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朦胧美的外在表现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论文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论文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On the imagery of Li Shangyin's love poems目录内容摘要┈┈┈┈┈┈┈┈┈┈┈┈┈┈┈┈┈┈┈┈┈┈┈┈┈┈┈┈第1页关键词┈┈┈┈┈┈┈┈┈┈┈┈┈┈┈┈┈┈┈┈┈┈┈┈┈┈┈┈┈第1页一、意象的丰富性┈┈┈┈┈┈┈┈┈┈┈┈┈┈┈┈┈┈┈┈┈┈┈第2页1.朦胧意象┈┈┈┈┈┈┈┈┈┈┈┈┈┈┈┈┈┈┈┈┈┈┈┈┈第2页2.动物意象┈┈┈┈┈┈┈┈┈┈┈┈┈┈┈┈┈┈┈┈┈┈┈┈┈第2页3.典故意象┈┈┈┈┈┈┈┈┈┈┈┈┈┈┈┈┈┈┈┈┈┈┈┈┈第3页二、意象的感伤美┈┈┈┈┈┈┈┈┈┈┈┈┈┈┈┈┈┈┈┈┈┈┈第4页三、意象的朦胧美┈┈┈┈┈┈┈┈┈┈┈┈┈┈┈┈┈┈┈┈┈┈┈第4页参考文献┈┈┈┈┈┈┈┈┈┈┈┈┈┈┈┈┈┈┈┈┈┈┈┈┈┈┈┈第6页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朦胧幽微,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特的诗歌意象。

他的爱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寄托了感伤的情绪来表现内心世界,达到诗歌意境的独特美。

作为诗歌的主要构成部件——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意象更主要的在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诗人的心灵世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的丰富性、感伤美和朦胧美,说明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之美,以及李商隐爱情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王玉霞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朦胧幽微,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特的诗歌意象。

他的爱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寄托了感伤的情绪来表现内心世界,达到诗歌意境的独特美。

作为诗歌的主要构成部件——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意象更主要的在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诗人的心灵世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的丰富性、感伤美和朦胧美,说明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之美,以及李商隐爱情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文。

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

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别具的奇葩。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朦胧美而著称。

本文将从诗歌意境、语言表现、形式结构等方面探讨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常常是含蓄、暧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

比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仅仅是描述了离别时的情感,但却蕴含了春花凋落、生命短暂等意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朦胧感。

其次,李商隐的语言表达常常是模糊、暗示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神秘的美感。

比如《夜雨寄北》中的“红烛背飞蛾,白纱招落梅”,借用了飞蛾、落梅等意象之间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充满神秘感的诗境。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形式也常常是朦胧的,比如他善于运用典故、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结构和意义都更加含蓄、暗示。

比如《锦瑟》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借用了锦瑟和帝王失意的典故,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主要体现在意境、语言表达、形式结构等方面,给人一种模糊而神秘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表现出了李商隐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 1 -。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1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__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__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

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

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

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感 时 伤 世 , 思 念 爱 人 , 叹惋 时光 流 逝 等 等 的真 情 。他 无 法 或 或 唱 出 李 白“ 城 如 画 里 , 晚望 晴空 ”1 (4 5 秋 登 宣 城 谢 眺 江 山 [ ]P 8 ( ( 北 楼 》 一 般 明 朗 豪 迈 的 句 子 , 只 能 吟 到 “ 阳 无 限 好 , 是 ) 却 夕 只 近 黄 昏”2 ( L3 乐 游 原 》 , [ ]P O ( ( ) 以抒 发 自 己对 国 家 , 人 生 无 限 对
深 深 挖 掘 下 去 , 发 现 许 多 言 已 尽 而 意无 穷 的地 方 。 会 李 商 隐 诗 歌 的 朦胧 美还 体 现 在 其 对 典 故 的运 用 上 。在 古 代 . 人 诗 歌 都 喜欢 用 典 故 。 别 是 唐 代 五 、 言 今 体 诗 的体 文 特 七 制 定 型 以后 , 种 风 气 犹 为 普 遍 。 李 商 隐 在 其 诗 歌 中 对 典故 这 而 的运 用 又 有 其 特 别 之 处 。 首 先 , 商 隐诗 歌 中典 故 运 用 的 量 是很 大 的 。 妨 我 们 先 李 不 来做个量上的统计 。 以李 商 隐 最 有 名 的 六 首 七律 无 题 诗 为 例 。 粗 略 地 统 计 一 下 , 郎蓬 山 、 氏窥 帘 、 妃 留 枕 、 愁 、 骓 、 刘 贾 宓 莫 班 小 姑 、 女 等用 典 近 十处 。而 仅 名 篇 《 瑟 》作 者便 在颔 颈 二 神 锦 , 联 中 连 用 了 庄 生 蝴 蝶 帝 杜 鹃 、 海 明 珠 、 田玉 生 烟 四 个 望 沧 蓝 典故 , 句 一典 , 人 有 应 接 不 暇 之感 。 此 例 子 不 再 多 举 。 一 让 在 典 故 用 得 多 ,必 然 增 加 了 读 者 阅读 理 解 的难 度 ,甚 至 给 人 一 种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唐代是一个暴动的时期,而的诗歌无疑就是站在歌领域这座颠峰之上的领军人物之一,李商隐所创作的爱在中、晚唐又是另一座宏伟高峰。

其典型情感括能力,复杂的心里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的情感的诗歌创作本领,不仅是唐的诗坛上的奇葩,而且更是中国古今爱情诗的丰碑。

一、李商隐创作背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燓南生,是我国唐代中后期的一位有着极高成就的杰出诗人。

李商隐是和、李贺并称的唐代诗家“三李”之一,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的家庭,早期便是一位早露才华的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号为“关中四子”,又与刘长卿、张楚金、刘慎虚等齐名。

李商隐生活在了一个日落西山的唐王朝崩溃前夕,他的一生是力求有为的一生,但也是坎坷潦倒的一生。

在李商隐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令狐楚。

令狐楚是当时唐文宗时期的朝廷元老,李商隐遇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六十多岁,但这位老先生对李商隐的资助和扶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李商隐不但从这位老先生身上得到一名官职,而且还学习到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文的写作技巧。

当李商隐往京城去应试时,令狐楚总是助其旅费;当天寒地冻,李商隐衣服不周时,令狐楚也总是是殷殷照顾。

恩情之深,确非泛泛。

而其,李商隐在创作如果没有令狐楚的指点,他的文不可能如此精进,诗中的用典遣词也不一定能这样富,诗的风格可能又是另种风格。

在令狐楚死后,李商隐跑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当幕僚,王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于此同时,李商隐很不幸的卷入了党派斗争之中。

由于之前的给他授业的令狐楚属于牛党,现在的王茂元属于李党,尽管李商隐绝不以党徒自居,但他的举动,大受牛党攻击,因此在政治上李商隐受到排挤。

最后,李商隐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二、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中(1)李商隐与女冠的那些事。

李商隐青年时期,曾经在河南济源的玉阳山、王屋山一带隐居学道,因此他有机会熟悉当时成为特殊风尚的一些女冠的风流旎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

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

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

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

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

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

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的爱情诗的特色都以抒写内心感受与渲染氛围为主,诗的意象都密度大而富于跳跃性,喜用象征、暗示和借代。

李商隐因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虽然一生不懈探索追求,可前途依然渺茫,这使得他的性格始终抑郁沉重。

他有感于自身,有感于世事,心中徘徊,转辗反侧,有难言之隐;他欲说还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

这反映到他的爱情诗创作中去便是喜欢用象征性的朦胧境界来表达朦胧的情思。

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可以说,意境的朦胧,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个性,朦胧是模糊,就象雾中花,水中月一样,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虚无缥渺的独特的美感。

朦胧美并非李商隐的独创,早在他一千多年前出现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构成的一片苍茫迷离的境界,那位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形象,以及早他六百多年的曹植笔下那位若远若近,似有似无的洛水女神,都富于朦胧美。

但是,当时人们并未把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来认识,更没有哪一样诗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

李商隐的贡献在于,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创作上更有意识地追求这种美学特征,使之成为自己艺术个性。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完善了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

可以说,正是他的爱情诗的朦胧美,才使他树起了爱情诗领域上的巍巍高峰。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

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

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

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

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

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

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于是主体便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美化它,无形中增大了客体美的魅力和美的张力。

象水中月,雾中花,隔帘的美人,雨中的西湖,比平时多了几分神秘感,若显非显,欲露不露,迷离仿佛,令人揣思冥想,梦绕魂牵。

主体所得到的体验,更有一番神奇的韵味,更加耐久悠长。

尤其在诗歌中,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明显。

因为诗歌是反映作家审美体验的,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过程,不是科学的鉴定,无法用物理数学的概念加以精确地分解和综合,主体对体的审美关系,往往也是一种模糊的意识。

由于语言本身的限性,审美主体不可能把这种意识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形象表达出来,只能是处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要使这种难以明言的内心情结晶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也只能用模糊朦胧的诗境来表现。

通过朦胧的意象和模糊的意旨带来的审美效应,吸引着读者去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去反复体味作者所暗示的美的素质。

把作者那份难以言传的感受在内心体会出来。

如《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这是诗人寄给所恋女子的一首诗。

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却用东方朔、嫦娥、十二城、彩蟾、玉楼、水晶帘等六个神仙方外典故,使诗显得迷茫渺弥。

我们只有进行反复体味,进行审美再创造,才能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那份难以言传的感受。

诗中的第一句用东方朔和嫦娥的典故,感叹人神恋爱和入道求仙的不可兼得。

第二句用十二城和彩蟾两个意象,可使我们意会出宋华阳姐妹因入道而如入广寒宫,已苍茫绵蒙令人可望而不可及。

一个“锁”字写出了楼高院冷和女子因宫规束缚而丧失了爱情自由。

从第三第四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本想同华阳姐妹一同在月下赏月的,但是来了却只能翘首遥感。

宫禁森严,“玉楼”似为“水晶帘”所隔。

在这首诗中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你带来一种朦胧的美感。

把诗人对华阳姐妹的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那可望不可及的矛盾心态以这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由这朦胧美这种审美形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李商隐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朦胧的美感,是在更高层次上表现的审美情趣,正是他天才的艺术创造。

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这种朦胧美,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生命。

朦胧美在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最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意象的朦胧,二是意境的朦胧,三是意旨的朦胧。

第一,意象的朦胧意象是经过诗人主观色彩的加工,渗入诗人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物象,或者说是“意化了的物象”,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因素。

为了追求诗歌整体的朦胧美效应,李商隐在营造意象时不大去选取清新明朗的意象而是常借助于大量具有朦胧美感的意象,为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制造出哀怨凄迷的氛围,直接给人朦胧的美感。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出现得最频繁的意象是月、夜、梦、雾、雨等,如:“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枝香。

”(《无题》)“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正月崇让宅》)“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重过圣女祠》)“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末浓。

”(《无题四首》)“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春雨》)“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银河吹笙》)在他的笔下,月、夜、雨、梦、雾等意象一再地出现,而这些意象本身都具有模糊感。

梦是虚无缥缈、仿佛迷离的,月是若即若离的,夜是神秘模糊的,而雨雾则更是朦朦胧胧的,这些意名胜的大量出现,给诗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美妙的轻纱。

第二,意境的朦胧意名胜是个别的、局部的,只是组成诗的基本构件。

李商隐善于把个别的意象通过巧妙的组合构成诗的意境,表现出整体的朦胧美感。

如:《碧成三首》之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在这里,八句用了八象,用了“碧城十二”、“辟尘辟寒”、“阆苑附鹤”、“女床栖鸾”、“星沉海底”、“雨过河源”以及“晓珠明定”、“长对晶盘”等带有神仙方外情韵的语汇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氛的神话境界,从而使诗歌的意境笼上一层浓重的朦胧感。

这些意象一忽上天,一忽下地,天地神人,合而为一,他们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但是,在这些意象间潜在一条情感的脉络,把各意象牢牢地连在一起了。

那诗中的形象便是情感的化身。

《上清经》云:“玄始天尊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

”冯浩云:“入道为辟尘,寻欢为辟寒也。

”一二句之情韵之义已暗示其所恋为女冠。

三句阆苑仙界,“仙家以鹤传书,白云传信”,此暗示已通音信,四句喻其密约幽期交好。

以上四象皆在天上神仙之境,而人神相恋、男女欢会,事在恍惚缥缈之中。

五六句写忽然从仙境跌入现灾产生爱恋阴隔的苦闷,日间二人只有当窗可见,夜里要隔座才能看到。

七八句又抒发无限感慨之情:假如太阳永远不落,那就愿意长夜不眠,以永欢会。

诗人通过充满神仙方外的朦朦胧胧的意象,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达到了整体的朦胧感。

极写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无望的苦闷。

第三,意旨的朦胧意旨,即创作意图。

李商隐爱情诗抒情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诗人青年时代的恋爱对象,如洛阳女儿柳枝和女道士宋华阳。

这类诗有《柳枝五首》、《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及《月夜重寄华阳姊妹》等。

第二类是诗人的妻子王氏。

这类诗反映了诗人对妻子从结婚前的爱慕至婚后的引为平生知己,以至于妻死后的悼亡悲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