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变换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例式及”,其)这实及一例其部和一分变个置换个于式具变及体换其的矩实实阵例例的之左,间边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成立)
(不成立)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词类序列: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戏台上 放着 鲜花
1
(2)戏台上 演着 京戏 但(11)(2)3的2语法4 意义不13同--24:主 述谓 宾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C式)]不语能法变换成[E式]
[C式] 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1
[E式] 名词[施事]+从……+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C式]
[E式]
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从厨房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三A式)](语静法态)可转换成 [C式];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
[C式] 名词+动词+在+名词[处所]
[A式]
[C式]
山上架着炮 黑板上写着字 墙上挂着画 床上躺着病人
炮架在山上 字写在黑板上 画挂在墙上 病人躺在床上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B式)] (语动法态)可转换成 [D式]
[B式]:我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E式]:我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A.式1层] 次分析法[D的式局] 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A式]
[E式]
1
[A式]:我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常见的句式结构,它们在表达动作的承受者和动作的施行者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可以丰富句式,增加表达的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将就这些局限进行分析。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汉语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它们分别表示“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法关系。
把字句的句式结构为“把 + 宾语 + 谓语 + 宾补”,表示主语对宾语做某种使动作用;被字句的句式结构为“被 + 动作的施行者 + 宾语 + 谓语”,表示宾语对动作的承受。
这两种句式结构在表达宾语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时,有时可以互相转换,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限制。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受到动词性质的限制。
有些动词适合用把字句,有些适合用被字句,例如“吃饭”“做作业”等动作自然适合用把字句,“关心”“爱惜”等比较抽象的概念适合用被字句。
在进行把被字句的转换时,需要考虑动词的本身属性,不能随意变换。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受到语境的限制。
在某些语境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会改变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意思。
例如“我吃了苹果”可以转换成“我把苹果吃了”,但这两种句式的语气和重点略有不同,前者侧重于动作本身,“我把苹果吃了”侧重于动作的影响。
在变换句式时需要考虑语境和场合,避免造成歧义或不恰当的表达。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受到句子的从句结构的限制。
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不适合随意转换。
例如“我看见的人是他”不能随意转换成“我把看见的人是他”,这样转换后句子就变得不通顺,在从句和主句的关系上也会出现问题。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句式,增加表达的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限制。
在变换句式时需要考虑动词性质、语境、句子结构和搭配词语等因素,避免造成语言不通顺或造成歧义。
只有在合适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把被字句的转换,才能达到丰富表达方式的目的。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动作+方所 动作+目的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VP + NP 不吃老虎了。受事+动作
不吃白菜了。受事+动作
?
不吃鸡了。
受事+动作
如果说,层次分析法依据结构的层次 性是利用了结构的内部关系,那么,变换 分析法依据结构的相关性就是利用了结构 的外部关系。前者是静态的分析,后者是 动态的分析。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工具+动作 结果+动作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B.式1层] 可次转分换析为法[的E式局]限:和受变事换所分在析的法地的方产生
[B式]: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1
[E式]: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B式]:我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E式]:我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
A
1 (2)我 偷了一件衣服 给她
B
(3)我 做了一件衣服 给她
C
1
2
1-2 主谓关系
但1、2、3语3法意义不同4 : 3-4 连动关系
(按1层)次包分含析两法个1行、为2、动3作都实是际主上谓只和有连一动个关过系程,送的过程也是 给的过程;(2)(3)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2)
结构关系一致
1 辅变音换的分发音析法
造成具有这种相关性的不同句法格式的原因有两个:
(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这样,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
1
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 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A.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主—动—宾) B.名词[施事]+把+名词[受事]+动词——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把字句) C.名词[受事]+被+名词[施事]+动词——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丢了(被字句) D.名词[受事]+名词[施事]+动词——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丢了(主谓谓语句)
1.变换是英语transformation的译名,最早使用变换的术语的是
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教学

言知识
•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0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
新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变换分析法的优势及其对现代汉语教学的促
进作用
变换分析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势
揭示语言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语言结构,揭示语言规律
•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
• 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
•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展望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未来发展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创新
• 变换分析法将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汉语教学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SMART CREATE
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CREATE TOGETHER
01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概述及应用领域
变换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变换分析法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
变换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 通过分析语言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句式,它们都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式。
在汉语中,这两种句式的用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主语的局限性
“把”字句中的主语必须是有意识的实体,比如人、动物、物体等,不能是无意识的
自然现象或状态。
比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这句话中的主语是“我”,它是一个有
意识的实体,才能够使用“把”字句的句式。
而“天下起雪”这句话中的主语“天”则不
符合这个规定,因此不能使用“把”字句。
“被”字句中的动词则不需要产生动作,它可以是任意意义的动词,只要表示被动就
可以。
比如:“他被表扬了。
”这句话中的动词“表扬”并不产生动作,但是表示了被动
的意义,符合“被”字句的使用规则。
三、语境的局限性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使用还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
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两种句
式的使用会有所不同。
比如:“我把饭做好了。
”这句话在口语中很常见,表示主语完成
了做饭的动作。
而在写作中,可能需要使用一个更为简洁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我做好了饭。
”这样的句式更为简洁明了。
同样,“被”字句也需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
比如:“我被雨淋湿了。
”这句话在口语中很常见,表达主语被雨淋湿了的意思。
而在写
作中,可能需要使用一个更为正式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我遭遇了大雨,全身
湿透。
”这样的句式更为正式庄重。
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分析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的作用
一、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 句式。
[A]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C]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D]式: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A组是没有被动标记的受事主语句(即不带“被”、 “给”一类字眼儿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受事主语句)。 变换分析法: (替换为“把”字句)
把你给批评了? 把他请来了。 那西红柿烂了,把它扔了。
替换以后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或现象呢?
凡“把”的宾语为人称代词都不能变换为无标记受事 主语句。
把这。
[A]式:有+名词+动词 a.有能力完成 ⇒ b.有办法解决 ⇒ c.有条件上大学 d.有人骂过他 ⇒ e.有人陪他 f.有钱买新房子 g.有时间研究 ⇒ h.有时候玩儿 ⇒
[B]式:有+动词+的名词 有完成的能力 有解决的办法 ⇒ 有上大学的条件 有骂过他的人 ⇒ 有陪他的人 ⇒ 有买新房子的钱 有研究的时间 有玩儿的时间 ⇒
请看: [B]式
?[B]式⇒[D]式 ? [C]式⇒ [D]式
[D]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我取给张大爷一些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反对的是他。” 甲:“反对的是他。” 乙: “反对他?” 反对他?” 甲: “他反对。” 他反对。”
? 受事 施事
这种为了清楚的表达某个结构所表达 的意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个说法,用另一种结构形式 来表达,这就是变换。
对“变换”的理解和使用,可主要分为三种含义:
一是 指传统语法中的句子的改换。 二是 指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由低层结 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三是 指海里斯:“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 指海里斯:“ 间的替换。” 间的替换。”
3、增添 增添实词即扩展。通过考察能不能扩展, 可以给句法结构及其组成成分分类 如: 迅速处理 非常迅速的处理 迅即处理 ———— “讯即”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 讯即”
如: NP 大姑娘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 四点钟 这么多年 百把斤的猪
“(都)NP了” (都)NP了 大姑娘了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了 (都)四点钟了 这么多年了 百把斤的猪了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1、变换分析的作用 2、变换分析的局限
1、变换分析的作用 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 地分化歧义句式。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分 析法强于成分分析法,而变换分析法的能 力更强。
层次分析法强于成分分析法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动宾 动语+ 动语+宾语 偏正 定语+ 定语+中心语
“在”+方位名+动+名 方位名+ 方位名
“把”+名+动+“在”+
“在黑板上写字” 在黑板上写字” 上”。 “在家里吃饭” 在家里吃饭”
√“把字写在黑板
╳“把饭吃在家里”。 把饭吃在家里”
又如:
(中+补)+ (中+补)+名 名+被+(中+补) (中+
“吃完了饭” 吃完了饭” “喝醉了酒” 喝醉了酒” 了”。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施事+ 受事+动作 受事+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施事+ 受事+ 动作+受事 动作+ 动作+方所 动作+ 动作+目的 动作+
√“饭被吃完了 ╳“酒被喝醉
“我叫他去”代表两个不同的格式: 我叫他去” 兼语式 我叫他(马上)去。—— 我叫他(马上)去。——
╳
我/ 去/ 叫他。
连动式 我(马上)叫他去。——√ 我(马上)叫他去。——√ 我/ 去/ 叫他。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1、变换分析的依据 变换分析法的依据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句法结构的相关性是指包含相同语义 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所存在着的 某种内在的联系。
CN1+V1+V2+N2 CN1+V1+V2+N2
a(兼语式)“我叫他去” (兼语式)“我叫他去” b(连动式)“我叫他去” (连动式)“我叫他去”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能够相互替换说明有相同的分布特征,而 有相同的语法性质,有可能归为同一种聚合。 NP + VP (NP NP+VP) 人 人们 同学 来了。 三个同学 客人
NP1+VP+ NP2 NP1+把 NP1+把+ NP2+VP NP2+NP1+VP NP2+给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NP+VP(主谓)
施事+ 施事+动作 受事+ 受事+动作 工具+ 工具+动作 结果+ 结果+动作 对象+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信不看了”
比较: 原句式 N1(方)+V+着 N1(方)+V+着+N2 左 墙上挂着地图 地上铺着毯子 a 河里流着水 b 台上演着京戏
变换式 N2+V+在 N1(方 N2+V+在+ N1(方) 地图挂在墙上 右 毯子铺在地上 水流在河里 京戏演在台上
1、a、b 、变换前、后,都与竖行其他句子的高层次语义关系不一致; 2、a、b 、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的语义关系不一致; 3、a、b 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于其他横行的 也不一致。 因此, a、 b都是无效变换。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 如果其中一个n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施事+ 受事+动作 受事+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施事+ 受事+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在这路上开车考司机了!)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 (我想考司机,将来开出租车。) 我的书画——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重金收购的。)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学着乱涂的。)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开始是魔术,接着是我的书画。)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四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本讲讲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先看例句: 不适当的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切分 ——切分 偏正 要适当教育孩子 偏正 教育孩子要适当 (我们需要)进口 设备 ——定性 ——定性 动宾 / 偏正 要干什么 / 要什么 反对的 是他 “他”施事 “他”受事
2、变换分析的原则 变换分析的原则指的是平行性原则。这 一原则是朱德熙先生提出来的。 朱德熙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1986《中国语文》 1986《中国语文》第2期
平行性原则就是 : 1)、变换前,左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2)、变换后,右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3)、每一横行,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同 现词语)的语义关系一致; 4)、所有横行,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 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一致。 符合以上标准变换才有效,否则无效。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A 动+补(了)+名1+的+名2 )+名
C把+名1+的+名2+动+(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 弄丢了家里的钥匙 吓坏了小王的妈妈
B 动+补(了)+名1+的+名2 )+名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把张三的玻璃杯打碎了 把家里的钥匙弄丢了 把小王的妈妈吓坏了
产生这种联系的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的: 一是,因为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 式来表达,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 的同义格式。 二是,因为同一句法格式可以用来表达多种 意义,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 义句法格式。
同义格式: 如: 施事 + 动作 + 受事 亮亮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亮亮把所有的作业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亮亮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给亮亮做完了。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1、换位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3、增添 4、删略 5、紧缩 6、设计变换式
1、换位 变换同现词语的位置。如:
NP+VP VP+NP
“人来了。” 人来了。” “我来了。” 我来了。” 我。” 我。”
N1+V1+N2+V2 +V1+N2+V2
“来了人。” 来了人。” ?“来了
左 边 竖 行
N1(方)+V+着 N1(方)+V+着+N2 N2+V+在 N1(方 N2+V+在+ N1(方) 原句式 变换式 墙上挂着地图 地图挂在墙上 右 地上铺着毯子 毯子铺在地上 边 门上安着电铃 电铃安在门上 竖 屋里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屋里 行 实例 变换关系 实例
高层次语义关系: 静态 存在 静态 存在 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事物 什么事物存在于何处 低层次语义关系:同现词语的语义关系 处所+动词(附着)+ 处所+动词(附着)+受事 受事+动词(附着)+ 受事+动词(附着)+处所
造成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是很多的, 这跟汉语的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特 点有关。 参考: 邢福义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两个三角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