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1.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涵●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社会性:①人文现象的分布式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区域性: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括了区域研究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综合性: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人文环境本身是一个综合体。

3.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寻求贵金属、香料和贸易市场的欲求●扩展领土和开拓殖民地的政治意图●向东方传播基督教的热忱4.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分类●文化的特点:继承性、阶段性、民族性●文化的分类: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

②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不随物质文化变化而变化。

③精神文化:文化整体的核心。

(价值观、思维观、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信仰)。

5.当代国际人口的迁移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亚非拉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6.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生物性●人力资源的时限性●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性●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两重性●人力资源的增值性7.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原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自然地理学把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其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②区域研究;③空间分析。

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①社会性;②区域性;③综合性;④复杂性。

自然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亚历山大·冯·洪堡;人文地理学之父:卡尔·李特尔。

今后人文地理学重点聚焦任务: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⑤文化景观。

①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可分为三类:I.形式文化区;II.功能文化区;III.乡土文化区。

I.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II.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III.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②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可分为两类:I.扩展扩散;II.迁移扩散I.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二:地理学思想发展的阶段划分:古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前9世纪—公元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现代人文地理学阶段( 20世纪中叶—现在)三: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萌芽1、西方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代表人物: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斯特拉波;伊本•卡尔敦2、古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1]古代地理学还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混合自然、人文及其它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于一体的科学。

[2] 研究手段(方法)以描述,记载为主,没有或极少有分析和解释,极少有理论探索。

[3] 著作大都是游记,地方志,或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内容包罗万象,相互混杂。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近代地理学的创立1、近代人文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的背景(1)地理大发现(2)文化启蒙运动。

(3)科学革命。

2、近代地理学创立(1)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1769—1859)主要著作《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宇宙》。

其中《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论集》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

贡献及评价:1)综合性原则:把人类和自然归纳为一个整体,把地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因果原则: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其果3)首开了地理学野外考察的传统。

4)尊称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2)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1799—1859)著作《地学通论》思想及评价:1)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原则,确立了人地关系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

2)被公认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同时是一位宗教目的论者。

(二)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家(1)斐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地质学家,倡导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二是近代地理学、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词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5、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竺可桢7、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8、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9、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1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人文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1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形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2、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拉越大。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1] 国内人口迁移的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2]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倡导,并由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发展形成了时间地理学。

[3] 文化区大体上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

[4]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5] 二战后,国际政治地理核心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大国所追求的核心利益目标由富于实体性的领土扩张转为无形控制和获得财富。

[6] 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7] 日本的工业区主要由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和北九州工业区组成。

[8] 世界语言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主要由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构成;其中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9]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什叶派两大教派。

[10] 在地理学中,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带来广泛影响的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及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

[11] 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

[12] 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正教和其它一些较小教派。

[13] 我国集市的最大特点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贸易活动。

[14]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15] 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禹贡,成书于公元前500 年。

[16]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和竺可桢,他们于1909 年创立了中国地学会,创办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17] 了最早的地理杂志-- 地学杂志。

[18] 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19]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哥特式(或歌特式)、拜占庭式(或拜占廷)三种。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理学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则不包括。

3、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系统;二是区域研究系统;三是空间分析系统。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6、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7、下列提出人地关系论的是拉采尔,被称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德国地理学家有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

8、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Tery G. 乔丹):⑴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⑵文化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⑷文化与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⑸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

9、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0、文化的时间现象(举例说明扩散):分为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

P2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伴随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的迁移,而将此文化传播到该地。

11、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中,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

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主动地位,是主体,“地”处于被动地位,是客体。

12、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

13、文化景观概念: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14、人口转变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理论模式:兰迪的“三个序列”;诺特斯坦将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寇尔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命名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融合了上述观点。

15、人口分布概念: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分布的测度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等。

16、人口分布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能举例阐述】):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低平地区和岸边(海、河岸),即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P8617、杜能《孤立国》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第一带自由农作带;第二带林业带;第三带作物轮作带;第四带谷草农作带;第五带三圃农作带;第六带畜牧带。

【最接近城市的活动有哪些】)P15318、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器和适合航海需要的地图。

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这种社会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

正是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促使在英国出现我工业革命。

P15619、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为什么最早出现在英国):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⑤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英国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

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17世纪垄断当时欧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

经过“光荣革命”(1689),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执政,组织责任内阁。

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

20、工业产生的先后顺序及原因:首先出现的是纺织业,然后是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

21、城市化的机制:人口增长的压力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和延缓城市化进程。

22、人口的数量、质量、发展的政策的影响: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低相关的非正常状态。

23、城市化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24、城市体系概念: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

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

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

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又称城市体系。

25、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F.Auerbach)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

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1949年济普夫(G.K.zipf)更加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之为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

P r=P1/(q·r)。

发达国家城市中此法则比较明显,个别发展中国家也有符合这一法则者,但发达国家也有不适用者。

26、首位城市法则:杰弗逊1939年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

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

后又经人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

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27、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2北方方言:他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

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个次方言。

吴方言:分布在上海、江苏东南部,镇江以东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

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部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

粤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部、西南部、北部,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

闽方言: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部和浙江省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

28、原始宗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的时段,具有这一类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现在数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

第二,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一般认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都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种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思想输出传播到其他人群中这样的现象。

29、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在各类宗教中天主教的宗教组织可称是最严密的。

30、宗教与国家政治: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线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之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

宗教与文化:由宗教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在在视觉、听觉上可以感到的文化类型外,观念与特定崇拜物也会造成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环境下有差异:宗教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其产生、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有丰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不但影响到宗教习俗、宗教禁忌、宗教思想,甚至对一种宗教的起源直接发生作用。

任何宗教无论其中含有多少虚幻的内容,但本质的东西仍要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提取,特定的地理环境既构成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宗教范围。

宗教景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

31、P281图有映像32、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

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经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

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一)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

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业也相应发达的国家。

(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

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又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如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