现、相互斗争的历史,他们就会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推动的。
(这类史观通常把历史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根据的就是阶级性)。
还有全球史观,将不同地区的历史统一起来看,探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观有很多,英雄史观,就认为英雄推动历史发展,人民史观,就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说了这些,你一定明白史观就是看历史的根本观点(或者说根本角度)。
二、历史研究的基本史学观念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5、民族史观:民族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上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属于民族观的组成部分之一。
狭义民族史观是指一个民族的大部分成员如何记忆、叙述和评价本民族的历史,如何界定本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狭义民族史观的特点是,它不是旁观者的看法,而是本民族的自传。
与个人自传不同的是,民族总是被想象成将会永远存在下去,所以民族的自传也就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而被不断地重写。
但与个人自传相同的是,民族的自传也往往是人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自己过去的筛选,这种溯流而上的记载方式,使民族史的叙述带上时代的烙印。
可以说,民族史观中很难有类似“定论”的东西,而且常常会“当局者迷”,因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往往用有限的、片面的经验去诠释民族的历史。
因此,民族史观是与时俱进的,它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叙述,不如说是对现在的评价和对将来的指向。
6、自由主义史观
自由主义史观是由东京大学教授藤冈信胜提倡的历史验证法。
它把它的攻击对象称为“自虐史观”。
它的提倡者和支持者支持了一些连“大东亚战争肯定史观”、“东京审判史观”、“第三国际史观”都没有支持的立场。
反对者批评它是“历史修正主义”、“新皇国史观”。
自由主义史观重视人物为历史的起因,认为“‘伟大’的人物创造辉煌的历史”。
它甚至排斥日本战后以重视经济等等“下部构造”为主流的历史观。
虽然重视人物史被一些人觉得“还可以了解”,但历史学家质疑自由主义史观为甚么要轻视社会情况、民生等“下部构造”。
因此,支持自由主义史观的人鲜有专修过历史的学者,也不受历史学家接受。
另外,虽然打著自由主义的旗号,但自由主义史观不一定支持自由与民主。
莫讲民主,甚至有支持者反对人权,例如八木秀次的‘反“人权”宣言’等。
以自由主义史观作立场的“新历史教科书”出版时在日本卖得很好,而且在中国、韩国等国家引起很大的回响,一度掀起了人民的反日情绪。
自由主义史观受到日本右翼团体的强烈推荐,产经新闻也支持这个历史观。
文艺春秋社、小学馆、幻冬舍、PHP研究所、扶桑社、展转社和飞鸟新社也跟随这个思想。
7、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8、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9、英雄史观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
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它们与唯物史观有根本区别10、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
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