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三吟之内丹学内涵

合集下载

初试注释邵雍(邵康节)《观物吟》

初试注释邵雍(邵康节)《观物吟》

初试注释邵雍(邵康节)《观物吟》初试注释邵雍《观物吟》修行篇《观物吟》-邵雍注释:刘继月【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

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

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

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

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耳目”:耳喻“命”,目喻“性”。

“聪明”:“聪”说明“命”的质量较高,“明”是说心神很灵透。

“男子身”:喻天地间一切“活有”之物。

世间万物是一个生态大群体,各自具备繁衍生息生存的条件。

各物诸事之间相依互靠、共应同存,没有哪个不因“内、外、远、近”事物变化而受感应影响的。

万事万物的存在,或多或少在先天基因里都被赋予了各自的使命,是否觉得到担承,皆自然担当(比如远到宇宙射线、近至天气冷热、自然灾害、新冠疫情等),故呈阳象,用“男子身”相喻,恰到好处。

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里“性、命”同体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世间的磨砺。

,每一物种,特别是我们修行中人,只要执念于“一”,进而抱元守一,忘我至静极,且恒久持守,心神会与天地相接,便能于善恶突发、恍惚有无之境中处惊不变,泰然自若,以致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较好地延续族系等。

如何做到、怎样来做,这就是方法问题。

自古以来,修炼方法各师各传,各有妙法,这首《观物吟》就是其中一法。

我们自身为一阳体,无论男女,只要健康地活着,都属阳,入静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凝聚来先天元阳之炁。

“耳聪目明男儿身”,这个理想的天地间之“世界”,被鸿钧赋与初始时,是“富有”的,能足其所需所用。

邵雍在《观物外篇》讲三才之道:“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

邵雍“乐”的三重境界

邵雍“乐”的三重境界
收 稿 日期 :0 2—0 21 5—2 6
样 的排 序方 式 , 三者 之 间的关 系显示 无疑 : 人 将 “
世 之乐 ” “ 为 名教 之乐 ” “ 物之 乐 ” 供 了必要 、观 提
的 物 质 基 础 ; 名 教 之 乐 ” 道 德 功 名 的 实 现 可 “ 中
作 者 简 介 : 立 勇 ( 9 6一) 男 , 江 慈 溪 人 , 江 大 学 人 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 院 哲 学 系教 授 , 要 从 事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 闲 学 研 究 ; 春 艳 ( 9 9一) 潘 15 , 浙 浙 主 休 赵 17
或境界 的 必 由功 夫 。 由此 可 见 , 中 国文 化 里 , 在
“ ” 乐 的体验 , 具有 人 生 的本 体性 的意 义 ; 此 相 与
应 ,乐 ” “ 的功 夫 , 有 参 赞 天 地 , 育 人 生 的 意 具 化 义 。 中国 的美 育 史应该 从 中汲取 源头 活水 。 在 宋儒 中 , 雍是 略显 另类 的人 物 。与 一 般 邵 人们 印 象 中道 学家 的道 貌 岸 然 不 同 , 自号 “ 他 安
乐先 生 ” 将 自己 的住 宅 命 名 为 “ 乐 窝 ” 自称 , 安 ,
“ 乐窝 中快 活 人 , 安 闲来 四物 幸 相 亲 ” ” 酒 。 诗 居 游 , 处 寻 乐 , 至 形 成 了 自 己 的 “ 乐 哲 处 乃 快
虚伪 , 不勉 强 。朱 熹认 为 “ 与 天地本 一 体 , 人 只缘 渣 滓 未去 , 以有 间 隔” 语类 卷 2 ) 所 谓渣 滓 , 所 ( 4 ,
重 境 界 。虽 然 “ 世 之 乐 ” “ 教 之 乐 ” “ 物 人 、名 与 观
化 了” 语类 卷 3 ) “ ” 有 “ 人性 情 ” “ ( 5 ,乐 具 养 , 消 融 渣 滓” 功 能 ( 孟 子集 注 》 4 。 中 国先 哲 的 《 卷 ) 认 为 , 的最 高境 界 是 “ 人 不勉 而 中 , 思 而 得 , 不 从

内丹学歌诀

内丹学歌诀

内丹学歌诀万象皆出于无形,混沌初分阴阳气。

天地之间的阴阳气息,是修炼的根源。

窃得这阴阳气,采撷日月的精华,乃是修炼内丹的首要步骤。

如此,我们方能炼就混圆的婴姹体,修得长命百岁的人。

要想长寿,我们首先要明白,胸怀坦荡,积善行多,是修炼内丹的基础。

修炼之人,要珍惜性命,更要珍惜自己的精气神。

避免沉溺于色欲,以免损耗精神;减少无谓的思虑,以免消耗心神;保持平静,不动肝火,以和待人,这样才能凝聚精气神,修炼内丹。

世间的钱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贪图这些只会让人陷入魔障,无法专心修炼。

如果我们能看淡这些凡尘俗事,那么健康长寿自然不在话下。

修炼内丹,就是要达到这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修炼内丹,要明白“无非实虚空有灵,道述不尽无量尊”的道理。

实虚之间,有无之处,都蕴含着道的无穷奥秘。

尘世的纷扰,容易让人迷失,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聚集起灵光,照亮修炼的道路。

精气神是修炼内丹的关键。

精是生命的基础,气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

修炼内丹,就是要凝练精气神,使之凝聚成一团,形成内丹。

这个过程需要河车的帮助,河车就像天际的游子,把精气神运送到丹田,形成内丹。

心静是修炼内丹的重要条件。

只有心静如水,才能把持住自己,不让外界的干扰影响修炼。

心静了,精气神才能凝聚,内丹才能形成。

任凭外界的风浪再大,只要心静,就能把握住自己的方向。

修炼内丹,需要贯通七经八脉。

七经八脉是人体的重要通道,贯通它们,才能让内丹的力量遍布全身。

当七经八脉贯通时,就会感觉到周身如火烧,这是内丹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玄珠是内丹的象征,它的出现,代表着内丹已经修炼到了纯阳的境界。

阳平阴秘,是内丹修炼的理想状态。

只有达到这个状态,内丹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力量。

内丹修炼,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修炼成功。

内丹修炼成功后,会带来身心的巨大变化。

体内充满真元气,精神焕发,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这都是内丹修炼带来的好处。

内丹修炼,是道家修行的一种高级方法。

论邵雍的文学观

论邵雍的文学观

论邵雍的文学观
邵雍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文学观有很深的思想内涵,也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

邵雍认为,文学应以有理性的文辞为主,以情感表达为辅,以增强道德教育为目的。

他认为,文学要能够使人达到精神境界,他将文学分成“三妙”:蕴含“智慧”、“情诚”和“寓意”。

邵雍还提出,文学作品要能够弘扬政治、宗教、哲学等思想及道德标准,这是文学的主要任务。

他感叹称:“学者虽精于文学,却讲政治德在其中。

”从这可以看出,邵雍坚信文学作品能够实现道德的传播。

总之,邵雍的文学观与当时的思想环境有其独特的密切关系,他的文学理念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历史积淀的智慧。

邵雍的宇宙循环理论

邵雍的宇宙循环理论

邵雍的宇宙循环理论朱熹说《皇极经世》是“推步之书”,又说“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

”。

但是这本奇书读起来却晦涩难懂,这是因为邵雍的先天学之缘故。

先天学讲究以心得意,而不是以言求迹,里面的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而不立文字,把秘密全部都藏入《先天图》里。

一翻开《皇极经世》的第一卷,我们就确信自己读到了天书,因为里面全是天干地支,而没有任何叙述性文字。

可是就是这么一卷里,居然隐藏了关于宇宙生灭的奥秘,我们并不确信能探究出邵雍的原意,姑且作为一种解读方式,让大家找到读懂这本书的钥匙。

《皇极经世》纯文本什么是“元、会、运、世”?邵雍认为日、月、星、辰能够尽天之体,日对应元,月对应会,星对应运,辰对应世。

一、“元”就是“始”,日随天转,周而复始,其数为一;二、“会”就是“交”,月随日行,地球在中间来回遮挡、交错,自朔至晦,其数十二;三、“运”就是“行”,星随月见,运者时之行,其数为三百六十;四、“世”就是“代”,为变之终,其数四千三百二十。

它们的关系是这样:1元=12会,1会=30运,1运=12世。

邵雍在《三十年吟》中说:“三十年间更一世”,又曾说:“古者谓三十年为一世”,可见1世又=30年。

元之元为1,元之会为12,元之运为360,元之世为4320,元之年则为129600,因此一元等于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便叫“一元之数”。

元、会、运、世的关系《先天图》是《皇极经世》的秘密之所在邵雍认为“时有消长,事有因革。

”宇宙在“一元”里的发展就像我们在一年中所经过的变化一样。

《皇极经世》的第一部分便是“以元经会”,把一元分成十二会,从每一会的发展情况来考察宇宙的变化规律,就像从十二个月来观察一年的卦气的生、长、收、藏规律一样。

我们知道,图书派的《卦气图》精准的描绘了一年里卦气的消长情况,如果把一年视为一元,情况也是一样的。

邵雍的《卦气图》结合了《先天图》在里面,他说:“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

赏析邵雍《观物吟》,新解描写易学知识的诗

赏析邵雍《观物吟》,新解描写易学知识的诗

赏析邵雍《观物吟》,新解描写易学知识的诗《观物吟》原文: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

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点评:这首《观物吟》易理隐藏得非常深,开篇表面意思就非常浅显,但是没有一定的易学功底根本就搞不懂。

通易理的人就会明白:这首诗是讲六十四卦的。

“耳目聪明男子身”暗指乾卦。

乾卦为阳,阳主智慧,聪明。

而且,乾卦卦体六爻都是阳爻,比喻男儿之身。

懂得卦象(《说卦传》是言卦象的),乾卦为头,耳目在头上卦象本来是坎为耳,离为目,但是邵庸把耳目作为形容词,“耳目聪明”主体是“聪明”,所以这里依然是指乾卦。

“洪钧赋予不为贫”这句话暗指坤卦。

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必须阅历广泛,通古博今。

先说“洪钧”这是一个古人传说的神人,小时候,祖辈说:洪钧是曲蛇精。

代表沉睡的大地,平常动一动身,就是地震,一旦翻身,就是一个混沌。

传说洪钧经历过许多混沌。

洪钧是古人想象中的一个见证开天辟地的人,甚至就是开天辟地的人。

《封神演义》中的那个鸿钧老祖,就是以传说中的洪钧为原型塑造的人物。

本句诗中,洪钧比喻为混沌,能够提供“形体”,没有智慧的“象体”,纯阴的坤。

“贫”的意思,实际是指自己,是一种谦称。

例如:古人常说:贫道,贫僧。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

”整句话的意思是:耳目聪明的乾卦是男子体,坤卦配给你不是因为自己。

言外之意就是为了生成万物。

这里表达“天依地,地附天。

”的易理。

“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这句诗易理藏得更深。

首先要熟悉“天根月窟”的概念。

古时候,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有“西压月窟”之说。

《昭明文选》是汉文章的宝库,世间最好的文章都在哪里。

牧乘、司马相如、杨雄等等,这部著作文人必读。

因为是邵庸的诗,一定要用邵庸先天学的“天根月窟”说来认识。

在先天卦中,东北方向为震卦,因为是为阳开始的地方所以古人叫天根。

东南为巽卦,因为是为阴开始的地方,所以古人叫月窟。

邵雍历史哲学思想探要

邵雍历史哲学思想探要

邵雍历史哲学思想探要邵雍,北宋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其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五子之中,惟邵雍偏于言数,这让邵雍格外与众不同。

对数的推演,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哲学当中。

邵雍的历史哲学思想风格独特,以他的诗歌为切入点来分析颇有兴味。

他的历史哲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宇宙历史年表,历史演进理论,社会政治思想。

标签:邵雍;哲理诗;历史哲学邵雍,北宋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其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五子之中,惟邵雍偏于言数,这让邵雍格外与众不同。

对数的推演,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哲学当中。

本文主要从他的诗歌入手,去探究其历史哲学思想。

一、宇宙历史年表邵雍依据其先天图,制定出一个历史年表,以说明宇宙和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

这个历史年表,见于《皇极经世》的《观物篇》。

他将时间的历程化为元、会、运、世四级。

邵雍认为日月星辰和元会运世之间是有规律的。

而元会运世是其计算方法。

一元中有元会运世,一会中有元会运世,一运中有元会运世,一世中同样有元会运世。

接着邵雍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计算方法。

元之元一,元之会十二,元之运三百六十,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1]429。

他的这种方法,按照一年为十二月,一月为三十日,一日为十二辰,一辰为三十分来计算。

他设定一年为一元,一月为一会,一日为一运,一辰为一世。

这样,一年为十二会,一会为三十运,一运为十二世,一世为三十分。

《观物篇》中,邵雍只讲到了世之世,据其子邵伯温解释:“一元在大化之间犹一年也。

自元之元更相变而至辰之元,自元至辰更相变而至辰之辰而后数穷矣。

穷则变,变则生,生而不穷也。

皇极经世但著一元之数,使人伸而引之,可至于终而复始也。

其法皆以十二三十相乘。

十二,三十,日月之数也。

其消息盈虚之说,不著于书,使人得而求之,盖藏诸用也。

此易所谓天地之数也。

”[2]159邵伯温认为,元会运世是天之象,而日月星辰是地之象,邵雍只讲到了天之象(即从元之元讲到世之世),但先天图有天地八象,故地之象“岁月日辰”也应加入推理,直至辰之辰则完成一个周期。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西游记》中“真经”地内丹学含义郭健《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地“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地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地.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地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地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地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西游记》中,有地角色或物品地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提示,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地,如书中第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①.而对于有地角色或物品,作者地提示就显得较为含糊,如第回书中对“真经”地提示:“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地元神”——从这一提示中我们虽可看出故事中地“佛”是指内丹术中地“元神”,但却看不出所谓地“经”有什么具体含义:什么是“修行之总径”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仔细考察佛教史我们发现,《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所取地“真经”与历史上唐僧所取地“真经”有非常明显地差异:据佛史记载,在唐朝以前,中国早已有了从印度传入地大乘佛经;唐太宗时期,唐玄奘历时十七年,又从印度带回大小乘经律共部②.而《西游记》则称唐僧取经前中国还没有大乘佛经,后来唐僧经历了年零天(天),才从西天取得大乘真经共卷,并称这正合“一藏之数”,是“大藏真经”③——“”这个“一藏之数”实际上是唐玄宗时期和尚智升撰地《开元释教录》中所记录地汉文“大藏经”地卷数(宋朝也沿用这一数字).“大藏经”是佛教典籍地总称,卷汉文“大藏经”绝不仅仅是唐僧所取回地佛经,而是指唐玄宗时期中国所收藏地汉文佛经,它包括汉代以来传人中国地大小乘经建论及圣贤集传共部,合卷.可以肯定,历史上唐僧所取回地佛经绝不可能是“一藏之数”——卷.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那么《西游记》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他不懂佛教常识而随意编造么?并非如此,这我们从书中作者对原唐太宗所作地《大唐三藏圣教序》地改动即可看出.《西游记》第回作者引用了唐太宗所作地《大唐三藏圣教序》,但却把原文中地“十有七年”改为“十有四年”,把“八藏三箧”改为“一藏百箧”,把“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改为“总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④.这种明显地有意篡改表明,《西游记》作者对历史上有关唐僧取经地基本事实是清楚地.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故意强调唐僧取经所经历地时间是“”天,所取得地都是“大乘”真经,其数目也正好是一部“大藏经”之数——“”卷呢?这个问题我们仅从佛教和历史地角度去考察是无法知道答案地,但如果我们看过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地一首内丹诗,便可从中得到圆满地答复,这首内丹诗名为《真经歌》,全文如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若是这般超生死,遍地释子成佛罗.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要知真经端地处,先天造化别无他.顺则死,逆来活,往往教君寻不着,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要真经,度自己,除非同类两相和,生天生地与生人,岂离阴阳造化窝.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部大藏经.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初祖达摩亲口授,大乘妙法莲华经.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华莹,花蕊初开含珠露,虎穴龙潭探浊清.水生二,药真正,若待其三不可进.壬水初来癸未来,须当急采定浮沉.金鼎炼,玉炉烹,温温文火暖烘烘,真经一射玄关透,恰似准箭中红心.遍体热,似蒸笼,回光返照入中庭,一得真经如酒醉,呼吸百脉尽归根.精入气,气入神,混沌七日又还魂,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上少人论.活中死,死中活,自古仙佛赖此经,这般造化能收得,度尽阎浮世上人.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度人须要真经度,若问真经癸是铅.⑤了解道教内丹学地人一看就知道,这首诗是借“真经”来指代内丹修炼中地“元气”(“铅”)⑥.这其中地“五千四十”应为“五千零四十八”,因为这才符合一部“大藏经”之数;而所谓“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部大藏经.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其实是借用佛经和天象来比喻丹道,表示修炼内丹时,元气数量充足,能满足元神地需要.如内丹家付金铨对此诗所作地注:“惟此真经,非如佛法之谈空,乃有凭有据之事……一部大藏经,五千四十八卷,人身亦然,五千四十八日而黄道始.黄道者,日月所行之道也,不独藏经五千四十八,即如道德经五千言,金刚经五千言,皆合一藏之数……日数未足,则气候不通,满足者,谓五千四十八日,至此而气候始通.气候不通,则天地隔绝,气候既通,则天地相应,潮应于地,屋应于天.此天地之理即道之理,天地之机即道之机也.”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通过对比《真经歌》中地“真经”和《西游记》中地“真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二者有着惊人地相似:一、二者都产在“西”方:《真经歌》:“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西游记》第回:“三藏道:‘哪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哪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丹经中,常用“西”来指代元气.因为内丹家认为元气五行属“金”,而“金”所对应地方位是“西”,如《悟真篇》:“若问真铅何处是,赡光终日照西川.”⑧“西山白虎正猖狂,东海青龙不可挡.两手捉来令死斗,化成一块紫金霜.”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二者本来都没有字:《真经歌》:“真经本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西游记》第回中,唐僧一开始所取到地“真经”也没有字,如来佛这样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地.因你那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真经”就是元气,本来当然没有字.至于《真经歌》和《西游记》后来又把“无字真经”换成所谓地“大藏经”或“大乘妙法莲华经”,则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点明“真经”地内丹学含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见下面分析).三、二者都是一部“大藏经”,都有“”卷.——原因见前面付金铨地《真经歌》注.四、二者都是“大乘”佛经:《真经歌》:“初祖达摩亲口授,大乘妙法莲华经.”《西游记》第回:“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唐宋以来地内丹家常以丹道解释佛教,他们认为佛教中唯有“不立文字”地禅宗与丹道宗旨相吻合,因此他们称禅宗为佛教中地‘大乘”(或“最上一乘”),其他教派称为“中小乘”,而这与佛教自己所说地“三乘”含义是截然不同地.如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言:“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伯端咎矣.”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五、二者都与“造化”有关:《真经歌》:“要知真经端地处,先天造化别无他.”《西游记》:“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造化”是典型地内丹学术语,意为“创造化育”,而所谓“先天造化”与“夺天地造化之功”其实是同一意思,都是指对自然规律地逆转,如道教内丹“先天派”(又称“中派”)宗师李道纯所言:“炼丹者,全天夺天地造化……返本还原,归根复命,功圆神备,凡脱为仙,谓之丹成也.”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六、二者都不仅能度人成“佛”,更能度人成“仙”.《真经歌》:“自古仙佛赖此经”.《西游记》第回如来佛对唐僧说:“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们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唐宋以来地内丹家都倡“三教合一”,他们认为儒释道中地所谓“圣”、“佛”、“仙”其实并无差别,都是人通过修炼内丹而成,如刘海蟾曰:“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⑿张伯端曰:“教虽分三,道乃归一.”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综上所述,我们应可断定:《西游记》中地“真经”实是脱胎于《真经歌》中地“真经”,其实质就是内丹学中地“真金”——元气.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一来我们便会明白,为什么《西游记》称“经乃修行之总径”——因为总地说来,内丹修炼过程其实就是让元神与元气相交从而成为“阳神”地过程⒁,因此元气确实可以说是内丹修炼地根本,如张伯端所说:“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⒂“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⒃再如王重阳所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命是修行之根本.”⒄……这些话与《西游记》中地“经乃修行之总径”和《真经歌》中地:“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自古仙佛赖此经……度人须要真经度”等语实是同出一辙.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①“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时也指代元气,因书中有时又称之为“金公——在丹经中,“金公”即“铅”,都是指元气.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②见郭朋《隋唐佛教》,齐鲁书社,年出版,第页.③见《西游记》第回.④原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见《全唐文》第一册,中华书局,年出版,第--页.⑤见《藏外道书》第七册,第页.也有传说此诗为宋朝石泰著,但无论是吕洞宾著还是石泰著,此诗均应比《西游记》出现早得多.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⑥诗中地“癸”指“元精”,“铅”指“元气”,“元精”、“元气”和“元神”被称为修炼内丹地“三宝”.而不少丹家更认为,“元精”与“元气”是不可分地,二者只不过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炼功阶段地不同称呼而已,所以吕洞宾这里说“癸是铅”.再如许逊《石函记》云:“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之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判,则成凡精.”(见《藏外道书》第册,第页)因此,许多内丹家在总结内丹修炼原理时都只指“元神”、“元气”而不提“元精”,如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仙道简易,只是神气二者而已.修仙者必用精气神三宝,此言只神气二者,以精在气中,精气本是一物故也.”(见《藏外道书》第册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⑦见《藏外道书》第册,第页.⑧⑨⑩⒀⒂⒃分别见《藏外道书》第册,第、、、、、页.⑾见《道藏》第册,第页.⑿⒄分别见《道藏》第册,第页、页.⒁参见《藏外道书》第册,第页;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邵雍三吟之内丹学内涵
卢理湘
邵雍(1011- 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史称康节先生,为北宋著名的道学大师,
易学大家,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南宋朝廷于淳熙年初,诏
谥其“配享孔庙”,康熙皇帝赞之曰:“学达性天”。其道学师承,据《宋史•朱震传》记
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可见,邵雍还承
传了陈抟祖师之内丹学。
邵雍先生“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奠理学基础,倡“三教合一”, 学者多有论
述。今以其《宇宙吟》、《冬至吟》、《观物吟》为例,略析其内丹学理论成就。因学识浅
陋,敬请方家赐教!

一,《宇宙吟》
《宇宙吟》云:“宇宙在乎手,万物在乎身,绵绵而若存,用之岂有勤!”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化在乎身”。《道德经》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可见,《宇宙吟》上承黄老之学,为仙学
之正脉。
内丹学推崇天人合一,丹法自然。白玉蟾祖师慈悲,于《修道真言》中开示说:“自
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后世学者将之发展为天人同源、同构、同
机、同运。丹道以后天炁所居绛宫为天,先天元精所居真炁穴为地,绛宫、真炁穴相距
八寸四分,喻自然界之天地八万四千里。以后天炁为日,先天元精为月。天地之间日月
于黄道之循环,如后天炁、先天元精于任督二脉之转运。以居于紫微垣之斗柄为真意,
指挥后天炁、先天元精之运转。因为古人认为“乾坤〔天地〕日月本不运,皆因斗柄转
其机”。
可见,内丹术是修炼自身的真阴真阳,真阴为后天炁,真阳为先天元精,而不是采
自然界之日精月华,有此错误观点的读者速改之,归于正道,因为“离了己身不是道”。
至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正确理解是一、采药下手之功,必待二候,正如军
事家用兵作战,必待时机一样,“用之岂有勤” ?二,温养之功,下手得药后,如鸡抱
卵,如龙养珠,“绵绵若存”。岂不闻《参同契》所言“心专不纵橫” 乎?

二,《冬至吟》
《冬至吟》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起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
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羲。”
在天文上来说,冬至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自冬至后,白昼延长,所以人们说冬至
阳生。二十四节气中,因夏至白昼最长,冬至白昼极短,故古人又分别称夏至、冬至为
“日长至”和“日短至”。 《左传》中又称冬至为“日南至”,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丹家以冬至一阳生,喻为一阳来复,为采药之正子时。先天元精隐于混沌之时,正
是“万物未生时” 。然一阳来复,二候至,龙吟虎啸,“虽然不见龙之吟,波浪高涌千
万寻,虽然不见虎之啸,夜深风声吼万林”,采时双目上视泥丸,先天真精自会似海潮一
般朝泥丸,如自然界中海潮涌来,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此即为真正的还精补脑,先天元
精于泥丸化为甘露,白玉蟾祖师《万法归一歌》云:“若要还精补脑时,除非一盏醍醐
饮。”
2

“一盏醍醐”,为《冬至吟》中的玄酒,即甘露,甘露甜如蜜,张三丰真人《参禅
歌》云:“口饮甘露比蜜甜”。 但邵雍先生说“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这又是什么
意思呢?宇宙天地之“大音” ,为地雷震动。吕祖说“地雷震动山头雨”, 地下雷震,为
一阳来复,丹家下手采取。“山头雨” 之“山头” 为泥丸宫,因泥丸为人体最高处,故喻
为 “山头” ,而“雨” 喻为甘露。邵雍之说,是正话反说,反衬“地雷震动” 之时“山头雨”
降,“甘露比蜜甜”。

三,《观物吟》

《观物吟》云:“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
岂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天根、月窟,丹经中含义颇多,今略析之:
一,指会阴、泥丸。如张紫阳祖师在《八脉经》中说:“而阴跷一脉,散在丹经,
其名颇多,曰天根”。 祖师明示天根为会阴,明确指出了会阴穴在修炼关窍中的重要性。
又如黄元吉真人说:“人身之月窟安在?在乎泥丸。” 祖师明示月窟为泥丸。
二,天根为天之根,亦即天之中心,在内丹天文学中,天之中心为北辰,北辰为一,
称为太极。对应人体之中心——中宫。
三,黄元吉真人说:“天根者,天一生水之根也。得之一数,生于水,盖坎中之一
阳也。此一阳乃先天之炁,于人为命,于天为太极,在天为发生万物之根本,在人为百
体资生之根本。其炁在人,其原出于天,是以谓之根,而推本于天也。” 可见,“天根”
为“坎中之一阳” ,而“坎中之一阳”为先天元精。而先天元精可化为先天之炁——甘露,
故天根还可喻为先天元精、甘露。
所以,天根在关窍上一指会阴,二为中宫;在天文上对应北辰;内丹药物中喻为先
天元精、甘露。月窟为泥丸,泥丸为移炉换鼎养神之所,元神所居之地,也是元精化为
甘露之地。
天根有如此多的喻义,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其实不然。吾道一以贯之。薛道光祖
师《还丹复命篇》云:“人有最灵物,依稀在北辰。” 人身最灵之物,为先天真一之炁,
祖师明示居于天之中心——北辰。而北辰为天一、太一、太乙、太极等,白玉蟾祖师《修
道真言》云:“先天一炁,本属无形,妙能生诸有形,所以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
之根本也,而道之源头在是矣。” 明示了吾教祖师对先天真一之炁的尊崇,认为其为天
地之源,人生之肇始者。修道修的也是它,成道成的也是它,故道即天根,一即天根。

“乾遇巽时” 为午时一阴生,在卦为姤,于二十四节气为夏至,夏至又称为“日北
至”, 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逢雷处” 为子时一阳生,为冬至,于卦为复。朱
云阳真人《参同契阐幽》说:“当其阳极阴生„„其卦属姤,其月在午〔五月〕。及其阴
极阳生„„其卦属复,其月在子〔十一月〕。” 复姤,通指采药火候, 张伯端祖师以一
年之火候攒簇于活子时之功中,其《读〈周易参同契〉》曰:“复姤昭二炁之归奔。”学
士须觅得取火、运火之秘诀,方能以真意领真精上朝泥丸。“复”为一阳来复,采药之时,宜
进阳火。“姤”为一阴生,药归中宫,宜退阴符。
其实,“乾遇巽时”、 “地逢雷处” 源于先天八卦,薛道光祖师《西江月》云:“八卦
循回循绕,推排九窍追奔”,“八卦”为什么是先天,而非后天?如何“循回循绕”?与
天根月窟有何关系?吾一并释疑。“八卦”为先天八卦,因为元精为先天,出于混沌杳
冥之中,所化之炁为先天之炁——甘露。
3

先天八卦循回循绕图:
陈泥丸祖师说:“震卦行归西兑乡,三阳姹女弄明铛,巽风吹动珊瑚树,入艮归坤
又一场。”祖师诗中有“震”、“兑”、“巽”、“艮”、“坤”五卦,又以三阳喻乾卦,明示河车
运行之路,即督任二脉!“震”、“兑”、乾为督脉,采药时从会阴穴〔天根〕进阳火。“巽”、
“艮”、“坤”为任脉,复从泥丸〔月窟〕退阴符。进阳退阴,天人合发。巽风为采药之要
件,为后天武火之呼吸,珊瑚树为男子之外阳,即男根。 “又一场”,指要多次采药之,
直至精尽化炁,下身马阴藏相。
坤震二卦之间为天根,因为其间为一阳所生之处也,乾巽二卦之间为月窟,以其间
为一阴所生之处。“地逢雷处”二候时,先天元精从会阴穴撞出,称为“华岳山头雄虎
啸”。此时一下手,后天炁下至会阴穴〔天根〕,擒制先天元精〔天根〕从督脉上行,化
为甘露。甘露至于中宫,中宫与天之中心对应,是归于天地之根。甘露一得,丹家称为
得一,可重返童年之精神。修道之人如“未谙月窟擒铅汞”, 则“休向人前说坎离”。
邵雍先生明达天与人合机、合发,知晓先天元精于泥丸化为甘露,“因探月窟〔泥
丸〕方知物〔甘露〕”,又告诫后贤于采药时要“蹑天根”,“蹑”有追踪,跟随之意,先
天元精出动,后天炁随之而从,如表动影随。如果不能明达此理,则非明师。“未蹑天
根岂识人”?“乾遇巽时”,退阴符,此时“观月窟”,即目视泥丸,“地逢雷处看天根”,
进阳火,后天炁擒制先天元精上行,“青龙逐虎虎随龙”,化为甘露。如此周天运转,“天
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喻指全身〕都是春。”

结语
《宋史》评价先生:“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 。 白玉蟾祖师于《修道真言》中概
叹:“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难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又举邵雍先生为例子,认
为其儒道合一,“濂溪〔周敦颐〕尧夫非此乎,不可专作道家看。要知儒与道是合一的。”
可见邵雍先生受到白玉蟾祖师之推崇。不仅在儒学上承前启后,易学上成就卓越,还是
真正的内丹理论家。
内丹家“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总是春。收拾蟾光归月窟,从此有路到蓬莱。
4

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闲来往”为下手得药,如此得性光“白雪”,继续
采炼,得命光“黄芽”,内视时点点金光。如学者有超凡入圣之志,痛下苦功,可得大片
金光,即“蟾光”,将“蟾光”归于泥丸宫,待时飞升,此时正如白玉蟾祖师所说“青霄万
里,蟾光一轮”。
如是,道成矣!不负汝访道之志,侍师之勤,修道之难!“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
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 吾教志士,当努力之!

〔载于腾讯道学·丹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