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原因

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原因

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原因作者:谭周桂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1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创造了今天令我们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而且中国古代科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然而我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西方,没有孕育成近代科学,没有迅速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原因何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兴盛的原因在明清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遥遥领先世界,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科技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自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在科技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家统一是主流,也促进了科技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相互交流和发展。

而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与封建皇权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有关的天文学、历法、数学、农学、医学等学科,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扶持与推广。

总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2.经济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社会需求,成为科技繁荣最根本的原因。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这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科技就是为适应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是为农耕经济服务的。

例如,科技成就主要集中于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这就是有力的证明。

3.教育方面: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开始是由官府垄断。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从此私学兴起;后来汉武帝时就已经建立了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儒家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不利影响分析

儒家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不利影响分析
邓 波 马 卫 坤
摘 要 :党的十八 大报告指 出:“ 科技创新是提 高社会 生产力和 综合 国力的战略 支撑 ,必须摆在 国家发展 全局的核心位 置。 ”科技创 新 的实施离不开 中国特殊 的文化环境 ,需要走 中国特 色的 自主创新道路 ,本文在 查阅文献 的基 础上 ,首先 对儒 家文化 和科技创 新进行概 述, 进 而分析儒 家文化 对科技创新 的不利的影响。 关键 词 :传 统儒 家文化 ;这种状况 呢?不得不说 ,这与科技创新 的文化环境有很 大关系 ,其 中 与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占重要的作用的儒家文化也不无关 系。 ( 一) 中庸思想对科技创 新的不利影响 在中国儒 家文化 中,中庸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思想 。中庸思想对处理 人伦关 系,调节社会治安等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是科技创新 总是打破 旧的格局来重新组合 ,是一个存疑 、反思、批判 、求真 的过程。科技刨 新的过程 中含有 冒险 、敢为人先、不敢平庸 等思想特点 ,而中庸思想 中 的调和折中的思想显然与这格格不入 ,中庸 思想 导致人们 在对待科技创 新是不敢 冒险 、不敢为天下先。 持有 中庸思想 的人会对过激言论 、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 为产生厌 恶,突出表现为 中国国民不敢 冒险、因循 守旧。西方人注 重独 立性和个 性的培养 ,而我们 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 中庸 思想 的影 响 ,以和为贵 ,善 于妥协折 中。因此 ,在科技创新 中 ,我们往往 是在和 睦状态 中完 成 的, 而西方人是在 冲突 中完成的。科技创新本身要求就是要有 冲突 ,显然我 们 的和睦相处状态不利于科技创新 。 ( 二 )等级 制度对科技创新 的不利影响 以“ 三纲五常” 中的 “ 三纲” 为例 ,“ 君为 臣纲 ,父 为子 纲 ,夫为 妻 纲”这一套森严 的等级制 度不知扼 杀 了多少真知 灼见 。在 这种制 度 下 ,科技创新思想 中的求真 、求实几 乎化为虚无 ,也许仅仅 留存 的是存 疑 。可见 ,等级制度是不利 于科技 创新的。在一贯 强调 的 “ 尊卑有 别” 的等级关系中 ,在在奉行等级 制度 的环境 中,科技创新的缺乏也 就不 难 理解 。更为可悲的是 ,科技创新 的主体人越来越倾 向于权力崇拜 , 从 而 导致创新主体人的个性缺失 。在这种等级制度环境下 ,不利于科 技创 新 人才的培养 、竞争、进 取。 ( 三) “ 天人合一” 的思想对科技创新 的不利影响 “ 天人合一” 的思想在 中国文化史上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 天人 合 ”的思想注重 整体统 一的思 考方式 ,没 有对某 一具体 的领域 进行 考 察 ,以一种宽泛的感悟得 出结论 ,无从考证其对与错。以至于我们在 近 代西方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 ,分析 自 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时 ,我们还不 屑 顾 ,导致我们科学技术 的落后 。“ 天人合一 ” 的思想没有 关于对事 物 现象进行调查 、统计 、分析 ,也无须考虑其潜在的实质。在这样 的社会 文化环境中 , 人们 的思想 与科学技术 创新 中追 求的真 、实越 来越冲 突, 最终导致我国近现代 的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落 后与西方 。 ( 作者单位 :华 东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 学院) 基金项目:2 o o 7年江西省教育科学 “ 十一五 ”规划课题项目中国传统 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软科学研究基地。 参考文献 [ 1 ] 邓厚平.传统文化 对科技创 新能 力的影 响 [ J ] .武 汉理 工 欠学 学报 ,2 0 0 6( 8 ) . [ 2 ] 陈波 ,张怀民. 科技创新乏 力与 中国传统 文化的 关系研 究 [ J ]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2 0 0 6 .1 O( 5 ) . [ 3 ] 邵羽. 论 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 用 [ D ] .长沙理工 大学, 2 O l 1 . [ 4 ] 段治文 ,吴荣耕.中国科技创 新 需要 冲破 传统 文化观 念 的制约 [ M ] .中国青年研究 , 2 0 0 6( 4 ) . [ 5 ] 朱哑宗 ,王斯 荣.中国古代 科 学与文化 [ M] .长 沙:国防科技 大学出版社 。1 9 9 2 . [ 6 ] 林语堂.中国人 [ M ] . 上海 :学林 出版社 ,1 9 9 5 . [ 7 ] 罗玉云. 论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科技创 新思维的影响 [ D ] . 成都 理工大学,2 O l 1 . [ 8 ] 刘建国. 儒家的直觉思维与现代文化 [ J ] .长白学 刊, 1 9 9 2(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影响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1],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

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2]。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

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本文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指出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

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技制约推动影响1.概述1.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一切。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世代相传相继。

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广义的文化是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

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1.2科学技术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科学技术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它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和哲学思想。

而现代科技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其对世界的颠覆和改变无可置疑。

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文将着眼于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科学研究的启示。

例如,中华文化中提倡“天人合一”、“以天地之道养人”的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这种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自然现象,开发自然资源。

此外,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精深的医药学知识,如“望、闻、问、切”、“虚实、寒热、表里”。

这些知识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对科学家的精神也有所影响。

中华文化中强调尊师重道、勤学好问、严谨治学、宽以待人等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对于科学家的研究素养和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还有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致良知”、“求真务实”等精神,能够引领科学家追求真理、埋头苦干。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传统文化还可以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

例如,中华文化中的书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在现代科技中也有所运用,如数字艺术、漫画、游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人们视听上的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文化也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上涌现出许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如古风音乐、武侠小说等。

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引领当代文化创新,拓展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渠道。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科技发展中的局限然而,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局限。

因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华文化中推崇的“从我做起、铁打的营盘、良药苦口疗伤快、勇者无惧”的训诫思想,虽然能够培养人们的品格和信念,但却不能很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封建制度下科技无法得到 发展、传统文化思想束缚了科技发展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科学技术发展 的展望则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原因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 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提醒我们必须在政策、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共 同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 会进步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科举制度对科技发展的限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 度逐渐变得僵化,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儒家经典,对自然科学的知识很少涉及。这 导致了知识分子更多地人文领域,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之下,西方社 会的选拔制度更加灵活,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更加重视。
三、官僚制度的阻碍
参考内容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十七世纪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和西方的科 学技术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自十七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本次演示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封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
十七世纪后,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封闭的结构,对外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产 生抵触。这种自我封闭的倾向阻碍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吸收,限制了科技 的进步。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则更加开放,对新思想和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为 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
3、战争等因素影响了科技发展
在近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这些战争不仅破坏了社会和经济秩序, 还导致大量人才流失,科技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此外,战争还导致了资金和资源 的短缺,使得科技研究和开发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现代科技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与思考

现代科技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与思考

现代科技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与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却逐渐式微,原因有何?如何进行反思和思考呢?一、现代科技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并以强大的社交、娱乐、商务等功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青睐。

这种便利的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让人们感觉离不开它。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现象。

以前,人们会参观博物馆,读经典,学习国学,参与传统节日等等,但现在却很少有人做出这样的举动。

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开始出现扭曲。

二、现代科技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由于现代科技文化的普及,人们现在过于依赖科技设备,并轻视传统文化的一些恶习习惯,例如电视、网络游戏等极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的业余娱乐时间,而古典音乐、中国舞蹈等传统文化活动突然变得远离人们的生活。

这些科技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降低了人们宝贵的时间,也没有对人们的国家认同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年轻人成为现代科技文化最为积极的消费群体。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理解也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三、现代科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话然而,这并不代表传统文化彻底消失。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已经和现代科技文化开始对话。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企业,以及酒店和民宿等原本机械化单调的环境,开始融入某些古代艺术,从真正的体验中来让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价值观。

传统文化能否恢复并重新获得高度的重视,也许是并非没有希望。

正逢2022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筹备,相关部门正在大胆创新,再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进行有意义的碰撞,预计知名度将大大提升,可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浪潮。

四、遵循“传统既简约,又含深远之意”尽管现代科技文化充斥于生活,但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妙,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需要遵循“传统既简约,又含深远之意”的原则。

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又为什么会停滞不前

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又为什么会停滞不前

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又为什么会停滞不前,甚至会长期落后?
1.封建统治的长期存在,是阻碍我国科技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导
致中国工商业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制度导致近代科技落后;
明清以来的实行的闭关自守,导致了中国科技落后。

2.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如家文化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科技创新思想;传统
文化直观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3.封建经济的保守型世纪科技落后
4.科举制的教育制度成为科技发展的障碍
5.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重视农业,轻视商业阻碍了科技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摘要:精神形态的科学技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物化科学技术则属于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基本原因除了生产的需要之外,便是文化的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用文化对于科技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这不仅能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同时也能促使我们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不断改革和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因素传统文化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制定、实施和改进技术创新政策时必须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文化的变迁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及其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可以加速或控制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的,相应的,传统文化也对我国科技发展过程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文化与科技发展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有取舍的问题,那么是取还是舍,要根据科技发展的事迹情况来定。

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攒,有些思想是不可动摇的,这对于科技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缺乏西方“平等、自由、民主”精神,导致了封建专制,这对于科学,人才和思想都是一种压抑。

因此我们应该把文化中的这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不利方面剔除,同时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思想,外国文化崇尚对真理的追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注重对自然的探索。

为我们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不断改革和进步提供参考。

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进行解读,从而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

1. 对于天人合一的重度推崇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完备其独具特色的传统的。

这一传统从朦胧到明确的转变时期大致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当文明的进步把地理上浑然一体的中国大陆联系为社会整体时,当历史在小国寡民与大一统帝国之间作出抉择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便深深烙上了由此而导致的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印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

古代的中华民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开拓了民族的生活空间,并稳定地保持着。

陶醉于这一胜利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看作世界的中心和主要部分,进而认为整个天地、整个宇宙都在他们的视野之中。

他们虽依然同蒙昧时代的人类一样畏惧、崇拜着“天”,但却已当仁不让地将自身置于“天”之意志的执行者,“天”之利益的维护者的地位;或者说,他们并不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天”的奴隶,而是把自己看作天的某种化身。

他们宁可将一切未知事物都驱入“天命”的领地,以否认自己的无知,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被封闭在一个稳固的城堞之中。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认为:世界万物都服从于宇宙整体的总规律,即天命。

这一规律支配着非生命世界与生命世界,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甚至支配着人与神,但它只属于宇宙总体。

天命与人伦被认为是合一的,它只能通过修身养性去体验,而无法通过经验、实践去认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践性和经验性的显著特征。

但却缺乏超越感性经验的抽象思维与规律性认识。

在传统自然观制约下,中国古代科学必然在浓厚思辩性质的哲学猜测与充满实干精神的生产经验、技术科学之间,留下理论科学的空白地带。

此种传统思想认为:所有经验科学全都直接受支配于“天命”、“天机”。

因此,无论是脚踏实地服务于生产的技术家,科学家,还是如醉如痴冥想宇宙之谜的哲学家,都无不感觉到研究理论科学乃至逻辑理论的必要。

尽管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整体系统观念包含着深邃的思想,并将对后代科学带来宝贵启示,但它在理论科学方面的空白地带,却阻断了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演化发展的必经道路。

2. 对于实用理性的过分强调中国造物设计的体系是在儒家思想的统摄下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就是“礼"。

尽管礼的显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和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民众的生活休戚相关。

可以说, 大部分后来用作礼器的器物都是来自原来的实用器,以至于在后来的科技发展中过分注重实用价值的表现。

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技用品,皆以实用为主,其次讲究礼制。

汉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现实生活的民族,凡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在”。

这种对现实利益的过度关注,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将这一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是一种湛深的表达。

近代以降,中国之所以诸事落后于西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实用理性”不无关系。

所谓“实用理性”就是缺乏对超验价值的追求,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

在中国,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生活,无不体现出“实用理性”。

在中国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用理性”的弊端也是暴露无遗。

中国人一向重视实用、技术和经验,不喜欢无实用价值、无功利目的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思考苹果为什么往下掉的牛顿,如在中国肯定会被人认为是疯子。

正是西方“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奠定了今天西方领先世界的文明。

中国文化中的“实用理性”导致中国人醉迷于当下生存,故无法跳出现实的此岸世界,更谈不上走向终极关怀的信仰之路。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句汉语世界的经典口头禅,说明中国人烧香拜佛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宗教信仰,而是出于一种实用和功利的目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精彩的话来说,烧香是中国人用祭物对神的一种“贿赂”。

一个没有正义感、缺乏规则和道德约束而又从不敬畏神灵的奉行“实用理性”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毒米、毒油、毒盐、甚至毒奶粉等诸如此类利欲熏心、践踏伦理底线的事情频频发生,不是已经让世界感到了它的可怕吗?看来,中国要迈向现代文明,必须告别“实用理性”。

而要真正告别“实用理性”,就有必要让国人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利益,还有远高于利益之上的人类应该普遍遵循的原则、真理和正义等终极价值。

3. 对于技术实践的鄙视态度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极其有害的价值观念就是“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即崇尚“义理”,轻视“末技”。

科学技术历来被贬入“方技”。

比如唐朝孙思遴是个好学深思的人,只是因为行医就被贬入“方技”之列,在《新唐书·方技列传》中记有这样的评论:“凡推步卜相、医巧、皆技也……小人能之、……故前圣不以为教,盖各之也。

”甚至在汉代儒家经典《礼记·王制》中提出,凡以“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就是处于如此低下的地位,所以有“君子不器”、“巫医乐师百工之流君子不齿”的价值观念。

中国的这种轻视科技、鄙视技术实践的价值观念,我们认为起源于孔子对技艺的鄙视和对科学的不感兴趣。

以下两个例子完全可以说明这点。

比如,“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论语·子路》又如,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间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卷五第14页反面)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对此评注道:“它说明中国有一种希腊所没有的社会因素,即儒家对科学问题的不感兴趣。

”姑且对于例二,限于当时知识水平,要孔子来回答太阳的远近难以做到,但从早期的科学技术总表现为耗费体力的工艺上这点来看,同他一贯鼓吹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如出一辙,这点却足证他对技艺的鄙视和对科学的不感兴趣了。

或许对宣扬夭命、重视人事、鼓吹仁义的孔子来说,在对待科学技术上与老子、庄子有着同样的看法。

老子的主张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根据“无为而治”的思想,他有三条措施:1、抛弃一切智慧,“绝圣、弃智, 民制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不重用有才干的人,“不尚贤,户决使民无争”(《老子》三章)。

3、搞暴民政策,“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六十五章)“是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夫智不敢为也”。

庄子也这么认为,他对铁器的发展,总持反对意见。

其理由,第一,有伤于至性。

如“犁”、“锄”之有伤于“土”性,“锯气“凿,有伤于“木”性。

第二,器具日新,除促进生产力的发达以外,又会促进人的智力发达,从而使人心的机巧更多。

庄子是叫人“同乎无知”(见《庄子·马蹄》)反对人的更多机巧的。

按庄子的这种反对使用机械,就是反对使用进步的技艺,而他的反对有机心,就是反对用人类的智慧,去征服自然界。

于是乎,对为统洽阶级制造统怡理论的孺家学说来讲,在这点上不谋而合。

认为发展技艺会伤风败俗,不利仁义道德,会使人民心机多端,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那他们当然不会去抬举哪怕顾及技艺了。

相反,统治阶级利用他们制造的敌视科学技术的舆论,便更加残酷地泯灭人民的智慧,扼杀科学技术了。

4.结语在世界文化全面交融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科学的精神,批判、选择与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摒弃古今中外一切腐朽的东西,改革一切不合理的制度,经过辨证的综合,创新,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从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成良斌,文化对我国技术创新及其政策的影响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2】羊涤生,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科学——再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5】华大明,中国传统思想对科学的阻尼【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6期【6】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沈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革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倪建林,中国古代礼制与造物设计【J】,创意与设计总第十七期,2011 【9】胡军,从归纳法的向度审视中国为何无科学——任鸿隽科学观探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bbs/viewthread.php?tid=1127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