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合集下载

内丹法要做的是

内丹法要做的是

内丹法要做的是
内丹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修行体系,它的核心宗旨是调节内在的能量和身体的力量。

这种修行体系不仅涉及精神和意识的方面,而且涉及到锻炼身体、健康保健、疗愈等方面,从而达到身心平衡。

内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内丹训练,如内丹呼吸法、内丹腹肌收缩法、内丹半月式、内丹正气吐纳法等。

这些训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使之显现出来,从而实现身心健康。

此外,内丹法还包括精神修行方面的练习,如内丹坐禅、内丹修行五行学说等,以提高自身的智慧和修行水平。

身体里的游历--内丹视域下的《西游记》

身体里的游历--内丹视域下的《西游记》

身体里的游历--内丹视域下的《西游记》二、内丹视域下的「游」内丹的前行研究中,关于《西游记》指涉一场身体内部的修炼讨论亦不少。

柳存仁最早注意《西游记》对内丹道诗文的化用,并指出虽然取经之行是佛教的故事,然而除了六贼、心经、乌巢禅师及布金寺外,相较于引用道教经典,数量可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光是「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等修炼用语,便出现在小说第19、39、22、61、65、70、83 等回中,李安纲统计《西游记》引用、化用、创作的金丹学诗词韵文多达二百馀首,特别是受宋人石泰的《还原篇》影响,并认为其八十一难情节与《还原篇》八十一章相合,有一定顺序。

余国藩认同此书不可偏离丹道角度,并引须菩提之语:「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以为:「玄有诲涩难通、高妙深奥、狡黠机智,甚至想像的成分在裡面,后来有人用玄比喻说书与小说创作的艺术之难。

」在其英译本《西游记》的序中曾将小说结构分为五个部分,指出悟空名字乃是婴儿之本,是人体内圣胎成熟情形,并整理中西学者内丹的释道方式以及版本问题,与文本诗词互参,整理详实、格局开阔。

然小说如何藉隐喻呈现「玄道」特质?甚至在叙事上游戏,借戏谑之语来反省?丹道思想与叙事结构有何联繫,尚未结合丹道哲理与叙事结构来谈,殊为可惜。

或许也因内丹隐语过多,整理甚为不易。

郭健归纳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阐释过程中,指出清代汪象旭(汪淇,1662 年前后在世)的《西游证道书》、陈士斌(1969 年前后在世)的《西游真诠》、刘一明(1734-1821)的《西游原旨》皆持金丹观点,只是点评使用大量隐语,未能解释清楚,所以大部分读者看作品彷彿看另一部丹经,其研究大体认同李安纲说法,但对于其细节存疑。

梳理清朝道教阐释系谱时,不只郭健认为前人解读不清,王岗亦指出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虽为最早,然而评点过于笼统,陈士斌、刘一明过于依赖《周易》,因而有些评论与内丹术无关或相扯太远,今人陈敦甫《西游记释笺—龙门心传》虽站在全真教立场解释此书,然而评论更简单而零碎,缺乏系统性。

内丹学问答

内丹学问答

内丹学问答*导读:(一)甚么是内丹?答:内丹,指人通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而在体内结成的丹,乃相对于以身外的药物炼成的(一)甚么是内丹?答:内丹,指人通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而在体内结成的丹,乃相对于以身外的药物炼成的外丹而言。

内丹之丹究竟是甚么呢?内丹家对此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就是自己的本来真性,有的认为是形如黍米的能量团,有的认为是一种光。

(二)内丹修炼所追求的终极境界是甚么呢?答:复归本性,与道合一。

(三)内丹修炼的总原则是甚么呢?答:性命双修。

性,即心性;命,指精气。

修炼内丹,既要净化心灵,又要培育元气,以开发智能,强健体魄。

(四)修炼内丹如何入门?答:未炼功,先积德。

欲修内丹者,先要加强道德品行方面的修养,包括弃除不正的行为、习气、嗜好,按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积极奉行利人济世的善事。

然后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静坐,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没有老师指点,如何习静坐?答:静坐没有特别的讲究,顺其自然就行。

每天清闲时,或盘腿(单盘、双盘、自由式均可)坐于床上,两手重迭放于腿上;或垂腿坐于椅上,两手平放在两腿上,上身挺直,颈椎稍往上一顶,头自然微微下垂,先不忙闭眼,而要凝神听自己的呼吸,待到觉得呼吸较细匀时,再微闭双眼,稍微用意顾念下丹田,而注意力仍主要放在听呼吸上 (听呼吸比数呼吸要好)。

若遇有杂念纷扰,最好是不去管他,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急起急落,思前想后,等到坐过半个钟头或一个钟头以后,杂念自然就慢慢的平下去了。

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

若能一觉之后,把持不失,自有说不出的快乐舒适之感。

(六)静坐一会后,觉得腰酸背疼,请问是不是出了偏差?答:这是正常现象。

人身中许多病往往有一个潜伏期,过了潜伏期再发作,常常很厉害。

若能在潜伏期就把它诊断出来,则比较容易治疗。

静坐时真气在身体内运行,就具有检查潜在疾病的作用。

因为真气遇到病灶,便会受阻,使人产生疼痛感,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静坐时间久了,积聚的能量不断增加,真气就能冲过病灶使潜在的疾病消除。

六耳真经解读西游记三大内功

六耳真经解读西游记三大内功

六耳真经解读西游记三大内功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其中的六耳真经,作为唐僧师徒四人行走西天路上的内功法宝,对于取经任务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修行、战斗和救赎三个方面解读西游记中的三大内功。

修行是修道者走向真理的必经之路,也是西游记中内功修炼的关键环节。

六耳真经给予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三个弟子特殊的内功修炼方法,使他们能够在修行中增长实力。

孙悟空通过六耳真经的契合,能够借助六耳听到天地间万物的声音,获得无穷灵感。

猪八戒通过六耳真经,能够掌握敌人的脉络,洞察对手的弱点。

沙悟净在六耳真经的帮助下,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

三位徒弟通过修炼六耳真经,不仅在智慧上有所提升,更是在战斗中能够洞察敌人的意图,从而百战百胜。

战斗是西游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通过六耳真经的内功修炼,孙悟空等人才能够在危机四伏、妖魔横行的西天路上打败各种强敌。

孙悟空充分利用六耳真经奠定的战斗基础,熟练运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

他通过六耳真经听到天界的传音,取得了更多的妖魔情报;他通过六耳真经感知到警报声,及时应对危险。

孙悟空的六耳真经不仅是他智慧的化身,更是他在战斗中的绝对优势。

内功修炼的最终目的是救赎,在西游记中,六耳真经为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提供了重要帮助。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通过六耳真经的修炼,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实力提升,更是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取经任务,救赎众生。

他们以身化法、化身心、化身智慧,用六耳真经的内功解决了众多的难题,化解了各种的危机。

正是因为六耳真经的存在,唐僧师徒才能够安然度过火焰山、降服红孩儿、懿德大王等一系列困难,向着取经之路稳步前行,实现自己的救赎使命。

总而言之,六耳真经在西游记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唐僧师徒顺利取经的内功法宝。

通过对六耳真经的修炼,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在修行中增长实力,在战斗中洞察敌人,在救赎中取得胜利。

六耳真经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内在逻辑和契机,使西游记成为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原创)《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

(原创)《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

(原创)《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西游记》与丹道修炼有联系吗?这个问题,原著中有很明白的答案,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

孙悟空在三更时分单独拜见须菩提祖师,祖师说:“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莫把金丹作等闲”一句,已明白说出须菩提祖师传授的乃是金丹大道。

还说:“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在这之前,当石猴改称美猴王时,书中有诗云:“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它名姓配丹成。

”“借卵化猴完大道”,说明孙悟空的形象是为阐述金丹大道而设计的;“假它名姓配丹成”,孙悟空的名与姓也是用来阐述丹道之理的。

孙悟空与丹道的关系比较好理解,那么唐僧取经也与丹道有关系吗?二十三回开头说:“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

”此时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已全部出现,取经的角色已经齐备了,书中于是于此时点名取经之实意。

“一身务本之道”,即“修身养性”之意,与葛洪说的“内以养身,外以祛恶”之意是相同的。

所以“一身务本之道”就是丹道修炼,也就是“取经之道”是丹道修炼。

三十一回开头说:“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

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

”“经乃修行之总径”,其意为此经为丹道修炼者指明了方向,西天取经便是天下修行者都要走的道路。

“佛配自己之元神”,“元神”是丹道修炼中的特殊角色,也是丹道的专有之物。

能够见到元神,标志丹道修炼已成,也就是西天见佛,标志丹道成功。

“兄和弟会成三契”三个徒儿的形象描写是为了揭示丹道修炼的内容而设计的。

“妖与魔色应五行”,取经中遇到的一切魔怪,是描写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在丹道修炼中的种种不同表现。

在取经的过程中,书中也不断地点明丹道这个主题。

第四十六回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书中说:“人身难得果然难,不遇真传莫炼丹。

空有驱神咒水术,却无延寿保生丸。

《西游记》这段原文在丹道学理论解释了人体器官的五行属性

《西游记》这段原文在丹道学理论解释了人体器官的五行属性

《西游记》这段原文在丹道学理论解释了人体器官的五行属性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

表明:修炼『筑基』可以达到『无中生有』,超越人王管束。

看原文:却说美猴王荣归故里,自剿了混世魔王,夺了一口大刀,逐日操演武艺,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顽耍多时。

忽然静坐处,思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头,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

如今奈何?』众猴闻说,个个惊恐道:『大王所见甚长,只是无处可取。

』正说间,转上四个老猴,两个是赤尻马猴,两个是通背猿猴,走在面前道:『大王,若要治锋利器械,甚是容易。

』悟空道:『怎见容易?』四猴道:『我们这山,向东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厢乃傲来国界。

那国界中有一王位,满城中军民无数,必有金银铜铁等匠作。

大王若去那里,或买或造些兵器,教演我等,守护山场,诚所谓保泰长久之机也。

』悟空闻说,满心欢喜道:『汝等在此顽耍,待我去来。

』好猴王,急纵筋斗云,霎时间过了二百里水面。

果然那厢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来往往,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

悟空心中想道:『这里定有现成的兵器,我待下去买他几件,还不如使个神通觅他几件倒好。

』他就捻起诀来,念动咒语,向巽地上吸一口气,呼的吹将去,便是一阵风,飞沙走石,好惊人也。

炮云起处荡乾坤,黑雾阴霾大地昏。

江海波翻鱼蟹怕,山林树折虎狼奔。

诸般买卖无商旅,各样生涯不见人。

殿上君王归内院,阶前文武转衙门。

千秋宝座都吹倒,五凤高楼幌动根。

风起处,惊散了那傲来国君王,三街六市,都慌得关门闭户,无人敢走。

悟空才按下云头。

径闯入朝门里。

直到兵器馆、武库中,打开门扇,看时,那里面无数器械:刀、枪、剑、戟、斧、钺、毛、镰、鞭、钯、挝、简、弓、弩、叉、矛,件件俱备。

一见甚喜道:『我一人能拿几何?还使个分身法搬将去罢。

』好猴王,即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处去,念动咒语,叫声:『变!』变做千百个小猴,都乱搬乱抢;有力的拿五七件,力小的拿三二件,尽数搬个罄净。

真正的内丹是什么意思?

真正的内丹是什么意思?

真正的内丹是什么意思?《问道》杂志主编张剑峰:真正的内丹是什么意思,怎么描述和解释?讲到内丹,吴云青老人他常引用一首古丹诗讲内丹: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善用三宝可长生,三宝圆满天地通。

第一点因为天地人一体,人的生命本源就是宇宙精气神与自身精气神合一而成人。

显然人的生命本源就是自身与宇宙天地间的精气神。

第二点内丹按照华山陈抟老祖讲的最明白:“龙虎相交谓之曰丹”。

龙就是指的人的先天心神、意念、思想;虎,就是先天精、气。

你能通过你的思想把先天精、气、神融而为一,精水自身回流不息,永远不往身体外跑。

这就是内丹,内丹就是你自身的精气神,你整个身体就是一个丹。

所谓内丹,是要内炼生命本源精、气、神,同时还要与宇宙的精、气、神合而为一,我们就是把天上的三宝日、月、星,地上的三宝水、火、风与自身的精、气、神三者合一,这就是内丹,你的一身都是颗丹。

所以才能长生不老,长生久视。

另外,中国文字是象形与会意的,吕祖专门解说了这个“丹”字:粗看是个丹,细看是日月和合九转还丹,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丹的这个概念。

记得大概是在二三十年以前吧,有一个大西北的年轻人,他被一些不正确的丹法误导,把气聚啊聚腹中,最后腹中聚了个大疙瘩,他还自认为那个就是内丹,后来国防科委的副主任张震寰将军给他做工作,让医生给他解剖,做科学实验,结果解剖到最后发现腹中竟然是一个脂肪瘤。

以上沉痛的教训启迪我们:学习道家内丹要拜到当代修成内丹、年逾百岁而鹤发童颜的高师才行,万不可被社会上一些盲师误导而成终生大错。

道一谷内丹养生致力于集百家之言弘扬道家优秀养生文化,学一点道家内丹功和道家养生知识,小者可以利益家人,大者可以利益社会大众。

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分析

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分析

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叙述孙悟空等人西天取经的巨著。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说,西游记中融入了丰富的道教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体现在其中的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还体现在小说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道教修行思想的体现在西游记中,道教的修行思想被广泛呈现。

其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展现了典型的道教修行思想。

孙悟空自幼修道,后来拜观世音菩萨为师,通过修行获得了诸多神通,比如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等,这些神通都源于他对道教修行思想的体悟。

孙悟空修道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由和超脱,他对权力和地位不感兴趣,更愿意随心所欲地游历天地间。

另外,在西游记中,道教很重视修炼内丹,而炼丹术也被运用于小说的情节中。

比如在炼丹宝地蓬莱山,唐僧师徒一行遇到了道士蓝采和,他以炼丹为诱饵,企图吞噬唐僧的肉体,以获取长生不老的丹药。

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小说中的神怪战斗,还体现了道教修行思想对人性的考察。

二、道教神话故事的引用西游记中广泛引用了许多道教神话故事,为小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玉皇大帝的故事。

西游记中,玉皇大帝是天庭的最高神明,掌管着整个神仙界的正常秩序。

孙悟空在花果山立下大功后,被封为齐天大圣,并被招入天宫,成为玉皇大帝的侍从。

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小说中的神仙世界,更展示了道教神话故事中神明的权威和威严。

此外,西游记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神话故事揉入其中,比如灶君、太上老君等都是道教神灵的具体形象。

这些故事的引入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情节和故事背景,更展现了道教对古代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观的传承。

三、道教哲学思想的体现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不仅体现在情节和人物中,还贯穿了整个小说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注重修身养性。

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整个故事的主线,代表了人类的美德和追求。

他秉持着道教的思想,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不断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通过不断修身养性和坚守原则,最终实现了大圆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郭健《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

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提示,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①。

而对于有的角色或物品,作者的提示就显得较为含糊,如第31回书中对“真经”的提示:“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从这一提示中我们虽可看出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但却看不出所谓的“经”有什么具体含义:什么是“修行之总径”呢?仔细考察佛教史我们发现,《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所取的“真经”与历史上唐僧所取的“真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据佛史记载,在唐朝以前,中国早已有了从印度传入的大乘佛经;唐太宗时期,唐玄奘历时十七年,又从印度带回大小乘经律共657部②。

而《西游记》则称唐僧取经前中国还没有大乘佛经,后来唐僧经历了14年零8天(5048天),才从西天取得大乘真经共5048卷,并称这正合“一藏之数”,是“大藏真经”③——“5048”这个“一藏之数”实际上是唐玄宗时期和尚智升撰的《开元释教录》中所记录的汉文“大藏经”的卷数(宋朝也沿用这一数字)。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称,5048卷汉文“大藏经”绝不仅仅是唐僧所取回的佛经,而是指唐玄宗时期中国所收藏的汉文佛经,它包括汉代以来传人中国的大小乘经建论及圣贤集传共1076部,合5048卷。

可以肯定,历史上唐僧所取回的佛经绝不可能是“一藏之数”——5048卷。

那么《西游记》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他不懂佛教常识而随意编造么?并非如此,这我们从书中作者对原唐太宗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改动即可看出。

《西游记》第100回作者引用了唐太宗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但却把原文中的“十有七年”改为“十有四年”,把“八藏三箧”改为“一藏百箧”,把“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改为“总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④。

这种明显的有意篡改表明,《西游记》作者对历史上有关唐僧取经的基本事实是清楚的。

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故意强调唐僧取经所经历的时间是“5048”天,所取得的都是“大乘”真经,其数目也正好是一部“大藏经”之数——“5048”卷呢?这个问题我们仅从佛教和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是无法知道答案的,但如果我们看过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的一首内丹诗,便可从中得到圆满的答复,这首内丹诗名为《真经歌》,全文如下: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

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若是这般超生死,遍地释子成佛罗。

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要知真经端的处,先天造化别无他。

顺则死,逆来活,往往教君寻不着,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

要真经,度自己,除非同类两相和,生天生地与生人,岂离阴阳造化窝。

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部大藏经。

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初祖达摩亲口授,大乘妙法莲华经。

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华莹,花蕊初开含珠露,虎穴龙潭探浊清。

水生二,药真正,若待其三不可进。

壬水初来癸未来,须当急采定浮沉。

金鼎炼,玉炉烹,温温文火暖烘烘,真经一射玄关透,恰似准箭中红心。

遍体热,似蒸笼,回光返照入中庭,一得真经如酒醉,呼吸百脉尽归根。

精入气,气入神,混沌七日又还魂,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上少人论。

活中死,死中活,自古仙佛赖此经,这般造化能收得,度尽阎浮世上人。

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度人须要真经度,若问真经癸是铅。

⑤了解道教内丹学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首诗是借“真经”来指代内丹修炼中的“元气”(“铅”)⑥。

这其中的“五千四十”应为“五千零四十八”,因为这才符合一部“大藏经”之数;而所谓“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部大藏经。

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其实是借用佛经和天象来比喻丹道,表示修炼内丹时,元气数量充足,能满足元神的需要。

如内丹家付金铨对此诗所作的注:“惟此真经,非如佛法之谈空,乃有凭有据之事……一部大藏经,五千四十八卷,人身亦然,五千四十八日而黄道始。

黄道者,日月所行之道也,不独藏经五千四十八,即如道德经五千言,金刚经五千言,皆合一藏之数……日数未足,则气候不通,满足者,谓五千四十八日,至此而气候始通。

气候不通,则天地隔绝,气候既通,则天地相应,潮应于地,屋应于天。

此天地之理即道之理,天地之机即道之机也。

”⑦通过对比《真经歌》中的“真经”和《西游记》中的“真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一、二者都产在“西”方:《真经歌》:“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

《西游记》第59回:“三藏道:‘哪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哪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

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在丹经中,常用“西”来指代元气。

因为内丹家认为元气五行属“金”,而“金”所对应的方位是“西”,如《悟真篇》:“若问真铅何处是,赡光终日照西川。

”⑧“西山白虎正猖狂,东海青龙不可挡。

两手捉来令死斗,化成一块紫金霜。

”⑨二、二者本来都没有字:《真经歌》:“真经本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

”《西游记》第99回中,唐僧一开始所取到的“真经”也没有字,如来佛这样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因你那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真经”就是元气,本来当然没有字。

至于《真经歌》和《西游记》后来又把“无字真经”换成所谓的“大藏经”或“大乘妙法莲华经”,则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点明“真经”的内丹学含义(见下面分析)。

三、二者都是一部“大藏经”,都有“5048”卷。

——原因见前面付金铨的《真经歌》注。

四、二者都是“大乘”佛经:《真经歌》:“初祖达摩亲口授,大乘妙法莲华经。

”《西游记》第100回:“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

——唐宋以来的内丹家常以丹道解释佛教,他们认为佛教中唯有“不立文字”的禅宗与丹道宗旨相吻合,因此他们称禅宗为佛教中的‘大乘”(或“最上一乘”),其他教派称为“中小乘”,而这与佛教自己所说的“三乘”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如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言:“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

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伯端咎矣。

”⑩五、二者都与“造化”有关:《真经歌》:“要知真经端的处,先天造化别无他。

”《西游记》:“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

“造化”是典型的内丹学术语,意为“创造化育”,而所谓“先天造化”与“夺天地造化之功”其实是同一意思,都是指对自然规律的逆转,如道教内丹“先天派”(又称“中派”)宗师李道纯所言:“炼丹者,全天夺天地造化……返本还原,归根复命,功圆神备,凡脱为仙,谓之丹成也。

”⑾六、二者都不仅能度人成“佛”,更能度人成“仙”.《真经歌》:“自古仙佛赖此经”。

《西游记》第98回如来佛对唐僧说:“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们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唐宋以来的内丹家都倡“三教合一”,他们认为儒释道中的所谓“圣”、“佛”、“仙”其实并无差别,都是人通过修炼内丹而成,如刘海蟾曰:“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⑿张伯端曰:“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⒀综上所述,我们应可断定:《西游记》中的“真经”实是脱胎于《真经歌》中的“真经”,其实质就是内丹学中的“真金”——元气。

这一来我们便会明白,为什么《西游记》称“经乃修行之总径”——因为总的说来,内丹修炼过程其实就是让元神与元气相交从而成为“阳神”的过程⒁,因此元气确实可以说是内丹修炼的根本,如张伯端所说:“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

”⒂“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

”⒃再如王重阳所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命是修行之根本。

”⒄……这些话与《西游记》中的“经乃修行之总径”和《真经歌》中的:“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自古仙佛赖此经……度人须要真经度”等语实是同出一辙。

—————————注:①“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时也指代元气,因书中有时又称之为“金公——在丹经中,“金公”即“铅”,都是指元气。

②见郭朋《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2年出版,第412页。

③见《西游记》第98回。

④原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见《全唐文》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19--120页。

⑤见《藏外道书》第七册,第121页。

也有传说此诗为宋朝石泰著,但无论是吕洞宾著还是石泰著,此诗均应比《西游记》出现早得多。

⑥诗中的“癸”指“元精”,“铅”指“元气”,“元精”、“元气”和“元神”被称为修炼内丹的“三宝”。

而不少丹家更认为,“元精”与“元气”是不可分的,二者只不过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炼功阶段的不同称呼而已,所以吕洞宾这里说“癸是铅”。

再如许逊《石函记》云:“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之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判,则成凡精。

”(见《藏外道书》第6册,第296页)因此,许多内丹家在总结内丹修炼原理时都只指“元神”、“元气”而不提“元精”,如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仙道简易,只是神气二者而已。

修仙者必用精气神三宝,此言只神气二者,以精在气中,精气本是一物故也。

”(见《藏外道书》第5册777页)⑦见《藏外道书》第11册,第735页。

⑧⑨⑩⒀⒂⒃分别见《藏外道书》第5册,第324、325、336、318、323、324页。

⑾见《道藏》第23册,第753页。

⑿⒄分别见《道藏》第32册,第462页、154页。

⒁参见《藏外道书》第5册,第777页;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