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故事】康熙皇帝的故事(6)

合集下载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人们都说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大家也很想知道清朝康熙皇帝的死因是什么?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及死因,希望大家有用哦。

清朝康熙皇帝的简介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

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6岁(虚岁8岁),颁诏大赦,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

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10岁丧母,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

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

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

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

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

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但是,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清朝康熙皇帝的死因康熙是怎么死的,下面是一些历史考证的推测,一起看看。

其一,《永宪录》载:“己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上不豫。

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

我来讲历史故事康熙大帝作文

我来讲历史故事康熙大帝作文

我来讲历史故事康熙大帝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一位超级厉害的皇帝——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啊,那可是清朝的一位风云人物。

他登基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呢,但别小瞧了这小娃娃,人家可有大志向、大智慧!
康熙面临的麻烦事儿那是一堆一堆的。

就说那鳌拜吧,这家伙仗着自己有
权有势,在朝廷里横着走,根本不把小康熙放在眼里。

可康熙是谁?那是聪明
又勇敢的主儿!他表面上不动声色,陪着鳌拜玩,让鳌拜以为这小皇帝好欺负。

实际上啊,康熙偷偷地训练了一群小勇士,瞅准时机,一下子就把鳌拜给拿下了!这操作,是不是牛得很?
解决了鳌拜,康熙可没闲着。

他又得操心边疆的事儿。

当时吴三桂这些藩
王势力越来越大,康熙心想:这可不行,得削藩!这可是个大胆的决定,战争
一打起来,那是乱成一团。

但康熙不怕,他指挥若定,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稳住了江山。

还有啊,康熙对老百姓也很上心。

他知道要让国家强大,就得让老百姓过
上好日子。

他鼓励农耕,推行了好多好政策,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

在他的
治理下,清朝那是越来越繁荣。

康熙大帝这一辈子,就像是在玩一场超级难的游戏,可他凭借着自己的本事,一路过关斩将,把清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故事,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
投地!
好啦,今天关于康熙大帝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聊!。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康熙帝登基时只有⼋岁。

他的⽗亲顺治帝去世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康熙皇帝的苦难童年:曾九死⼀⽣康熙帝曾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

”⼜说:“朕⾃幼强健,筋⼒颇佳,能挽⼗五⼒⼸,发⼗三握箭,⽤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

”(《清圣祖实录》卷⼆七五)这样看来,他不但出⾝帝王之家,⽣活条件、教育条件优越,⽽且⾃幼⾝体强健,跟普通百姓相⽐,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然⽽,令⼈想不到的是,康熙⼤帝的童年⽣活,竟遭遇了诸多的不幸。

康熙帝⽣来就贵为皇⼦,他的童年⽣活,可以说是锦⾐⽟⾷,跟普通百姓相⽐实在是⼤幸、⼤⼤幸、⼤⼤⼤幸。

但是康熙帝8年的皇⼦⽣活,竟然也遭受了普通⼈难以想象的8个不幸。

第⼀个不幸:幼离母亲怀抱。

清朝制度,皇⼦、皇⼥出⽣之后,与⽣⾝额娘(母亲)分居,由乳母、保姆养育。

就是说⽞烨出⽣之后,不仅没有⼀个同⽗母居住在⼀室的家,⽽且没有和母亲同住在⼀起。

⽞烨是独居⼀处,由乳母、保姆等哺育、照顾,由宫⼥、太监等服侍、陪伴。

他不仅少了⽗母的抚爱,甚⾄难得见到母亲和⽗亲,倒不如普通百姓家的孩⼦,可与⽗母⼀堂,享受家庭欢乐。

第⼆个不幸:宫外孤独避痘。

⽞烨在两三岁时,出宫避痘(天花)。

他为什么要到宫外避痘呢?原来世居⼭林和草原的满洲⼈、蒙古⼈来到中原后,容易感染痘症(天花),⽽当时对这种病没有特效药,传染厉害,死亡率⾼。

所以宫廷⾥也是谈“痘”⾊变。

为了避痘,⽞烨从皇宫⾥搬出,住到皇宫西墙外的⼀座宅院⾥。

这座宅院就在今北长街北⼝路东,隔筒⼦河与皇宫相望。

⼈们从西华门出来往北或从神武门出来往西,很快就可以到达那⾥。

这段时间,⽞烨⼩⼩年纪,⾝边只有乳母、保姆、宫⼥、太监照料,长期不能同⽗母相见。

直到四五岁出痘以后,才搬回皇宫。

⽞烨童年避痘的宅院,雍正元年(1723年)加以改建,赐名福佑宫,后为宝亲王(弘历)府邸,但未迁⼊(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康熙皇帝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

康熙皇帝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

康熙皇帝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康熙皇帝 - 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康熙皇帝(1654年11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清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开创了清朝的全盛时期,其深厚的政治智慧、英明的治国策略、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君主之一。

一、康熙帝的早期统治康熙帝继位时只有8岁,他的统治开始在太监和大臣的辅助下。

他的祖母抚养他成长,并在他年幼时对他进行教育。

康熙帝的早期统治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满洲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整个明朝王朝力量残余的反抗。

然而,在他的杰出统治下,康熙帝成功稳定了国家局势,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康熙帝的政治智慧在康熙帝的统治下,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建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采取了分封制度,威胁潜在的抵抗,并赢得了地方贵族的支持;实行课赋制度,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康熙帝还多次通过改革措施来改进农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些举措都对清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康熙帝的军事才能康熙帝非常重视军事建设,并亲自参与了多次战争,展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他成功地征服了西南的土司势力,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控制;他还领导了多次对外战争并获得胜利,加强了清朝在东亚的地位。

康熙帝的军事才能对于清朝的疆域拓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四、康熙帝的文化影响康熙帝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以及他的文化造诣,使他成为了一个文化宗师。

他热衷于学术研究,康熙帝还亲自主持了《四库全书》的编纂,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代著作集成。

此外,他还倡导了文人雅士的活动,推动了经学、诗词等文化形式的发展。

康熙帝的文化影响力使得清朝文化繁荣并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出色的军事统帅才能以及对于文化事业的倡导和推动,使得清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巅峰时期。

康熙六十大寿的故事

康熙六十大寿的故事

康熙六十大寿的故事康熙那可是个了不起的皇帝啊。

他六十大寿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去了。

就好像全天下的人都想凑这个热闹,来给老爷子祝寿。

全国各地的官员呢,都绞尽脑汁地想要送点特别的礼物。

有那送奇珍异宝的,什么珍珠玛瑙,翡翠玉石,都往京城运。

可这康熙啊,见多识广的,普通的宝贝他还真不怎么放在眼里。

这时候民间可就热闹喽。

老百姓们也想沾沾皇帝大寿的喜气。

好多地方都自发地组织起来,搭台唱戏。

戏台上那是咿咿呀呀地唱着祝寿的戏文,什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吉祥话都唱了个遍。

京城更是张灯结彩的,像过年似的,而且是超级豪华版的过年。

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灯笼,那红色一片一片的,看着就喜气洋洋。

还有啊,那些文人墨客也没闲着。

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祝寿的诗词,把康熙夸得跟神仙似的。

说他治理国家如何如何英明,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差没说康熙是玉皇大帝下凡来管人间了。

康熙呢,在这一天也是特别高兴。

他还大赦天下呢,那些犯了小错的犯人可就有福了,就像得到了一份意外的大礼。

皇帝觉得自己六十大寿嘛,得有点慈悲心怀,让大家都感受到他的恩泽。

这一天啊,皇宫里也是大摆宴席。

那些王公大臣们都穿着华丽的朝服,一个个喜气洋洋地进宫赴宴。

宴席上的菜啊,那叫一个丰盛,山珍海味堆满了桌子。

大家一边吃着喝着,一边说着吉祥话,祝康熙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就坐在那龙椅上,满脸笑容,看着下面的人,心里估计想着,朕这六十年的皇帝当得还真不错呢。

反正啊,康熙六十大寿就像是一场全天下人的大狂欢,大家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表达着对这位皇帝的尊敬和祝福。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康熙帝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史称清圣祖或康熙帝。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康熙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康熙的人物生平1.智擒鳌拜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

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康熙皇帝,为辅政大臣。

鳌拜早年就曾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

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

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

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起了争执。

康熙内心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寻找机会。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习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

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进宫去。

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将鳌拜团团围住。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双拳难敌四手,被这些少年打翻在地。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

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念及鳌拜的功劳从宽发落,改为将其终身监禁。

2.平定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及事迹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及事迹

清朝历史人物介绍及事迹《康熙帝:开创盛世的一代明君》说起清朝的皇帝,康熙帝那可是不得不提的大人物。

他叫爱新觉罗·玄烨,8 岁登基,14 岁亲政,在位 61 年,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这皇帝当得可不轻松。

他小时候,朝廷里有权臣鳌拜横行霸道,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

可康熙聪明着呢,他悄悄训练了一群小勇士,瞅准机会,一举拿下了鳌拜,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

还有台湾问题。

郑成功的后代占据着台湾,康熙就派施琅率军攻打,成功把台湾收归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北方,沙俄老是骚扰咱们的边境。

康熙亲自到了前线,指挥军队把沙俄打得落花流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保卫了咱们国家的领土。

康熙还特别重视农业生产。

他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减轻赋税,让大家能吃饱饭。

在文化方面,他也有大动作,组织编撰了《康熙字典》等重要的书籍。

总的来说,康熙是个了不起的皇帝。

他的智慧和勇气,让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强大,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咱们得记住这位伟大的皇帝,他的功绩可不小呢!《孝庄太后:辅佐两代帝王的传奇女性》在清朝的历史上,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那就是孝庄太后。

她可是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清朝的崛起和发展。

孝庄太后本名叫布木布泰,她年轻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

后来皇太极去世,顺治帝福临即位,孝庄太后就开始辅佐年幼的儿子。

那时候,朝廷局势复杂,各方势力都在争斗。

孝庄太后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意志,稳住了局面。

她教导顺治帝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处理朝政事务。

可惜顺治帝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孝庄太后又承担起了辅佐康熙帝的重任。

康熙帝年幼登基,孝庄太后在他身边悉心教导,给他出谋划策。

在康熙面临鳌拜专权等难题时,孝庄太后给了他很多支持和鼓励。

可以说,康熙能成为一代明君,离不开孝庄太后的教导和帮助。

孝庄太后不仅在政治上有影响力,她还特别重视民族团结。

她提倡满汉一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孝庄太后一生都在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操心费力。

清朝的历史故事-康熙帝平定三藩

清朝的历史故事-康熙帝平定三藩

清朝的历史故事-康熙帝平定三藩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和势⼒的养成,是请廷利⽤明将平定和镇守南⽅的结果。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康熙帝平定三藩 南明最后⼀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烨(⾳yè)即位,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岁。

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帮助他处理国家⼤事,叫做辅政⼤⾂。

四个辅政⼤⾂中,有个叫鳌拜(鳌⾳áo),仗着⾃⼰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

别的⼤⾂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强迫⼿段圈了农民⼤⽚⼟地,分给⼋旗贵族。

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占地,还⽤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官的反对。

鳌拜诬陷这些官员⼤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四岁的时候,亲⾃执政。

这时候,另⼀个辅政⼤⾂苏克萨哈和鳌拜发⽣争执。

鳌拜怀恨在⼼,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

康熙帝不肯批准。

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xuān)起袖⼦,拔出拳头,⼤吵⼤嚷。

康熙帝⾮常⽣⽓,但是⼀想鳌拜势⼒不⼩,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打那以后,康熙帝决⼼除掉鳌拜。

他派⼈物⾊了⼀批⼗⼏岁的贵族⼦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摔跤,只当是孩⼦们闹着玩,⼀点不在意。

有⼀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

鳌拜像平常⼀样⼤模⼤样进宫去。

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办膊,有的拖⼤腿。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也⼤。

可是这些少年⼈多,⼜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下⼦就被打翻在地。

任凭他⼤声叫喊,也没有⼈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牢,康熙帝马上要⼤⾂调查鳌拜的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皇帝的故事(6)
梅珏成是大数学家梅文鼎之孙,自幼受到康熙帝的赏识,入值南书房,考订数学方面的书籍。

乾隆年间,他官至左都御史,后退休家居。

乾隆第三次南巡,他到清江浦(今江苏淮阴)接驾,乾隆念他家计清贫,几个儿子都未做官,特赐他的长子为举人。

还赐诗曰:"推恩缘念旧,皇祖内廷臣。

"钱陈群、沈德潜是乾隆所赏识的文学侍从,乾隆前几次南巡,他们都前来接驾,君臣之间诗酒唱和,乾隆多次给他们加官进爵。

沈德潜是乾隆四年进士,中进士时年已67岁,乾隆称他为老名士。

乾隆南巡时,他退休家居。

传说他曾陪乾隆游览西湖,时值严冬大雪,乾隆戏吟诗曰:"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沈德潜请求接续此诗,吟出"飞入梅花都不见"的句子。

乾隆击节赞赏,脱下所穿的貂裘赏赐给他。

血浸《康熙字典》
但凡大部头的书,都会牵连一些士人因字获祸,《四库全书》有,《康熙字典》也有。

乾隆时期,江西的举人王锡侯就因为改编《康熙字典》,编写《字贯》,遭遇了杀身之祸。

《康熙字典》于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一月十三出版,总纂官是陈廷敬,此人颇得康熙皇帝的赏识。

康熙曾经给他写过"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

陈廷敬原来的名字是陈敬,中间一个"廷"是因为"才高一筹",殿试第一名,顺治皇帝特别赐予的。

因为才华横溢,为官正直,陈廷敬从廷试那一刻开始就步步高升。

康熙四十二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1710年,康熙皇帝命他与张玉书一起主持编纂一部字典,本来张玉书担任总纂官,陈廷敬辅助,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继任总纂官。

王锡侯因善于考证字音字义,所以对《康熙字典》做了精深的研究,看多了,就发现《康熙字典》收字很多,但按照笔画查字,使用者总是会查到字却不能知其所有组词用法,而且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

于是他就想把读音或意义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到一处编写一部名为《字贯》的新字典,并很快出版了。

因仇家寻衅告发,江西巡抚海成上奏乾隆皇帝,建议革去王锡侯"举人"头衔作为惩罚。

乾隆看到奏折,初定为是妄行著书立说。

然而待他翻看《字贯》后发现,王锡侯竟然把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讳直书无所避讳,不禁勃然大怒,下谕说王锡侯罪不容诛,应该按照大逆不道的条例定罪。

斩了王锡侯,就连王锡侯的儿子、孙子也一起被处决;江西巡抚海成,因上奏所拟刑罚太轻,替罪人说好话,也被治罪,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原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史冯廷丞等人因为看过《字贯》一书,却没能检查出其中悖逆而被革职……上上下下牵连近百人。

康熙怒斩吴应熊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师与许多奸人勾结在一起,为吴三桂通风报信。

康熙帝听了大学士王熙的建议,把吴应熊囚在狱中。

几年之内,吴三桂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气焰十分嚣张。

他给康熙来了一封信,提出要划江为国,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释放在狱中的儿子。

康熙阅后,龙颜大怒,马上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处死吴应熊,让吴三桂断了这念头,并把京师的禁卫军也调去征伐叛军。

散朝后京城到处都贴出告示,明日午后当众处斩吴应熊,以示国威。

消息传到了吴应熊的额附府,吴应熊的夫人和硕长公主(康熙的姑姑)换上黑衣素服,直奔畅春园的慈宁宫,见到额娘孝庄太皇太后,哭拜在地,求孝庄太皇太后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向康熙求情。

太皇太后本是个明晓大义的老人,但一见女儿这样悲恸,也揪心断肠般地滴下了老泪,双手扶起女儿,答应去跟孙儿说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